协和名医谈妇科常见病

协和名医谈妇科常见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庆泊朱兰 编
图书标签:
  • 妇科疾病
  • 女性健康
  • 协和医院
  • 医学科普
  • 健康咨询
  • 常见病
  • 养生保健
  • 医学书籍
  • 临床经验
  • 疾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
ISBN:9787512710535
商品编码:17050720594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协和名医谈妇科常见病
  • 作者:编者:樊庆泊//朱兰
  • 定价:30
  • 出版社:中国妇女
  • ISBN号:978751271053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5-01
  • 印刷时间:2015-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246
  • 字数:0.193千字

内容提要

炎症、月经紊乱、白带异常、外阴瘙痒……如果 不对妇科常见病进行干预、治疗,有些良性疾病可能 恶化,有些症状可能就成了癌症的早期信号……樊庆 泊、朱兰主编的这本《协和名医谈妇科常见病》,一 本书说尽妇科常见病的是是非非。
    

作者简介

樊庆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及北京市级项目专家,欧美同学会医学分会理事,**药典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专家,任多家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协和微生物与临床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课题多次获北京市及***奖励。现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0余部,译书5部,科普书籍3部。 朱兰,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卫生部中青年突贡专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二审专家,中央保健特聘专家,《实用妇产科杂志》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余篇,主编、主译《女性盆底学》等多部著作。

目录

谈谈常见的月经问题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什么是正常月经
2.什么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什么是基础体温
4.怎样治疗无排卯功血
5.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诊断性刮宫
6.功血能上环吗
7.得了功血怎样随诊
8.得了功血还能生孩子吗
9.单用止血药或**能彻底治疗功血吗
10.治疗功血需要多长时间
痛经
1.怎样治疗原发性痛经
2.怎样治疗继发性痛经
3.有哪些新方法可以治疗痛经
4.痛经患者怎样进行生活调理
月经不调
1.什么是月经不调
2.放环后月经不调怎么办
3.人工流产后出现月经不调怎么办
月经过多
1.出血太多,总来月经是怎么回事
2.功能失调引发的出血过多
3.出血过多的自我调理
月经稀发
1.为什么会有月经稀发的情况
2.怎样对待月经稀发
月经量少
1.月经量为什么少了
2.怎样治疗月经量少
闭经
1.为什么会闭经
2.闭经以后怎样进行生活调理
3.吃避孕药后出现闭经怎么办
经期不适
1.月经期间为什么会关节疼
2.月经期间鼻出血怎么办
3.月经前淋漓出血是怎么回事
妇科炎症的保健与治疗
妇科炎症与白带
……
性传播疾病预防很重要
你应该知道的其他妇科常见病
妇科常见症状和病例分析


《古籍医案探微:宋元时期医家对“汗证”的辨识与治疗》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宋元时期医家对于“汗证”——即各种原因导致的汗液异常现象——的认识、辨证思路及其治疗方略。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伤寒集论》、《素问病机气力解》、《金匮要略方论》等重要古籍中相关论述的细致爬梳与比较研究,本书力求重建彼时医家对自汗、盗汗、战汗、汗出如油等具体汗象的临床观察标准与理论基础。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辅以详尽的引文对照和现代视角下的临床价值评估。 第一章:宋元医家对“汗”的生理病理学理解 本章首先考察了唐代以前汗液生成与排泄的基本理论在宋元时期的继承与发展。重点探讨了“汗为津液之液”、“汗为血之余”的经典论断如何被引入对病理状态的解释中。详细分析了“腠理”开合与汗液出入的关系,以及卫气、营气在调控汗液分泌中的作用机制。尤其关注了宋代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各自对“汗”的认识差异,例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如何解释实热内盛导致的汗出,以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如何侧重于阴虚内热所致的盗汗。 第二章:汗证的临床分类与主症辨识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宋元时期汗证的临床分类进行细致梳理。古籍中对汗证的描述远非简单的“多汗”或“少汗”,而是根据发生时间、性质、伴随症状进行了精细划分。 1. 自汗(不寐而汗出): 辨析其与“气虚不固”及“湿困气机”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如《太平圣惠方》中“气虚自汗,宜补中益气之法”的经典方剂构建逻辑。 2. 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深入探究“阴虚”与“湿热”在盗汗中的区别辨识。对比了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阴虚盗汗的“滋阴清热”与湿热盗汗的“清利化湿”的遣方用药差异。 3. 战汗(寒战同时之汗): 主要针对寒邪外束、里热怫郁或疟疾发作时的特殊汗象。探讨了张仲景体系中如何通过汗出情况判断表里寒热的虚实。 4. 汗出如油(大汗淋漓,粘腻难干): 将此归类于重症危证的范畴,分析其多与“亡阳”、“虚阳外越”相关,重点阐述了对“固涩”、“回阳救逆”方剂的运用。 第三章:汗证的病因溯源:从六淫到脏腑失调 本章聚焦于宋元医家如何从病因学上解释汗证的发生。 六淫致汗: 探讨风邪、寒邪、湿邪、热邪侵袭体表,如何扰乱卫阳,导致汗液失常。例如,湿热内蕴,郁而发汗的湿温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 详细剖析了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肺气不固(腠理不密)、肝郁化火(扰乱气机)以及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虚火上炎)等与汗证的内在联系。特别对李杲“脾胃之土”在调控津液代谢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四章:汗证的经典治疗方剂解析 本书精选了宋元时期处理各类汗证最具代表性的方剂进行深入解析,包括方剂的组成结构、剂量配比、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及其对特定汗象的针对性。 1. 益气固表方剂: 以玉屏风散为核心,探讨其在自汗症中的应用及后世的加减变化,如加入黄芪、防风、白术的比例调整。 2. 滋阴敛汗方剂: 重点解析了增液汤、大定风珠等方剂在治疗阴虚盗汗中的演变,以及如何根据阴虚的轻重调整生地、麦冬、玄参的使用量。 3. 清热和营方剂: 针对湿热或实热汗出,分析了如白虎汤合桂枝汤等涉及清里热与调和营卫的复杂方剂。 4. 温阳固涩方剂: 针对亡阳虚汗,解析了附子理中汤等回阳救逆方剂中,附子和干姜在挽救虚阳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汗证与“汗法”的辨证关系 本章从更广阔的临床策略层面,考察了汗法(如发汗、止汗)在宋元医案中的实际运用。指出当时的医家极少单纯以“汗”为目的进行治疗,而是将其视为判断病势进退的重要指征。发汗多用于解表祛邪(如麻黄汤的应用),而止汗(固涩)则多针对虚证。通过对具体医案的分析,揭示了在具体临床操作中,如何平衡“发汗”与“固涩”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 第六章:现代视角下的回顾与继承 最后,本书将宋元时期的理论和方药与现代对汗液分泌调节(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认识进行对比。评估了古代医家对“气虚不固”的认识在现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指导意义,以及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汗证的借鉴价值。强调了古人重视人体整体平衡,而非孤立看待“汗”这一症状的宝贵经验。 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以及对中国古代医学史和经典方剂深入研究的学者参阅。它不仅是一部对汗证研究的文献汇编,更是一部展现宋元时期中医临床智慧的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名医谈”系列的科普读物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很容易流于表面,或者为了追求销量而夸大疗效。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它的论述风格极其审慎和严谨,透露出一种“不轻易下结论,但一旦论证必有依据”的专业素养。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指征的讨论部分。在涉及这些敏感话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不是直接推荐某一种药或手术,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治疗路径的适用人群、潜在风险以及预期的疗效范围。这种坦诚和客观,极大地增强了作为读者的信任感。它没有贩卖“速效”的幻觉,反而是在教育读者,要理解身体的复杂性,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个体化的过程。这种态度,对于那些病急乱投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剂清醒剂。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流言蜚语”的回应和澄清部分,也做得非常漂亮,引用的都是比较可靠的医学文献支持,而不是捕风捉影的网络传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度的职业操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章节划分和索引系统。我发现,在查找特定症状或疑问时,它的“交叉引用”功能做得相当出色。比如,当我查阅一个与内分泌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时,书中会明确提示我,在哪个章节讨论了它与情绪波动之间的关联,或者在哪个章节涉及了相关的营养补充方案。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让读者可以很自然地建立起一个关于女性健康的宏观认知体系。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一些“模糊地带”——那些介于完全健康和明确患病之间的灰色状态——时所采用的语言。它没有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定义,而是用一系列的衡量标准和观察指标来指导读者进行自我评估。这迫使读者必须投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答案。这种“引导式学习”的设计,我认为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健康读物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在提供知识,更是在培养读者科学看待自身健康的思维模式,这才是真正的赋能。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在阅读任何非虚构类书籍时,都会下意识地去检查作者的引用和参考文献。虽然我没有逐一核对书中的每一个引文来源,但从其行文的逻辑和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包容性来看,这位作者(或编者团队)显然是进行了非常扎实的文献调研的。这本书的深度,似乎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在社区讲座上听到的那些基础知识。它不仅涵盖了常见病症的对症处理,更深入到了一些比较前沿的、正在被学术界探讨的领域,比如肠道菌群与妇科健康的新兴关联,以及某些慢性炎症状态的长期影响。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介绍一些复杂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时,并没有采取“打倒一方,抬高一方”的姿态,而是非常尊重各自的理论体系,并试图找到一个能让患者最大获益的交汇点。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当前的医学科普界是相当难得的。它让人觉得,这本书是站在“患者福祉”的制高点上去构建知识体系的,而不是受制于任何单一的学科壁垒。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家里的一个长辈(姑且称她为“X女士”)最近经历的某些不适,试图从这本书的结构脉络中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虽然我不能透露具体是哪些病症,但整体的观感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由浅入深的诊疗思路框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冰冷,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跟你娓娓道来,语气里透着一种“别慌,我们一步步来”的镇定感。我特别留意了它关于“自检”和“日常调理”那几个章节的逻辑铺陈。作者似乎非常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给出的生活方式建议(比如饮食结构调整和作息规律重塑)都非常具体,甚至连食材的选用、烹饪方法的偏好都有细致的考量。我最欣赏它避开了那种笼统的、空洞的口号,而是给出了可操作的步骤。比如,针对某个常见问题,它不仅指出了“是什么”,更深入分析了“为什么会发生”,最后落脚到“如何介入和干预”。这种三段论的结构,让信息的吸收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它似乎很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情感连接,时不时穿插一些临床上的真实案例(虽然做了脱敏处理),让抽象的医学知识立刻变得鲜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也更愿意去遵循书中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封面那种素雅的米白色调,配上深灰色的书名印刷,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又沉稳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健康指南”。我拿到手的时候就特意感受了一下纸张的质感,挺厚实的,油墨味儿很淡,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功夫的。书脊设计得也很挺括,放在书架上不会轻易弯折。不过,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内容排版。内页的字体选择上,选择了适中的宋体,行距也拉得比较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确实不那么容易疲劳。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关键概念和术语解释旁边,会用小字体的注解来补充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星——不会因为看不懂某个医学名词而产生挫败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页,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的严谨态度。他们似乎非常注重“可读性”和“权威性”之间的平衡,不像有些医学科普书,要么过于晦涩,要么又过于浅薄,这本书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期待它在图文配合上的处理,希望那些复杂的生理结构图示能清晰易懂,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小插图。总而言之,从拿在手上的第一印象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长期收藏和反复翻阅的典籍,光是捧着它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