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迈克尔·波伦 著作 定 价:226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1229 装 帧:简装 ISBN:2200223000016 也许你会问,关于吃,还需要别人告诉我们怎么吃吗?面对食物选择困难症、经常外食、点外卖、吃速食、没时间做饭、担心食品安全、重视健康、追求营养瘦身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吃,要吃什么,怎么吃,在琳琅满目的食品前,在工业化食品供应系统中,我们到底对于吃,还有没有话语权?
这是一本从“饮食简史”到“好好吃饭”的书。重新夺回我们作为食者应有的健康和。摆脱食物选择困惑、打破吃与不吃的两难,认真吃好每一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靠前图书”,饮食界的“文化担当”止庵、韩国辉、陈等
●《杂食者的两难》: 推荐序 饭桌的宽度 III
●引 言 性饮食失调 V
●部分 产业化的玉米
●01 植物:玉米的领地 003
●02 农场:一个农民养活129 个人 023
●03 大谷仓:粮食玉米和原材料玉米 051
●04 饲养场:制造肉类 061
●05 加工处理厂:制造合成食物 083
●06 消费者:脂肪共和国 101
●07 一顿餐点:快餐 113
●第二部分 田园牧草
●08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129
●09 大型有机:超市中的田园诗 143
●10 牧草:看待草地的13 种方式 195
●11 动物:体验复杂性 221
●12 屠宰:在透明的屠宰场中 241
●13 市场:来自拒绝条形码者的问候 255
●14 餐点:牧草喂养的食物 281
●第三部分 个人森林
●15 采集者:自然是一家巨大的餐厅 29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你骗得过味蕾,却骗不了你的胃。”
烹饪,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人们发明并使用一系列方法来将生鲜食材加工成可口营养的美食的过程,是人类做的很有趣也很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和者迈尔?波伦长期研究饮食,此次,他走访优选,向餐厅大厨、面包师、乳酪师、酿酒师等专业人士学习烹饪。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烹饪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维系着家人的与自然的环境,烹饪技术所蕴含的哲学与世界观更能告诉我们,面对自然,文明应采取怎样的姿态。
书中用四个篇章来解析依赖于火、水、气、土这四个经典元素,由自然向文化转变的重要烹饪形式,它们在这个改变自然的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方法,特有的态度,特有的分工,特有的情怀。
作者诚挚邀请读者一起,通过简单的烹饪练习,自力更生,减少对于食品工业的依赖,改变生活中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重修与自然、与社会、与家人、与自己的关系等 迈克尔·波伦 著作 迈尔?波伦(Michael Pollan)美国首屈一指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2009年获选《新闻周刊》十大思想,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优选百位影响力人物”,2013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写作的典范。
现任加州大学伯利分校的新闻学教授及科学和环境新闻学奈特项目的主任,但迈尔?波伦更像是一位热爱田野调查的美食侦探,从农场到超市,再到制作出各种美食的厨房,研究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过程,同时对饮食文化背后的人类社会困境进行思考。他也是自然爱好者等 从切洋葱看做饭的义务
有没有人是真心喜欢切洋葱的?噢,或许有些信佛的人静得下心来干这份苦差事,就算切到泪流满面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心里有这样的原则:“切洋葱的时候,只管切洋葱就好。”言下之意是,不要有抵触情绪,也不要抱怨,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切洋葱的时候,我们总是憋着一肚子火。无怪乎每天做饭时,厨房里都是一团糟。现在,有许多下厨房的活儿都可以外包,既省事又不贵,切菜也不例外。要是完接近全自己做饭,往往要从切洋葱开始,而洋葱往往做出防御反应。
事实上,在我们常吃的东西中,洋葱的防御机制几乎是有效的。菜刀的刀锋在洋葱看来也可能是啮齿动物的门牙: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它会释放化学等 推荐序:饭桌的宽度
无论饭桌是圆是方,是大是小,面对饭桌上的食物是每个人的日常,却又肯定超出了食物本身。拿中国的饭局文化举例,从古至今,这哪是一桌子的菜,这明明就是一桌子的人情世故,你来我往。房内人话天下事,由眼前美食引发心中感悟,一顿饭下来,吃没吃饱没关系,重要的是食者的关系。这还不够,如果我们将目光再放久远一些:现代社会中的食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速食、慢食、各种吃的革命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错综复杂的食品产业链中,我们是如何被欺骗,被抛弃,被迫反抗?
迈克尔 ? 波伦让我们看到了一张浩瀚的桌面,这个饭桌的桌面从食物延伸到世界连锁企业、政治体制、历史习俗等更为广阔的维度,将几个人的饭桌扩大为整个人类的语境,从社会学、哲学的诸多角度让我们明白:从“吃”出等
饮食的哲学与科学:探索人类与食物的深度联结 (本书系一套精选的、涵盖多个领域重量级作品的文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吃”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历史、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本书不包含迈克尔·波伦的《饮食觉醒》系列,而是聚焦于其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第一卷:食物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生存的基石 书目精选:《人类简史:食物的驯化与文明的兴起》 当我们谈论人类历史,常常将焦点放在战争、艺术和政治的宏大叙事上。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往往潜藏在餐盘之中。本卷深入探讨了农业革命的真正代价与回报,揭示了人类从游牧采集者到定居农耕者的转变,如何彻底重塑了我们的基因、社会结构乃至世界观。 核心议题阐述: 1. 驯化的悖论: 从野生的、充满活力的动植物,到高产但脆弱的单一作物,人类在驯化过程中究竟是获得了自由,还是落入了“超级物种”的陷阱?本书通过考古学和遗传学的最新发现,描绘了小麦、水稻和玉米如何成为“人类的暴君”,驱动着人口爆炸、阶级分化和土地的私有化。 2. 饮食结构与社会分层: 早期文明中,食物不仅是生存必需品,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谁能吃到肉类?谁的饮食可以多样化?我们分析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早期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在营养摄入上的巨大鸿沟,以及这种不平等如何固化了社会等级制度。 3. 烹饪的革命: 火的使用和烹饪技术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本书详细考察了烹饪如何提高了食物的能量吸收率,解放了消化系统,从而可能为大脑的进化提供了能量基础。我们审视了不同文化中,发酵、腌制和慢炖等技术背后的化学原理及其对口感、保存和营养的贡献。 4. 工业化前的食物供应链: 在化石燃料时代来临之前,食物的生产和流通是怎样的?本卷考察了古代商路、季节性储备和传统保存技术,展示了前工业时代社会是如何在气候波动和歉收的威胁下,维持其食物安全性的。 --- 第二卷:科学的审视——营养学的兴衰与误区 书目精选:《宏量营养素战争:从维生素发现到低脂神话的百年争论》 本卷聚焦于二十世纪营养科学的爆炸性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完美饮食”的无休止追逐。它剖析了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研究的演变历程,揭示了诸多被奉为真理的饮食建议背后的利益冲突与科学偏差。 核心议题阐述: 1. 维生素时代的黎明与陷阱: 详细记录了维生素(如维生素C、D)发现的历史,展示了它们如何从治疗坏血病、佝偻病的“灵丹妙药”,转变为现代营养补充剂产业的基石。探讨了在缺乏全面营养知识的背景下,过度依赖单一营养素补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 脂肪的污名化: 本书系统梳理了上世纪中叶,关于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研究。我们深入分析了如何因果关系被误读,以及随之而来的“低脂狂热”是如何推动了食品工业大规模使用精制糖和替代淀粉,最终可能加剧了代谢疾病的流行。 3. 蛋白质的神话与现实: 蛋白质作为“肌肉的燃料”,其需求量和最佳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本卷对比了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在人体氨基酸谱、生物利用度和环境影响上的差异,并探讨了高蛋白饮食对长期健康的潜在风险。 4. 膳食纤维的重新发现: 介绍了现代医学对膳食纤维(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在肠道健康、血糖调控和胆固醇管理中作用的重新认识。解析了为何在精加工食品时代,这种古老的成分被几乎完全剔除,以及重新引入它的重要性。 --- 第三卷:餐桌上的文化与仪式——食物的社会学意义 书目精选:《餐桌上的边界:食物、身份与异见》 食物远远超出了卡路里的范畴,它是文化身份最直接的表达,是家庭凝聚力的粘合剂,也是社会冲突的前沿阵地。本卷探索了餐桌如何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饮食习惯如何成为抵抗或同化的工具。 核心议题阐述: 1. 禁忌与洁净: 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各种宗教和文化中关于“可食”与“不可食”的复杂规定。从犹太教的洁食(Kosher)、伊斯兰教的清真(Halal)到印度教的牛崇拜,这些禁忌不仅仅是信仰的表达,更是群体边界和内部团结的强大象征。 2. 共享的仪式: 探讨了宴会、节日大餐和家庭晚餐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庆典中的烤全羊,还是日常餐桌上的“仪式化”进食顺序,这些行为如何传递家庭价值观、代际传承和权力结构。 3. 异乡人的食物: 对于移民群体而言,食物是他们与故土之间最持久的联结。本书考察了移民社区如何通过保留和改良传统菜肴,来应对文化同化压力,以及这些“异国风味”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被接纳、改造乃至主流化。 4. 食物与政治表达: 记录了历史上“吃什么”的政治斗争。从二战时期的配给制度到当代素食主义、本地化运动,每一次对食物选择的坚持,都蕴含着对现有生产体系、环境政策或伦理观念的微妙抗议。 --- 第四卷:未来与伦理——我们如何负责任地进食? 书目精选:《从农场到餐叉的伦理困境:可持续性、动物福利与全球公平》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我们目前的食物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卷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了当代饮食选择背后隐藏的深刻伦理责任。 核心议题阐述: 1. 工业化养殖的阴影: 对现代集约化畜牧业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重点关注了动物福利问题、抗生素滥用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以及大规模养殖对水资源和土地退化的巨大影响。 2. 食物的足迹与气候: 量化了不同食物生产链条(如牛肉、藜麦、藻类)的碳排放、水足迹和土地利用效率。读者将清晰地看到,我们盘中的每一克食物都承载着一个环境成本。 3. 公平贸易与农民的生计: 探讨了全球食物贸易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如何在全球价格波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介绍了公平贸易运动的实践,以及消费者如何通过购买决策来支持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型。 4. 替代蛋白与技术伦理: 审视了人造肉、细胞培养肉和昆虫蛋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本书并非盲目推崇技术,而是客观分析了它们在缓解资源压力上的潜力,以及消费者对“非自然”食物的心理接受度与长期健康影响的伦理讨论。 结语:重新校准我们的味蕾 这套文集共同构建了一幅关于食物的宏大图景:它既是生存的化学反应,也是历史的沉积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未来的考题。通过回顾历史的教训、理解科学的边界、反思文化的惯性,并直面伦理的挑战,我们得以超越简单的“好吃”或“健康”,真正学会如何带着觉知去选择、去烹饪、去分享,最终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立起更负责任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