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從0到1 |
| 作者 | (美)蒂爾,(美)馬斯特斯,高玉芳 |
| 定價 | 45.0元 |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 ISBN | 9787508649719 |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110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矽榖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作品 斯坦福大學改變未來的一堂課 為世界創造價值的商業哲學 在科技劇烈改變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須在一切發生之前研究結局。 你必須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讓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從到1,為自己創造無限的機會與價值! 在傳統時代,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從1到N的過程,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復製之前的經驗,通過競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影響力。而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企業卻是一個從無到有,即從到1創造市場的過程。 《從到1》為你開啓創新的秘密。PayPal公司創始人、Facebook位外部投資者彼得蒂爾在本書中詳細闡述瞭自己的創業曆程與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競爭、如何進行壟斷、如何發現新的市場。《從到1》還將帶你穿越哲學、曆史、經濟等多元領域,解讀世界運行的脈絡,分享商業與未來發展的邏輯,幫助你思考從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與機會。 更多精彩請閱讀“奇點係列”:《從到1》《聯盟》《創業維艱》《支付戰爭》。 |
| 作者簡介 | |
| 彼得蒂爾(Peter Thiel) 被譽為矽榖的天使,投資界的思想傢。1998年創辦PayPal並擔任CEO,2002年將PayPal以15億美元齣售給eBay,把電子商務帶嚮新紀元。2004年做瞭首筆在Facebook的外部投資,並擔任董事。同年成立軟件公司Palantir,服務於國防安全與全球金融領域的數據分析。蒂爾聯閤創辦瞭Founders Fund基金,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幾傢齣色的科技新創公司提供早期資金,其中多傢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負責營運,這些人在矽榖有“PayPal黑幫”之稱。他成立瞭蒂爾奬學金(Thiel Fellowship)鼓勵年輕人在校園之外學習和創業。他還成立瞭蒂爾基金(Thiel Foundation),推動科技進步和對未來的長遠思考。 布萊剋馬斯特斯 (Blake Masters) 2012年在斯坦福大學法學院就讀,期間選修彼得蒂爾的“初創企業”課,將細心整理的課堂筆記發布到網絡,引起240萬次的點擊率。隨後,彼得蒂爾參與將這份神奇的筆記精編成為本書。 |
| 目錄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編輯推薦 | |
| 奇點係列: href='#'>支付戰爭:互聯網金融創世紀 href='#'>聯盟:互聯網時代的人纔變革 href='#'>創業維艱:如何完成比難更難的事 href='#'>從0到1:開啓商業與未來的秘密 一位傳奇的創投教父,一部開啓秘密的商業之作,一部事關所有人的生存哲學: 《從到1》作者彼得蒂爾為首的“PayPal黑幫”開創瞭矽榖的新格局,他本身就是一部商業傳奇! 他是Facebook**位外部投資人,投資瞭Tesla(特斯拉)、LinkedIn(領英)、SpaceX、Yelp等企業。他創立的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市值約150億美元。 在《從到1》中,矽榖投資傢彼得蒂爾將創業心法**手分享,在網絡上造成560000人訪問、2400000次的點擊率,引起全球瘋傳!
中美互聯網界大佬集體追捧,2015創投極客論壇持續熱議! 周鴻禕(中國互聯網安全之父)對話彼得蒂爾,警惕“大數據”變“大”。 徐(真格基金創始閤夥人)稱彼得蒂爾是改變世界的逆行者。 吳伯凡(《21世紀商業評論》發行人):對於投資者來說找鯊魚苗是非常重要的。 牛文文(《創業傢》雜誌總編輯):《從到1》讓普通人變成創業者。 唐彬(易寶支付CEO):互聯網進入深水區,從到1帶來*好的創業的時代。 徐新(今日資本創始人)對話彼得蒂爾:贏傢都有殺手本能。 餘晨(易寶支付聯閤創始人):《從到1》是近年來*好的商業書籍,沒有之一! 埃隆馬斯剋、馬剋紮剋伯格、馬剋安德森、納西姆塔勒布、雷軍、傅盛、羅振宇、金錯刀、楊守彬等商界領軍人物,新浪、搜狐、網易、中國經濟網、和訊網、南方網、環球網、鈦媒體、36氪、中國新聞網、i黑馬、虎嗅網、正和島等持續報道,《對話》《創業傢》《老友記》《羅輯思維》《三聯生活周刊》《商業周刊》《北京青年報》《環球人物》《天下》《**財經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經濟觀察報》等強勢媒體鼎力推薦!
《從到1》揭開創新的秘密,糾正創業上的眾多偏見: 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到1; 全球化並不全是進步; 競爭扼殺創新; “産品會說話”是謊言; 失敗者纔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 創業開局十分重要,“頻繁試錯”是錯誤的; 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僅靠品牌吃飯; 初創公司要打造幫派文化。 |
| 文摘 | |
| 章 未來的挑戰 每當我麵試應聘者時,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這個不繞彎子的問題聽上去很容易迴答,其實不然。它挑戰智力,因為每個人在學校接受的知識都是已被肯定的,一定被人贊同。它也挑戰心理,因為每個努力去迴答的人都必須說一些他們明知道並不為眾人認同的看法,這需要勇氣。齣彩的迴答很少,相對於智慧,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氣。 通常,我聽到的迴答都是這樣的: “我們的教育體製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國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這些迴答都不好。和第二個陳述可能是對的,但有許多人已經錶示贊同瞭。而第三個隻簡單套用瞭常見辯論中一方的觀點。好的迴答應該按照下麵這種模式:“大多數人相信X,但事實卻是X 的對立麵。”我之後會在本章給齣自己的迴答。 那麼,這個反主流的問題和未來有什麼關係呢?從小處看,未來隻是還沒有到來的時刻的集閤。但是真正使未來如此獨特和重要的並非因為未來沒有發生,而是未來的世界會與此刻不同。這樣看來,如果我們的社會在之後100 年都沒有發生變化,那未來就在100 多年之後。如果在之後10 年世界改天換地,那未來就觸手可及。沒有人能精準地預測未來,但我們知道兩件事:世界必然會變得不同,但變化必須基於當今的世界。針對這個反主流問題的多數迴答都是對現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迴答應該盡可能地使我們看到未來。 從0 到1:進步的未來 我們期待的未來是進步的。進步可以呈兩種形式。,水平進步,也稱廣泛進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經驗—直接從1 跨越到n。水平進步很容易想象,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瞭它是什麼樣。第二,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從0 到1 的進步。垂直進步較難想象,人們需要嘗試從未做過的事。如果你根據一颱打字機造齣瞭100 颱打字機,那就是水平進步。而如果你有一颱打字機,又造齣瞭一颱文字處理器,那你就取得瞭垂直進步。 從宏觀層次看,可用一個詞代替水平進步,即全球化—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廣到世界各地。中國是全球化的範例,它的20 年計劃就是成為今天的美國。中國已經直接復製瞭發達國傢的有用之物:19 世紀的鐵路、20 世紀的空調,甚至整個城市。也許這種復製可以使中國在建設道路上少走幾步—比如,不用安裝陸上綫路,直接實現無綫通信,但是,這依然是在復製。 垂直進步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科技。近數十年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給矽榖冠上瞭“科技之都”之名,但科技不僅限於計算機技術。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這纔是對科技的正確理解。因為全球化和科技是不同方式的進步,它們可能同時存在,也可能存在其中之一,或是都不存在。例如,1815~1914 年間,科技迅速發展,全球化也快速蔓延。從次世界大戰到1971 年基辛格訪華,科技發展快,但全球化速度緩慢。從1971 年開始,全球化加快,而科技發展隻局限於信息技術領域。 在全球化的時代,不難預見,在未來數十年中世界會更加一體化,更加趨同。甚至連日常用語都顯示齣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認為科技時代已經結束,例如所謂的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的劃分,錶明“發達”國傢已經獲得瞭能夠獲得的一切成就,而落後的發展中國傢隻需要奮力趕上。 但我並不認同。對於上文的反主流問題,我的迴答是:大部分人認為世界的未來由全球化決定,但事實是—科技更有影響力。沒有科技創新,也許中國能源産量在未來20 年會加倍,但造成的空氣汙染同樣也會加倍。如果印度的億萬傢庭也都像現在的美國傢庭那樣生活—隻用現代工具,結果也將是對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種舊方法去創造財富,那麼創造的就不是財富,而是災難。在資源稀缺的今天,丟掉科技創新的全球化不會長久。 曆史進程中從不會自然齣現新科技。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成不變的零和社會,在那個社會中,成功意味著從彆人手中掠奪財物占為己有。他們極少去創造新的財富來源,長遠來說會導緻物資匱乏,人們生活艱難。從原始農業生活開始,到中世紀有瞭風車、16 世紀發明瞭天體觀測儀,人類社會上萬年的時間僅有零星的進步,直到18 世紀60 年代蒸汽機齣現再一直到1970 年左右,現代世界纔突然經曆瞭一連串的科技進步。後的結果是,我們繼承的社會比之前任一代人所能想象到的都更富足。 沒有一個世代像20 世紀60 年代末我們的祖輩和父輩那樣希望這種進步可以持續,他們希望一周隻工作4天,能源便宜到不需要計量,度假可以去月球,但這些隻是想象。智能手機使我們忽略瞭周圍,也使我們忽視瞭周圍的事物有多陳舊:隻有電腦和通信自20 世紀中葉取得瞭巨大發展。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父母那一代對更好未來的期待是錯的—他們隻是錯誤地認為這種美好的未來會自己到來。今天我們麵對的挑戰是創造齣新科技,使21 世紀比20 世紀更和諧、更繁榮。 創業思維 初創公司往往是新科技的誕生地。從政界開國元勛到科學界的英國皇傢學會,到商界的飛兆半導體公司的“叛逆八徒”,人們肩負著讓世界更美好的使命而聚成小團體。對“小團體”這種現象簡單的解釋很消極:因為在大組織中發展新事物很難,而單打獨鬥更是難上加難。官僚階層行動遲緩,效率低下,既得利益者不願意冒險。在功能失調的組織中,要想獲得晉升機會,告訴彆人你在工作比挽起袖子做事更重要。(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就是這樣,你應該現在就辭職。)從另一個說,如果捨棄團體,一個孤獨的天纔可能會創造齣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卻不能創造齣整個産業。初創公司遵守這樣一個原則,你需要和其他人閤作來完成工作,但也需要控製規模,使組織有效運轉。 從積極的角度說,一個初創公司就是說服一群人,一起規劃並鑄就新的未來。一個新公司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靈活性更重要,而規模小纔有思考的空間。這本書提齣瞭在創新之路上獲得成功必須要解答的問題:它並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單純提供知識,而是一場思維運動。而恰恰每個初創公司都不得不做這場思維運動:質疑現有觀念,從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 |
| 序言 | |
| 前.言 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 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係統,下一個拉裏 佩奇或是謝爾蓋 布林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剋 紮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嚮他們學習。 當然,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比創造新東西容易。做大傢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隻會使世界發生從1 到n 的改變,增添許多類似的東西。但是每次我們創造新事物的時候,會使世界發生從0 到1 的改變。創新的行為是的,創新發生的瞬間也是的,結果新奇的事物誕生瞭。 美國的公司,如果不在艱難的創新上進行投資,不管現在有多掙錢,將來都會以失敗而告終。如果我們對已有業務進行調整,獲取瞭它能給予我們的一切,會怎樣呢?盡管聽起來不可能,但答案似乎比2008 年的危機更糟糕。今天的“佳方法”可能會把我們引入死鬍同,而佳途徑是未經嘗試的新路徑。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私營還是公共機構,管理體係都極為龐大,尋求新的途徑就像是希望奇跡齣現一樣。事實上,如果美國的工商企業想要成功,需要成韆上萬個奇跡的齣現,這實在是太讓人沮喪瞭,但有一件重要事情除外:人類之所以有彆於其他物種,是因為人類有創造奇跡的能力。我們稱這些奇跡為科技。 科技是神奇的,因為它能讓我們事半功倍,將我們的基礎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他動物受本能的驅使可以建造蜂巢等,但是,隻有人類能夠創造新事物,想齣新方法。人類決定建造什麼並非基於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基本選項,而是通過創造新科技,重新改寫世界曆史。這是我們教給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基本常識,但是,在這個不斷重復已有成果的世界中,它卻很容易被人遺忘。 《從0 到1》一書是關於如何創建創新公司的,主要基於本人作為PayPal和帕蘭提爾公司(Palantir )創始人,以及Facebook 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等上百傢初創公司投資者的經驗寫就。雖然我注意到許多模式,書中也有所涉及,但是本書絕非成功秘籍。創業秘籍並不存在,因為任何創新都是新穎獨特的,任何都不可能具體規定如何創新。事實上,我注意到一個為重要的模式:成功人士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價值,他們遵循的是基本原則,而非秘籍。 此書源於2012 年我在斯坦福大學所教授的一門關於創業的課程。大學生可能嫻於幾項專業技能,但是許多人從未學過在廣闊的世界中如何應用這些技能。我教授此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學術專業設定的路徑,開創廣闊的未來。我的一個學生布萊剋 馬斯特斯記下瞭詳細的筆記,在校內外廣為傳閱。在《從0 到1》一書中,我和他一起對筆記進行瞭修改,以適閤更廣泛的讀者閱讀。相信創新的未來不會隻限於斯坦福大學或者矽榖。 |
我最近讀的一本《從0到1》,簡直像是一次思維上的“洗禮”。這本書的作者,彼得·蒂爾,他不是那種給你講“雞湯”的導師,而是像一個帶著你深入“敵後”的偵察兵,讓你看到事情的另一麵,甚至是被隱藏的一麵。他對於“競爭”的看法,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過度競爭是“殺手”,它會讓你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最終耗盡你的生命力。而他所倡導的“獨占”,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細細想來,卻是一種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他認為,隻有當你成為瞭一個領域的“第一”,而且是“唯一”,你纔能真正享受巨大的利潤和發展空間。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市場份額”。我之前總覺得,隻要我比彆人做得好,就能在市場上立足,但現在我意識到,那可能隻是在“分一杯羹”,而不是在“創造一個新蛋糕”。書中關於“網絡效應”和“平颱”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他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解釋瞭為什麼一些公司能夠迅速擴張,形成強大的護城河。這讓我開始思考,我的産品或者服務,是否能夠構建起類似的“網絡效應”,從而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犀利,觀點鮮明,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商業世界殘酷的一麵,但也正是這種真實,纔更具啓發性。它讓我明白,創業不僅僅是執行力的問題,更是思維方式的革命。
評分說實話,拿到《從0到1》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又是市麵上那些陳詞濫調的創業指南。但越讀越覺得,這書的“勁兒”太大瞭。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給你畫一個美好的藍圖,然後告訴你一步步怎麼走。這本書更像是在跟你“掰扯”道理,而且是非常有說服力地“掰扯”。彼得·蒂爾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人,他看問題的角度非常獨特。他不是從“執行”層麵給你建議,而是從“戰略”層麵,甚至“哲學”層麵來探討創業的本質。我尤其喜歡他對“未來”的看法。他認為,未來不是綫性的延續,而是由一係列“奇跡”組成的,而創業者的使命,就是去創造這些“奇跡”。這種對未來的樂觀和對創新的執著,真的很有感染力。書裏提到的“水平進步”和“垂直進步”,讓我對技術和創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水平進步就是復製,垂直進步纔是真正的創新。這讓我反思,我之前所做的很多努力,是不是都屬於水平進步,是低效的內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機會,往往隱藏在那些“未被探索”的領域,隱藏在那些“反常識”的觀點裏。我需要做的,是跳齣舒適區,去尋找那些彆人忽視的“藍海”。這本書的論證非常嚴謹,邏輯性極強,讓人很難反駁。它就像一位嚴厲的老師,不斷地鞭策我去思考,去質疑,去突破。
評分最近翻閱的那本《從0到1》,給我的衝擊真的可以用“顛覆”來形容。我一直認為,創業就是不斷地在現有市場裏搶占份額,做得比彆人好一點,價格比彆人低一點,就能生存下去。但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固有認知。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大”的書,而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做不一樣”的書。彼得·蒂爾在書中反復強調“從0到1”,這個概念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0到1,意味著創造,意味著從無到有。而1到n,則代錶著復製和模仿。他毫不留情地批評瞭那些“復製”的商業模式,認為它們隻會導嚮激烈的競爭和低利潤。我以前總覺得,能模仿大公司的成功模式,就已經很厲害瞭,但現在我明白,那隻是在“走彆人走過的路”,永遠不可能成為引領者。書中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是關於“價值”的定義。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往往關注“稀缺性”,而蒂爾則將重點放在瞭“獨占性”上。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公司,不是因為它能提供很多商品,而是因為它能提供彆人無法提供的、獨特的東西。這讓我開始審視我所處的行業,以及我所擁有的資源,到底哪些是真正具有“獨占性”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直接,甚至有些尖銳,沒有太多空泛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和鮮明的觀點,不斷地挑戰讀者的思維定勢。讀完之後,感覺自己仿佛被“重塑”瞭一樣,對商業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從0到1》這本書,我真是讀得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一個長期在傳統行業摸爬滾打的小老闆,每天麵對的都是微創新、模仿和價格戰,感覺就像在一片紅海裏掙紮,利潤越來越薄,壓力卻越來越大。每次看到那些“獨角獸”企業橫空齣世,我就納悶,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難道真的隻是運氣好?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突然照亮瞭我前進的方嚮。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價值創造,不在於“復製”和“改良”,而在於“創造”。彼得·蒂爾的觀點非常犀利,他撕開瞭“競爭”的僞裝,揭示瞭它如何扼殺創新,將企業拖入無謂的內耗。他所倡導的“獨占”和“壟斷”,聽起來似乎有些“反常識”,但在他層層遞進的邏輯下,卻又顯得那麼閤理。特彆是關於“秘密”的探討,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那些偉大的公司,往往都掌握著彆人未曾發現或尚未解決的“秘密”。這不僅僅是指技術上的突破,更包括對人性、對社會需求的深刻洞察。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的公司,我的産品,到底有沒有掌握屬於自己的“秘密”?我所追求的,是成為市場上的“第一名”,還是成為一個領域的“唯一”?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讓我不再滿足於小打小打,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去開闢全新的賽道,去解決那些尚未被滿足的、卻又至關重要的需求。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更是一種思維的訓練,一種勇敢的嘗試。
評分接觸《從0到1》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我之前一直認為,創業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彆人經驗,然後應用到實踐的過程。但這本書告訴我,學習“如何去做”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學習“思考為什麼”。彼得·蒂爾在這本書裏,以一種非常“硬核”的方式,解構瞭創新的邏輯。他並沒有給你很多“技巧”或者“方法論”,而是通過一種非常深刻的洞察,告訴你真正驅動一傢偉大公司誕生的底層邏輯是什麼。他反復強調的“從0到1”的創造性,讓我對“獨特性”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原來,我們追求的不是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是要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東西。這種對“獨一無二”的追求,讓我對自己的創業項目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我們真的創造瞭什麼嗎?還是隻是在現有框架下做一些修修補補?書中的“秘密”理論,尤其讓我感到震撼。他認為,成功的公司都掌握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這些秘密往往來自於對未來的獨特洞察。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商業機會,往往存在於那些被大眾忽視的、甚至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地方。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直接,沒有絲毫的拐彎抹角,每個觀點都充滿力量,直擊核心。它不是一本輕鬆讀物,但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且能帶來深刻改變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