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

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黑山 编
图书标签:
  • 乐理
  • 爵士乐
  • 音乐理论
  • 黑山爵士
  • 音乐教育
  • 和声
  • 节奏
  • 旋律
  • 音乐入门
  • 基础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43950
商品编码:2634421964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
  • 作者:翟黑山
  • 定价:32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4395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2-01
  • 印刷时间:2012-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80

编辑推荐语

黑山教授原名翟黑山,193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黑山教授毕业于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曾经担任台北青年乐团编曲兼指挥、台北爵士乐团编曲兼指挥等职务。他是**位留美专攻爵士音乐、爵士编曲和爵士吉他的华人;**位在大专院校讲授爵士乐的华人;**位在美国、中**地及台湾任爵士乐教师的华人;是从事爵士音乐教育时间*长、写作爵士音乐教材数量*多的华人;也是挑战爵士音乐乐理兴趣*大的华人…… 这本《基础乐理》是“黑山爵士音乐系列”之一。

作者简介

黑山教授原名翟黑山,193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黑山教授毕业于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曾经担任台北青年乐团编曲兼指挥、台北爵士乐团编曲兼指挥等职务。他是**位留美专攻爵士音乐、爵士编曲和爵士吉他的华人;**位在大专院校讲授爵士乐的华人;**位在美国、中**地及台湾任爵士乐教师的华人;是从事爵士音乐教育时间*长、写作爵士音乐教材数量*多的华人;也是挑战爵士音乐乐理兴趣*大的华人。

目录

一、音阶
1.认识键盘
2.音名位置
3.音名练习
4.调与调号
5.大调音阶
6.音阶指法(钢琴右手指法)
7.同调调式一
8.同调调式二
9.同调调式三
10.同调调式四
11.弹奏练习一
12.弹奏练习二
13.弹奏练习三
14.调名练习一
15.调名练习二
16.音阶练习
17.同名调式一
18.同名调式二
19.同名调式三
20.同名调式四
21.弹奏练习
22.和弦音阶一
23.和弦音阶二
24.音阶连奏
二、音程
1.认识音程
2.音程变化
3.音程练习
4.音程进行(作业)
5.音程进行(答案)
6.音程运用
7.运用曲调一
8.运用曲调二
三、三和弦
1.大三和弦一
2.大三和弦二
3.小三和弦一
4.小三和弦二
5.三和弦分类一
6.三和弦分类二
7.三和弦分类三
8.三和弦分类四
9.弹奏练习一
10.弹奏练习二
11.根音进行
12.弹奏练习
13.移调练习一
14.移调练习二
15.移调练习三

16.移调练习四
17.琶音伴奏
18.伴奏歌曲一
19.伴奏歌曲二
20.三和弦组合
21.三和弦转位一
22.三和弦转位二
23.三和弦音域
24.固定三和弦一
25.固定三和弦二
26.固定三和弦三
27.固定三和弦四
四、七和弦
1.七和弦
2.七和弦二
3.常用七和弦一
4.常用七和弦二
5.弹奏练习
6.伴奏练习
7.移调练习一
8.移调练习二
9.琶音伴奏
10.伴奏歌曲一
11.伴奏歌曲二
12.移调练习一
13.移调练习二
14.七和弦组合
15.七和弦转位一
16.七和弦转位二
17.固定式和弦
18.*常用和弦一
19.*常用和弦二
20.常用七和弦一
21.常用七和弦二


图书简介 《光影交织:电影配乐的艺术与技术》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电影音乐创作核心的权威指南,它将引导读者领略声音如何塑造视觉叙事,揭示从古典和声到现代电子音景的构建奥秘。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作曲家的生平或电影的曲目列表,而是将焦点置于音乐如何作为叙事工具的机制。我们剖析了从早期默片时代对音乐的依赖,到当代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如何彻底改变了配乐的制作流程,每一章节都旨在揭示幕后的决策过程和美学考量。 第一部分:听觉的叙事基础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电影音乐的基础,探讨了声音与图像相互作用的心理学原理。 1. 音乐的叙事语言与情感共振: 我们将深入分析动机(Motif)的运用——如何通过特定的旋律片段、和声进行或节奏型,来代表角色、地点或抽象概念。书中详述了李察·华格纳的“主导动机”在现代电影中的演变,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在史诗电影中,对一个动机进行转调、变速或配器变化,如何微妙地反映角色的内心挣扎或环境的转变。 2. 和声、调性与情绪架构: 我们细致考察了调性选择在烘托气氛中的作用。大调的明亮、小调的忧郁自然不必多言,但本书更着重探讨了半音化、增和弦、减七和弦以及非功能性(Non-functional)和声进行如何被用来制造紧张感、不安或超现实的氛围。例如,在悬疑片中,如何使用模糊的调性中心(Tonal Ambiguity)来延长观众的焦虑感,而非仅仅依靠突变的强力和弦。 3. 节奏、速度与时间感知: 节奏不仅仅是拍子,它是对银幕时间的控制。我们将讨论配速(Pacing)的艺术,即音乐的节奏如何与画面的剪辑点(Cuts)同步或刻意脱节。书中通过对动作场面和内心独白段落的对比分析,阐释了如何通过复杂的多重节奏(Polyrhythms)来模拟混乱,或通过极简、延展的节奏来拉伸主观时间感。 第二部分:配器的魔术与音色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声音的质地”,探讨作曲家如何利用不同的乐器组合和音色选择来塑造电影世界的物理感和精神面貌。 4. 管弦乐的经典语汇与现代重构: 我们将系统回顾浪漫主义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管弦乐队的配置策略,强调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和打击乐组各自承担的叙事功能。随后,分析现代作曲家如何颠覆这些传统:例如,将原本用于描绘英雄的铜管乐器转而赋予反派,或利用弦乐组的泛音(Harmonics)和特殊演奏法(如Col Legno)来创造非传统的“人声”或“自然环境”效果。 5. 电子音景与合成器的角色: 本书对电子音乐在当代配乐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限于流行元素,我们关注合成器设计如何为科幻、恐怖和心理惊悚片构建独一无二的声场。详细解释了振荡器类型、滤波器截止频率、LFO等参数如何被精细调整,以创造出听起来“有机”但又“非自然”的音色。我们将分析如Vangelis、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 等大师如何将模拟合成器的温暖与数字处理的精确性相结合。 6. 打击乐与声音效果的边界: 打击乐组不再仅仅是节奏的支撑。本书探讨了有音高打击乐(如马林巴、颤音琴)与无音高打击乐(如定音鼓、鼓组)的平衡,以及它们在烘托戏剧高潮时的作用。更进一步,我们研究了“拟声配乐”(Mimesis Scoring)——当音乐模仿环境声或动作声时,它与真正的音效(Sound Effects)之间的界限如何被刻意模糊,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困惑感。 第三部分:技术实现与后期流程 理解了理论和工具后,本部分转向实践层面,涵盖了从录制到混音的工业流程。 7. 录音技术与空间感营造: 我们将详细介绍麦克风技术在捕捉管弦乐队时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从ORTF、A/B到Decca Tree等立体声拾音阵列的原理分析,解释了为何不同的麦克风摆放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混音中对“音乐厅空间感”的感知。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小型工作室中,如何利用房间混响插件和延迟效果来模拟宏大场面。 8. 混音与母带处理:动态范围的博弈: 电影配乐的混音目标与录音室流行音乐截然不同。我们专注于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的维护——如何在不牺牲响度(Loudness)的前提下,确保柔和的低语段落与爆炸场景之间仍存在明显的音量对比。书中探讨了均衡器(EQ)、压缩器(Compression)在混合不同声源(如独奏乐器、背景音轨、电子垫底音)时的精细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总线处理确保所有元素在影院系统中具有一致的听感。 9. 与导演的合作:从草稿到最终剪辑: 配乐是一个协作过程。本部分着重于沟通的艺术。我们提供了实用的策略,指导作曲家如何解读导演的模糊描述(如“我需要更蓝一点的悲伤”),如何有效地使用临时配乐(Temp Tracks)而不被其束缚,以及如何在画面锁定(Picture Lock)后进行高效的微调和适应性修改,确保音乐完美融入最终的电影体验。 --- 《光影交织:电影配乐的艺术与技术》 适合音乐专业学生、电影制作专业人士,以及所有渴望理解声音如何构建视觉世界的深度影迷。本书承诺提供一个结构严谨、案例丰富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超越表面欣赏,直达音乐为电影服务的核心机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很多时候听懂了旋律,却抓不住它背后的逻辑。这本《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开始,我以为乐理就是枯燥的音阶、和弦,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直接丢给我一堆术语,而是通过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乐理概念具象化。比如,它在讲解节奏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有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而是用日常生活中走路、跑步的节奏来类比,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不同音符时值的长短关系。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将这些基础乐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了爵士乐的学习中。我一直觉得爵士乐很难,充满了即兴和复杂的和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难”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讲解了爵士乐常用的和弦进行,还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爵士乐片段,让我看到了乐理是如何在实际演奏中运用的。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色彩”和“情感”的描述,它告诉我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音乐,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去感受,甚至尝试着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旋律。这种从“听众”到“参与者”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和快乐。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乐理一直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那是专业音乐人的专属领域,普通人很难真正地掌握。但《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以一种非常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乐理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它的编排非常巧妙,我特别喜欢它将基础乐理与爵士音乐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学习到通用的音乐规律,还能立刻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一直很感兴趣的爵士乐领域。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非常舒适,它不会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而是会先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引入概念,然后再深入讲解。比如,在讲解节奏时,它会用我们日常走路的步点来类比,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不同音符时值的概念。而在讲到和弦时,它会用“颜色”和“情绪”来形容,让我对和弦的感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了更丰富、更感性的认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乐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欣赏爵士乐。我不再只是被旋律所吸引,而是能够去品味其中精妙的和声变化,去感受即兴的火花。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音乐理论,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更深层次的音乐表达方式,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时,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乐理”这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吓人,我担心会是一本充满晦涩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的教科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甚至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学术化的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在聊天。讲解方式也很有条理,从最基础的音高、音程开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更复杂的节奏、和弦。最关键的是,它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爵士音乐的实践紧密结合。我一直对爵士乐那种自由、随性的感觉很着迷,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它。这本书就像是我的“翻译器”,它揭示了爵士乐背后隐藏的那些“规则”,让我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即兴演奏,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乐理逻辑。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和弦时,会用一些非常直观的比喻,比如把和弦比作“色彩的组合”,不同的和弦听起来就像是不同的颜色搭配,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这让我对和声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了一种感性的认知。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基础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能够欣赏爵士乐的深度和魅力。我现在听爵士乐,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去辨别其中的和声变化,去感受即兴的精妙,甚至隐隐约约能捕捉到乐手们在演奏中的“对话”。

评分

我是一个一直想学习乐理,但又被各种晦涩难懂的书籍劝退的人。所以,当我看到《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我预想中,它可能会和之前我读过的很多乐理书一样,充斥着各种我无法理解的术语和公式。但这本书,完全打翻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自然,就好像是在听一位非常有耐心的朋友给你讲课。它从最基本、最容易理解的音乐元素讲起,比如声音的高低、长短,然后慢慢过渡到更复杂的概念。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体验。举个例子,在讲解音程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大三度”、“小三度”,而是会让你去感受不同音程带来的“距离感”和“色彩感”。尤其是在涉及到爵士乐的部分,它简直是我的“指路明灯”。我一直觉得爵士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即兴和多变的和声,但又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爵士乐的大门,它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解析了爵士乐的常用和弦、音阶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即兴演奏中互相作用的。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够一点点地去理解那些我曾经觉得“听不懂”的音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乐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理解、被运用的。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音乐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我之前断断续续地接触过一些乐理知识,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听起来也总是雾里看花。直到我遇到了《基础乐理/黑山爵士音乐系列》,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就是它的“体系感”。它不是东拼西凑的知识点,而是围绕着“乐理”这个核心,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五线谱、音符时值,到和弦构建、调性关系,再到爵士乐特有的和声语言,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下一个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穿插一些非常贴合实际的音乐案例,比如分析一段经典的爵士乐曲,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曲。这让我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爵士和声”的讲解,它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爵士和弦,分解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组成部分,并且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它们的作用和感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歌曲中的和弦变化,也能够更自信地去尝试一些简单的编曲。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真的非常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