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L 运动损伤解剖学 康复训练 [英]利·布兰登(Leigh Brandon) 人民邮电

正版L 运动损伤解剖学 康复训练 [英]利·布兰登(Leigh Brandon) 人民邮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利·布兰登Leigh Brandon 著
图书标签:
  • 运动损伤
  • 解剖学
  • 康复
  • 训练
  • 医学
  • 运动医学
  • 理疗
  • 肌肉骨骼
  • 人体解剖
  • 伤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恒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0806
商品编码:2761239867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运动损伤解剖学 康复训练
作者 利·布兰登(Leigh Brandon)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460806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详细阐释人体系统的构成、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损伤的预防方法与康复过程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肌肉及骨骼解剖图,对人体不同部位的62种常见运动损伤的症状、产生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对应的康复锻炼方法和可采用的锻炼项目。此外,本书对38项康复训练的步骤、要领、起始姿势、结束姿势、训练肌肉及关节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旨在帮助健身爱好者、运动爱好者及专业运动员在损伤发生后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作者简介
利·布兰登利·布兰登是CHEK 从业医师(Ⅵ级)、生活方式教练(Ⅲ级)和通过英国国家认证的体能教练。他自1996 年起开始专门从事损伤康复及体育训练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是一位运动和治疗按摩师。詹姆斯·柏伦奇詹姆斯·柏伦奇是开普敦一家设计室的经营者和所有人,他的设计室专门为图书与杂志设计插图。柏伦奇的兴趣十分广泛,除人体解剖学外,还对博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有所涉猎。

   目录
第 一部分

解剖学与损伤概述

如何使用本书 6

解剖学相关定义及专业术语 8

人体系统 10

解剖学切面与区域划分 15

解剖学方位术语 16

关节运动 17

损伤的分类 21

损伤的预防 23

姿势与肌肉平衡 赛前准备 恢复

长期损伤的康复 27

组织愈合 各组织愈合阶段的恢复 急症护理——RICE 原则 寻找损伤病因 核心肌群解剖 康复训练设计

第 二部分

常见运动损伤

足部损伤 38

外翻 跖骨骨折 足底筋膜炎

踝关节与胫部损伤 41

跟腱炎 跟腱撕裂 踝关节扭伤 胫骨前肌综合征 外胫夹

膝部损伤 46

前十字韧带扭伤 贝克氏囊肿(N窝囊肿) 髌骨软化(跑步膝) 髌腱炎(跳跃者膝) 内侧软骨损伤 内侧副韧带扭伤 骨性关节炎 后十字韧带扭伤 股四头肌肌腱炎

大腿损伤 55

N绳肌肌腱病 N绳肌拉伤 骨化性肌炎 股四头肌挫伤(dead-leg) 股四头肌拉

伤 股骨应力性骨折

腹损伤 61

运动性耻骨区痛 腹拉伤 腹疝 耻骨骨炎

臀部损伤 65

髋关节滑囊炎 梨状肌综合征 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坐骨神经痛

腰椎损伤 69

椎间关节疼痛 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压迫 峡部裂和峡部完全断裂

颈椎损伤与胸椎损伤 72

强直性脊柱炎 寰椎半脱位综合征 休门氏病 挥鞭伤

胸部及腹部损伤 76

腹疝 肋软骨炎(非化脓性肋软骨肿胀) 胸大肌拉伤 肋骨骨折 胸锁关节扭伤

肩部损伤 81

肩锁关节扭伤 肱二头肌拉伤 肩关节脱位 锁骨骨折 肩周炎 盂唇撕裂 肩撞击综合征(游泳肩或投掷肩) 肩袖损伤

肘部损伤 89

肱骨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 正中神经卡压 桡神经卡压(桡管综合征) 网球肘

腕部损伤 93

手舟骨骨折 腕管综合征

环境引起的损伤 95

脱水 中暑 冻伤 体温过底 晒伤

第三部分

康复训练

活动 100

麦肯基俯卧撑 正中神经松动 桡神经松动 肩关节活动

拉伸 104

腹肌 内收肌 胫骨前肌 腓肠肌 N绳肌——坐于瑞士球上 颈伸肌 胸小肌 股四头肌 阔筋膜张肌

训练

姿势训练 113

臀部与背部伸展 眼镜蛇式俯卧

稳定性训练 115

四点支撑吸腹 肩袖缆绳训练 拉力带交叉行走 深层颈屈肌稳定性训练 颈部瑞士球

训练 俯卧马步 下腹训练 平衡板站立/深蹲 瑞士球上仰卧侧转 脚趾触地训练

力量训练 127

硬拉 弓步(单腿前蹲) 实心球肩外旋 实心球肩内旋 罗马尼亚式硬拉(直腿硬

拉) 单臂推绳 单臂哑铃耸肩 单臂拉绳 瑞士球上仰卧伸髋 水中慢跑 伐木动作

伸腕 屈腕

术语表 141

   编辑推荐
解析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训练设计方法结合104幅肌肉及骨骼解剖图,详解12大人体区域、62种常见损伤症状、产生原因、治疗方法、康复锻炼方法、可采用锻炼项目38项康复训练步骤、要领、起始姿势、结束姿势、训练肌肉、关节运动形式面向物理治疗师、教练员、运动及健身爱好者的康复指南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到以下知识:·人体系统的组成和关节运动;·损失组织在各愈合阶段的症状和注意事项;·保持正确姿势、进行赛前热身训练和充分恢复可有效预防损伤;·核心肌群的内核心和外核心解剖学结构及其对损伤预防的积极作用;·了解损伤发生原因和过程,通过拉伸运动和强化力量训练进行康复锻炼;·明确包括活动、拉伸、姿势训练、稳定性训练、力量训练在内的康复训练的标准动作与训练效果

   文摘




   序言

《运动损伤的科学康复:从损伤到巅峰状态的全方位指南》 在追求卓越运动表现的道路上,运动损伤的阴影始终伴随着运动员。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职业健将,一次意外的扭伤、撕裂或劳损,都可能中断训练,影响比赛,甚至对运动生涯造成长远影响。然而,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科学的康复训练,是让身体重拾力量、柔韧与协调,最终重返赛场、超越自我的关键。 本书旨在为广大运动爱好者、教练员、理疗师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份详实、系统且极具操作性的运动损伤康复指南。我们深刻理解,每一次损伤都是一个独特的挑战,需要因人而异、因伤而异的精准策略。因此,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千篇一律的“万能康复法则”,而是引领读者深入理解运动损伤的本质,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阶段化的康复训练体系。 第一部分:透视运动损伤的本质与成因 在踏上康复之路前,我们必须先与“敌人”——运动损伤——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解剖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认识人体的运动系统。我们会详细解析骨骼、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关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支撑起我们每一次精彩的腾挪跳跃,每一次力量的爆发。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剖析各类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从急性损伤(如扭伤、拉伤、骨折)到慢性损伤(如肌腱炎、应力性骨折、滑囊炎),我们将详细阐述其发生的生物力学原理、易感因素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例如,我们会探讨跑步者常见的膝盖疼痛,分析其可能由股四头肌力量不平衡、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引起;我们将解析篮球运动员易发的踝关节扭伤,揭示其与足部生物力学、落地姿势、场地条件等的关系。 理解损伤的成因,是制定有效康复计划的第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运动中常见的错误发力模式、不良姿势、训练过量、准备活动不足、技术缺陷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诱发运动损伤的“导火索”。通过对这些潜在风险的识别,我们不仅能更好地预防未来损伤的发生,也能在康复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纠正这些问题,降低复发率。 第二部分:科学的损伤评估与诊断 准确的评估是成功康复的基础。在损伤发生后,我们不能仅凭感觉就贸然开始训练。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多种科学的损伤评估技术,帮助读者(或由专业人士操作)对损伤程度、范围及性质进行准确判断。 我们将从病史采集入手,教会读者如何系统地询问患者的受伤过程、症状特征、既往病史以及训练情况,从中捕捉关键信息。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体格检查的要点,包括视诊、触诊、活动度评估、肌力测试、特殊测试等。例如,针对膝关节损伤,我们会讲解股四头肌测试、腘绳肌测试、抽屉试验、侧副韧带应力试验等,这些评估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区分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或骨关节炎等不同情况。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辅助诊断工具,如X光、MRI、超声波等,并解释它们在评估中的作用和局限性。掌握这些评估方法,将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损伤的“全貌”,为后续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坚实依据。 第三部分:康复训练的核心原则与分期策略 运动损伤的康复,绝非简单的“休息”或“多做运动”就能解决。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科学有序的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核心原则。本部分将系统阐述这些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科学的康复分期策略。 核心原则包括: 个体化原则: 强调根据损伤类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等因素,量身定制康复方案。 渐进性原则: 康复训练强度、难度和复杂性应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给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全面性原则: 康复不仅仅是针对受伤部位,还应关注全身的协调性、力量、耐力、柔韧性及本体感觉。 功能性原则: 最终目标是恢复运动能力,因此康复训练应尽可能模拟运动场景,逐步恢复运动专项技能。 疼痛管理原则: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应在康复过程中学会识别和管理疼痛,避免加剧。 康复分期策略: 我们将康复过程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适宜的训练内容: 急性期(Inflammatory Phase): 重点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疼痛、保护受伤组织,避免加重损伤。此阶段可能涉及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RICE原则),以及一些低强度的、非负荷的运动。 恢复期(Repair Phase): 随着炎症消退,身体开始修复受损组织。此阶段的目标是促进组织愈合,恢复关节活动度,并开始进行温和的力量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 重塑期/功能恢复期(Remodeling/Functional Phase): 身体组织逐渐愈合并重塑。此阶段的重点是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复杂性,恢复肌肉力量、耐力和爆发力,改善本体感觉和协调性,并开始引入运动专项训练。 重返运动期(Return to Sport Phase): 目标是让运动员安全、自信地重返运动场。此阶段需要进行模拟比赛强度和专项技术的训练,确保身体能够承受运动的压力。 第四部分:关键康复训练技术与方法 本部分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技术和方法,并配以清晰的图示和动作指导。 关节活动度训练: 包括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牵伸练习等,旨在恢复和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范围。我们将详细介绍针对不同关节的牵伸技巧,如静态牵伸、动态牵伸、PNF牵伸等。 力量训练: 针对受伤及周围肌肉进行力量恢复和强化。我们将探讨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的训练方法,以及使用弹力带、哑铃、器械、自身体重等进行训练的注意事项。特别会强调离心训练在肌腱损伤康复中的重要性。 本体感觉与平衡训练: 提高身体对自身位置和运动的感知能力,这对预防二次损伤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不稳定平面训练等。 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 提升身体各部位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动作的流畅性。 有氧耐力训练: 在不加重伤势的前提下,维持或提升心肺功能。 运动专项技能训练: 逐步引入与运动员运动项目相关的动作,模拟比赛环境,让身体重新适应专项运动的负荷。 第五部分: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实例与进阶指导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康复知识,我们将选取几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PCL)、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肩袖损伤等,提供详细的康复方案示例。 每个案例都将遵循本书的康复分期策略,详细阐述在不同阶段应进行的具体训练内容、动作要点、组数次数建议,以及需要注意的禁忌事项。同时,我们还将提供一些进阶的康复技巧和策略,例如如何处理平台期、如何结合心理调适克服康复障碍,以及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结语:重塑健康,重拾热爱 运动损伤并不可怕,它是运动生涯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也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契机。通过科学的认识、精准的评估和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我们有能力将损伤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将其转化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 本书的目标是赋能读者,掌握科学的康复知识与技能,成为自己身体的“健康管家”。我们鼓励每一位读者,在遵循专业指导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康复过程中,用耐心、毅力与智慧,一步步走向更强健的自己,重拾对运动的无限热爱。愿这本书,成为您运动康复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同时又极其耐心细致的运动康复专家进行一对一的私人辅导。作者在描述每一个损伤机制和康复步骤时,都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性和层层递进的分析能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怎么做”,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这种对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原理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层次感。我常常因为一个简单的动作原理,被引导到更宏观的身体代偿模式的理解上去,这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是其他零散资料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慢性劳损的案例时,作者提供的渐进式负荷调整方案,科学得让人心服口服,没有丝毫的“玄学”或主观臆断的成分,完全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评分

这本译作的质量也令人惊叹,足见译者和审校团队的用心良苦。在涉及到高度专业化的运动医学术语时,译文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或拗口的句子结构。很多原本在英文原版中可能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的复杂概念,经过本土化的处理后,变得清晰易懂,完全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在引进的专业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原著的严谨性,没有因为追求流畅度而牺牲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对于我这种需要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指导中的人来说,确保术语的“零失真”传递,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硬壳包装摸上去很有质感,色彩搭配也显得专业而沉稳,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纸张的质量也是一流的,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解剖图谱和动作分解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阅读体验极佳。作为一个对运动科学领域一直保持关注的爱好者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踏实和信赖感。封面设计上的字体选择和布局也很有品味,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和现代设计的活力,这点尤其值得称赞。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比如书脊的固定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出现松散的情况,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来讲,这本书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艺术品。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很多“疼痛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总觉得康复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重塑了我对康复科学的认知框架。作者笔下传递出的那种专业、冷静且充满信心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建设。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修复已有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预防策略,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运动系统。我开始更注重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恢复期的主动干预,很多以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训练习惯,在对照书中的原理后,都进行了细致的调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从根本上提升运动表现的底层逻辑,而非简单的“技巧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成功地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每一章节的结构都高度模块化,关键信息点被用醒目的标题、列表或特殊的图示框突出显示出来,这对于需要在高强度训练间隙快速检索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非常擅长利用并置的视觉辅助材料来强化文字的解释。比如,在介绍某一特定肌群拉伸时,旁边紧跟着的就是一张清晰标示出动作轨迹、起始点和终点肌肉群的插图,两者相互印证,让晦涩的解剖学术语瞬间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编排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知识从理解到实践的转化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