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定价:28.00元
作者: 匠英一;郭勇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39945552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语言是靠不住的,因为人可以操纵语言,说出谎话。人的动作却不会做假,只会反映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如果我们能了解身体动作所代表的含义,就能读懂别人隐藏的心思。如果能掌握通过动作读取别人内心的技巧,便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烦恼。
n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以大家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希望您读过《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后能够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种种表面现象的技巧,体验到“动作与心理”的有趣联系,并进而培养出犹如FBI般的敏锐洞察力。
目录
作者介绍
匠英一,1990年创立(株)认知科学研究所。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无意识、直觉等进行研究,并应用其研究成果解决市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此外,他还担任多家企业的顾问,活跃于杂志专栏、演讲和电视访谈节目等众多领域。 主要著作有《一分钟看穿对方的心理》《公开,洞察对手的心理练习册》《科学认识“意识的秘密”》《“动作与心理”词典》《图解好学易用的心理技巧》等。
文摘
通过动作看透上司的心理(1) 从不离开自己座位的上司 有的上司喜欢把部下叫到自己身边来训话,也有的上司会亲自跑到部下的座位旁,下达命令。这两种上司的行为和心理存在什么差异呢? 从不离开座位的上司和亲自跑腿的上司 Y君的上司A经理,每次向部下做出指示、下达命令或者询问情况时,都会亲自跑到部下的座位旁。另外一个上司B经理,每次都会拿起电话说: “喂!你过来一下。”像这样把部下喊到他的身边来,而从没见他离开过自己的座位。
n A经理的做法平易近人,非常体谅部下,自然也能得到部下的爱戴。B 经理则不怎么受欢迎,这边部下忙得不可开交,他却常因一点小事就把部下呼来喊去,部下对他简直烦透了。那么,这两位上司的行为和心理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B经理把办工桌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分析两位上司的异同时,关键点在于他们领地意识的强弱。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哪位上司充满自信,哪位上司是在虚张声势。
n 首先,总爱把部下喊到自己办公桌旁训话的B经理,他只把办公桌当做自己的领地。因为他缺乏自信,所以只有把部下叫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时,才能保住自己的威严。
n 另一方面,A经理就对自己的能力和领导力充满自信。所以,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那里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引导部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他会积极主动地走过来,不会觉得这样有失上司的威信。
n 另外,作为部下,还可以通过这种行为来推测上司的心理状态。例如,当上司拿到部下写好的计划书时,如果把部下叫到他的旁边询问计划书的细节,可能说明上司对这个计划是否可行没什么信心。如果上司拿着计划书走到部下旁边进行询问,则说明上司对这个计划很是期待。
n 透过行为解读男朋友的心理(1) 嫉妒真的是爱情的印证吗? 当人深爱着另一个人时,嫉妒心会变得很强。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人说嫉妒正是爱情的印证,但果真如此吗? 嫉妒心强的男朋友 A君和C是一对情侣,开始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如胶似漆,分开一分钟都会开始彼此想念。不过,有一点让C感到非常困扰,那就是A君的嫉妒心非常强,甚至要求C把手机电话簿中所有男性的电话都删除。C深爱着A君,或者说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于是答应了男朋友的要求。可是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觉得A君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他的这种嫉妒心真的是对C爱情的印证吗? 实际上,这种嫉妒心体现出想出轨的欲望 这种情况下,C要注意了。实际上,嫉妒心强的人,出轨的欲望也很强。人自己想做某件事时,也会感觉别人同样想做这件事。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影”。
n 也就是说,A君嫉妒心强,内心会猜疑:“她是不是想出轨?”而背后隐藏的心理是“因为我想出轨,所以她肯定也在想同样的事情。”所以,尽管C根本没有想出轨的想法,也没有做任何可疑的事情,A君还是开始嫉妒了。特别是那种,认为自己决不能出轨,而压抑自己欲望的人,嫉妒心会越强。
n 另外,“投影”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地方,本人对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几乎没有察觉到。拿A君来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隐藏着出轨的欲望,因此他也不清楚自己嫉妒心的真正起因,反而还认为是因深爱引起的呢。
n 通过行为看透朋友的心情(1) 越是认真的人,喝醉后越容易发生“剧变” 人的真心不仅可以从语言看出来,还能根据其态度进行解读。特别是在酒桌上,喝醉后的样子能把人的本性暴露无遗。
n 人喝醉后的样子千奇百怪 毕业十年后的同学会上,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们分外亲切。在推杯换盏之中,聚会的热烈气氛被推到了顶点。此时,大多数人都醉了,放眼看去,那醉相还真是千奇百怪。有的人仰面大睡,有的人手舞足蹈,有的人自吹自擂,还有的人和清醒时没什么两样…… 酒精的魔力 通过人的醉相,大体可以解读出他的性格。有的人喝醉后性格会发生 “剧变”,例如旁若无人地唱歌、大笑、大哭,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这种酒后大变身的类型,平时多是认真、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容易积累精神压力,而在喝醉后,他们会借着酒劲把压力一下子释放出来。
n 另外,喝醉后不停自吹自擂的人,很可能是平时自卑感极强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怀有的自卑感、劣等感,会在酒后以一种相反的形式呈现出来,那就是自吹自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n 还有的人即使在不讲虚礼、可以开怀畅饮的酒桌上,依然能够冷静地控制自己的酒量,即使多喝了几杯,依然像没事人一样。这种人多属于警惕性高、不想把真实心意表露出来的类型。他们害怕因为不胜酒力而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
n 不过,也有的人会在酒桌上向我们吐露心声或故意揭露一些秘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还是小心为妙。他们利用这样的场合和气氛倾吐心声,也许是想引我们说出某些秘密信息,正所谓“酒后吐真言”嘛,所以不可不防。
n ……
序言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进行堆砌,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之中。比如,书中关于“群体思维”的讨论,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场合,明明大家心里都有不同的意见,却没有人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最终导致了一个看似“众望所归”却可能并不明智的决定。我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团队讨论,当时年轻气盛的我,虽然觉得领导的提议有些仓促,但看到其他同事都纷纷附和,便也选择沉默。现在想来,那时的沉默,正是被“群体压力”所裹挟,害怕成为那个“异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不被所有人理解,也比随波逐流要重要得多。另外,书中对“光环效应”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我常常会被一个人外在的某个优点所吸引,然后不自觉地将这种积极的印象延伸到他的其他方面,即使他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特质。比如,一个口才很好的人,我可能就会认为他做事也一定雷厉风行,而忽略了他可能在执行力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以点带面”的思维模式,常常会导致我对他人的评价出现偏差,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解构”自己的这种判断方式,尝试更客观、更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而不是轻易地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丝毫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认识世界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锚定效应”的解释,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数字或信息,竟然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购买商品时,总是被商家标注的“原价”所吸引,即使知道“原价”很可能是虚高的,但我仍然会觉得“打折后”的价格非常划算。这种心理,正是被“锚定”在了那个“原价”上,从而影响了我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做任何决定时,都需要警惕那些看似“客观”的参考信息,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此外,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论述,也让我警醒。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解读那些能够证明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矛盾的证据。我常常会在网上搜索某个观点的信息,然后只关注那些支持我观点的文章,而对反对的声音视而不见。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让我越来越固执己见,难以接受新的事物。这本书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才能不断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轻松,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聊天一样,把一些深奥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互惠原则”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使那个请求对我们来说并不方便。原来,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一份小恩惠后,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回报的冲动。这种心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朋友之间的请客吃饭,到商家之间的促销活动,都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原则。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并非真心愿意帮助别人,而是受到了“互惠原则”的驱动。这种觉察,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复杂性。另外,书中关于“承诺和一致性”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一旦我们对某件事情做出了公开的承诺,就会倾向于努力去兑现它,以保持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这种心理,有时会让我们做出一些并不情愿但不得不为之的事情。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更谨慎地做出承诺,也更懂得如何避免被他人的期望所束缚。它让我更加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他人或维持某种形象。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那些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如今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记得有一次,我精心准备了一个项目,满心期待着得到同事的认可,结果却被一位平日里并不怎么熟悉的同事泼了一盆冷水,他用一种近乎嘲讽的语气指出了我项目中的几个“明显”的不足。当时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愤怒,觉得他是在故意刁难我,甚至怀疑他对我怀有敌意。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位同事的行为。也许,他并非恶意,而是在某种心理机制的驱使下,表现出了“防御性归因”或者“自我提升”的倾向,通过贬低他人的成就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这种理解,并没有让我原谅他的不当言行,但却让我不再沉溺于负面情绪,而是开始冷静地分析问题。此外,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章节,也让我豁然开朗。我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某些决定而感到纠结和不安,总觉得自己没有做出“最优”的选择。但这本书告诉我,当我们的行为与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们的大脑会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重新评估行为来减少不适感。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后悔”可能只是大脑在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真的证明了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无疑是一种解脱,让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选择,也更能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翻开这本书,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场景,是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身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低着头,盯着各自的手机屏幕,脸上写满了麻木与疏离。明明身处人群,却感觉不到一丝人情味,仿佛每个人都被一道无形的墙壁隔开,独自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这种场景,在现代社会早已屡见不鲜,也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孤单的群体”?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研究,引导我去观察、去体会。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是如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进退得当,又是如何在面对冲突时选择妥协或者对抗。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得意义非凡。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对方有意为之的举动,可能仅仅是潜意识的反应。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的新视角,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理解和探究。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与人交流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眼神接触和身体姿态,结果发现,对方的回应似乎也变得更加积极和友善。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期待它能带给我更多的启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