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自助手册
定价:38.00元
售价:31.2元,便宜6.8元,折扣82
作者:(美)威廉姆斯,(苏)鲍伊朱拉,张进辅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2459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全世界使用*广泛和有效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技术和手段!
帮助人们准确快速诊断创伤的类型、了解创伤症状!
帮助人们采取*有效的康复策略,重塑自我!
内容提要
本书在初构思和写作阶段,美国人一直过着一种容易被理解、很安全的、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任何迹象显示2001年9月11日会发生破坏和死亡,这种生活模式会改变。突然之间,对于数千家庭以及他们的朋友、成千上万的救援人员、危机简报者、消防队员、执法人员、急诊医生、军事人员,以及整个美国来说生活变了,而且永远也不会与从前一样了。在联合航空93号班机上所说的话“让我们开始行动吧’’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给许多人带来终生恐惧的创伤现在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当飞机从头顶的天空飞过时,我们期望它是在真正地飞翔而不是坠落。越战老兵表达的观点是:“欢迎来到我们的世界。”
目录
认识创伤——简单和复杂
安全、防护及意向
确认并写出在你身上所发生的事情
创伤再体验时的自我救助
应对有较少回避和否认的创伤
愤怒和暴怒
应对PTSD的伴随症状:内疚、幸存者内疚、羞愧和丧失感
情绪调节困难
改变注意力或意识:应对分离和创伤性遗忘
躯体化:创伤如何影响你的身体
创伤如何影响了你对自己的看法
如何应对你的侵犯者
你和他人关系的改变
寻找生活的意义
后的思考与练习
复合型PTSD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玛丽·贝斯·威廉姆斯,博士、临床心理医师、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专家委员会前任主席,在美国和国际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界享有盛誉。
索利·鲍伊朱拉,临床心理学家、注册心理治疗师、芬兰红十字会灾难应急小组以及芬兰卫生部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在处理“社会连接与孤立”这一主题时的细腻。很多关于心理创伤的书籍,往往将焦点完全聚焦于个体的内在挣扎,而忽略了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基本事实。然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如何在创伤的阴影下,重新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它直白地指出了“回避型社交”是多么具有欺骗性,它看似保护了你,实则让你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书中的案例分享,虽然是虚构的,但其还原的场景却真实得令人心惊——那种想靠近却又害怕被伤害的矛盾心理,几乎是人人都有的体验。它提出的“低风险社交练习”,比如从一次五分钟的眼神接触开始,逐步增加互动强度,这种循序渐进的建议,对于那些社交焦虑严重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避免了“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完美”的极端心态。我个人认为,这份对“人与人之间联结”重要性的强调,使得这本书的疗愈体系更加全面和立体,因为它认识到,最终的康复,往往需要依靠社群的力量,而不是孤军奋战。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入门读物,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保留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大而化之的安慰剂。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亲切而务实。它没有用那些吓人的医学术语把你直接拒之门外,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一步步探索那些我们内心深处不愿触碰的阴影。特别是它对于“情绪调节”部分的论述,简直是拨云见日。我一直以为,面对创伤,关键在于“遗忘”或“压抑”,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强调了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面对方式。它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立即投入实践的小练习,比如如何进行“锚定呼吸”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惊恐,这些技巧并非高深的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的生存工具。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正念观察”的练习,发现在那些感到心神不宁的时刻,它确实能像一根及时的止血带,暂时稳住我奔腾的思绪。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万能解药”,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成为自己情绪的观察者,而不是被动的受害者。它搭建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你敢于直面那些你以为已经愈合的伤口,并提供了一套可以让你感到自己重新掌控局面的方法论。这种由内而外的赋权感,是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语言风格也值得称赞,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既专业又温暖的氛围。许多心理健康书籍的排版总是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重要的概念会用不同的字体或框线凸显出来,使得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吸收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到那些极其痛苦或令人不安的主题时,总是保持着一种近乎于临床的冷静与同理心,绝不带有任何审判色彩。例如,它在谈到“功能性解离”时,那种对个体在极端压力下为求生存而采取的“非理性行为”的理解,让我感到被深深地接纳了。这本书没有将任何应对机制简单地归类为“错误”,而是努力去探究其背后的生存逻辑。这种不贴标签、只求理解的态度,对于那些常常因为自己的某些反应而自我苛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宽慰。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更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时刻提醒着你:你正在努力,这已经足够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自我帮助”类的书籍是有些免疫的,总觉得那些操作指南式的文字读起来很乏味,缺乏深度和共鸣。但这本新近拜读的著作,却在不知不觉中,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助”这个概念的刻板印象。它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在你情绪稍微稳定时就急吼吼地让你进行“深度挖掘”,而是保持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慢工出细活”的态度。书中对“记忆重构”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没有要求读者去彻底抹去不愉快的经历,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记忆是如何被情绪色彩包裹,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视角转换,来稀释那种压倒性的负面感受。我特别喜欢它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神经科学原理,比如将大脑比作一个老旧的录音机,时常会卡带或重复播放某些片段,这种生动的比喻瞬间拉近了专业知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过去的一些痛苦经历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框架,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如同在翻阅一本精心编排的个人成长日记的感觉,充满了真诚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种“操作手册”式的书是抱有怀疑的,总觉得它们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灵魂。但这本书在“重建自我叙事”方面的论述,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鸡汤式的鼓励,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审视和改写自己对自身经历的讲述方式。书中反复强调“你是故事的作者,而非角色”,这个观点极具冲击力。它引导读者去识别那些无意识中重复播放的“受害者剧本”,然后提供工具去植入新的“幸存者”或“成长期”的视角。这种注重叙事结构和语言选择的技巧,对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尤其受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如何向自己诉说过去,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我发现,当我开始有意识地替换那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形容词时,那些曾经沉重不堪的回忆,似乎真的减轻了部分的重量。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关注情绪的平复,更关注“意义的建构”,这无疑是更深层次的疗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