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顔真卿祭侄文稿-中國曆代名碑名帖精選
定價:9.00元
作者:江西美術齣版社
齣版社:江西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80422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江西美術齣版社北京分社推齣《中國曆代名碑名帖精選》係列圖書,讓我們從這裏抵達華夏文明的深處。
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瑰寶,古人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臨摹古人碑帖是學習書法重要的通道。書法尤其強調筆法、筆勢、筆意。其中,筆法、筆勢是書之技法,筆意則是書之本旨。對於書法學習者而言,選擇曆代公認的經典碑帖來觀賞、臨摹,當是學書之路的正確打開模式。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琢磨行書的進階問題,總是感覺自己的字寫得軟綿綿的,缺乏那種“筋骨”。翻閱瞭市麵上很多碑帖,總覺得總缺點什麼,直到我看到瞭這本關於顔真卿楷書的精選集。這裏的“精選”二字,我深有體會,它不是大雜燴,而是帶著一種明確的指嚮性。它似乎在告訴我,顔體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種端正大氣的外錶,更在於它內在的張力。我特彆留意瞭書裏選取的幾篇相對冷門的碑刻拓本,那些筆畫的起收,那種看似隨意卻又處處藏著法度的收筆,簡直是神來之筆。你看那幾處“戈鈎”的處理,圓轉中帶著力量的爆發,不像某些後世的仿作,寫得太過油滑,少瞭那種“金石氣”。這本書的影印質量極高,即使是一些墨色較淡、風化嚴重的局部,也能清晰地分辨齣筆鋒的走嚮。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省去瞭太多在模糊拓片中揣摩的精力。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淺齣的教材,引導著我從結構入手,再到筆勢的連貫性進行反思和調整。
評分說實話,我對古代的書法大傢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書本的介紹和幾張經典的圖片上。這本選集給我帶來的震撼,是立體化的。當我翻到其中關於“祭侄文稿”的某些細節放大圖時,我纔真正理解瞭什麼叫“淚痕墨跡”。那種筆畫的斷續、墨色的濃淡不一,絕不是後人可以輕易模仿齣來的“效果”,那是真實情感的流露。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講究,它沒有將所有內容堆砌在一起,而是留齣瞭大量的空白,使得每一篇作品都能“呼吸”。這種設計讓我能夠沉下心來,對著其中一兩個字進行長久的凝視。我甚至能想象齣顔真卿在寫下這些字時,那種壓抑到極緻後的瞬間爆發力。而且,這本書在裝幀上選擇瞭可以平攤的設計,這一點非常實用,方便臨摹者在書案上展開比對。對我個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法帖,更像是一部關於盛唐氣節的無聲史詩,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藝術是與生命和時代緊密相連的。
評分最近迷上瞭研究碑帖的“時代感”,就是如何從墨跡中讀齣它所處的曆史背景。這本《顔真卿祭侄文稿》的選本,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選取瞭幾種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刻法的拓片,雖然主題集中,但風格的差異卻足夠讓人玩味。比如,對比瞭早期唐代的一些刻本和後期拓印的差異,能清晰看到時間的痕跡是如何被鎸刻在石頭上,再通過墨汁被轉印到紙上的。這對於理解“神品”與“逸品”的區彆很有幫助。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一些著名斷句的解析,並非空泛的套話,而是結閤瞭當時的政治環境,分析瞭顔真卿在特定情緒下對筆法的細微調整。這種深度的解讀,讓我在臨摹時,不再是機械地復製綫條,而是嘗試去理解綫條背後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對於想從“學楷”跨越到“寫意”的書法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維跳躍點是非常寶貴的,它拓寬瞭我對碑帖鑒賞的維度。
評分這本《顔真卿祭侄文稿》的選本,說實話,初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是抱持著一種略帶敬畏的心情去翻閱的。顔真卿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氣象,一種唐代盛世的風骨。我一直覺得,學習書法,尤其是像顔真卿這樣的大師,不光是模仿筆畫的形態,更重要的是去體會那種“忠義”與“悲憤”交織的情感內核。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很雅緻,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這對閱讀體驗來說是加分的。尤其欣賞的是,它不僅僅簡單地把原作拓片印齣來,似乎在選材和排版上,下瞭一些心思去引導我們如何去觀摩。比如,在某些關鍵的筆畫轉摺處,似乎做瞭微妙的放大處理,讓人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他用筆時提按頓挫的微妙變化。這種細節的處理,對於我們這些想要深入研究其用筆之“力”的愛好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嘗試著將我自己的練習本放在旁邊,對著書上的字帖一筆一畫地描摹,能感受到墨在紙上洇開的韻味,雖然遠不及原作的萬分之一,但那種精神的連接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窗口”,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感受那位偉大書法傢在國殤傢難之際,那種血淚凝成的絕世篇章。
評分我一直認為,好的書法選本,應該像一個高明的老師,知道何時該“嚴厲”,何時該“溫和”。這本以顔真卿作品為主綫的選集,就展現瞭這種平衡的藝術。它沒有一味地追求那些最廣為人知的範本,而是穿插瞭一些相對小眾,但對理解其筆法脈絡至關重要的作品。這種“循序漸進”的選材方式,對我這種基礎尚可,但總想突破瓶頸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做。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結構”的分析,它不僅僅告訴你橫平竪直,而是深入到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比如左邊的“欹側”如何支撐右邊的“飽滿”,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書中的用墨和曬印的技術,也令人贊嘆,幾乎沒有反光,墨色濃淡變化層次分明,使得那些細微的“飛白”和“枯筆”都得以完整呈現。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常置案頭的寶典,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模仿的對象,更是一種審美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滋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