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定价:28.00元
作者:中国营养学会著
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223023245
字数:240000
页码: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食材密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全国发售) 卫生部2008年1号公告发布,全国推广;中国营养学会编著,数十名专家十年科研成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媒体报道! 该书由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修订,是数十名专家十年科研成果。 该书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 该书、科学、实用、简单易行,既是营养工作者的工作指南,也是家庭膳食宝典,更是单位、个人馈赠的**礼品。
内容提要
该书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平衡膳食宝塔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册子拿在手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不光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压舱石感觉。我试着去感受了一下它的语言风格,发现它毫不拖泥带水,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后才放置在那里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形容词和煽情的手法。这种高效的、直击核心的表达方式,在如今这个充斥着“标题党”和夸大宣传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个人认为,判断一本严肃读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在“论证”上的力度。这本书似乎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论证体系,让人不容置疑。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其中的某个章节作为课堂讨论的文本,那将会引发多么激烈的思想碰撞。它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试图去丈量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概念,将它们清晰地界定下来,这种清晰度,是很多通俗读物望尘莫及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文化寻根”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变迁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信息,立刻让我联想到了特定区域的文化脉络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我尤其关注它在叙事手法上的选择,是偏向学术报告的冷峻分析,还是融入了更多人文关怀的细腻描摹?从初翻的感受来看,它似乎在努力平衡这两者,试图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来记录某些重要的、不易察觉的社会现象。那种文字的密度,需要一口气读下来才能把握其精髓,不像现在很多碎片化的阅读材料,读完就忘了。我更倾向于这种需要付出精力的阅读体验,因为它带来的回味和思考是持久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并不在于提供多少即时的“答案”,而在于它能否成功地搭建起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广阔的全景。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顿悟”的时刻,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
评分我对于任何带有“指南”性质的书籍,总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警惕的心态。期待的是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警惕的是它会不会变成教条主义的温床。然而,这本书在初次接触时给我的感觉,似乎更像是一份基于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的“建议书”,而不是生硬的“命令”。它的语气是内敛的,即便是提出重大的观点,也往往会配以大量的例证来佐证,给读者留下了自我判断的空间。我注意到,其中对某些传统习惯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往往是衡量一部著作深度与否的关键。一本优秀的著作,能够捕捉到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毛细血管”般的生活细节。我对它在处理个体差异性与普遍规律之间的平衡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既科学又充满人情味的视角。
评分这本新发现的书,封面设计得颇有年代感,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略微泛黄的色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某种朴素的年代。我翻开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的署名,那几个字的分量感十足,一看就知道是深耕多年的权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具体的章节,但光是目录的排布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系统性。它似乎不是那种追求花哨排版的畅销书,更像是知识的宝库,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工具书。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安排,那种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链条,让人感到踏实。随便翻到一页,里面详尽的图表和数据分析就占据了很大篇幅,这表明作者在背后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数据整理工作,绝非凭空臆测。这种扎实的基础,是任何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书所不可或缺的。我对它抱着极大的期待,相信它能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参照系,那种老派的、不加修饰的学术气质,恰恰是我所需要的清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并不符合我通常偏爱的现代极简风格,但正是这种略显传统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土气”的外观,反而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和探索欲。它给我的感觉是,所有的精力都被投入到了内容本身的打磨之中,而外在的包装只是次要的考量。我翻阅了几页,发现它在某些复杂概念的阐释上,采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模型来辅助理解,这种视觉化的努力,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显示出作者团队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良苦用心。很多学术著作往往因为晦涩难懂而被束之高阁,但如果能辅以清晰的图解,其价值会立刻放大数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一下它如何通过这些图形语言来传达那些抽象的、难以言喻的知识体系,相信这会是一次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阅读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