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关注身体的危险信号-健康追踪50例-典藏版
定价:22.00元
作者: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4165665
字数: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关注身体的危险信号:健康追踪50例(典藏版)》是一本大众医学科普读物。书中精选了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相约健康》栏目的部分内容,通过由省内医学专家讲述典型医案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解了每个疾病的身体征兆、分析建议、采访实例及专家提醒等。《关注身体的危险信号:健康追踪50例(典藏版)》给读者带来了健康新理念,并解答了大众关心的疾病与健康问题,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头、颈部
1.宝宝为何不认妈
2.老烟枪的声音嘶哑之谜
3.奇特的“河马颈”
4.奇怪的口腔溃疡
5.不可轻视的脑卒中(中风)
6.少年为什么会眼花头痛
7.花季少女为何突然失明
8.不可忽视的头痛和发热
9.浴房“中邪”之谜
10.隐形的“杀手”
11.不可轻视的淋巴结肿大
12.眼部酸痛的根源
胸部
13.蹊跷的胸痛
14.都是二手烟惹的祸
15.不可轻视的胸闷
16.多年的气急乏力之谜
17.放疗之后的烦恼
18.原来是反流惹的祸
19.离奇的咳嗽
20.乳房上的危险信号
21.命悬一线的“肠胃病”
腰、腹部
22.在无奈人工受孕的背后
23.不可忽视的体虚乏力
24.在大便异常的背后
25.胃癌为什么缠上了他
26.在“肠梗阻”的背后
27.原来是憩室惹的祸
28.不可轻视的腰酸腰痛
29.误诊的惨痛代价
30.祸起山楂
31.痔疮的背后另有隐情
32.多关节疼痛之谜
33.男孩的妇科肿瘤之谜
34.在突发黄疸的背后
35.宝宝突发黄疸的元凶
血液、骨骼
36.来势凶猛的腰背痛
37.“木头人”之谜
38.他的腿终于保住了
39.僵直的骨关节
40.奇怪的“职业病”
41.奇怪的腰痛
42.不可轻视的牙龈出血
43.都是爬山惹的祸
其他
44.老唐的恐惧症
45.奇怪的抑郁症
46.难以愈合的头部伤口
47.眼病的元凶
48.老胃病为什么会十肖然消失
49.失眠背后的隐情
50.少女的行为反常之谜
名医专家导航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建立起了一种健康的“循环思维”。很多时候,我们记录了数据,但记录完就束之高阁了,没有形成反馈回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就是为了打破这种“记录-遗忘”的怪圈。它引导你去思考:这个数据点意味着什么?它与我昨天晚上的那顿饭、前一晚的会议质量有什么关系?这种深度的关联性分析,迫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例如,书中对“压力负荷”的量化分析,让我对周末“报复性放松”的无效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身体需要的不是突如其来的过度放纵,而是持续稳定的低强度维护。它提升了我们对“持续性”和“一致性”在健康维护中的认知高度,这比单纯追求某一个神奇的“健康秘诀”要实在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它避免了传统健康书籍那种沉闷的黑白文字堆砌。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图表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展示趋势,又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个性化”的强调。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有效的健康方案,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本书没有给我们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框架——即如何根据自身的基线数据和生活习惯,定制一套最适合自己的追踪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包括了记录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的频率、记录的方式,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根据记录结果进行动态调整。这种深入到个体层面的指导,是很多泛泛而谈的健康指南所不具备的。它真正鼓励读者成为自己健康状况的第一观察者和管理者。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专业,充满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毕竟,我不是科班出身,对生理指标的理解仅限于体检报告上的几个红字。但翻开后,我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健康教练在耳边娓娓道来。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将复杂的生理反应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日常的例子解释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关于“危险信号”的定义,它没有简单地罗列疾病名称,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临界点”。比如,心率变异性(HRV)这个概念,我以前只听说过,觉得离我很远,但书里巧妙地将它与日常的情绪波动和压力水平联系起来,让我立刻明白了这个指标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健康追踪”这件事,从一个高冷的科技概念,拉回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体验中,使得科学变得可亲近、可操作。
评分这本关于健康追踪的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数字原住民”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比如偶尔的疲劳、睡眠质量的下降,常常被我们归结为“忙碌”的代名词。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数据背后隐藏的真正健康状况。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教我们如何解读日常积累的健康数据。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主动性”——与其等到问题爆发再去求医问药,不如提前做好预警和干预。书里对不同生活场景下如何设定有效的追踪指标有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针对久坐办公室人群的运动量监测,以及如何通过睡眠数据来调整工作节奏。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健康App都会提供海量数据,但往往让人无从下手,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它教会你如何从“数据过载”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健康策略。那种从被动接受健康状况到主动管理健康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技术应用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展现了极高的前瞻性。它似乎预见到了未来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将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与传统医学观察相结合的模式。它不仅讲解了如何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工具输出的结果。毕竟,任何设备都可能失灵,任何算法都可能存在偏差。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建立在生理学常识基础上的“校验机制”,确保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不至于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它就像是一个高级的“数据翻译官”,将冰冷的数字翻译成对生命有意义的警示和鼓励。阅读全书后,我感觉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多了一层透明的保护罩,不再盲目焦虑,而是胸有成竹地面对日常的健康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