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交给爸妈带
定价:26.00元
售价:12.0元,便宜14.0元,折扣46
作者:卜伟欣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094034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隔代教育之优势VS劣势 正方 孩子交给祖辈带,不仅能缓解他们晚年的孤寂,还让他们尽享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年轻父母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照顾孩子,隔代家长的出现,及时解决了年轻父母在育儿、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可以使他们放开手脚,专心致力于事业。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宝宝成长的各阶段中遇到的问题能应付自如,他们不仅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还是年轻爸育儿高参。 反方 祖辈们的观念陈旧,思想固执,不太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老人往往溺爱孩子,而这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孩子和老人在一块,已经习惯了祖辈们的袒护和迁就,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并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便很难接受,以至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抵触。 隔代教育全攻略,如何记隔代教育福系三代?《孩子交给爸妈带:隔代教育全攻略》全面解决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同,十大憋端,六大障碍。 经济、时间、精力 孩子交给爸妈带是无奈之举也是**选择。 土方子、老经验、过度溺爱 老爸老妈教育孩子的憋端如何教育。 经验VS科学,主角VS配角,隔代亲VS亲子情
内容提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爸妈,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又不放心交给保姆,便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省心又经济,还满足了老一代的奉献之心。但又有点不放心,担心老一代溺爱孩子,方法科学等等。本书就是教年轻的爸妈要注意的事情,既保证年幼一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满足各方面的和谐美满。
目录
章 隔代教育究竟是对还是错
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隔代教育解除年轻父母多少后顾之忧
3.隔代家长不仅仅是孩子好的“保姆”
4.三代同堂是皆大欢喜还是暗潮涌动
5.隔代抚养造就新一代“小王子”和“小公主”
6.隔代教育是年轻父母心中难掩的痛
7.隔代教育让祖辈们欲说还休
8.“我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的爱
9.两代家长的沟通障碍究竟在哪里
第二章 隔代教育VS亲子教育
1.别让隔代亲“隔”断了亲子之情
2.不要当面指责祖辈的育儿之道
3.任何时候都要维护父亲的地位
4.切忌在孩子面前展开口水战
5.“土方法”,有时候真的很有道理
6.妈妈是教育孩子的CEO
7.奶奶是照顾孩子生活的老师
8.孩子是润滑剂还是
9.尊重和赏识,成就孩子自信之路
第三章 如何发挥好主角和配角的作用
1.别让爷爷成为孩子的“避难所”
2.别让奶奶的“爱”变成“碍”
3.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
4.爸爸妈妈不要做“甩手掌柜”
5.不可忽视祖辈的配角作用
6.祖辈不该干涉父母教育孩子
7.父母应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8.两代家长怎样化“代沟”为“代桥”
第四章 聪明爸妈告诉祖辈的育儿妙方
1.大爱,要懂得放手
2.爷爷奶奶也需要说“不”
3.做孩子的监护人,而不是代理人
4.不要给孩子准备“菜”
5.土方法不“百试百灵”
6.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7.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8.拥抱比臭骂和耳光更有力量
9.沟通和引导有效
10.请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第五章 祖辈养育孙子女新语
1.不良的老习惯,爷爷奶奶要改改
2.不该说的话,爷爷奶奶不要说
3.“孔融让梨”永远不会过时
4.祖辈切忌踏入隔代教育中的“雷区”
5.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6.不可用模板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
7.做孩子成长的梯子,不做拐杖
8.合格的隔代家长的条件
9.要注意观察孩子肢体语言的表达
10.不妨试一试向孩子“示弱”
第六章 克服隔代教育弊端的途径
1.你喜欢包办,我来放手
2.祖辈“拉回来”,父母“推出去”
3.你溺爱纵容,我理智大爱
4.你靠经验.我坚持科学理念
5.你简单代替,我看重闪光点
6.选择孩子更爱听的故事
7.培养孩子责任心关键的一步
8.父母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导
9.告诉祖辈,他们是孩子心中的偶像
10.年轻父母应对祖辈经常说的几句话
附录:隔代教育应了解的几个心理学实验
作者介绍
卜伟欣,知名教育杂志编辑,情感专栏作家。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很多见解独到的文章发表转载于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广受人们追捧。出版有《孩子睡前的N个温馨故事》、《二十岁决定一生》、《会说话比会做事重要》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但信息密度却非常高。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边界感”的探讨,这在很多育儿书中是被简单带过的概念,但在这本书里却被掰开了揉碎了讲透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释复杂的心理学原理,使得即便是对理论不甚了解的父母,也能立刻明白其中的精髓。比如,她描述孩子初次反抗父母权威时的那种微妙心理变化,简直是神还原了我家老大的某些行为。读到这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份“感同身受”太过真实了。而且,作者的文字里透露着一种对孩子生命个体尊重的态度,这一点非常打动我。她强调的不是“驯服”孩子,而是“引导”和“陪伴”,这与我一直以来希望建立的亲子关系模型不谋而合,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成长中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让“管教”不再是权力斗争,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育儿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哲学论著。作者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她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将亲子关系置于家庭系统、乃至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放手与支持的平衡点”的论述,这是一个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都会面临的难题。作者提出的“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力,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的观点,让我对“爱”的表达有了更成熟的理解——爱不是包办一切,而是提供资源,然后退后一步,给予信任。整本书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但文字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充满希望的基调,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内心也获得了极大的慰藉和力量。这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给所有正在经历或即将步入亲子关系挑战的朋友们,它提供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强调。很多育儿书都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而这本书则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父母自身的“内在工作”。作者深刻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内心未解决冲突的外化表现。这迫使我开始审视自己童年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无意识地影响我现在的育儿决策的。书中探讨的“情绪容器”理论,对我触动尤为深刻,它让我明白了,只有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地基”,才能真正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绪环境。我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在孩子提出要求前,先暂停一下,问问自己,我此刻的反应是基于孩子的需求,还是我自身未满足的期望?这种内观的过程是痛苦但极其有价值的。这本书没有提供快速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是提供了一套持续精进的“心法”,让我明白,成为一个好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一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一个育儿的迷茫期,市面上各种育儿理论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不知道该听谁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喧嚣中突然出现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平实的,仿佛邻家好友在跟你分享她多年积累下来的心得体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她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情绪波动。读下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和孩子的相处点滴,很多以前觉得是“小事”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深度。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亲子关系中的盲区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比那些生硬的规则和口号有效得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育儿方式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调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按年龄阶段来划分,而是根据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常遇到的核心困境来组织章节,这种模块化的设计让阅读的针对性极强。我发现自己可以非常精准地跳到我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进行深入研读,而不会被其他不相关的内容分散注意力。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情绪爆发”那一章,作者提供的方法论非常实用且具有操作性,她不仅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最有效”,这种底层逻辑的剖析,让我在应用时能够更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再者,这本书的语言选择上,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充满了乐趣。它成功地避免了将育儿过程描述得过于沉重和理想化,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承认了父母也会犯错,也会疲惫,这种坦诚反而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