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心理学 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 雷雳 9787303205332

互联网心理学 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 雷雳 97873032053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雳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心理学
  • 网络行为
  • 心理学研究
  • 数字心理
  • 行为科学
  • 社会心理学
  • 新媒体
  • 信息技术
  • 心理健康
  • 雷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05332
商品编码:296250328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互联网心理学 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

定价:99.00元

售价:78.2元,便宜20.8元,折扣78

作者:雷雳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32053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连接万物的互联网遇见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当虚拟世界生长出真实的“心理特性”视觉匿名·时空穿越·时序弹性·身份可塑·多重社交我们需要以心理学的方式,洞察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心理学知名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 华中师范大学 周宗奎 互联网学者、观察者财讯传媒 段永朝 中国人民大学 梁循中国*年轻大数据领军人、百万畅销书《大数据时代》译者 周涛 ——跨界推荐——

内容提要


☆人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在网上畅所欲言? ☆网络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虚拟网络世界又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当连接万物的互联网遇见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真实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这是一部汇集前沿学者智慧、充满探索精神的佳作,该书从心理学视角切入,透过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详细解读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谋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和关系特征。本书主编雷雳教授,从事互联网心理学研究超过10年时间,其丰硕的数据研究与案例研究成果深受心理学、互联网研究、大数据研究等诸多领域专家赞誉。

目录


编 概述章 引论节 互联网的破茧与起飞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与趋势第三节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第二章 网络心理的理论观节 个体特征视角第二节 网络情境视角第三节 交互作用视角第三章 网络心理与研究方法节 传统质性方法的在线应用第二节 传统量化方法的在线应用第三节 独特的在线研究方法第四节 在线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第二编 网络与个体第四章 网络与认知节 网络与大脑第二节 网络与认知及思维发展第三节 网络与社会认知第四节 网络语言的特点与机能第五章 网络与自我节 网络自我的概念及特点第二节 网络自我的表现第三节 网络自我表现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网络自我表现产生的影响第六章 网络与人格节 互联网使用与人格差异第二节 人格对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第三节 互联网使用对人格的影响第四节 虚拟人格第七章 网络与性别节 网络行为的性别差异第二节 网络与心理性别第三节 网络第三编 网络与人际第八章 网络与人际关系节 在线关系概述第二节 在线关系的形成机制第三节 在线关系的表现形式第四节 在线关系与线下关系的联系 第九章 网络亲社会行为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第二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十章 网络偏差行为节 网络偏差行为概述第二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形式与测评第三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和影响第四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第四编 网络与群体第十一章 网络社会认同节 社会认同的形成第二节 计算机传播中的社会认同效应第三节 社会认同与网络群体间效应第四节 社会认同在新媒体中的新应用第十二章 网络群体节 网络社会支持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消极行为第三节 网络集群行为第四节 网民心理的预测第五编 网络与文化第十三章 网络游戏与音乐节 网络游戏概述第二节 网络游戏使用的前因与后果第三节 网络游戏成瘾及其干预第四节 网络音乐第十四章 网络信息与学习节 网络与信息第二节 网络与学习第三节 网络学习障碍及干预第十五章 网络心理咨询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技术第三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第四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 第十六章 网络与消费节 网络购物概述第二节 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第三节 消费者与电商的关系第六编 健康上网第十七章 网络成瘾节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第二节 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第三节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第十八章 网络与幸福节 网络与身体健康第二节 网络与幸福感第三节 网络与消极情绪第十九章 健康上网与网络安全节 健康上网第二节 网络安全

作者介绍


雷雳——中国互联网心理学研究先锋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评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近十余年专注于互联网心理学研究,已发表相关著作3部、译作6部、论文100余篇。

文摘


序言



《数字世界的深层探索:重塑认知与行为的新视角》 在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乃至情感体验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晨起刷新的社交媒体到夜幕降临的虚拟游戏,数字世界已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延伸,而是孕育新心理现象、催生新行为模式的土壤。本书,《数字世界的深层探索:重塑认知与行为的新视角》,正是为了洞察并解析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而诞生。它将引领读者深入探寻互联网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社会互动的深刻影响,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为我们理解和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互联网带来的种种现象,而是着眼于其背后深层的心理机制与行为规律。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们在网上做了什么”,更是“我们为什么会在网上那样做”,以及“这样做又如何改变了我们”。从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到传播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出发,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体系,力图全面呈现数字心理学的全貌。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认知重塑 在数字世界的洪流中,我们的认知系统正经历着微妙而深刻的重塑。本部分将重点探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学习方式以及信息处理模式。 注意力的碎片化与多任务处理的挑战: 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频繁的通知推送,迫使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在不同任务和信息源之间切换。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种“碎片化注意力”对深度思考、专注力以及创造力的潜在影响。同时,探讨在多任务处理环境下,个体如何调整认知策略以提升效率,以及长期的多任务处理可能带来的认知代价。 记忆的“外部化”与“遗忘”的新形态: 搜索引擎、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将大量信息“外包”给外部设备。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变得“懒惰”?本书将探讨这种“数字记忆”的特点,分析其对传统记忆过程的影响,以及在信息唾手可得的环境下,个体如何构建和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警惕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遗忘症”。 学习范式的变革与在线教育的心理学维度: 慕课、在线课程、知识付费等新兴学习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本部分将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在线互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剖析在线学习的心理学机制。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和成效的在线学习体验,以及如何应对在线学习中的自我管理和社交隔离问题。 信息过载与认知过滤机制: 面对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个体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筛选、判断和吸收?本书将探讨认知负荷理论在数字环境下的应用,分析个体发展出的各种认知过滤策略,以及它们在识别虚假信息、提高信息素养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数字空间的社会互动与情感链接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它既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能带来了新的疏离感。本部分将聚焦于数字社交、情感表达、群体行为以及身份认同在网络环境下的演变。 社交媒体的“连接”与“隔阂”: 社交媒体平台模糊了物理界限,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社交互动成为可能。我们将深入分析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与深度,探讨“点赞文化”、“比较心理”以及“社交焦虑”等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同时,也将审视社交媒体在构建社群、传播信息、促进社会动员方面的积极作用。 虚拟身份的构建与现实认同的交织: 在网络空间,个体可以自由地构建和扮演不同的虚拟身份。本书将探讨虚拟身份对个体自我认知、自我表达以及现实身份认同的影响。我们将分析网络身份的流动性、匿名性等特征,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心理挑战,例如身份模糊、网络欺凌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情感的表达、体验与共情的新模式: emojis、表情包、短视频等数字媒介,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式。本部分将探讨这些数字化的情感表达如何影响情感的真实性、丰富度以及人们的情感理解能力。我们将分析网络上的情感共鸣、情感传播以及负面情绪的放大效应,并探讨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健康的数字情感生活。 网络群体动力学与集体行为: 论坛、社群、网络游戏中的群体互动,展现出独特的群体动力学特征。本书将分析网络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匿名效应、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及集体情绪的形成与传播。我们将探讨网络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以及如何理解和应对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等现象。 第三部分:数字化的行为模式与心理健康 数字技术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社交,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成瘾行为的数字根源: 游戏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社交媒体依赖等,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书将从行为主义、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心理成瘾的驱动因素等方面,深入剖析数字成瘾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探讨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以及如何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平衡。 网络欺凌、网络暴力与恶意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欺凌和暴力行为提供了温床。本部分将从施暴者、受害者以及旁观者的心理角度,深入分析网络欺凌的动机、传播机制以及对个体造成的创伤。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以及如何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 数字技术的普惠与数字鸿沟的心理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为信息获取、社会参与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本书将探讨数字鸿沟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公平以及发展机会的影响。我们将关注如何弥合数字鸿沟,让更多人受益于数字时代,并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心理排斥和不平等感。 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与伦理考量: 心理健康APP、在线心理咨询、虚拟现实疗法等新兴技术,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本部分将介绍这些数字心理健康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并深入探讨其有效性、可及性以及相关的伦理挑战,如数据隐私、治疗的局限性等。 本书特色与价值: 《数字世界的深层探索:重塑认知与行为的新视角》旨在成为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心理学导论。它不仅适合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也为所有希望深入理解数字时代对我们自身影响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跨学科整合: 汇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提供更全面、更立体的分析视角。 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阐述深刻的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现象,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 前沿性与时效性: 紧密追踪数字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反映了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最新趋势。 启发性与批判性: 鼓励读者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认识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培养批判性的数字素养。 在一个被数字技术深刻渗透的时代,理解数字心理学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我们适应现代社会、维护身心健康、实现个人发展的必备能力。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数字世界深层奥秘的大门,助您在信息浪潮中,找准方向,保持清醒,并最终驾驭数字力量,实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简洁而现代,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柔和的渐变,仿佛将人引入一个未知的数字世界。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传递出的那种“新”的气息所感染,感觉里面一定蕴含着很多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观点和理论。虽然我对“互联网心理学”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这几个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互联网现象背后的心理学解释,更可能是在探讨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一种融合了技术、数据和人类行为的跨学科领域。作者雷雳的名字,我之前并没有特别的印象,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而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仿佛是一位新晋的探索者,带着我们一同揭开互联网时代人类心理的新篇章。这本书的 ISBN 号码 9787303205332,也让我觉得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的学术性读物,而非随意拼凑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对互联网与人类心理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许还能帮助我分析自己以及身边人的一些网络行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突破传统心理学书籍的沉闷感。书名“互联网心理学”,本身就带着一股数字时代的科技感,而“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则进一步强调了其前沿性和创新性。我个人一直关注着心理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当下社会现象的理论。互联网的普及无疑是近几十年来对人类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一本专门探讨互联网心理学的书籍,在我看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很好奇,作者雷雳是如何定义“互联网心理学”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我所理解的社交媒体影响、网络成瘾、虚拟身份等内容?而且,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可能包含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和方法,展示了“新研究”是如何进行的。9787303205332这个 ISBN 号码,也让我感觉到这是一本经过专业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书籍,内容的可信度应该很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互联网对我们心理世界的塑造,以及未来心理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

拿到这本《互联网心理学》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与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都不太一样。这本书的标题“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心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这些变化,而不仅仅是套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那种“兴起”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里充满了活力和前沿性,可能涉及了大数据分析、神经科学、甚至是人工智能等与心理学交叉的新兴领域。我非常好奇作者雷雳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领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的。而且,这本书的出版信息,9787303205332,也表明它是一本经过严谨出版流程的书籍,这让我对内容的质量有了基本的信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网络成瘾、信息过载、社交媒体对自我认同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能获得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

在我眼中,这本《互联网心理学》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窥探到人类在数字时代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标题中的“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立即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越来越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时,我们的大脑和行为究竟发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否还能完全解释这些现象?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是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它很可能在介绍一套全新的研究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去理解和解释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喜怒哀乐、社交互动和信息消费。作者雷雳,作为一个研究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概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的呢?这本书的 ISBN 号码 9787303205332,让我感觉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值得深入研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互联网如何重塑我们的心理,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重塑中保持自我。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因为它触及了我近年来最感兴趣的一个交叉领域。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乃至人际交往。因此,我迫切地想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研究究竟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和突破。这本书的副标题“新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兴起”,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互联网现象,更是在探讨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出现。我非常好奇,作者雷雳是如何将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与互联网的特质相结合,又如何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来探索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的。这本书的 ISBN 号码 9787303205332,让我在第一时间就觉得它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能够满足我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互联网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