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汉译经典名著:性与性格 | 
| 作者 | 奥托·魏宁格,肖聿 | 
| 定价 | 59.60元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749930 |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374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汉译经典名著:性与性格》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魏宁格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  
| 作者简介 | |
|     奥托·魏宁格(1880—1903),奥地利哲学家。年少早慧,语言天分极高。1902年,他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部分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3年,《性与性格》正式出版,同年,他举枪自杀。身后作品结集出版有《后的事情》。  |  
| 目录 | |
|   译者序  |  
| 编辑推荐 | |
|     1)一部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作 href='#' target='_blank'>  |  
| 文摘 | |
|  男人吸引到一起的吸引力,就不会有友谊。男人之间的友爱、保护和偏袒,大多都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性相容性。 在老年男人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青年男人的性友谊的情况。例如,随着老年出现的器官萎缩,男人潜在的双性恋倾向就会出现。这大概就是这么多50岁以上的男人犯猥亵罪的原因。 在动物当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相当普遍的同性恋现象。卡尔什汇编了其他作者的大量(如果不是的话)观察报告。遗憾的是,这些报告全都没有提到这些现象中应当被观察到的各种程度不同的雄性和雌性形态。不过,我们却有理由确信: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动物界。如果公牛长期与母牛隔绝,公牛当中就会发生同性恋;其中雌性成分多的牛会首先受到犯,然后是其他牛,也有些牛永远都不会受到犯。(据记录,牛群里的中间性别形态的数量多。)这可以表明,它们体内潜伏着同性恋倾向。不过,在其他情况下,它们的性要求则会按照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圈养的牛群,其行为完全如同性囚徒和性罪犯。动物当中不但会出现中断④的现象(它们也会像人类一样有意中断),而且还会出现同性恋现象。我认为:这个事实,连同动物中存在中间性别形态的事实,都有力地证实了我提出的性吸引力规律。 可见,倒错的性吸引力根本不是这个性吸引力规律的例外,而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半男半女的人需要的性互补对象,也应当同样是半男半女的人,这才符合这个规律的要求。这就解释了一个事实:性倒错现象往往出现在性格相似者身上,而极少在性格正常者身上见到。性吸引力是双向的,因此,性倒错者才会如此容易识别出对方。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与作者思想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对自身既有观念的颠覆。奥托·魏宁格在《性与性格》中,并没有提供一套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关于性别的论述,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学或社会学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人类意识、灵魂甚至宇宙观的层面。他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将性别的议题与存在主义、道德哲学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具个人色彩,带有强烈的先知气质和悲剧色彩。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类存在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而这种洞察又通过他极具感染力的文字传递出来。虽然书中某些过于激进或带有偏见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难以接受,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尤其是关于男性与女性的本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其结论的绝对正确性,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思考风暴。
评分奥地利哲学家奥托·魏宁格的《性与性格》在出版近一个世纪后,依然是关于性别、身份和意识的复杂辩论的核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而非轻松的午后读物。它大胆地挑战了当时甚至今天依然根深蒂固的性别二元论,试图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置于一个更广泛的普适性框架下进行理解。魏宁格运用了他独特的哲学视角,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他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解读,来构建他关于人类性别的核心论点。他的写作风格极具穿透力,有时近乎病态的自我剖析,将读者带入一个深刻而充满张力的思想世界。 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男人”和“女人”的表象特征,而是深入到构成个体身份的更深层结构。魏宁格认为,所谓的“男性”和“女性”并非截然独立的生物学范畴,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两种潜能或“成分”,只是在不同个体身上比例不同。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是颠覆性的,打破了许多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然而,也正是这种过于绝对和非黑即白的论证方式,让不少读者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将一些负面特质过度地归于“女性”范畴,这在现代读者看来,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个人强烈的偏见。阅读《性与性格》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一套新的理论,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思想的激辩,与作者内心的挣扎一同前行。
评分初次接触《性与性格》,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其令人瞠目结舌的理论深度和同时存在的争议性。魏宁格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如将性爱与死亡本能联系起来,或是对“女性”本质的极为悲观的解读,都无疑是对读者固有认知的一记重锤。他的论证逻辑严谨,但其前提假设和最终结论往往令人难以全盘接受。仿佛他本人就置身于一场永无休止的自我审判之中,并将这种审判延展至对整个性别世界的洞察。这种近乎偏执的哲学探索,既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令人望而却步的门槛。 更值得注意的是,魏宁格的写作方式极具个人色彩,充满了哲学家的那种形而上的思辨和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他似乎不满足于解释现象,而是力图探究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他对于“自我”的解构,对于人类存在的困境的深刻洞察,都使其超越了单纯的性别论述,而触及了更广阔的生命哲学范畴。这本书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挑战,一种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性别、对于人性的理解的挑战。即使不同意他的许多结论,但其提出的问题,其对人类内在矛盾的剖析,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思考。
评分《性与性格》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激流,裹挟着读者向前。奥托·魏宁格的写作,与其说是在阐述一个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自身、与世界的深刻对话。他对于性别的解读,绝非停留在肤浅的生物学差异,而是将其上升到意识、伦理乃至精神层面。他大胆地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观点,例如将“性”视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并试图将其与人类的意识结构、道德选择等紧密相连。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你会被作者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对于人类内在矛盾的剖析,对于个体存在困境的描绘,都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另一方面,你也会对他某些过于绝对、甚至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论断感到不适。尤其是在对待女性的观点上,不难看出其时代的局限性和个人思想的偏颇。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印记和思想的锋芒,使得《性与性格》成为一本不容忽视的哲学著作。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充满智慧、也充满挣扎的思想灵魂,并以此为契机,去反思我们自身关于性别、关于人性的理解。
评分《性与性格》无疑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哲学著作。奥托·魏宁格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个体性别置于一个更为宏大、更为抽象的本体论框架下进行审视。他大胆地否定了对性别简单二元的划分,试图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男性与女性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这种超越了生物学和社会性别的理解方式,无疑为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他一系列颇具争议性的论断。他对“女性”的负面评价,以及将某些道德上的瑕疵与特定性别相联系的做法,让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性别主义批评的靶子。 阅读此书,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历练。魏宁格的论证过程,犹如一场艰苦卓绝的智力攀登,你需要跟随他穿越复杂晦涩的哲学概念,去理解他如何从看似微小的个体现象中抽取出普适性的规律。他的写作风格充满了力量感,有时又带着一种近乎痛苦的真诚,仿佛他每一次的论述都是对他内心深处的一次搏斗。对于那些习惯了清晰、明确答案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晦涩和令人沮丧。但对于那些愿意深入思考,愿意挑战固有观念的人来说,《性与性格》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你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和我们所处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