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尔·福雷(1845—1924)是那个时代* 受世人喜爱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像《安魂曲》《帕凡 舞曲》《多莉组曲》和《让·拉辛颂歌》这样的作品 都是人们永恒的*爱。但福雷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 的音乐既生机勃勃,又情绪节制,既富感性,又很纯 粹,是一种个人化的声音,其诚其真使他抵挡住让他 的巴黎同侪们不能自拔的压倒性影响——特别是来自 瓦格纳的影响。他在艺术上的独立,启发了许多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试图创造新的法国特征的下一代法国 作曲家。福雷在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对于莫里 斯·拉威尔、娜迪娅·布朗热和夏尔·凯什兰这样的 人物说来,是极为重要的;他*终成为学院院长时, 所进行的改革则是学院历***为激进的。
人们通常认为福雷是个多梦而有些不问世事的人 ,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现出他的雄心壮志和果敢作风。
福雷出生于法国南部,就读于尼德麦耶音乐学院而非 强大的巴黎音乐学院。他挣扎了许多年,才得到法国 音乐体制的认可,他常被体制看作“外人”;在个人 生活中,他也不断斗争——和一阵阵的抑郁斗争,和 令人不满意的婚姻斗争,后来还和灾难性的耳聋斗争 。
杰西卡·杜琛著的《加布里埃尔·福雷》。对福 雷的生平和作品的探寻,以世纪末巴黎这一文艺创作 大熔炉为背景。本书详细讲述了他和圣一桑斯、李斯 特、普鲁斯特和魏尔伦的关系,勾画出这一迷人的大 氛围。这部令人兴奋的传记记述了福雷获得成功的漫 长而艰难的道路,既展露了他的个性,又揭示了他对 法国音乐贡献的永恒遗产。
序言
第一章
成长年代,1845—1865
第二章
爱情和战争,1865—1877
第三章
走向成熟,1877—1888
第四章
死亡摇篮曲,1888—1892
第五章
挣扎上进,1892—1896
第六章
无尽芬芳,1896—1905
第七章
改革派院长,1905—1914
第八章
关闭的花园,1914—1924
尾声
作品分类列表
拓展阅读
唱片选录
索引
最近读完了那本《失落的旋律》,简直被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闪回和非线性叙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需要不断地拼凑线索才能理解故事的全貌。那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尤其是在描绘主角内心的挣扎和情感波动时,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对救赎的渴望,让人读来不禁感同身受。书中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探讨也颇有深度,它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更像是某种有生命的实体,在角色的人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刻画配角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灰色地带和无可奈何的过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富有诗意,即便是描写最残酷的场景,也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美感。看完合上书本时,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那些强烈的意象和哲思。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深刻冥想。
评分天哪,我要为《星尘的低语》疯狂打call!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科幻文学的刻板印象。它没有宏大的星际战争,没有炫目的高科技武器,相反,它聚焦于一个极为微小但又无比关键的文明——一个生活在气体巨行星环带上的微生物群体。作者对生态系统和生存哲学的描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仿佛我真的能感受到那些微小生命为了争夺能量粒子而进行的永恒的、无声的斗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微观史诗感”,它探讨的是尺度问题:在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背景下,微小的生命形式其价值和意义何在?作者通过几代微生物的兴衰史,探讨了信息遗传、集体意识的局限性,以及适应性进化带来的残酷选择。文字极其精准,科学设定扎实,但又充满了哲学上的浪漫主义色彩。读完之后,我抬头看夜空,感觉那里的每一颗星星都多了一层悲悯和重量。如果你厌倦了那些表面光鲜的太空歌剧,这本书绝对能带你领略科学与诗意结合的极致境界。
评分我刚刚啃完的这本《镜中迷城》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从结构上来说,它大胆地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每一个章节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的眼睛去看待同一个核心事件,结果就是,你读到最后会发现,每个人的“真相”都是片面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这种处理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逻辑分析能力,我好几次需要翻回去对照时间线和人物动机,生怕自己理解错了什么关键信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刺激。这本书的氛围营造是一绝,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城市特有的疏离与冷漠,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闻到那种潮湿的、混杂着工业气味的空气。不过,说实话,中间部分有一段关于城市规划哲学的冗长论述,我承认我跳着读了一些,虽然知道那是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基石,但对于纯粹的叙事爱好者来说,确实有点拖沓。总体来说,它是一部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品出其中韵味的硬核小说,适合喜欢深度解读和挑战思维定势的读者。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锈蚀的记忆》简直是一部关于“遗忘”和“修复”的杰作。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拍案叫绝的快节奏故事,而更像是一首缓慢流淌的、略带哀伤的奏鸣曲。故事围绕着一位老旧钟表匠展开,他毕生致力于修复那些被时间遗弃的机械装置,而这些装置里似乎都承载着某种被刻意抹去的历史片段。作者的叙事节奏极其缓慢,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齿轮上的微小划痕、黄铜氧化后的色泽变化,以及滴答声中蕴含的韵律。这种慢,是刻意的,它迫使读者放慢自己的心跳,去感受“流逝”本身的重量。书中关于记忆的隐喻非常高明,机械的失灵对应着人脑的衰退和历史的断裂。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最终明确的答案,关于那些“锈蚀的记忆”究竟是什么,全凭读者自行想象和拼凑。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处理,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延续到了合书之后很久。
评分我得说,《夜莺与铁笼》这本书的对话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探讨的是权力结构下,个体自由意志的边界。故事发生在一个高度集权、信息受到严格控制的虚拟城市里,但作者并没有通过展示暴政的残暴来推动情节,而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充满试探性的对话来展现控制是如何渗透到最私密的思想领域。那些台词的张力,简直能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哪怕是约定在咖啡馆见面,点咖啡的选择、交谈的语速,都隐藏着服从与反抗的密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运用,有时候,人物选择不说话,比任何激烈的辩论都更具爆炸性。这本书的核心冲突不是物理层面的,而是认知层面的——你如何确定你所感知到的真实,不是别人为你精心编织的牢笼?它的社会批判性极强,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酣畅淋漓,仿佛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思想博弈。非常推荐给喜欢探讨政治哲学和语言学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