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大提琴》由上、下两册组成,按照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的原则,共分为十个级别。内容方面,在尊重 原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作品的指法、弓法进行 了适当的调整。由于钢琴伴奏谱所占篇幅较大,在这 本教材中省略。
本书为上册《大提琴(1-7级)》,由中国音乐学 院考级委员会主编。希望这本教材的出版能促进大提 琴演奏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对大提琴在我国的普及与 演奏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一级
一、音阶练习
1.G大调
音阶(一个八度,一弓两音)
琶音(一个八度,一弓一音)
2.D大调
音阶(一个八度,一弓两音)
琶音(一个八度,一弓一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
2.练习曲
3.练习曲
4.练习曲
三、乐曲
1.沂蒙山小调
2.念故乡(选自《新世界交响曲》Ⅱ)
3.船歌
4.小快板
二级
一、音阶练习
1.C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2.D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
2.练习曲
3.练习曲
4.练习曲
三、乐曲
1.优美的小快板
2.甜蜜的家庭
3.故乡的亲人
4.行板
5.木兰辞
三级
一、音阶练习
1.F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2.G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
2.练习曲
3.加沃特舞曲
4.练习曲
从一个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楷模。清晰的五线谱,足够的行间距,以及用粗体或斜体特别标注的需要重点注意的指法标记,即便是视力稍弱的长辈也能轻松阅读。更重要的是,它在难度递进上的把握极为精准,使得家长在辅导孩子练习时,能够很直观地判断孩子目前的水平和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点。我发现,许多市面上的教材,在从四级到五级的过渡阶段,往往会突然出现一个技术“断层”,让孩子感到非常受挫。但在这套教材中,这种过渡期的衔接处理得极其平滑,每提升一级,新引入的技巧点都会在一个已经掌握的旧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深化,而不是凭空增加难度。这种科学的难度曲线,极大地保护了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和自信心,让他们明白,只要按部就班地练习,进步是必然的结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家自学的爱好者,我深知一套好的教材能省去多少摸索的时间。这套《大提琴(1-7级)》最让我感到贴心的地方,是它对“中国特色”的巧妙融合。虽然教材的主体是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体系,但在一些高级阶段的选曲中,我惊喜地发现了改编自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练习曲目。这不仅在视觉上让人感到亲切,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用大提琴这种西洋乐器,去诠释东方特有的韵味和气息。这种跨文化的音乐实践,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演奏视野。而且,教材在技术难点处理上,总是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某个高把位难点,它会先用慢速、分解的方式让你适应,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并加入连贯性要求。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对不同学习者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的深刻理解。它很少给你“一锤定音”的死板答案,而是鼓励你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演奏方法。
评分这套教材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大提琴艺术殿堂的大门。首先,我得说说它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不是那种把一堆练习曲堆砌在一起的“大杂烩”,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入门到精通的脉络。初级阶段的指法练习和音阶爬梳,设计得非常巧妙,既能扎实基本功,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那些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小曲子,旋律优美而不失技术性,让我这个刚接触大提琴不久的人,也能很快找到演奏的乐趣和成就感。特别是关于运弓的讲解部分,配图细致入微,即便是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我也能对照图示,反复调整自己的持弓姿态和力度,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在学习初期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教材中对节奏处理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音准和指位,却忽略了音乐的律动感,而这套书从一开始就将节奏的精准性放在了很高的位置来要求,这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复调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它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手册,更是一部蕴含着音乐审美观的入门指南。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教材在“音乐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技术教材过于强调机械训练,练完后手指是灵活了,但拉出来的声音却像机器人一样缺乏生命力。但这套书显然不是如此。即便是最基础的练习曲,其旋律线条也经过了精心设计,让人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美”的追求。例如,它对连奏(legato)的处理要求非常细腻,不仅仅是要求弓的长度和速度保持一致,更深层次地引导你去思考如何在高音区保持圆润的音色,以及在低把位如何拉出厚重的歌唱感。这种对音色质量的反复强调,使得学习者在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能后,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如何拉得更好听”这个核心问题。说实话,我用过好几套不同体系的教材,这套书在培养学习者“金耳朵”和“好品味”方面,做得最为出色,它真正教会我用耳朵去判断演奏的好坏,而不是仅仅依赖眼睛去看指法是否到位。
评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这套教材的后半部分简直是宝藏级别的存在。我尤其欣赏它在曲目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会围绕着固定的几首古典练习曲打转,而是非常与时俱进地融入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从巴洛克时期的对位练习,到浪漫主义时期展现歌唱性旋律的片段,再到一些富有现代和声色彩的小品,每一步的提升都显得那么自然且水到渠成。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举个例子,在五六级的部分,对于换把位的处理,教材并非简单地罗列音阶,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带有和弦进行和旋律起伏的练习曲,这使得我们在练习换把位时,不再是机械地“爬格子”,而是真正地在“歌唱”。而且,教材对于乐曲的情感表达也给予了足够的空间和提示,虽然文字不多,但那些恰到好处的力度记号和速度标记,足以引导我们去思考:这段音乐究竟想要诉说什么?这种对音乐表现力的关注,让我深刻体会到大提琴演奏的魅力远不止于音准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