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伯纳姆著的《钢琴天天练练(7技术练习册 原版引进)》的目的在于帮助练琴者锻炼手指,使之 健实,有力和灵活。开始,先作轻柔的慢练习,熟练 后,再逐首增加,直到能正确地弹奏十二首为止。当 学生能熟练而正确地弹奏组十二首时,再以同样的方 法练习其他各组。可将每一组的各种练习在不同的调 上进行移调练习,这对学生是很有裨益的。
1.繁忙的超市
2.理发店
3.坐摇椅
4.睡躺椅
5.坐小汽车
6.坐颠簸的吉普车
7.耙落叶
8.劈柴
9.擦窗
10.清洗汽车
11.乘快艇
12.划小船
13.洗衣机
14.烫衣服
15.掷股子
16.玩石弹
17.骑赛马
18.骑小马
19.搅拌蛋糕
20.往蛋糕上涂奶油
21.踏缝纫机
22.手缝衣服
23.看电视
24.读神话故事
25.新皮鞋
26.穿马靴
27.打字
28.写字
29.乘双层车
30.骑自行车
31.愉快地弹琴
32.苦闷地弹奏
这本书的曲目选择和难度递进逻辑,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基础略显薄弱的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号称“系统”的教材,往往前几页风平浪静,紧接着就是一连串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魔王”级练习,瞬间打击信心。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平滑,它巧妙地将那些最容易出错的技术点,比如双手的配合、跨度和指尖的独立性训练,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的微型练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攻克了难关。更妙的是,它并没有完全摒弃一些古典乐派的精髓,而是用现代、更注重效率的练习方法去“包装”这些经典技术,使得枯燥的机械模仿训练变得有了“音乐性”。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个技术点重复练习时,会稍微改变节奏或和声背景,这样既保证了肌肉记忆的形成,又防止了耳朵对单调重复产生“麻木”。这种循序渐进又充满变化的设计,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硬骨头”,而是在攀登一座设计精巧的阶梯。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理论有点执念的学习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指法练习那么简单。在每一组技术练习的开始或结束部分,总会穿插一些非常精炼的、关于该技术在实际演奏中应用的小注释。这些注释通常不会占据太多篇幅,但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指出这个练习的“灵魂”所在——是关于触键的重量分配,还是关于手臂的放松角度。我曾为某个特定的断奏技巧感到困扰很久,试过各种方法都感觉生硬,但在书中关于该练习的附注中,我找到了一个关于“手臂想象成一个钟摆”的比喻,这个直观的图像瞬间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这种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身体感知方法的指导,是很多纯粹的“谱面”教材所缺乏的。它不仅仅在教你“弹什么”,更在教你“如何去感受和理解钢琴发声的物理原理”,让人感觉自己对钢琴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色彩搭配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对音乐的那种专业又不失活泼的态度。拿到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翻阅起来非常舒适,不像有些乐谱书,一翻开就感觉纸张太亮或者太薄,容易反光影响视线。内页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五线谱的字体清晰度拿捏得恰到好处,音符之间的间距、力度记号的标注位置,都考虑到了长时间练习的视觉疲劳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琶音和快速音阶的段落,设计者通过合理的留白和对齐方式,让原本密密麻麻的乐谱瞬间变得“可呼吸”了,这对于我们这些每天要和谱子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书的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可以完全平摊的设计,这一点对于放在钢琴架上,或者直接放在琴键边进行对照练习时,简直太方便了,再也不用担心它会“合拢”而遮住关键的指法提示了。这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开始练习前,心情都会跟着愉悦起来。
评分我必须提一下这本书在处理某些高难度技巧时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比方说,当练习到需要大幅度跨越或者快速三度音程的段落时,很多教材会直接给你一串密集的小节,要求你“尽力而为”。但这本书的做法截然不同,它会把这个大段落拆分成好几个小模块,而且在每个模块的衔接处,会用非常微妙的休止符或者一个轻微的速度放缓提示,明确地告诉你:“这里是换气和调整的空间”。这种对演奏者生理极限的尊重,让练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大大降低。我感觉作者非常清楚,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对身心的损耗,所以它不是在逼迫你成为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而是在引导你成为一个更有效率、更懂得保护自己的演奏者。这种细致入微的体验设计,体现了一种对学习者真正的负责态度,让人在练习中倍感踏实和被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后续引导”部分做得非常出色,这往往是很多练习册会被忽视的环节。当练习者完成了一套技术模块的集中训练后,它并没有简单地画上句号,而是立刻提供了一组“整合应用”的小片段。这些片段往往选取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中,那些最能体现刚才所练习的技术点的乐句。比如,在练习完一个复杂的连奏和跳音结合的段落后,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巴赫赋曲中的一个模仿句和一个肖邦夜曲中的一个快速分解和弦片段。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其强大,它立刻将你刚刚通过机械练习所掌握的技术,放置到了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去检验和使用。这就像是理论学习后马上进行现场实验一样,让人立刻明白“我刚才练的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这种将“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无缝对接的编排思路,使得每次练习的结束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对未来演奏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