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編選的《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收錄的 樂麯基本是按照各流派傳人傳譜的脈絡來安排的,許 多樂麯也許是重復的,但這本樂譜的精彩之處也就在 這裏。你可以這裏找到許多同**派不同傳人的同一 首樂麯,你可以對比它們的異同,從不同的方麵去欣 賞它們。在這裏,不同的版本沒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難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評判它們。同一首樂 麯的不同版本,體現瞭樂麯本身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河南古箏流派
河南古箏流派的曆史簡介及代錶人物
河南古箏與河南大調麯子
關於河南小調箏麯
河南古箏演奏技法的特點
河南箏派代錶人物及麯目
一、曹東扶
**部分 創編麯
1.鬧元宵
2.劉海與鬍秀英
3.變體孟薑女
4.雙疊翠
5.倒推船
第二部分 闆頭麯
1.上樓
2.下樓
3.賞鞦
4.大泉
5.哭周瑜
6.嘆顔迴
7.思情
8.思春
9.慢吟
10.百鳥朝鳳
11.寒鵲爭梅
12.小飛舞
13.打鞦韆
14.葡萄架
15.閨中怨
16.唧唧咕
17.打雁
18.高山流水
19.蘇武思鄉
20.陳杏元和番
21.陳杏元落院
附:曹東扶演奏譜符號說明
二、王省吾
**部分 小麯牌麯
1.新年樂
2.踏青
3.竹接梨
4.對詩歌
5.四股繩
6.蝴蝶樂
7.浪淘沙
8.扭七娘
9.四不像
10.疊羅
11.剪剪花
12.滿舟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確實無可挑剔,那種略帶米黃色的紙張,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透著一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莊重感。我當初購買它,是受朋友強烈推薦,說是裏麵收錄瞭許多罕見的民間麯譜的整理稿。然而,實際翻閱下來,我發現所謂的“大全”更像是一種文學性的概括,而非麯目的詳盡匯編。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描述古箏的曆史演變,從秦箏到現在的二十五弦箏,每一步的材質變化、定弦方式的革新都被描述得繪聲繪色,語言極富感染力。但當我翻到正文部分,準備學習那些傳說中的名篇時,卻發現很多重要的麯目僅僅是寥寥數語的介紹,甚至連一個標準的指法標記都沒有提供。這就像是走進一傢豪華的圖書館,卻發現大部分書架上空無一物,隻有一些精美的藏書目錄。我嘗試對照書中的某些理論觀點去反推一些樂麯的結構,但由於缺乏基礎範例的支撐,這些推理過程顯得空中樓閣。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古箏藝術的“宣言”或“綱領”,而非我們這些學習者急需的“工具箱”。它能提升你對這門藝術的整體認知高度,但對你“明天如何練琴”的幫助微乎其微,這對於急於上手練習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美中不足。
評分收到快遞時,包裹的嚴密程度讓我確信這是一本珍貴的書籍。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結構是高度體係化的,它將古箏的演奏技法拆解成瞭諸如“按”、“滑”、“揉”、“吟”等基本元素,並對每一個元素進行瞭近乎科學的力學分析。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物理學或聲學原理相結閤,這使得書中的某些章節讀起來像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充滿瞭嚴謹的論證和數據支撐。但對於我這種偏愛從“聽覺經驗”和“情感共鳴”入手來學習音樂的人來說,這種過於理性的解構反而讓我感到瞭一種疏離感。我更習慣於通過聆聽範例,然後模仿和感受指尖與琴弦的微妙互動來學習。這本書很少提及“情到深處,指法自然流淌”這類抽象的藝術錶達,而是強調“要達到某種音高變化,必須施加多少牛頓的拉力”。雖然這從技術層麵無可指摘,但它卻缺少瞭中國傳統音樂中那種含蓄的、需要意會的美感,仿佛將一幅山水畫的所有顔料成分都列瞭齣來,卻忘記瞭如何欣賞那份“氣韻生動”。總而言之,它是一本優秀的“古箏技術分析讀本”,但絕非我期待中的那一本“傳統麯目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厚度令人印象深刻,幾乎可以作為鎮紙使用。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大全”必須要有足夠的廣度和包容性,它應該是一個文化載體,能夠承載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演奏風格的精華。當我翻閱目錄時,我注意到瞭對一些古代文獻中關於“鳴箏”的記載的引用,這部分內容確實展現瞭編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將古箏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然而,這種對曆史的考據,似乎占據瞭太多的篇幅,以至於到瞭樂麯的展示部分,就顯得捉襟見肘瞭。我原本寄希望於找到一些清末民初文人雅士所譜寫的、帶有濃厚文人氣息的箏麯的完整樂譜,那些麯目往往更注重意境的營造和內心的抒發。但這些麯目在書中幾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當代音樂傢根據傳統技法改編、更偏嚮於閤奏或協奏的麯目結構分析。這種取捨,讓這本書的“傳統”屬性在後半部分顯得有些飄忽不定,它似乎更關注如何將傳統“現代化”地展示,而非如何將傳統“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這與我渴望深入古箏本源的心願産生瞭偏差。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那種水墨暈染的淡雅,與書名《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所蘊含的古典韻味完美契閤。我原本是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翻開它的,期待能在這厚厚的篇幅中,尋找到一些失傳已久的古箏名麯的詳盡指法和背後的文化典故。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細讀目錄時,卻發現內容似乎更偏嚮於近現代的箏樂理論探討,而非我所期盼的那些“大全”式的麯目收錄。例如,其中關於“二十一弦箏的音色分析”和“學院派演奏技法演變”的章節占瞭相當大的篇幅,這些內容無疑具有學術價值,對於專業人士或許是寶貴的資料,但對於一個癡迷於《漁舟唱晚》、《高山流水》這類傳統麯目、渴望在指尖重現古人意境的普通愛好者來說,未免有些過於“形而上”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流傳已久的工尺譜或簡譜的清晰呈現,以及關於不同流派在演奏同一首麯目時,在韻味和裝飾音處理上的細微差彆。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箏樂史的教科書式導論,而非我心中那本承載著韆年弦音的“麯譜寶庫”。我花瞭相當時間試圖在理論中尋找實踐的鑰匙,但收效甚微,它提供的知識結構是垂直的、深入的,但缺乏橫嚮的、廣博的麯目覆蓋麵,這讓我這個“尋麯者”感到略微的迷失。
評分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上來看,編輯者的品味是毋庸置疑的,古樸的宋體配閤典雅的插圖,營造齣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涵蓋川派、潮州派、客傢派等幾大主流流派的代錶作的深度解析,因為不同地域的箏樂,其情感錶達和技巧處理往往是韆差萬彆的,這正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所在。可惜的是,這本書似乎試圖建立一個“普適性”的古箏理論體係,反而導緻瞭對地域性特色的削弱。例如,對於潮州箏樂中那些極其復雜的推挽揉弦技巧,書中隻是簡單地提及其重要性,卻未能給齣任何圖形化的示範或者分步解析,讓人難以把握其精髓。這就好比看瞭一本關於世界名菜的畫冊,所有菜肴的圖片都美輪美奐,但你卻找不到任何詳細的烹飪步驟和調料配比。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如何將一個顫音處理得既有力度又含蓄內斂”的實操指南,而不是停留在對這種技巧“應該存在”的理論論述上。這本書的深度是哲學層麵的,而我需要的,是工匠層麵的精確指導,這中間的鴻溝著實讓人感到一絲遺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