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收录的 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许 多乐曲也许是重复的,但这本乐谱的精彩之处也就在 这里。你可以这里找到许多同**派不同传人的同一 首乐曲,你可以对比它们的异同,从不同的方面去欣 赏它们。在这里,不同的版本没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难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评判它们。同一首乐 曲的不同版本,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河南古筝流派
河南古筝流派的历史简介及代表人物
河南古筝与河南大调曲子
关于河南小调筝曲
河南古筝演奏技法的特点
河南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
一、曹东扶
**部分 创编曲
1.闹元宵
2.刘海与胡秀英
3.变体孟姜女
4.双叠翠
5.倒推船
第二部分 板头曲
1.上楼
2.下楼
3.赏秋
4.大泉
5.哭周瑜
6.叹颜回
7.思情
8.思春
9.慢吟
10.百鸟朝凤
11.寒鹊争梅
12.小飞舞
13.打秋千
14.葡萄架
15.闺中怨
16.唧唧咕
17.打雁
18.高山流水
19.苏武思乡
20.陈杏元和番
21.陈杏元落院
附:曹东扶演奏谱符号说明
二、王省吾
**部分 小曲牌曲
1.新年乐
2.踏青
3.竹接梨
4.对诗歌
5.四股绳
6.蝴蝶乐
7.浪淘沙
8.扭七娘
9.四不像
10.叠罗
11.剪剪花
12.满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水墨晕染的淡雅,与书名《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所蕴含的古典韵味完美契合。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翻开它的,期待能在这厚厚的篇幅中,寻找到一些失传已久的古筝名曲的详尽指法和背后的文化典故。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细读目录时,却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近现代的筝乐理论探讨,而非我所期盼的那些“大全”式的曲目收录。例如,其中关于“二十一弦筝的音色分析”和“学院派演奏技法演变”的章节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内容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对于专业人士或许是宝贵的资料,但对于一个痴迷于《渔舟唱晚》、《高山流水》这类传统曲目、渴望在指尖重现古人意境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未免有些过于“形而上”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流传已久的工尺谱或简谱的清晰呈现,以及关于不同流派在演奏同一首曲目时,在韵味和装饰音处理上的细微差别。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筝乐史的教科书式导论,而非我心中那本承载着千年弦音的“曲谱宝库”。我花了相当时间试图在理论中寻找实践的钥匙,但收效甚微,它提供的知识结构是垂直的、深入的,但缺乏横向的、广博的曲目覆盖面,这让我这个“寻曲者”感到略微的迷失。
评分从排版和字体选择上来看,编辑者的品味是毋庸置疑的,古朴的宋体配合典雅的插图,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涵盖川派、潮州派、客家派等几大主流流派的代表作的深度解析,因为不同地域的筝乐,其情感表达和技巧处理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这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可惜的是,这本书似乎试图建立一个“普适性”的古筝理论体系,反而导致了对地域性特色的削弱。例如,对于潮州筝乐中那些极其复杂的推挽揉弦技巧,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及其重要性,却未能给出任何图形化的示范或者分步解析,让人难以把握其精髓。这就好比看了一本关于世界名菜的画册,所有菜肴的图片都美轮美奂,但你却找不到任何详细的烹饪步骤和调料配比。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如何将一个颤音处理得既有力度又含蓄内敛”的实操指南,而不是停留在对这种技巧“应该存在”的理论论述上。这本书的深度是哲学层面的,而我需要的,是工匠层面的精确指导,这中间的鸿沟着实让人感到一丝遗憾。
评分收到快递时,包裹的严密程度让我确信这是一本珍贵的书籍。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高度体系化的,它将古筝的演奏技法拆解成了诸如“按”、“滑”、“揉”、“吟”等基本元素,并对每一个元素进行了近乎科学的力学分析。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物理学或声学原理相结合,这使得书中的某些章节读起来像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充满了严谨的论证和数据支撑。但对于我这种偏爱从“听觉经验”和“情感共鸣”入手来学习音乐的人来说,这种过于理性的解构反而让我感到了一种疏离感。我更习惯于通过聆听范例,然后模仿和感受指尖与琴弦的微妙互动来学习。这本书很少提及“情到深处,指法自然流淌”这类抽象的艺术表达,而是强调“要达到某种音高变化,必须施加多少牛顿的拉力”。虽然这从技术层面无可指摘,但它却缺少了中国传统音乐中那种含蓄的、需要意会的美感,仿佛将一幅山水画的所有颜料成分都列了出来,却忘记了如何欣赏那份“气韵生动”。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优秀的“古筝技术分析读本”,但绝非我期待中的那一本“传统曲目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无可挑剔,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庄重感。我当初购买它,是受朋友强烈推荐,说是里面收录了许多罕见的民间曲谱的整理稿。然而,实际翻阅下来,我发现所谓的“大全”更像是一种文学性的概括,而非曲目的详尽汇编。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古筝的历史演变,从秦筝到现在的二十五弦筝,每一步的材质变化、定弦方式的革新都被描述得绘声绘色,语言极富感染力。但当我翻到正文部分,准备学习那些传说中的名篇时,却发现很多重要的曲目仅仅是寥寥数语的介绍,甚至连一个标准的指法标记都没有提供。这就像是走进一家豪华的图书馆,却发现大部分书架上空无一物,只有一些精美的藏书目录。我尝试对照书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去反推一些乐曲的结构,但由于缺乏基础范例的支撑,这些推理过程显得空中楼阁。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古筝艺术的“宣言”或“纲领”,而非我们这些学习者急需的“工具箱”。它能提升你对这门艺术的整体认知高度,但对你“明天如何练琴”的帮助微乎其微,这对于急于上手练习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美中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令人印象深刻,几乎可以作为镇纸使用。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大全”必须要有足够的广度和包容性,它应该是一个文化载体,能够承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演奏风格的精华。当我翻阅目录时,我注意到了对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鸣筝”的记载的引用,这部分内容确实展现了编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将古筝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然而,这种对历史的考据,似乎占据了太多的篇幅,以至于到了乐曲的展示部分,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我原本寄希望于找到一些清末民初文人雅士所谱写的、带有浓厚文人气息的筝曲的完整乐谱,那些曲目往往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内心的抒发。但这些曲目在书中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当代音乐家根据传统技法改编、更偏向于合奏或协奏的曲目结构分析。这种取舍,让这本书的“传统”属性在后半部分显得有些飘忽不定,它似乎更关注如何将传统“现代化”地展示,而非如何将传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这与我渴望深入古筝本源的心愿产生了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