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

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萌 編
圖書標籤:
  • 古箏
  • 傳統音樂
  • 中國音樂
  • 樂譜
  • 器樂
  • 古箏麯
  • 古典音樂
  • 民族音樂
  • 文化藝術
  • 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
ISBN:9787103026397
商品編碼:2977230493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0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
  • 作者:編者:李萌
  • 定價:69
  • 齣版社:人民音樂
  • ISBN號:9787103026397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04-01-01
  • 印刷時間: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2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293

內容提要

李萌編選的《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收錄的 樂麯基本是按照各流派傳人傳譜的脈絡來安排的,許 多樂麯也許是重復的,但這本樂譜的精彩之處也就在 這裏。你可以這裏找到許多同**派不同傳人的同一 首樂麯,你可以對比它們的異同,從不同的方麵去欣 賞它們。在這裏,不同的版本沒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難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評判它們。同一首樂 麯的不同版本,體現瞭樂麯本身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目錄

河南古箏流派
河南古箏流派的曆史簡介及代錶人物
河南古箏與河南大調麯子
關於河南小調箏麯
河南古箏演奏技法的特點
河南箏派代錶人物及麯目
一、曹東扶
**部分 創編麯
1.鬧元宵
2.劉海與鬍秀英
3.變體孟薑女
4.雙疊翠
5.倒推船
第二部分 闆頭麯
1.上樓
2.下樓
3.賞鞦
4.大泉
5.哭周瑜
6.嘆顔迴
7.思情
8.思春
9.慢吟
10.百鳥朝鳳
11.寒鵲爭梅
12.小飛舞
13.打鞦韆
14.葡萄架
15.閨中怨
16.唧唧咕
17.打雁
18.高山流水
19.蘇武思鄉
20.陳杏元和番
21.陳杏元落院
附:曹東扶演奏譜符號說明
二、王省吾
**部分 小麯牌麯
1.新年樂
2.踏青
3.竹接梨
4.對詩歌
5.四股繩
6.蝴蝶樂
7.浪淘沙
8.扭七娘
9.四不像
10.疊羅
11.剪剪花
12.滿舟


《華夏絲韻:中國傳統樂器精品集萃》簡介 一、 本書的定位與宗旨 《華夏絲韻:中國傳統樂器精品集萃》並非專注於某一種樂器或某一個特定麯目的匯編,而是一部旨在全麵展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博大精深的綜閤性資料集。本書的宗旨在於梳理和介紹中國各類傳統樂器的曆史沿革、製作工藝、演奏技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功能,從而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度的中國傳統音樂圖景。我們力求超越單純的樂譜或麯目收集,將樂器本身視為承載曆史與文化的“活化石”,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呈現。 二、 內容結構與體例 本書共分四大部分,旨在實現從宏觀曆史到微觀技藝的漸進式介紹: 第一部分:聲之源流——中國傳統樂器分類考證 本部分將依據中國古代的“八音”分類法(金、石、土、革、絲、竹、匏、木)作為基礎框架,結閤現代樂器學研究成果,對中國現存的及已失傳的傳統樂器進行係統梳理。 絲弦類樂器的溯源: 詳細考察瞭如古琴、古箏、琵琶、二鬍、中阮等絲弦樂器的起源與早期形態。例如,對古琴“伏羲製琴”的傳說進行文獻考證,並追溯其在先秦至魏晉時期文人階層中的地位演變;對琵琶的“篳篥”到“麯項琵琶”的形態變化進行圖譜對比分析。 竹管與匏吹類樂器的地理分布: 重點探討瞭竹笛、簫、篳篥、笙等樂器在不同地域(如南方的簧管與北方的竪吹)的風格差異,並配以詳細的樂器結構圖示,解釋不同指孔位置對音階的影響。 打擊與膜聲類樂器的儀式功能: 分析瞭編鍾、磬、鼓、闆等在古代宮廷雅樂、祭祀典禮以及戲麯伴奏中的核心作用,探討其音色選擇與特定禮儀程序的對應關係。 第二部分:匠心獨運——傳統樂器製作工藝詳解 本部分將聚焦於“物”的層麵,揭示傳統樂器製作過程中蘊含的精湛技藝與哲學思想。 古琴的木料選擇與髹漆工藝: 深入介紹製作一張頂級古琴所需的特定木材(如杉木、桐木),以及曆經數月乃至數年的鹿角霜、礦物顔料等傳統髹漆流程,解析不同“斷紋”的形成原理及其對音色的影響。 二鬍的皮膜張力與音色調校: 詳細闡述蟒蛇皮、羊皮等不同材質對拉奏音色産生的決定性作用,並介紹製作者如何通過調整琴碼、音柱的細微位置來達到理想的共鳴效果。 民族管樂器的音準校正: 探討傳統匠人如何通過對竹管內部的挖孔、打磨以及外部的藤條纏繞,來實現對樂器先天音準的修正和穩定性控製,這其中涉及大量的經驗數據和口傳心授的知識。 第三部分:指法與氣韻——傳統演奏技法解析 本部分側重於“人”的層麵,深入剖析不同樂器在演奏技巧上所體現的文化內涵。 弦樂的“吟猱綽注”: 對古琴的按音技巧進行精細拆解,闡釋“進退往來”的指法組閤如何模擬自然之聲與人體氣機的運行;對琵琶的“輪指”的力度控製與節奏變化進行分析。 管樂的氣息運用與腔調風格: 考察瞭南派笛子(如浙東鑼鼓中的運用)和北派嗩呐(如婚喪嫁娶中的場景)在氣息控製上的差異,對比不同流派對“氣口”處理的要求,以及如何通過氣流的粗細變化來錶達情緒的抑揚頓挫。 戲麯伴奏的“隨闆”藝術: 專門設立章節討論在昆麯、京劇等聲腔伴奏中,樂器(如闆鬍、月琴)如何做到與唱腔“一唱一和”,既要精準卡拍,又不能僵硬死闆,體現齣高度的音樂互動性。 第四部分:樂之變遷——曆史語境下的音樂生態 本部分將樂器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考察其功能與地位的變化。 宮廷雅樂與民間宴樂的區分: 通過對“韶樂”、“燕樂”等曆史樂律體係的研究,說明不同樂器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中,其使用場閤的嚴格限製。 近代以來樂器的“閤璧”與創新: 探討二十世紀以來,麵對西方交響樂的衝擊,中國傳統樂器如何進行改良(如低音二鬍、加鍵笛子),以及它們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如何找到新的定位與閤奏技巧。 地域音樂的活態傳承: 通過對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陝北民歌等不同地域音樂的個案研究,展示特定樂器組閤(如廣東五架頭)如何共同構建齣鮮明的地域性音樂風格。 三、 本書的獨特價值 《華夏絲韻》的價值在於其宏大的知識體係和嚴謹的考據態度。它並非僅僅提供“如何演奏”的指導手冊,更緻力於迴答“為何如此演奏”的曆史與文化根源。本書適閤於音樂史研究者、樂器製作工藝愛好者、民族音樂學學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音樂深層結構的讀者。它提供的是一個審視中國聲音藝術全貌的獨特窗口,展現瞭從材料到聲音、從技巧到哲思的完整鏈條。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在文化深度上的挖掘。很多古箏麯的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曆史典故或哲學意蘊,但一般的麯譜集往往對此一帶而過。然而,這本《大全》在每首重要麯目後附帶的簡短解析,就像是為這首樂麯建立瞭一個小小的文化背景介紹站。它讓我明白瞭《高山流水》不僅僅是技巧的炫耀,更是知音難覓的哲學體現;也讓我體會到那些描述江南水鄉的樂麯中,那種特有的婉約和細膩是如何通過特定的鏇律走嚮體現齣來的。這種“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過程,讓演奏不再是單純的技巧復現,而變成瞭一種與古人精神的對話,極大地提升瞭演奏的內涵和境界,讓每一次指尖的觸碰都充滿瞭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以為它可能更偏嚮於學術研究或收藏價值,但事實證明,它是一本真正能“用起來”的工具書。不僅僅是工整的五綫譜和簡譜並存,更重要的是,它對演奏情緒和速度標記的描述,用詞精準而富有畫麵感。比如,對某一慢闆樂章,它標注的不是簡單的一個“慢”字,而是更具指導意義的“如泣如訴,心緒萬韆”。這種引導,極大地幫助演奏者抓住瞭麯目的靈魂。而且,裝訂方式也十分考究,書頁能夠平攤,這對於在琴凳上對照彈奏時是多麼重要的細節啊!很多麯譜因為無法完全打開,總要用重物壓著,極大地分散瞭注意力,而這本書的設計則完全規避瞭這種睏擾,讓演奏者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音樂之中。

評分

我是一個對印刷質量有著近乎苛刻要求的讀者。坦白說,很多齣版社為瞭控製成本,在麯譜的清晰度上常常敷衍瞭事,尤其是一些細小的連綫和裝飾音的處理,模糊不清,極易造成誤讀。但翻閱這套書時,我驚喜地發現,即便是那些音符密集、節奏復雜的段落,其墨色和綫條的銳利度都保持瞭極高的水準。這對於練習快速跑動或復雜的輪指技巧至關重要,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的視覺誤差都可能導緻演奏上的失誤。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音樂的尊重,也保證瞭學習過程的順暢和準確性,從技術角度來看,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值得珍藏的齣版項目,它為後來的學習者樹立瞭一個很高的標準。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充滿瞭古典韻味,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和水墨畫風格的圖案,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那個悠遠而寜靜的音樂世界。我一直對民樂,特彆是古箏的魅力非常著迷,但市麵上很多麯譜集要麼排版太過現代,衝淡瞭原有的神韻,要麼就是選麯範圍過於狹窄。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每一個音符的細節,但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編者在選材上的獨到匠心和嚴謹態度。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麯目自然不會缺席,但穿插其中的一些地方小調和鮮為人知的“遺珠”,更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的中國音樂寶庫的大門。那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敬畏感,從紙張的質地到油墨的色澤,都清晰地傳遞瞭齣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指尖與琴弦共舞。

評分

初翻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編排邏輯的清晰與科學性。它不像有些麯譜集那樣隻是簡單地把麯子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經過瞭精心規劃。從入門級的練習麯到中高級的代錶作,這個過渡是循序漸進、非常人性化的。對於我這種業餘愛好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往往是如何在掌握基本功之後,找到能夠既提升技巧又不至於令人氣餒的過渡麯目。這本書似乎完全洞悉瞭學習者的這種“卡殼”狀態。例如,它對一些復雜指法的標注,那種詳盡到近乎手把手的講解,對於自學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不同流派風格的區分和簡要介紹,這使得學習者在練習過程中,不僅僅是機械地模仿音符,更能理解每一首麯子背後的文化土壤和情感錶達,極大地豐富瞭演奏的層次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