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

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萌 編
圖書標籤:
  • 古箏
  • 傳統音樂
  • 中國音樂
  • 樂譜
  • 器樂
  • 古箏麯
  • 古典音樂
  • 民族音樂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木垛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
ISBN:9787103026397
商品編碼:29772413256
開本:16
齣版時間:200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
  • 作者:編者:李萌
  • 定價:69
  • 齣版社:人民音樂
  • ISBN號:9787103026397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04-01-01
  • 印刷時間: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2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293

內容提要

李萌編選的《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上)》收錄的 樂麯基本是按照各流派傳人傳譜的脈絡來安排的,許 多樂麯也許是重復的,但這本樂譜的精彩之處也就在 這裏。你可以這裏找到許多同**派不同傳人的同一 首樂麯,你可以對比它們的異同,從不同的方麵去欣 賞它們。在這裏,不同的版本沒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難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評判它們。同一首樂 麯的不同版本,體現瞭樂麯本身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目錄

河南古箏流派
河南古箏流派的曆史簡介及代錶人物
河南古箏與河南大調麯子
關於河南小調箏麯
河南古箏演奏技法的特點
河南箏派代錶人物及麯目
一、曹東扶
**部分 創編麯
1.鬧元宵
2.劉海與鬍秀英
3.變體孟薑女
4.雙疊翠
5.倒推船
第二部分 闆頭麯
1.上樓
2.下樓
3.賞鞦
4.大泉
5.哭周瑜
6.嘆顔迴
7.思情
8.思春
9.慢吟
10.百鳥朝鳳
11.寒鵲爭梅
12.小飛舞
13.打鞦韆
14.葡萄架
15.閨中怨
16.唧唧咕
17.打雁
18.高山流水
19.蘇武思鄉
20.陳杏元和番
21.陳杏元落院
附:曹東扶演奏譜符號說明
二、王省吾
**部分 小麯牌麯
1.新年樂
2.踏青
3.竹接梨
4.對詩歌
5.四股繩
6.蝴蝶樂
7.浪淘沙
8.扭七娘
9.四不像
10.疊羅
11.剪剪花
12.滿舟


弦韻韆載:中國古典音樂精粹賞析 一部帶領聽眾穿越時空,領略中國傳統音樂博大精深的藝術之旅。 本書旨在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民樂學習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瞭解中國古典音樂核心魅力的窗口。我們聚焦於那些穿越曆史長河,至今仍煥發著不朽光芒的經典作品與樂種,而非單一樂器(如古箏)的麯目匯編。本書的視角更為宏觀,著重於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體係、曆史演變、不同流派間的對話,以及它們如何與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精神融為一體。 --- 第一部分:曆史的迴響——中國音樂的源流與審美基礎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音樂自先秦至近現代的演變脈絡,建立讀者對中國古典音樂的整體認知框架。 第一章:禮樂之邦的肇始:先秦至漢魏的音樂形製 周代的禮樂製度與“中和之美”: 探討孔子所推崇的音樂教化功能,分析“雅”“頌”的音樂特徵及其所承載的政治倫理意義。這不是對特定麯譜的解讀,而是對彼時音樂在社會結構中地位的考察。 “絲竹匏土革木金石”: 詳細闡述中國古代“八音”的分類及其象徵意義,理解古代工匠在樂器製作上的哲學思想,而非具體介紹某套古箏麯譜的指法。 漢代的雅樂復興與變遷: 考察《郊祀歌》等宮廷音樂的風格,以及民間“百戲”對音樂發展的影響。重點在於闡述漢代音樂在國傢意識形態構建中的角色。 第二章:盛世的交響:唐宋音樂的輝煌與轉摺 唐代燕樂的恢弘氣象: 深入解析唐代宮廷音樂的結構,如“燕樂”的麯牌體發展。探討《霓裳羽衣麯》(作為一種音樂體裁的代錶,而非具體樂譜)所體現的天人閤一的審美理想,以及琵琶、箜篌、羯鼓等樂器在盛唐樂舞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詞樂與文人趣味的滲透: 分析宋代“諸宮調”“南麯”“北麯”的興起,音樂審美如何從宏大轉嚮精緻、內斂。重點描述“詞牌”對後世器樂創作在結構布局上的影響。 工尺譜的誕生與音樂記錄的革新: 探討工尺譜(中國傳統記譜法)的形成,它如何為後世民族音樂的保存與傳承奠定瞭技術基礎。 --- 第二部分:器樂的哲學——四大樂種的藝術對話 本部分將超越個體樂器,從器樂的分類、功能和錶現力的角度,剖析中國傳統音樂的多元麵貌。 第三章:文人氣的寄托:琴(古琴)的獨白與意境 本章關注的是古琴的文化定位及其音樂的抽象錶達,這與側重於技巧展示的麯集有本質區彆。 “清、微、淡、遠”的審美追求: 闡釋古琴音樂的核心精神——“不擬物、不涉世、不入俗”。分析琴麯中“散、慢、速”三段式的結構哲學,以及“泛音、指法”的象徵意義。 道傢思想與琴學: 探討《廣陵散》的慷慨悲歌、《梅花三弄》的遺世獨立等典型麯目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它們是文人精神狀態的寫照,而非單純的炫技之作。 琴社與流派的文人圈子: 考察古代琴傢如何通過琴會交流思想,琴的“獨奏”本質上是一種高度私密化的精神交流活動。 第四章:民間生命力的展現:闆鬍、嗩呐與吹打樂的世俗情懷 本章著眼於中國傳統音樂中充滿煙火氣和地域色彩的錶演性音樂。 吹奏樂器的地域性錶達: 分析北方鑼鼓樂(如陝北、山西)的雄渾粗獷,與南方絲竹樂(如江南十番、廣東音樂)的細膩婉轉之間的差異。重點在於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習俗如何塑造瞭音樂的節奏和鏇律走嚮。 戲麯音樂的“母體”地位: 探討闆鬍、京鬍、二鬍等拉弦樂器在戲麯(如京劇、昆麯、秦腔)中作為“主腔”的地位,以及這些唱腔如何被提煉、改編成為獨立的器樂小品。這探討的是音樂元素如何在不同載體間流動。 節慶與儀式的音樂功能: 研究婚喪嫁娶、祭祀典禮中鼓吹樂的角色,它們是社會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獨立的音樂會麯目。 --- 第三部分:戲麯的盛宴——“聲腔的交響”與角色扮演 本書避開單一樂器的技術教程,轉而深入中國傳統音樂中體量最大、結構最復雜的藝術形式——戲麯。 第五章:昆麯的雅韻與程式美學 “水磨腔”的韻味與唱腔結構: 詳細解析昆麯唱腔“一闆三眼”的闆式結構,以及其對氣息控製的極緻要求。討論昆麯音樂如何與舞蹈(身段)完美融閤,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闆式與情緒的對應關係: 闡述散闆、慢闆、中闆、快闆在錶現人物內心活動(如“哭”“嘆”“思”“急”)時的功能性差異,這是對音樂語言的深度剖析。 文武場的基礎配置: 介紹昆麯中主要的伴奏樂器組閤(如笛子、笙、鼓闆),以及它們如何烘托腔調,而非僅作為伴奏。 第六章:以聲傳情的典範:地方戲麯的地域色彩與音樂語言 京劇音樂的“闆眼”係統: 區彆於昆麯的婉約,重點分析京劇(如西皮、二黃)在節奏和鏇律上的剛勁有力,以及其獨特的“韻白”係統對音樂節奏的影響。 地域聲腔的音樂基因: 簡要介紹如越劇(以細膩著稱)、川劇(以高亢著稱)等聲腔在基本音高、行腔方式上的核心差異,展現中國音樂在不同地域的“變奏”。 音樂在戲劇敘事中的作用: 考察鑼鼓點如何作為戲劇場景轉換、人物情緒爆發的“非語言”提示,體現瞭音樂在敘事藝術中的至高地位。 --- 第四部分:傳承與未來——民族音樂的當代對話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現代音樂語境下,如何理解和保護這些傳統音樂財富。 結語:對“大全”的超越 本書並非一套麯目的簡單收錄,而是對支撐這些麯目的文化土壤、審美哲學和藝術結構的深入考察。它提供的是一把鑰匙,幫助讀者解鎖中國傳統音樂的深層含義,理解從古琴的沉思冥想,到戲麯的聲色交融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真正的“大全”,在於理解其精神內核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位在海外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的留學生,尋找高質量、權威的古箏樂譜對我來說一直是個挑戰,很多電子版資源要麼不全,要麼字體模糊,根本沒法用於正式的練習和演齣。這套《大全》的齣現,簡直是解決瞭我的燃眉之急。我特彆欣賞它在“麯目選擇”上的廣度,它似乎囊括瞭從宮廷雅樂到民間小調的各個脈絡,這對於我理解中國音樂的整體版圖至關重要。特彆是對一些地方戲麯改編的古箏獨奏麯目的收錄,非常到位,那些特有的闆式和韻味,我總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準確的記譜法。這本書的紙張和油墨質量極好,即使在濕度變化較大的環境下,字跡也絲毫沒有模糊的跡象,這對於需要長期保存的專業樂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考量。它讓我感覺,自己終於擁有瞭一套可以信賴的、能夠帶入到國際舞颱的“標準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選得很厚實,那種微微泛著象牙白的質感,捧在手裏就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封麵設計也很有心思,采用瞭水墨暈染的風格,幾筆寫意的竹子,配上典雅的宋體書名,整體視覺效果非常和諧。我特地翻閱瞭目錄,可以看到編排的邏輯性很強,像是按照不同的曆史時期或者地域風格進行瞭劃分,這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古箏麯目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每一首麯子的具體樂譜,但光是看目錄裏那些耳熟能詳卻又久違的名字,比如《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的變奏版本,就已經讓我對這本“大全”的選材深度和廣度充滿瞭信心。這本書的裝幀顯然是下瞭功夫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就覺得心緒寜靜。對於那些追求儀式感的學習者來說,擁有這樣一本精裝的樂譜集,無疑會大大提升練習時的投入感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

評分

說實話,作為一個已經學習瞭十多年古箏的愛好者,市麵上那些“入門速成”或者“流行改編”的譜子我已經看膩瞭。我更看重的是那種能夠沉澱下來,讓你靜下心來體會每一個音符背後曆史重量感的作品。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它采用瞭非常清晰的五綫譜和簡譜並列的格式,但最妙的是,在關鍵的重音、滑音、按音處理上,都用非常醒目且不突兀的符號進行瞭標注,這對於需要精確控製力度的演奏者來說,簡直是神助攻。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一些高難度的段落旁邊,還配有“小貼士”,比如提到某個快速輪指需要特彆注意氣息的配閤,這種超越瞭單純符號記錄的指導,讓我感覺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旁邊默默指點。這種注重細節的編排,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過瞭它的文字內容本身,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演奏指南。

評分

從純粹的閱讀和把玩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語言無疑是走在傳統文化産品前沿的。它沒有陷入那種過度“復古”到顯得陳舊的泥沼,而是用一種非常現代的、剋製的審美來處理傳統題材。內頁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樂譜的清晰度,又不會讓人感覺信息過於擁擠,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視覺疲勞。而且,我注意到編者在選擇字體和行距時,似乎也考慮到瞭古箏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需要快速捕捉音符的習慣,整體的閱讀體驗是流暢且愉悅的。這本書的側邊裝訂也做得非常平整牢固,可以輕鬆地平鋪在琴桌上,這一點對於演奏者來說是基本要求,但很多齣版社卻往往忽略。這本書的設計者顯然是真正瞭解演奏者的需求,這種“以用為本”的設計理念,讓這本書從裏到外都散發著專業和用心。

評分

我入手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深入挖掘一些在現代教學中不太常被提及的“冷門”傳統麯目,希望能在自己的演奏中加入一些不那麼流俗的元素。初翻幾頁,我發現編者在注釋上下瞭不少功夫,對於一些復雜指法或者曆史背景,都有著詳盡的文字說明,這可比那些隻有枯燥五綫譜和簡譜對照的書要人性化得多。比如,對於某些麯調的“腔調”變化,作者竟然還附上瞭音頻參考的二維碼,雖然我還沒掃碼試聽,但這份細緻入微的服務意識已經讓我非常感動瞭。它沒有僅僅停留在“記錄”樂譜的層麵,而是力圖去“傳承”演奏的精髓。很多古老的麯譜在流傳過程中容易失真或者簡化,而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還原其最接近本源的麵貌,這對於我們這些對“正宗”有著執念的演奏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迫不及待地想對照著這些詳盡的注解,去重新審視和打磨我過去的一些老麯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