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
定价:49.80元
作者:迈克尔·B·萨斯曼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20120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以全书篇幅解读心理治疗师的无意识从业动机这一重要但被长期忽视的专题;
——引用大量且广泛的文献资料,回顾驱力理论、自我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
——基于作者本人的临床研究,探讨作为来访者的治疗师的职业选择、治疗经历、家庭背景和个人发展等问题。
“你为何而来?”——来访者的治疗通常开始于这个问题。如果请治疗师自己回答,他们的答案很可能不外乎“助人自助”。可驱使他们选择这一职业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请带着疑问与猜想,翻开本书,寻找答案。内容提要
《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是迈克尔·B·萨斯曼博士继《危险的心理治疗》(APerilous Calling: The Hazard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后又一反思心理健康业者从业状态的力作。作者从个人经历出发,以精神分析学为脉络,回顾、归纳了相关领域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亲自访谈业者的一手资料,详实而生动地逐一阐述心理治疗师在本能需要、自我发展、客体关系等方面的无意识动机,及这些动机如何影响其择业和从业过程。本书前六章着重介绍相关心理原理与机制。第七章提供了作者对九位心理治疗师进行访谈的详细记录,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相关原理,也是的心理治疗个案分析范本。第八章立足行业现状,更对从业者疲态、督导工作等问题给出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书首版一经推出便激起学界强烈反响,收获众多心理学专业刊物盛赞,也荣膺全美心理治疗读书会主打推荐书目。目录
序言
致谢
新版导读
章心理治疗的魔力
一个被忽视的论题
为何烦恼?
移情和反移情
二人心理学
培训生的选择
有意识的动机
资料来源
女性心理医生
“第五职业”
第二章尝试掌控自我冲突
心理健康专职人员
临床心理学学生
精神病科医生
精神分析实习生
家庭背景
不利条件还是有利条件?
第三章源于心理治疗实践的满足感和心理福利
第四章与本能目标有关的动机
间接性满足
直接性满足
攻击需求
反攻击的反向形成
攻击的表达
受虐倾向
未解决的恋母情结冲突
第五章与自恋和自我发展有关的动机
把来访者当作镜映自体客体或理想自体客体
试图实现夸大的自我理想
父母的自恋障碍
母亲认同
同一性扩散
第六章与客体关系有关的动机
依赖
分离
权力和控制
把别人逼疯的愿望
亲密关系
救援幻想和弥补需求
第七章心理治疗师侧影
位治疗师:瑞安女士(Ms.Ryan)
第二位治疗师:雅各布斯医生(Dr. Jacobs)
第三位治疗师:汤姆(Tom)
第四位治疗师:安妮(Anne)
第五位治疗师:克雷默医生(Dr.Kramer)
第六位治疗师:朱莉(Julie)
第七位治疗师:格拉泽医生(Dr.Glaser)
第八位治疗师:卢卡斯医生(Dr.Lucas)
第九位治疗师:穆尔医生(Dr.Moore)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和进一步反思
自我认知不足的危险
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倦怠
培训生的选拔
职业培训
临床监管
个人心理治疗
寻找平衡点
怀旧
后记
附录
参文献作者介绍
·B·Michael B. SussmanA Perilous Calling:The Hazard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拿起《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的初衷,更多地是对“自我成长”这一主题的关注。我一直相信,一个能够有效帮助他人成长的人,本身必然也经历了深刻的自我探索和转化。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是否也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自我疗愈和重塑的过程?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反过来促使治疗师审视自身,发现自身的盲点,并不断学习和进步?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治疗师如何处理职业倦怠、如何面对自身情绪困扰的讨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毕竟,一个能够引导他人走出迷雾的人,本身也需要拥有一颗清晰而坚韧的心。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治疗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人类的信念?
评分我购买《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共情”这一核心概念的探索。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常常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能够如此敏锐地感知他人的痛苦,并愿意投入自己的情感去分担?是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后天刻意培养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这种“共情”的能力,是否与治疗师自身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是不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曾经历过相似的挣扎,所以更能理解他人的处境?或者,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去连接、去感受、去疗愈他人的方式?我期望书中能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作者的个人感悟,来阐述这种共情是如何被激发、被实践,以及在面对患者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时,治疗师如何保持自身的边界,又不失温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看似“无私”的付出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相互滋养的动机。
评分我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并非出于专业需求,而是一种源于对“人性”的好奇。我始终认为,心理治疗师是近距离观察和理解人类内心最复杂、最深邃层面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动机,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治病”,更是关于他们如何理解“人”,理解我们为何会痛苦,为何会渴望连接,为何会做出看似不理智的选择。这本书的标题,让我遐想,那些选择成为治疗师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是否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种对解开人性谜团的渴望,一种对抚慰灵魂的冲动?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治疗师在面对极端个案时的思考,那些在黑暗中摸索,试图找到一丝光明的过程。他们是否会反思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局限性,以及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是否也从中获得了某种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些穿梭在治愈与被治愈之间的,最为纯粹的人性光辉。
评分我购买《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时,脑子里萦绕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设问: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心理治疗行业又将如何演变?“第二版”这个后缀,似乎暗示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与思考,并且可能融入了新的社会背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到当下新兴的治疗模式,例如数字疗法、远程咨询的兴起,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又会对治疗师的动机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甚至是对“帮助”的定义?有没有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职业热情和专业性的探讨?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一种前瞻性的视角,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预判,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的初心和使命将如何得以维系和升华。它是否能为行业内的从业者提供一些应对挑战的思路,或者为有志于投身此行业的新人提供一些关于未来方向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叫做《心理治疗师的动机:第二版》,我当初选择它,纯粹是因为“动机”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其内在的驱动力,远比他掌握的技巧更重要。我们去寻求帮助,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希望能够理解自己,甚至是被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源于治疗师自身对人类痛苦、挣扎与成长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的决心。书中会不会探讨那些“为什么”——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走上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们内心的火焰是如何被点燃的?是不是有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那些深夜的思考,那些与自身阴影的搏斗,才铸就了他们能够疗愈他人的力量?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剖析,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对这个职业背后那份纯粹而强大的驱动力的挖掘,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治疗过程的每一步。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未曾设想过的视角,让我窥见治疗师内心深处那片广阔而复杂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