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史学 9787562497684

生命史学 97875624976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德慧,李宗烨 著
图书标签:
  • 生命史学
  • 演化生物学
  • 行为生态学
  • 动物行为
  • 生物学
  • 进化
  • 自然选择
  • 适应性
  • 生命周期
  • 繁殖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7684
商品编码:2983427195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生命史学 作者 余德慧,李宗烨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2497684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德慧的散文作品,他以丰富的人文心理学养背景,透过自身对生命的细腻观察,以文学和诗心的文字气质,带领我们进入他体尝到的生命感。生命感主要来自生命自身的历史。“只有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才产生现在的知识。”这种知识就叫做“生命史学”。

余德慧擅长在平常生活的时刻中,探求生命的况味。他在原住民部落里,可以专心听着他们用母语交谈,虽然不懂,但是“在母语的世界,像置身在一棵大树的底下,才感受到人活着的根”。他在时间的流动中,珍惜着白天,也珍惜夜晚。

他更以哀乐中年的心情,来看爱情、看人生、看存在的每个片刻。“行到中年,两边不着,生的甜美越来越远,死的无常逼在眼前,前瞻与后顾,摆荡悠忽。人在这样的绝望格局里,要由无处可去的焦虑,转为体验‘当下’的从容。……然后一切清清朗朗,从容不迫,看日落日出,看风来风去,我依旧如风中的芦花,摇曳在自然之间。”span>——吴静吉·政治大学创造力讲座主持人/名誉教授

   作者简介

余德慧教授(1951.1.10-2012.9.7)台湾屏东人,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开设了华人世界门生死学课程,并且听者云集。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东华大学咨询与辅导学系(现更名为咨询与临床心理学系)创系主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主要教授: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人文咨询、宗教现象学、宗教疗愈等课程。

著作有《生命史学》、《生死无尽》、《临床陪伴与心理研究》、《生死学十四讲》、《诠释现象心理学》、《中国人的宽心之道》、《中国人的自我蜕变》、《中国人的生命转化——契机与开悟》、《孤独其实是坏事》、《男儿心事不轻弹》、《回首生机》、《感应之情》、《生命梦屋》、《情话色语》与《观山观云观生死》等。

2000年成立的心灵工坊文化公司,余德慧是主要的催生者之一,并担任咨询顾问召集人,将身心灵整体疗愈的观念带进出版界。

2012年9月7日,在爱妻顾瑜君教授几慈济医疗团队的柔适照顾之下,浸润在灵性恩宠之中,泰然离世。

   目录

沿着长长劫数的甬道走来003

山海的呼唤011

心灵史的救济023

人一说话,上帝就发笑035

中年又逢春043

命运在说话052

老祖母的眼泪061

野地少女的佚佗路071

语言的村落083

轻轻呼唤你的名094

亲密相知天地宽101

夹在睡与床的身体111

记忆的中间118

爱在时空里127

渲染的应答──爱情史学的一切134

哀乐的爱情142

第二部

从童年记忆的叙说探讨惦念的生命感151

   编辑推荐
  • 台湾两次再版,心理学教授余德慧用历史感关照生命的喧闹,探求生命的况味。
  • 吴静吉,郑石岩,龚卓军联袂推荐。
随书附赠精美书签余德慧选集

重庆大学出版社引进了三本余德慧教授的经典代表作形成《余德慧选集》丛书,作为献给生命的礼物以飨读者。丛书包括:

《生死无尽》

《生命史学》

《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
   文摘

   序言

探索人类生存的宏大叙事: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演化的思想史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对人类“生存”这一核心命题进行深度剖析的著作。它并未聚焦于任何单一的科学领域,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思维框架,用以理解生命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物种在时间维度上如何发生、演变、记忆和消亡。全书的核心在于对“时间性”的哲学、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的重新审视,旨在揭示隐藏在日常经验之下的生命运作的深层逻辑。 第一部分:时间的拓扑结构——从宇宙尺度到细胞周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时间”这一概念在不同尺度下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联性。作者首先从宇宙学的角度切入,阐述了熵增定律如何为一切生命活动设定了不可逆转的终极方向。随后,笔锋转向生物学领域,详尽分析了细胞分裂、衰老和死亡的内在节律。这里不涉及任何关于“生命史学”的具体研究案例,而是着重于时间作为一种物理约束力,如何塑造了有机体的形态和功能。 我们审视了生物钟(Circadian Rhythms)的精妙机制,将其视为生命体对外部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内部编码。这种编码并非简单的适应,而是一种主动的、预设性的时间规划。通过对DNA修复机制和端粒缩短过程的深入剖析,作者描绘了一幅生命体如何“消耗”时间的动态图景。这里的叙事强调的是普遍的、结构性的时间压力,而非某一特定物种的生存策略。 例如,书中会详细讨论“代谢速率”与“寿命预期”之间的经典关系,但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物理化学背景下进行讨论,探讨能量流动在时间轴上的铺展模式。讨论的重点是这些模式的普适性,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如何渗透到分子层面的随机运动和有序结构的维持之中。 第二部分:记忆的物质载体与文化重构 在时间持续流逝的背景下,“记忆”成为了生命得以延续的唯一有效手段。本部分不再关注生物遗传信息的线性传递,而是转向了记忆的复杂建构过程,尤其是超越个体生命周期的文化记忆的形成。 作者首先检视了神经科学中关于记忆巩固(Consolidation)的机制,但迅速将其拓展至社会学层面。记忆不再仅仅是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连接,它更是一种社会共识的产物。我们探讨了符号系统——语言、文字、艺术——如何充当了“反熵”的力量,将易逝的瞬间固定下来,形成可供群体共享的“集体时间”。 书中对不同文明中记录历史的方式进行了间接的对比分析,聚焦于记录行为本身对“当下”的塑造作用。例如,仪式、神话和文本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试图从线性时间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一个可以反复回溯和重新解释的“永恒现在”。这种对“意义时间”的构建,是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关键。 我们探究了“遗忘”在记忆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遗忘是信息处理的必要过滤机制,它决定了哪些时间片段会被赋予持久的价值。这种选择性的记忆筛选过程,是文化演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第三部分:叙事、终结与超越性追求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个体生命叙事的构建,以及面对必然的“终结”时人类所发展出的各种应对策略。生存的本质,不仅仅是活下去,更是如何“讲述”自己的存在。 书中详细分析了叙事结构如何赋予生命以目的性。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往往遵循着一个清晰的叙事弧线:开端、冲突、高潮与解决。作者剖析了英雄旅程模型等经典叙事模式的深层心理学根源,认为它们是人类对抗生命随机性和无意义感的一种结构化尝试。 我们探讨了各种形式的“超越性”追求——宗教、哲学、科学探索——作为个体试图打破其生物学时间限制的努力。这些努力并非指向永生,而是指向一种在时间之外获得认可的、不朽的地位。例如,伟大的科学发现、不朽的艺术作品,都是个体生命能量试图固化为文化遗产的体现。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终结性认知”的论点:对死亡的清晰认知,反而激发了生命最强烈的创造力和意义构建的紧迫感。没有终点线的奔跑,便失去了速度与方向。这种对有限性的深刻理解,构成了人类生存体验中最具张力的部分。 全书不依赖于任何特定历史案例或个案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普适的、哲学化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生命在时间洪流中自我组织、记忆并赋予意义的复杂过程。它邀请读者跳出狭隘的学科边界,以一种更广阔、更具结构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共同的生存境遇。

用户评价

评分

《生命史学》这本书的手感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也很好,这让我对手中的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录,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存在过的印记。这本书的书名“生命史学”,恰好契合了我对这一宏大命题的探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连贯而引人入胜的方式,梳理出生命在地球上发展的脉络。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在亿万年前存在的生物,它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适应那个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的世界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细节,比如化石证据的解读,古DNA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证据如何帮助我们重构生命的历史。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叙事性的手法,将那些枯燥的科学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我能够感受到生命在演化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我期待从中获得一种对生命整体性的理解,认识到我们人类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地球上其他所有生命共享着同一个演化轨迹。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拓展视野,深化思考的绝佳读物。

评分

这本书《生命史学》的外包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严谨且充满吸引力的。我一直对“历史”这个概念抱有非常广阔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人类王朝的更迭,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从诞生到演变的宏大叙事。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生命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比如基因的变异与选择,环境压力的作用,以及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是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比如,那些最早的植物如何改变了地球的大气,那些微小的昆虫又是如何与植物共同演化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生命现象,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和启示。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生命力”的探讨,这种力量是如何让生命在无数次的灾难和挑战中得以延续和繁荣的。这不仅仅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解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敬畏感,理解到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漫长演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刚拿到《生命史学》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精美的排版和丰富的插图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历史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一个文明,就必须从其最根本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入手。这本书显然就是朝着这个方向深入挖掘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是否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生物演化理论,通过具象化的案例和故事呈现出来?例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生命体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那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它们的生活习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它们又为何走向消亡?这些问题,往往是教科书式介绍难以触及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带领我逐一剖析这些生命演进的长河中的重要节点。从微生物的繁荣,到恐龙的时代,再到哺乳动物的崛起,每一个时期都蕴藏着无数值得探究的生命传奇。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丰富的细节,比如不同时期的古地貌,当时气候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命形态和演进路径的。通过这样的叙述,我希望能构建起一幅更加完整和立体的生命演化图景,从而加深我对地球生命多样性以及人类在其中位置的理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

评分

这本《生命史学》的书脊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感。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人类自身,必须先理解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及了我的核心兴趣点。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在讲述生命史的时候,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科学发现?比如,在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有哪些新的突破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生命演化的全貌?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共同祖先”的探讨,究竟是怎样的机制,让从最初的简单生命,能够分化出如此繁多且形态各异的物种?以及,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哪些“意外”的事件,对生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命的多样性,去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反思人类在整个生命史中的位置和责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知识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之旅。

评分

这本《生命史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纸张香。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那些宏大的时间尺度下,生命是如何从最简单的形态,一步步发展出我们今天所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和我的初步翻阅来看,就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世界的门。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数亿年的时光,去探寻那些我们共同的祖先,去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生命的伟大变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知识堆砌,而是能通过生动的叙述,将那些早已消逝的生命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生命在地球上的顽强与不屈。从单细胞生物的萌芽,到复杂生物的崛起,再到人类的出现,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奇迹。我尤其关注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比如光合作用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大气成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又带来了怎样的生态格局,以及智人的崛起如何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这些知识不仅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更能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与这个星球上其他生命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对生命本身最深刻的追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