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小提琴教材 中国作品小提琴教程与铃木同步学习教材书籍

正版小提琴教材 中国作品小提琴教程与铃木同步学习教材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小提琴教材
  • 中国作品
  • 铃木
  • 入门
  • 乐谱
  • 练习
  • 少儿
  • 音乐
  • 教材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300147
商品编码:29867244728
丛书名: 中国作品小提琴教程--与铃木同步学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目录 作者的话 第-册 (与铃木教材第-册同步学习) 一、认识小提琴 (一)小提琴各部位名称 (二)弓子各部位名称 二、小提琴歌唱的基本方法 (一)持琴 (二)持弓 (三)运弓 (四)触弦 三、乐理常识 (一)乐谱的初步认识 (二)变音记号、调号与拍号 (三)音符、休止符与小节符号 (四)小提琴的四根弦在五线谱中音高位置 (五)认识A大调各音 节奏练习 E弦上的几个音 1. 神奇的Violin 2. 小提琴是朋友 3. 我和小提琴手拉手 4. 我爱小提琴 A弦上的几个音 5. 爱唱歌的小提琴 6. 我和小提琴一起唱 7. 小提琴歌声真美妙 8. 学习小提琴真开心 A大调音阶、琶音 五声音阶 9. 幼儿园 10. 春天来了 11. 小朋友想一想 乐理常识 12. 不倒翁 13. 花儿朵朵 14. 上学歌 15. 蝴蝶 16. 小老鼠 乐理常识 17. 找朋友 18. 跳绳 19. 丢手绢 20. 拉拉手 21. 过新年 22. 小雨沙沙 23. 小蜜蜂 认识D大调各音 D大调音阶、琶音 五声音阶 24. 小白菜 25. 小公鸡 26. 种树歌 27. 真美丽 28. 小鼓晌咚咚 认识G大调各音 G大调音阶、琶音(一) 五声音阶 G大调音阶、琶音(二) 五声音阶 半音练习(一) 半音练习(二) 29. 什么动物出来玩 30. 小手在哪里 31. 我和你 ——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32. 两只老虎 33. 我们大家跳起来 34. 吉祥三宝 35. 东方红 36. 快乐的一家 37. 小旋风 乐理常识、连弓预备练习 38. 守纪律的大雁 39. 小鹿 40. 小熊的舞蹈 41. 小小的船 42. 山里娃乐哈哈 43. 沂蒙山小调 44. 我爱山村 45. 郊游 46. 碰碰车 第二册 (与铃木教材第二册同步学习) 乐理常识 1. 苏武牧羊 2. 小白船 3. 小燕子 4. 啄木鸟- 5.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6. 嘀哩嘀哩 7. 快乐的哕嗦 8. 呼啦圈圆舞曲 9. 阿里郎 乐理常识 10. 满江红 11. 娃哈哈 12. 天仙配 13. 卖汤圆 乐理常识 14. 我爱北京天安门 15. 采蘑菇的小姑娘 16. 松花江上 17. 北京欢迎你 18. 上海八景小唱 19. 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 20. 编花篮 21. 喜洋洋 第三册 (与铃木教材第三册同步学习)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2.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 刮地风 4. 新疆是个好地方 5. 欢乐中国年 6. 月牙五更 7. 同一首歌 8. 玛依拉 9. 绣荷包 10. 常回家看看 11. 火车向着韶山跑 12. 北京的金山上 乐理常识 13. 内蒙古风 14. 是你的生日,中国 15. 采花 16. 小扁担 第四册 (与铃木教材第四册同步学习) 1. 开花调 2. 八月桂花 3. 游击队歌 4. 催咚催 第二把位音阶练习 c大调音阶 1—2把位换把练习 同指换把练习(一) 同指换把练习(二) 异指换把练习 同音换把练习 1—2把位音色练习二首 阿里里 小放牛 5. 秧歌舞曲 6. 美丽的日喀则 7. 大红枣 8. 采茶扑蝶 第三把位音阶练习 C大调音阶练习 1—3换把位练习 同指换把练习(一) 同指换把练习(二) 异指换把练习 同音换把练习 1—3把位音色练习二首 我的祖国 歌声与微笑 9. 康定情歌 10. 花蛤蟆 11. 青春舞曲 12. 南泥湾 13. 洪湖水浪打浪 14. 爱我中华 15.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第五册 (与铃木教材第五册同步学习) 1. 秋收 2. 牧羊姑娘 1—3把位音色练习 梁山伯与祝英台主题 第四把位音阶练习 1—4把位音色练习二首 在那遥远的地方 美丽的姑娘 3. 红楼梦 4. 童年的梦童年的歌 5. 阿拉木汗 第五把位音阶练习 1—5把位音色练习 走进新时代 6. 杨柳青 7. 三十里铺 8. 小山村 9. 小河淌水 第六把位音阶练习 3—6把位音色练习 长江之歌 10. 嘎达梅林 11. 青藏高原 12. 郦鄂调 13. 打虎上山 第七把位音阶练习 第八把位音阶练习 14. 步步高 15. 桂花开放幸福来 16. 白毛女 《中国作品小提琴教程——与铃木同步学习》由刘朝编著,书中采用中国民歌及人们熟悉的中国经典歌曲、乐曲为内容,并增加了乐理常识、节奏练习、第-把位半音练习、换把练习等,很好地弥补了《铃木小提琴教程》跳跃性过强的不足。 《中国作品小提琴教程——与铃木同步学习》可与《铃木小提琴教程》配套使用,适合相当于考级水平一至六级的学生。   编辑推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真一编写的《铃木小提琴教程》传入我国并被广泛采用,同时“铃木方式”也被音乐教育界所瞩目,它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琴童学习,弥补《铃木小提琴教程》之不足,笔者特将采用中国音乐作品编写、与其同步学习的《中国作品小提琴教程——与铃木同步学习》奉献给广大的小提琴学习者,使学习者较全面、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为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全面提升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它既是一本集体课、小组课的教材,也是个别课学习者不可缺的教材之一。本书由刘朝编著。 作者简介 刘朝(笔名刘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大学教授、音乐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小提琴、中提琴、室内乐教学、演奏与编创。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小提琴重奏曲集》、《拉拉唱唱学习小提琴》、《青少年作曲入门》等7部。2008年以来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论文有:《赋予练习曲以新的生命力》、《罗德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音乐特点及价值体现》等50余篇,分别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其中《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之20的创作特点与演奏》等获得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三等奖。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来,指导多名学生获省、市小提琴比赛一、二等奖,由于教学成绩显著,曾获省、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省、市学会的多次表彰,200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近年来本人的成就业绩小传先后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音家乐名人录》等。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弦音流转:世界小提琴作品精选集 这是一部汇集了世界各地杰出作曲家为小提琴独奏、协奏及室内乐创作的经典与现代作品的深度研究与演奏指南。本书旨在拓宽演奏者的视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小提琴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演奏技法精髓。 --- 第一章:巴洛克之光——技巧的奠基与情感的纯粹 (约 300 字) 本章聚焦于小提琴音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我们将详细剖析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德国及法国在小提琴作品创作上的核心贡献。 1. 意大利早期大师的炫技与歌唱性: 重点探讨阿卡戴尔塔(Arcangelo Corelli)的奏鸣曲(Op. 5)如何确立了现代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基础,特别是双音、琶音和奏法的规范化。分析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四季》及其他协奏曲中对快速音群(Passaggi)和对位处理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其音乐结构中蕴含的对位与清晰的织体。 2. 巴赫的独奏艺术: 深入研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BWV 1001-1006)。着重分析其对复调写作在单音乐器上的实现,特别是赋格段的逻辑结构、和声的隐含性以及对弓法力度(Détaché, Spiccato)的暗示。探讨这些作品在演奏中如何平衡技巧的严谨性与抒情性表达的张力。 3. 法国与德国的风格融合: 讨论如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作品中对歌唱性旋律线的处理,以及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作品中融合了歌剧宣叙调(Recitativo)元素的小提琴协奏曲风格。对比此时期不同地域在装饰音处理和速度把握上的细微差别。 --- 第二章:古典主义的典雅与协奏曲的成熟 (约 350 字) 本章将时间推至十八世纪中后期至十九世纪初,探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如何将小提琴音乐提升至交响性的高度,并确立了协奏曲的经典范式。 1. 海顿与莫扎特的室内乐对话: 分析海顿(Joseph Haydn)晚期弦乐四重奏中对小提琴声部的精妙布局,展示其幽默感和清晰的结构美学。深入解析莫扎特(W.A. Mozart)五部小提琴协奏曲(特别是A大调K. 219),关注其如何将歌剧咏叹调的优美旋律融入器乐表达,以及对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标准制定。 2. 贝多芬的英雄气概与浪漫的萌芽: 重点解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61)。探讨其宏大的篇幅、对乐队织体的深刻处理,以及乐章间情绪的连贯性。分析其奏鸣曲(如《克鲁采》)中如何突破古典的框架,预示着浪漫主义时期更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本节也将涉及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早期对古典作品的改编与润饰技巧。 3. 维也纳学派的技巧革新: 简要介绍舒伯特(Franz Schubert)作品中对歌唱性旋律的极致追求,及其对“室内乐乐队化”的倾向,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打下基础。 --- 第三章: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炫技的巅峰 (约 400 字) 十九世纪是小提琴演奏技艺飞速发展的时期,本章聚焦于展现个人魅力、技术突破和深刻情感表达的作品。 1. 帕格尼尼的“魔鬼”遗产: 详尽分析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二十四首随想曲(Op. 1)及其协奏曲,将其视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深入研究其对左手拨弦(Pizzicato)、多重音(Double-stops)、大幅度把位移动和极速换把等极端技巧的系统性探索。探讨其音乐中如何平衡近乎杂技般的技巧与深刻的悲剧色彩。 2. 德奥浪漫主义的叙事性: 剖析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小提琴协奏曲的史诗性与德奥传统的回归。重点分析其复杂的三声部织体、深沉的内省和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其对独奏者与乐队间平等对话的强调。同时,探讨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协奏曲中轻盈的旋律性和流畅的过渡。 3. 法国与东欧的色彩: 探讨浪漫主义晚期,如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中对异域色彩(如西班牙风情)的描绘,以及富人(Henryk Wieniawski)作品中充满民族色彩和强力演奏技巧的对比。 --- 第四章:二十世纪的探索——技法与语汇的拓展 (约 300 字) 进入新世纪,小提琴音乐冲破了传统的调性束缚,拥抱了新的音响世界和演奏方法。 1. 印象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色彩: 分析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拉威尔(Maurice Ravel)如何运用小提琴的泛音、非传统的弓法和复杂的节奏型来营造微妙的听觉氛围。探讨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作品中对新古典主义节奏的精准运用和对位思维的回归。 2. 现代派的挑战与新技巧的诞生: 重点解析如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和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的协奏曲。这些作品要求演奏者掌握极端的动态控制、在宽广音域内的精准性,以及处理带有强烈讽刺或深刻悲剧色彩的主题。研究如何运用微分音程(Microtones)、滑音(Glissandi)的戏剧性效果以及对传统音色的解构。 3. 极简主义与序列音乐的影响: 简要介绍后二战时期,小提琴演奏如何受到序列手法和偶然性音乐的影响,包括对乐器特殊发声法(如对琴码的演奏、使用不同重量的琴弓)的探索,拓展小提琴的音色范围。 --- 第五章:演奏实践与诠释的维度 (约 150 字) 本章关注的是从纸面到舞台的转化过程,侧重于跨越时代的作品诠释原则。 1. 乐器与音色的选择: 讨论不同时期小提琴(如巴洛克小提琴与现代小提琴)在琴弦、音准、以及演奏触感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对巴赫、莫扎特或勃拉姆斯作品的理解。 2. 速度与奏法的平衡: 分析早期文献中关于速度标记(Tempo Markings)的模糊性,以及演奏者如何在历史考证与个人审美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尤其是在处理奏鸣曲快板乐章时,如何确保清晰的复调线条与流畅的呼吸感。 3. 音乐的“演讲”: 总结如何通过呼吸感、乐句的建筑结构和对作品内在戏剧性的洞察,将技术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音乐叙事。 --- 总结: 《弦音流转》提供了一个宏大且细致的框架,引导学习者穿越数百年欧洲小提琴艺术的演变历程。它不仅是技巧的参考书,更是对作曲家时代背景、音乐哲学和风格差异的深度对话之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业余的民族乐器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我们本土传统音乐体系的书籍,而这本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述史的方式,娓娓道来各个地域乐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演奏技法。书中对不同声部乐器的音色特点分析得极为精准,比如描述琵琶的“扫弦”时,它会引用非常形象的古典诗词来比拟那种颗粒感和爆发力。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大量的民间乐谱片段和曲式结构图解,这些内容在市面上是极其罕见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法图谱去练习那些小调的片段,虽然非常生涩,但那种与古老传统音乐语境重新连接的感觉非常奇妙。这本书的插图印刷质量极高,那些精细的乐器结构图,简直就是工艺美术品,让我对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物件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乐器维修指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材料学与声学交叉应用”的实操手册。我一直对乐器的保养和结构调整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教程往往停留在清洁和上油的层面。而这本书,深入到了木材的湿度控制、音柱的精确打磨乃至琴马弧度的微调对音色衰减的影响。作者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琴师,他对于不同木材(如云杉和枫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反应,有着近乎本能的理解。他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来改变乐器在高把位时的共鸣特性,这种技术细节的披露,对于任何希望延长乐器寿命并优化其声音表现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虽然其中涉及到一些专业工具的使用方法,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即便是仅仅阅读理论部分,也能对乐器内部的物理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个美妙的声音,背后蕴含着多么精密的科学计算和匠人精神的坚持。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算把这本关于指挥艺术的专著读完,它的内容密度之高,信息量之丰富,绝对超乎想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抛弃了宏观的“艺术性”空谈,而是聚焦于技术层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指挥棒的运行轨迹、手腕的微小动作如何影响弦乐组的起奏力度和清晰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呼吸感”的章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录音的声波图,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身体的律动,将乐团凝聚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指挥不仅仅是节奏的把控者,更是情感和物理力量的转化器。虽然有些关于管弦配器的细节描述,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乐器知识才能完全领会,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音符背后意图的极致追求。读完后,我再去听任何一场交响乐演出,都会不自觉地关注指挥的肢体语言,仿佛多了一双“透视眼”,看到台上传达的无声指令。

评分

收到,下面是五段不同风格的图书评价,均以读者的口吻撰写,且不包含对您提供的特定书名的提及。 这本音乐理论的入门书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以前对古典音乐的结构和和声一直处于“听得懂但说不出”的状态,读了这本书之后,那种模糊的感觉一下子清晰了。作者的讲解非常深入浅出,比如解析奏鸣曲式时,他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明白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之间的逻辑关系。我特别喜欢它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对比分析,那种跨越时代的音乐语言的演变,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乐谱示例,而且这些示例都配有详细的指法和演奏提示,对于我这种一边学习演奏一边想深入理解乐理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唯一的小遗憾是,有些篇幅对于纯粹的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吃力,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想要精进理论深度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深度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关于音乐史的著作在叙事手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年代编年史”写法,而是选择以“一次革命性技术或一个关键人物”为轴心展开叙事。比如,它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探讨印刷术和乐谱传播对巴洛克时期音乐流派扩散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那些历史场景:从莱比锡圣多马教堂的管风琴声,到巴黎沙龙里小型室内乐的私密对话。书中对那些“被遗忘的作曲家”的挖掘尤为精彩,他们并非大师的附属品,而是那个时代音乐探索的先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主流音乐史”的既有认知,鼓励读者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声音。读完后,我立刻去音乐库里搜索并聆听了书中提到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作品,那是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激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