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2月1日)
平装: 107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103005118
条形码: 978710300511802, 9787103005118
商品尺寸: 20.2 x 14.2 x 4.6 cm
商品重量: 1.1 Kg
品牌: 人民音乐出版社
目录: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目录:
几点说明
编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
第二编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
第三编西周、春秋,战国(公元首11世纪——前221)
第四编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
第五编隋、唐、五代(公元581—960)
第六编辽、宋、西夏、金(公元937—1279)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
第七编元(公元1271—1368)
第八编明、清(公元1368—1911)
后记
……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
内容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套装共2册)》论述了我国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朝末年的音乐发展史,包括:中国历代社会背景与音乐发展的联系;各种音乐形式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国音乐的多种体裁和题材;器乐曲和乐器的分析介绍,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与介绍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套装共2册)》还对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乐谱资料的保存情况做了细致的考察,对音乐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的学术态度极其严谨,这一点从其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上就能看出来,显示出作者多年的深厚积累。我尤其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争议性历史节点时的审慎态度。比如,对于某些音乐元素究竟是本土演化还是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讨论,作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提供了自己的考证路径。这种开放而又审慎的研究方法,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探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结论,更是“教你”如何通过史料去构建历史的逻辑链条。在我看来,这套书已经超越了“教材”的范畴,更接近于一套带有方法论指导的“研究手册”。它促使我不再满足于接受既定的历史叙述,而是开始质疑和探索背后的证据链。这份对真理的追求,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
评分读完上册,对接下来的下册充满了期待。整体来看,这套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勾勒,也有微观的乐曲分析切入。它成功地将音乐史还原成了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比起那种冰冷的历史断代史,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声音的编年史”。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唐代燕乐和佛教音乐融合的部分,那种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气息跃然纸上,让人对那个开放包容的盛世充满向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立体而非平面的历史视角。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次音乐的繁荣或衰落,都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经济基础、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对于想系统性了解中国音乐文明发展逻辑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市场上少有的集大成之作,它的专业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最近沉迷于中国古典艺术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声律之美。这套书的编排方式极其吸引我——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穿插了“音乐思想”与“具体乐律实践”的对照分析。我特别欣赏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清谈与音乐变迁的描绘。那段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如何体现在琴曲的审美取向上,书中描述得淋漓尽致。不像某些音乐史书籍,只罗列了几个代表人物和作品名,这里却能让你感受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一根琴弦的颤动背后承载了怎样深沉的哲学思考和个体情绪的抒发。它成功地将音乐从纯粹的技术层面提升到了文化现象的高度。我甚至能想象出在竹林下,那些名士们对着月光弹奏时,空气中弥漫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对于希望从艺术史和哲学史角度切入音乐研究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对话素材,值得反复推敲其中的微妙之处。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专业人士,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驱使我寻找深入的读物。很多时候,面对古代乐谱或乐器复原的文字描述,我总是一头雾水,无法构建出完整的听觉想象。但这套《稿》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引入图像学和文物佐证。比如,当我们谈到古代的“丝竹”合奏时,书中对不同时期编钟、磬、琵琶、筚篥等乐器的形制变迁和在乐队中的功能定位,都有非常细致的图文对照说明。这使得抽象的音乐史变得具象化了,我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音乐场景是如何构成的。对于自学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视觉辅助是极其宝贵的。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一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古代宫廷雅乐和民间俗乐交织出的宏大图景。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每次翻阅都有新的理解被激活,非常接地气。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简直是音乐史爱好者的宝藏!我一直想深入了解我们华夏文明数千年的音乐演变脉络,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扎实的史料支撑。这本书完美地平衡了这一点。它不仅梳理了从先秦到唐宋的音乐发展主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献的转述,而是融入了大量考古发现和乐器形制的演变分析。比如,关于雅乐的制度性探讨,书中对不同朝代礼制与音乐关系的阐释,清晰展现了“礼”如何塑造了古代的听觉景观。读起来就像一位资深的音乐考古学家在为你娓娓道来,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对于那些想搞清楚“韶乐”究竟是什么样的听感,或者想探究“燕乐”如何在中国本土化并最终影响到后世戏曲音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框架。那份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分量,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常读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