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情绪情感的发汇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孕育了原始文化。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通过舞蹈,我们可窥见民族的历史的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组成的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目录
前言
章 原始舞蹈的发生
一、原始人与舞蹈
1、崖画舞蹈
2、部落乐舞
二、原始舞蹈的特征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高度的生命情調
第二章 三代舞蹈的分流
一、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二、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1、禹的乐舞《大夏》
2、汤的乐舞《大濩》
三、巫术祭祀舞蹈的初况
1、巫舞
2、蜡祭
3、傩祭
四、西周的礼乐互补
1、“大舞”“小舞”
2、教化与祭祀
五、“礼崩乐坏”与“市也婆娑”
六、宫廷女乐与诸侯争霸
第三章 汉代舞蹈的发展
一、“百戏”舞蹈
1、巾袖舞
2、道具舞
3、情节舞
4、舞像
二、“四夷”乐舞
三、女乐歌舞
四、自娱舞蹈
五、皇室舞人
六、汉舞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舞蹈的变革
一、清商乐舞
二、胡乐胡舞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1、独立性与表现性态势
2、中西融合新举
3、“软舞”之准备
4、“健舞”之先声
5、“燕乐”之基本构架
四、舞蹈变革的人文基因
1、社会变革与主情倾向
2、情感与形式契合的内驱力
3、门阀士族的及时行乐
五、古代舞蹈理论的初级形式
1、诗歌型的舞蹈批评
2、“气之动物”的理论价值
……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这本《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我们姑且这么称呼它,毕竟我是在一个很特定的语境下接触到的)给我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带着历史尘埃和时代回响的丝绸画卷。我原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毕竟“教程”二字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实际上,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他们没有将古代舞蹈仅仅视为宫廷宴会或祭祀仪式的附属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阶段,比如先秦的巫风、汉代的乐舞百戏到唐宋的“燕乐”体系中,舞蹈是如何承载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民间情感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失传已久的舞蹈形态,如“盘鼓舞”或“剑器舞”的复原性探讨,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像资料,但通过对文献、壁画乃至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印证,勾勒出了一个可感知的轮廓。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力,以及历代文人士大夫对“雅”与“俗”之间舞蹈美学的不断权衡与创新。对于任何想了解古代中国精神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不是在教你跳舞,而是在教你“看懂”那些无声的动作里,隐藏了多少时代的秘密与美学追求。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教程”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审美哲学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
评分老实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能真正接地气、而非空中楼阁式的艺术史论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复杂的“舞蹈考古学”泥潭,而是从“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这个宏大命题入手,逐渐将读者带入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比如,它对不同朝代宫殿、园林乃至民居的布局,如何影响了舞蹈的队形和表演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古代的舞蹈从来不是脱离环境的悬浮艺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礼制”与“表达”之间张力的描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舞蹈如何小心翼翼地在“合规”与“抒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微妙的艺术处理,往往比那些光芒万丈的盛大场面更能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文化智慧。书中的语言风格相对凝练,但逻辑推进极为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一步步引导你拆解一件复杂的古代器物,让你既看到它的整体辉煌,又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巧的榫卯结构。读完后,我对古代中国的空间观念和礼仪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艺术史书能做到的。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舞台上摸爬滚打的舞者而言,我们常常被当下的潮流和技术的革新所裹挟,对“根源”的追溯往往流于表面。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锚点。它并非止步于对文献的转述,而是大量引入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参照系,比如将某一时期舞蹈的韵律结构与当时的音乐理论(如工尺谱的运用),乃至书法和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理论进行对比。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身体语汇”的理解。我发现,许多在现代编舞中被认为是“创新”的手法,其实在古代的舞蹈语汇库中早有雏形,只是被不同的文化语境重新激活了。书中对一些地方戏曲舞蹈的源流追溯尤其精彩,它展示了宫廷的高雅艺术如何与民间旺盛的生命力相互渗透、相互滋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布满灰尘的档案室里,你找到了那把能拨开迷雾、让古老的身影重新跃动的钥匙,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这片艺术土地的深度与厚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虽然算不上极其华丽,但绝对是为知识传递服务的典范。它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时间线和地域差异时,运用了清晰的图表和侧边栏的重点提示,极大地帮助了理解和记忆。我特别赞赏它在阐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代舞蹈习俗时的平衡性,避免了过度集中于某一汉族主流文化的倾向,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散落在边陲或民间,却同样具有历史价值的舞蹈遗存。读起来,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整体的、多元的中国古代舞蹈图景。它像是一位耐心的史学家,牵着你的手,穿梭于长城内外,从黄河流域走到长江之南,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舞蹈作为一种原始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是如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下,演化出千姿百态的面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实且富有智力挑战的,它不只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的校准和视角的拓宽。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其中大量出现的专业术语感到有些吃力,涉及到乐律学、祭祀仪轨和服饰制度的部分,需要反复查阅和对照。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迎合快速消费的阅读习惯,坚持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呈现。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历史碎片进行审慎重建的工作中去。作者的严谨态度是毋庸置疑的,每一条结论的背后似乎都有详实的注释链支撑,这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失语”的舞蹈现象也有深入的探讨,即那些因为历史断层或记载缺失而无法完全复原的舞蹈,作者并未回避,而是坦诚地分析了这种“不可知性”本身对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意味着什么。这种对知识局限性的清晰认知,反而提升了整本书的学术厚度和可信度。它教会我们,历史的解读永远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