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内容推荐 本套产品汇集100首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嘎达梅林》、《康定情歌》、《阿拉木罕》等:由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阎维文、吴碧霞等50位知名歌唱家倾情演绎;所有曲目采用民族乐队伴奏,保留了民歌的原汁原味。此产品已列为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示范教材。既适用于大、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课,又可作为高等音乐院校师生辅助教材和从事中国民歌工作、研究的专业学者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中国民歌爱好者的欣赏典藏。
从排版和视觉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相当大气且实用。大开本的设置使得乐谱的阅读非常舒适,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经常在乐谱和教材文字之间切换的读者,也不会感到吃力。纸张的质量也很好,油墨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CD的制作。我接触过很多附带CD的教材,常常是音质粗糙,或者伴奏过于单薄。但这张CD的录音水准非常高,示范演唱者的声音饱满、富有穿透力,无论是技巧展示还是情感表达都堪称典范。尤其是伴奏,采用了较为丰富的配器,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录音的美感,听起来丝毫不觉单调乏味。这种高标准的配套资源,极大地提升了自学效率。我可以一边听着完美的范唱找感觉,一边对照着教材上的详细讲解来解析每一个细节,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反馈回路。如果后续能提供更多不同速度版本的练习曲,那就更完美了,但就目前提供的资源而言,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配置了。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民族声乐”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它过于强调地域特色而忽略了普适的声乐规律。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清晰地构建了一个“普适基础 + 地方特色应用”的教学框架。前半部分打磨的是像美声学习者一样的基本功训练,比如音准的校正、音阶的流畅性训练等,这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后半部分,才是将这些扎实的基础迁移到西北民歌特有的韵味上去。书中精选的曲目,风格多样,从陕北的粗犷到新疆的悠扬,每一种风格都有配套的文化背景介绍,让你明白为什么该地区的人们会以这样的方式歌唱。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它不是简单地教你模仿,而是让你理解背后的文化土壤和生理需求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这种独特的唱法。对于想要全面发展自己民族声乐技能,而不是只会“套用”几首特定风格歌曲的学习者,这本书提供的系统性、全景式的视角,绝对是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它的“欣赏”二字所吸引,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曲目赏析和文化背景的介绍,但实际内容更像是一套严谨的技能训练手册。不过,这种“意外”也带来了惊喜。它在介绍具体歌曲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旋律的优美上,而是深入到了西北地区民歌特有的“装饰音”和“滑音”的处理技巧上。这些技巧往往是初学者最难把握的部分,因为它们带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和即兴发挥的空间。这本书很巧妙地将这些看似飘忽的技巧,通过乐理化的方式进行了规范化处理,给出了明确的指位和口型建议。例如,在处理某些高腔的颤音时,教材详细分析了声带的快速振动模式,并提供了慢速和渐快练习的阶梯。这对于我这种长期受限于僵硬唱法的人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窗。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常见错误与纠正”环节,那种对学习者痛点的精准捕捉,让人感觉编写者是真正站在一线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总而言之,它超越了一般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耳边细心指导,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编撰的用心和专业度。
评分我是一位已经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习者,通常对基础教材会感到冗余。但这本书在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上,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它不满足于停留在“气息饱满”这类口号式的要求上,而是用近乎声学分析的角度,去探讨共鸣腔体的构造与声音反射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头腔和鼻腔共鸣的相互作用,教材展示了几种不同的练习方法来“隔离”或“融合”这两种共鸣,这对于追求更清晰、更靠前的音色定位非常有帮助。我发现自己过去在处理某些高难度乐句时,声音总是偏“空”或偏“沉”,通过这本书的指导,我开始理解那是因为共鸣点的调校出现了偏差。虽然书中的文字略显学术化,但配图和图表的解释非常到位,有效地将复杂的声学概念具象化了。对于希望从“会唱”跨越到“唱得精妙”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种深度的理论支撑是非常宝贵的知识储备,能让你在面对更复杂的民族声乐作品时,拥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评分这本教材,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市面上的民族声乐教材多如牛毛,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凤毛麟角。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基础技巧的讲解上是否深入且实用。翻开第一部分,关于气息的运用和支撑,作者的处理方式就显得相当扎实,不同于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它引入了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练习步骤,比如那个“将气沉至丹田,如同水箱蓄水”的描述,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气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性。而且,教材在不同声部的技术要点上区分得非常细致,男高音的头腔共鸣和女中音的胸腔共鸣,都有各自对应的练习谱例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训练非常有帮助。我试着跟着CD里的示范练习了一套,那份清晰度,那种对音准和节奏的精准把握,确实让人感觉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唱”,更是教你“为什么要这样唱”,背后的声乐原理阐述得透彻,让人听完之后,对自己的发声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刚入门的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编排,无疑是建立扎实基本功的最佳路径。我期待后续章节能继续保持这种高质量的专业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