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I章绪论 一、引言 二、音乐的主要表现要素 1.旋律 2.和声 3.节奏、节拍、速度 三、音乐作品的主题以及主题的发展 四、主题发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相似性 2.相异性 五、音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界限 六、作品的主要部分和从属部分 七、主题发展各阶段及其结构功能 1.原始陈述(起) 2.巩固所陈述的内容(承) 3.发展部分(转) 4.再现部分 八、音乐材料的陈述类型 1.收扰型 2.展开型 3.衍展型 4.对比型 九、乐句 第二章乐段与一部曲式 一、乐段及其各种类型 二、乐段的主要类型 1.重复结构的单乐段 2.不重复结构的单乐段 3.复乐段 4.一个乐句的乐段(不分句乐段)及多句的乐段 三、乐段及其各部分的重复 四、曲式,特别是比乐段更小的因素 1.动机 2.音型 3.乐句和乐节 经典文献 1.黄自:《点绛唇赋登楼》 2.桑桐:《思乡》(抒情小曲) 3.舒曼:《孩子的请求》选自《童年情景》(0p.15,No.4) 4.格里格:《我爱你》 5.李斯特:《请你带来太阳的光芒》 6.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16,No.4) 7.拉威尔:《魔笛》 8.格什温:《夏日时光》 9.拉赫玛尼诺夫:《梦》(0p.8,No.5) 10.拉赫玛尼诺夫:《孩子!你像花朵一样美丽》(0p.8,No.2)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 一、单二部曲式及其各种类型 二、单二部曲式有两种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即主题在第二部分末尾再现) 2.不带再现的(并列)单二部曲式 三、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乐段的区别 1.主题材料第二次出现的部位 2.主题材料第二次出现的结构 四、不带再现的(并列)单二部曲式 五、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区别 六、单二部曲式中各部分的重复 经典文献 1.黄自:《思乡》 2.徐振民:《变奏曲》主题 3.杜鸣心:《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4.林育:《无悔的人》 5.拉赫玛尼诺夫:《哦,别忧伤》(Op.14,N0.8) 6.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22,No.1) 7.马勒:《菩提清香》 8.李斯特:《莱茵,美丽的河流》 9.李斯特:《孩子,你好像一朵鲜花!》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 一、单三部曲式及其各种类型 二、单三部曲式的主题 三、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中间部分 四、单三部曲式的再现部 五、单三部曲式中各部分的重复 经典文献 1.苏夏:《春耕》(选自《黎族农村音乐素描》) 2.朱践耳:《序曲流水》 3.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 4.桑桐:《序曲三首》 5.林育:《七里香》 6.福雷:《夜曲》(0p.104) 7.德彪西:《绿》 8.德彪西:《透过暮色的声音和芳香》(选自《前奏曲》Bookl,No.2) 9.斯克里亚宾:《bD大调夜曲——为左手而作》 10.阿尔班贝尔格:《夜莺》 第五章复三部曲式 一、复三部曲式及各种类型 1.结构的规模 2.主题的对比性质 二、复三部曲式的中部 1.三声中部 2.插部 三、复三部曲式的再现部 四、尾声与序奏 1.尾声 2.序奏 五、复三部曲式的复杂化 1.首、尾两部分的复杂化 2.中间部分的复杂化 3.介乎于单三部与复三部之间的曲式 经典文献 1.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Op.7) 2.肖邦:《c小调夜曲》(Op.48,No.1) 3.肖邦:《音乐会幻想波兰舞曲》(0p.61) 4.舒曼:《克莱斯勒偶记》(0p.16,No.1) 5.拉威尔:《小步舞曲》(选自《库泊兰的坟墓》) 6.拉赫玛尼诺夫:《悲歌》(0p.3,No.1) 7.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第六章变奏曲式 一、固定基础变奏 1.固定低音——帕萨卡里亚 2.固定和声变奏——恰空 3.固定旋律变奏 二、装饰变奏 三、发展原则的变奏 四、变奏曲式的应用范围 经典文献 1.巴赫:《戈尔德堡变奏曲》 2.贝多芬:《第十二钢琴奏鸣曲》第I乐章 3.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末乐章 4.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 5.格里格:《g小调叙事曲》 6.柴科夫斯基:《F大调变奏曲》(0p.19,No.6) 7.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8.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9.肖斯塔科维奇:《第I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帕萨卡里亚》 10.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I乐章中的插部 第七章回旋曲式 一、回旋曲式及其各种类型 二、带展开式插部的回旋曲式 三、带对比性插部的回旋曲式 四、奏鸣一回旋曲式 经典文献 1.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 2.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3.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4.舒曼:《阿拉伯风格曲》 5.肖邦:《谐谑曲》(0p.39) 6.普罗科菲耶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曲《蒙泰古与凯普勒茨 (Montaguesandcapulets)》(Op.75,No.6) 7.黄自:《旗正飘飘》 8.苏夏:《谐谑曲》 9.柴科夫斯基:《第I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第八章奏鸣曲式 一、主题的对比性质 二、奏鸣曲式的呈示部 三、奏鸣曲式的主部 1.收拢性主部 2.开放性主部 四、主部中的主题发展 五、连接部 六、副部 1.作为副部的乐段 2.作为副部的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 七、结束部 八、展开部 九、再现部 十、奏鸣曲式的结尾 十一、奏鸣曲式的序奏 十二、奏鸣曲式的应用范围 经典文献 1.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0p.10,No.1,第I乐章) 2.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0p.31,N0.2,第I乐章) 3.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0p.57,末乐章) 4.李斯特:《洛雷莱》 5.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0p.16,第I乐章) 6.拉赫玛尼诺夫:《#f小调钢琴奏鸣曲》(0p.1,第I乐章) 7.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第I乐章) 8.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I乐章) 第九章套曲曲式 一、两个乐章的套曲:前奏曲和赋格曲 二、组曲型多乐章套曲 三、协奏曲式三乐章的套曲 四、奏鸣一交响曲式三乐章的套曲 五、奏鸣一交响曲式四乐章的套曲 六、古老的组曲中的四乐章套曲 七、一个乐章的套曲一交响诗 八、单乐章奏鸣曲实例分析 1.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2.杨青:《苍——为笛子与交响乐队而作》 经典文献 1.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I乐章) 2.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0p.31,No.2,第I乐章) 3.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0p.57,末乐章) 4.肖邦:《第三钢琴奏呜曲》(0p.58,第I乐章) 5.李斯特:《洛雷莱》 6.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第I乐章 7.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0p.18,第I乐章) 8.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I乐章 后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材系列:调性音乐的曲式结构》主要收录了不带再现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乐段的区别、主题材料第二次出现的部位、主题材料第二次出现的结构、不带再现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区别、单二部曲式中各部分的重复等内容。
编辑推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材系列:调性音乐的曲式结构》以林育于1987年开始执教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时编印的《曲式学》讲义为基础,经过二十余年教学实践以及对传统音乐作品及其结构理论加以精心分析、研究之后反复修订、增删而成,费时十余年。 作者简介 林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理论作曲指挥系副教授,作曲及作曲技术方向硕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徐振民、马幼梅、苏夏。执教35年来,创作、出版、发表了大量作品、论著,代表作有:1.艺术歌曲集《一条河流的梦》(席慕蓉诗)。2.《拉赫玛尼诺夫歌曲研究》(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研究系列之一)。3.《怎样弹好肖邦钢琴练习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名家钢琴曲演奏指南”之一。4.《怎样弹好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研究系列之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名家琴曲演奏指南”之二。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精确性,却又巧妙地规避了过度学术化的僵硬和晦涩。作者的文字流畅自然,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音乐教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谈,亲切却不失权威。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到生动的比喻或者贴近生活的类比,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音乐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例如,在描述主题的展开与再现时,作者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建筑学中对支撑结构和装饰层次的描述,这种跨学科的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维度。我发现自己并非在“啃”一本教材,而是在“品读”一部音乐分析的精妙散文。这种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它成功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的愉悦感,让人愿意一读再读,不断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学习资源,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纸质教材在互动性上的不足。我注意到书中许多关键的分析乐段都标注了二维码或者特定的网络链接指向,这些链接往往能直接导向该乐段的高保真音频或视频示范,这对于理解音乐的听觉感知至关重要。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声音的实体,就成了空洞的文字,而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试想,当我们正在分析一个奏鸣曲呈示部的结构时,能够同步听到或者看到一个专业的演奏家如何处理其中的动态和表情,这对于理解结构的功能和戏剧性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让理论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文本阅读,而是一场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无疑让这套教材在众多同类读物中脱颖而出。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积累。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时,都展现出扎实的音乐史背景知识支撑,引用和参考的资料来源清晰可考,避免了主观臆断和武断的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曲式归类问题,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列举了不同的学派观点,并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分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这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学术价值。在处理那些横跨不同音乐体裁的结构分析时,这本书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没有将曲式结构僵化地套用在所有音乐上,而是强调了结构与内容、功能之间的动态关系。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远比死记硬背公式重要得多。对于一名严肃的音乐学习者而言,能够接触到这样全面且不失深度的教材,无疑是幸运的,它教会我们如何用“音乐的眼睛”去看待作品,而非仅仅用耳朵去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深蓝色调,中央印着烫金的校徽和书名,显得非常庄重,一看就是正规出版物的质感。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符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对照和分析乐曲结构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侧边裁切整齐,即便是厚厚的篇幅,翻阅起来也十分顺畅,没有那种廉价书籍容易出现的毛边或者纸张粘连的问题。而且,作为一套系列教材,它在整体视觉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让人对整个系列的专业水准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排版就非常人性化,关键章节的标题采用了不同的字体粗细进行区分,使得查找特定知识点时效率倍增。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好比是音乐厅的大门,预示着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宝藏,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深入探索一番。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是对学术内容尊重的一种体现,无疑为学习过程增添了愉悦的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得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严密,从最基础的音乐元素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多变的篇章结构分析,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非常适合音乐理论初学者建立稳固的知识体系。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配有清晰的定义和详细的解释,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思去打磨这些表述,力求用最精确的语言去描摹那些抽象的音乐现象。更值得称赞的是,理论讲解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经典范例片段,这些片段的选择极具代表性,覆盖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抽象的规则变得具体可感。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某些复杂的曲式划分时,总感到一头雾水,但通过书中对具体乐段的拆解分析,如同拥有了一把精密的解剖刀,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音乐的骨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这种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既保证了理论的深度,又兼顾了读者的接受程度,让枯燥的分析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