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帕格尼尼练习曲
1 前奏曲
2
3 钟声
4
5 狩猎
6
三首音乐会练习曲
1
2
3
两首音乐会练习曲
1 林中细语
2 侏儒之舞
内容推荐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幼年即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十一岁世被父送往维也纳学习音乐,半年后与1822年底在维也纳国会音乐厅首演,引起维也纳音乐界的轰动。十二岁时李斯特前往巴黎演出,这次演出开始了他正式的演奏家生涯,此后不断在法国、英国及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得到当时欧洲音乐界及皇宫贵族对他的赞赏,使其迅即成为知名的钢琴家,他以华丽超众的技巧而声名显赫,盛极一时。
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属高级程度,在中国从未出版过(人音社的《李斯特钢琴曲选》选用了少数几首),但一则考出10级水平的已可以千计,二则专业教学中(准备参赛者)也迫切需要。
现上音姚世真教授参照三个较好版本(莫斯科音乐出版社、美国道弗尔出版社、德国彼特斯出版社)校订出一个本子,作为两个品种出版。
本书包括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两首音乐会练习曲,编注者根据多种版本进行了注释。
我对这本曲谱的期待值本来已经很高了,但实际使用起来,它的价值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之前习惯于在网上找一些零散的练习片段来练习,结果总是顾此失彼,缺乏系统性,导致进步缓慢且不稳定。这本“全集”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把曲子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技术难度和音乐风格进行了精心的梯度划分。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些许挑战,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听觉敏锐度和手指的独立性都在悄然发生质变。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展现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特有那种“歌唱性”的乐句,这本教材的提示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平衡力度和音色,让我的演奏不再是干巴巴的技术堆砌,而是真正有了情感的流动。我发现,当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呼吸和身体姿态时,那些原本让我感到紧张的乐段,现在反而能更放松、更自由地表达出来。这种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是任何其他单一曲集都难以提供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套练习曲集真是太棒了,尤其对于正在攻克高级技巧的钢琴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武功秘籍”。我记得上次练习完某个肖邦练习曲的那个难点,手指总是打结,感觉像是被锁住了,但自从开始系统地使用这本曲集后,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音群和琶音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它不仅仅是把曲谱印出来,更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比如,对于那些需要极快速度和精准度的段落,书里对指法的细微处理,还有关于触键重量的建议,都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它在技术难点解析上的深度,它不会仅仅告诉你“要快”,而是会解释为什么这个速度难以达到,以及如何通过分解练习、节奏变化来逐步攻克。读着这些细致的批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每次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练习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感觉自己的演奏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讲究,纸张厚实,排版清晰,即使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演奏者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犹豫是否需要购买这套“全集”,毕竟市面上类似资源不少,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那严谨的校对和详尽的编辑说明时,我就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套教材的专业程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比如,对于某些模糊不清的历史版本差异,编者提供了他们的考证和选择依据,这对于追求演奏原貌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很熟悉的练习曲,通过这本书的再审视,也能发现新的理解维度。它的编辑团队显然是集合了演奏家和教育家的智慧,他们不仅关注“怎么弹”,更关注“为什么这么弹”。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高难度和声部分给出的指法替代方案,这些方案往往比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钢琴的结构特点,极大地减轻了手部的负担,同时也保证了音色的饱满。对于一个严肃对待钢琴艺术的爱好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权威且详尽的参考资料,是进行自我提升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学习钢琴多年,但在技术瓶颈上挣扎了很久的学习者,我感觉这本《钢琴练习曲全集》更像是一部系统的“诊断书”和“处方集”。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初学者的入门教材,而是真正面向那些渴望突破自身极限的演奏者。其中对于非正统指法,比如一些跨指和侧重手腕力量的运用,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这对于解决那些陈旧的、限制了速度的旧习惯非常有效。我曾经因为某个特定的连奏问题困扰了数月,几乎想放弃,但书中针对该问题的专门解析,配上详细的图示说明,让我茅塞顿开。它的排版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许多复杂的小节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片段,配合着清晰的力度标记,让我在面对庞大曲目时,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度和清晰的思路。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曲子,而在于它如何教会你以最有效、最科学的方式去掌握这些技巧,是真正能让你“脱胎换骨”的宝贵资源。
评分购买这套练习曲集之前,我的练习总是停留在“会弹”的层面,离“弹好”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技术掌握”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我以前总是觉得,技术练习是枯燥的重复,而音乐表达是个性化的发挥,两者难以兼顾。但阅读这本教材的过程,恰恰是打破这种壁垒的过程。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指法标记,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来服务于音乐。例如,书中对踏板使用的建议,不是笼统地说“使用延音”,而是针对不同情绪和声响效果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让我开始真正理解踏板如何成为音乐的“润滑剂”。我开始意识到,每一次手指的抬落、每一次手腕的放松,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音乐意图。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和实践,让我的演奏听起来更有层次感、更有呼吸感,听众的反馈也明显变得更加积极,这极大地激励了我继续深入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