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琵琶名曲指导/(10VCD) 正版 吴玉霞 讲解示范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

中国琵琶名曲指导/(10VCD) 正版 吴玉霞 讲解示范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琵琶
  • 中国音乐
  • 乐器教学
  • 五声调式
  • 和声写作
  • 吴玉霞
  • VCD
  • 名曲指导
  • 民族乐器
  • 音乐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5725
商品编码:29867593264
丛书名: 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第-片 1、霸王卸甲 2、虚籁 3、彝族舞曲 第二片 1、阳春白雪 2、火把节之夜 3、律动 第三片 1、十面埋伏 2、渭水情 3、诉怨 第四片 1、大浪淘沙 2、天山之春 3、敦煌古韵 第五片 1、春江花月夜 2、歌舞引 3、踏歌 第六片 1、月儿高 2、风戏柳 3、孔雀东南飞 第七片 1、飞花点翠 2、灯月交辉 3、诉 第八片 1、浏阳河 2、絮 3、昭君出塞 第九片 1、江南三月 2、思春 3、新翻羽调绿腰 第十片 1、汉宫秋月 2、寒鹊争梅 3、草原小姐妹

主讲:中央民族乐团 吴玉霞 吴玉霞--中国当代琵琶演奏家,国家演员,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民族管弦乐队琵琶首席、文化部尖子演员、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自幼学习琵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刘德海、李光华、陈泽民、李光祖等琵琶名家。她博采众长,用心揣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吴玉霞曾在1980年首届琵琶比赛中获二等奖。近年来多次以独奏家身份出访美国、瑞典、芬兰、奥地利、韩国、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并多次参加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节。曾在世界的卡耐基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和二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担任独奏、领奏,并三度赴日本举办独奏音乐会,1992年作为首批大陆艺术家演出团十位成员之一赴台湾访问演出。1994年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千秋颂》个人独奏会。1998年出版了《吴玉霞琵琶琴韵》CD专辑。她的名字被分别列入《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录》、《中国音乐家名人录》、《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等。  


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探索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特别是围绕琵琶这一核心乐器展开,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学习资源。内容涵盖了从基础乐理到高级演奏技巧的全面梳理,强调传统技艺的准确传承与现代视野下的创新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石 本书的理论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音乐,尤其是器乐音乐的底层逻辑。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中国传统音乐建立在独特的五声性调式基础之上。 1. 五声性调式的解析与应用: 本部分详尽阐释了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构成原理、音高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流派音乐中的具体体现。书中不仅分析了五声调式的基本结构,更深入探讨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的关联性。 调式转换与色彩变化: 探讨了在五声体系内部如何通过增减音(如小撮、清乐音)来实现调式色彩的微妙变化,这对于理解传统乐曲的情感表达至关重要。 调式与旋律构建: 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中国传统旋律线是如何围绕特定的调式中心音(主音)进行组织和展开的,揭示了中国传统旋律的“骨架”所在。 2. 中国传统和声思维的初探: 本书以一种区别于西方“垂直和声”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横向和声”或称“多声部织体”。 旋律交织与织体构成: 重点分析了传统器乐合奏中,不同声部(如琵琶、古筝、二胡)之间如何通过旋律的平行进行、模仿、对比等手法构建起丰富的听觉效果。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和弦推进,而是一种基于旋律线的“织体美学”。 节奏型与音型组合: 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通过特定的节奏型和音型组合(如“铺指”、“轮指”等技法组合形成的音响)所产生的类似和声的效果和张力。 第二部分:琵琶演奏技艺的系统梳理 本书主体内容聚焦于琵琶演奏技艺的系统化教学,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深刻的音乐表现力培养。 1. 基础功的精雕细琢: 对于琵琶学习者而言,正确的坐姿、持谱姿势、用指的力度与角度是后续一切技巧的基础。 右手技术: 详尽讲解了“轮、撮、抹、挑、勾、剔、打、摘”八大基本技法的规范发力点、触弦深度与回弹速度。特别对“轮指”的持续性与均匀性训练,提供了分阶段、可量化的练习方法。 左手按音与吟揉: 强调左手按音的“实”与“准”,深入解析了“推、拉、按、颤”等吟揉技巧,如何根据乐曲情绪的需要,控制揉弦的频率和幅度,以达到“声中有情,情随音生”的境界。 2. 传统演奏技巧的解析与训练: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传统琵琶的特色技巧,这些技巧是构建中国古典音乐语汇的关键。 轮指的深化运用: 从单指轮到双指轮、多指轮的过渡,以及在快速乐句中如何保持指序的连贯性,确保音色的纯净。 扫奏与琶音的控制: 探讨了“扫”技法的力度层次变化,如何利用不同扫法(如大扫、小扫、快速反复扫)来表现气势磅礴或细腻婉转的乐段。 滑音与摭分: 细致讲解了左手滑音(如“上滑”、“下滑”)在模拟人声或器乐腔体方面的作用,以及“摭分”这一技巧在突出重音和制造颗粒感上的效果。 3. 传统曲目风格的把握: 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如何将技术融入音乐表现中。 武曲(如《十面埋伏》片段): 侧重于节奏的强悍性、音色的刚猛性,以及如何通过快速的轮指和大量的扫奏来描绘战争的激烈场面。 文曲(如《昭君出塞》片段): 强调抒情性和歌唱性,指导如何运用揉弦、滑音和慢速的节奏来表现角色的哀怨、深沉的情感,使琵琶声具有“泣诉感”。 地方流派风格的初步认知: 简要介绍了不同地域(如江南丝竹、陕西民间音乐)在处理特定技巧和节奏上存在的细微差异,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第三部分:音乐实践与演奏观念的提升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独立的音乐理解和审美能力,使之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音乐的诠释者。 1. 乐谱的解读与再创作思维: 传统琵琶乐谱(工尺谱或减字谱)的阅读是难点。本书提供了系统的符号对照和转换方法,教会学习者如何“听懂”谱面指示的原始意图。 意境的视觉化: 鼓励学习者在阅读乐谱时,能够将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自然现象、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建立起音乐意象。 2. 演奏中的审美取向: 强调“以意驭技”的原则。技术是手段,音乐情感的表达才是核心。 “气韵生动”的培养: 探讨如何通过对乐句的呼吸(停顿与连贯)、重心的把握(强弱对比)来赋予演奏以生命力,避免技术上的“干净”而缺乏“神韵”。 现代演奏中的融合性思考: 虽然根植于传统,但也鼓励学习者在理解了传统逻辑后,审慎地将现代的音乐观念融入到个人演奏风格的构建中,但前提是必须扎根于对传统技法的精深掌握。 总结: 本书提供的是一条从宏观的五声性调式理论,到微观的右手轮指控制,再到宏大的曲目表现的完整学习路径。它致力于构建一个既尊重历史传承,又面向未来发展的琵琶艺术学习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套教材的初衷,更多是冲着吴玉霞老师的名头去的。她是国内顶尖的演奏家,能把她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系统地整理成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学习价值。但真正翻阅后,我发现它远超出了一个“名家光环”的作品范畴。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乐理与演奏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很多时候,乐理书读起来枯燥乏味,而演奏教材又过于依赖图示,缺乏深层理论支撑。但这套书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演奏实例来印证乐理概念,比如讲解“轮指”时,会立刻引用某首名曲中的某一小节,让你直观感受到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力量。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甚至觉得,即使是已经弹奏多年、遇到瓶颈的乐手,重新梳理一遍这套教材中的“精髓”,也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感到有点“压力山大”,但恰恰是这份压力,驱动我不断前进。它并非是为“速成”设计的,而是为“精深”铺路。我尤其欣赏它在曲目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不仅涵盖了传统大曲的经典段落,还涉及到一些近现代改编的作品,这让学习者能够接触到琵琶艺术更广阔的疆域。每一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比如关于不同流派(如广陵派、武昌派)在同一段落上的细微处理差异,这些对比分析,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模仿,而变成了带着思考的探索。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你如何去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沉淀,而不是简单地“照着谱子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古典雅致,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琵琶的了解就停留在“会弹几个小曲”的层面,但这套书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乐器学习教材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手把手教你指法,更像是请了一位大师坐在你身边,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音乐的“前世今生”。特别是第一册,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基础的运弓和按弦的细节处理,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弹响”,却忽略了音色的颗粒感和连贯性,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极深,连“如何控制指甲的厚度对声音的影响”这种微小的细节都涵盖进去了,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那些平日里觉得高不可攀的曲子,通过这种扎实的基础训练,真正地弹出“味道”来。这套教材的系统性,让人感觉每学一步都踏实在地,而不是飘忽不定地跟在感觉后面跑。

评分

这套教材的印刷质量非常精良,这在专业学习资料中是难能可贵的。纸张的厚度适中,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曲谱的排版设计极具专业性,五线谱和简谱的对照清晰明了,对于我这种需要对照不同记谱法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此外,配套的音视频资料(虽然我还没完全同步测试)看起来也是制作精良,这一点对于学习节奏和速度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教材中关于节奏训练的部分,它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只是给出一个固定的拍子,而是提供了多种速度和力度变化的练习范例,这对于培养演奏者的音乐弹性是至关重要的。毕竟,琵琶演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那“抑扬顿挫”的生命力上,而不是机械地符合节拍器。

评分

我已经将这套书视为我个人琵琶学习的“百科全书”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从最基础的手型纠正,到中级的段落处理,再到高级的音乐诠释,脉络清晰,层层递进,没有明显的断层或跳跃。我曾试着跳过某些章节直接练习后面的曲子,结果发现总是功力不足,回来重读前面的基础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那里隐藏着解决当前难点的钥匙。这说明作者在编排顺序上是深思熟虑的,完全遵循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演奏技能的自然发展规律。对于任何想严肃对待琵琶这门艺术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它让我对“国乐复兴”这个宏大的命题,有了更具体、更脚踏实地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