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师自通2:铅笔素描组合石膏几何体超精解析(修订版)铅笔素描从入门到精通 铅笔画入门基础教程书

无师自通2:铅笔素描组合石膏几何体超精解析(修订版)铅笔素描从入门到精通 铅笔画入门基础教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素描
  • 铅笔画
  • 石膏几何体
  • 绘画入门
  • 绘画基础
  • 艺术学习
  • 绘画教程
  • 美术
  • 自学
  • 零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5759
商品编码:29867601684
丛书名: 无师自通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目录

素描工具介绍
笔6
铅笔6
炭笔6
炭精条6
柳炭条6
纸笔6
自动铅笔7
纸7
素描纸7
素描本7
橡皮7
硬橡皮7
可塑橡皮7
其他辅助工具8
铅笔刀8
卷笔袋8
木质画板8
速写板8
图钉8
夹子8
胶带8
木质画架8
折叠画架8
第2章素描基础
素描概况10
素描的定义10
素描的分类10
执笔姿势10
横握10
竖握10
错误的执笔姿势10
素描技法11
素描的颜色11
颜色过渡11
明度差异11
线条的表现11
线条的排列11
水平与垂直排线11
倾斜排线11
疏密变化11
明度变化11
排线方法12
单线排列12
交叉排列12
由浅到深12
涂抹排列12
涂抹13
涂抹技法13
涂抹使用13
透视基础14
平行透视14
成角透视14
三点透视14
构图原理14
圆形构图15
三角形构图15
多边形构图15
构图技巧15
石膏体质感的表现15
固有色的表现16
细节的刻画16
绘画示范16
第3章组合石膏几何体
组合体(一)18
步骤全览18
绘画要领19
训练目的19
完成图99
组合体(二)100
步骤全览100
绘画要领101
训练目的101
完成图154
组合体(三)155
步骤全览155
绘画要领156
训练目的156
完成图179
组合体(四)180
步骤全览180
绘画要领181
训练目的181
完成图208
第4章范例赏析与临摹
组合体(一)210
组合体(二)211
组合体(三)212

 

编辑推荐

1.本书内容的细密程度可比拟教学光盘,甚至高于光盘,在你学习绘画过程中注意到或者所忽视的内容,书中都有一一标注。 
2.大量的步骤解说,提高我们对形象的肌理能力和默写能力,能给予我们在应试和创作中强有力的帮助。
3.内容由浅入深,案例丰富,避免初学者在开始接触绘画时挑剔几何体的畏难情绪


艺术之境:水彩风景的诗意表达与技法精进 这是一本专注于水彩风景画创作的深度指南,旨在引导学习者从基础的色彩认知、笔触运用,逐步走向能够独立构建复杂场景、表达独特个人风格的成熟阶段。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素描、石膏几何体或铅笔绘画的技法讲解。 第一部分:水彩的“脾气”与初识画布 本章将带你深入了解水彩媒介的本质特性——它的透明性、流动性以及与纸张的相互作用。我们摒弃僵硬的理论灌输,转而采用实践驱动的方式,让学习者通过亲手操作,直观感受水的重量、颜料的渗透力,以及不同纸张(冷压、热压、粗纹)对面层效果的影响。 颜料的“性情”: 详细解析画家级、学生级水彩的差异,强调如何通过观察颜料的结晶特性、染色力及透明度,来预判它们在湿润纸面上的行为。我们将聚焦于如何利用“湿画法”中颜料自动融合的魔力,而非机械地填补色彩。 工具的“哲学”: 不仅仅是介绍笔的种类(圆头、平头、排笔),更重要的是探讨不同毛质(貂毛、合成纤维)在吸水性和出水性上的微妙差别,以及如何根据描绘对象(如天空的广阔、叶片的细节)选择最合适的“伙伴”。 色彩的“和声”: 本部分集中于色彩的调配与感知。我们不教授色彩理论的抽象公式,而是通过“三原色调和中性灰/棕”的实际操作,展示如何利用水彩的透明性制造出层次丰富、自然过渡的中间色调。特别辟出章节讲解“冷暖色”在风景中的运用,例如如何用暖调的赭石来营造黄昏的温暖感,以及用普鲁士蓝和深紫来刻画阴影的深度。 第二部分:构建风景的骨架——从观察到构图 风景画的魅力在于捕捉瞬间的光影与氛围,这需要扎实的观察和严谨的画面组织能力。本章将完全侧重于如何将三维的世界转化为二维的平面布局。 视角的选择与空间感营造: 学习如何利用“前景、中景、远景”的元素安排来创造景深。重点解析“大气透视法”在水彩中的体现,即如何通过降低对比度和饱和度来模拟空气对远方景物的遮挡效果,避免画面扁平化。 光影的“叙事性”: 光线是风景的灵魂。本章将指导学员分析自然光(直射光、散射光、侧光)对物体形态的影响。例如,如何通过确定光源方向,精准地在山体或树木上预留“高光区”,并利用大面积的暗部来衬托主体。 构图的“平衡术”: 介绍如“三分法”、“对角线构图”在处理山川河流时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引导线(如道路、河流)自然地将观者的视线引入画面深处。强调“留白”的重要性,水彩画中的白不仅是纸张的颜色,更是空气与光线的载体。 第三部分:核心主题的技法突破 本章是本书的实操核心,针对风景画中最常出现的几种元素,提供精细化的水彩处理方案。 天空与云的动态捕捉: 教授如何运用“湿中湿”技巧制造绵延无际的蓝天,以及通过“提色”和“边缘控制”来塑造积雨云的体积感和动态。着重练习不同时间段(清晨、正午、傍晚)天空色彩的渐变策略。 山峦与岩石的厚重感: 探讨如何通过堆叠多层透明釉色(Glazing)来模拟山体的层次和地质纹理。重点讲解“干笔触法”在表现粗粝岩石表面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颜料的厚薄来区分植被覆盖的山坡与裸露的山脊。 水体的灵动与反射: 水是水彩画中最具挑战性的元素之一。我们将细致分解描绘静水(湖泊)、动水(河流或瀑布)的不同策略。包括如何利用纸巾或刮刀来“破坏”湿润的表面以模拟水波的反光,以及如何准确处理水面对天空和岸边景物的镜像倒影,确保倒影的清晰度与主体的对应关系。 植被的表现: 区分树木、灌木丛的描绘。教授“点彩法”和“抖笔法”在快速表现林冠层次感上的妙用,并强调在绘制树干时,必须遵循光影规律,而非简单地涂抹棕色。 第四部分:风格的深化与个人印记 艺术的最终目标是表达自我。本章鼓励学习者超越技法的模仿,开始探索自己的视觉语言。 “氛围”的提炼: 讨论如何通过简化细节、夸大对比度或饱和度,来强化画面的情绪(如宁静、暴风雨前的压抑)。这涉及到对“写实”与“意象”之间平衡点的拿捏。 多媒介的探索性尝试: 简要介绍在水彩风景创作中,可以配合使用的辅助材料,例如使用不透明的白色颜料(如中国白或水粉)来处理极亮的高光点,或是在干燥的水彩上进行少量的墨水勾勒,以增强结构感。 作品的收尾与评价: 学习如何判断一幅画是否“完成”,以及如何通过边框的选取或装裱方式,最终提升作品的整体观感。 本书承诺: 全程聚焦于水彩颜料在表现自然风景中的无限可能,旨在培养学习者对光线、色彩和水性媒介的直觉反应能力,最终实现用画笔描绘心中山河的艺术追求。本书不包含任何铅笔素描的入门或精通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读者,所以对于工具的选择和材料的特性非常关注。这本书在材料介绍部分做得非常出色,不像有些书只是泛泛而谈,它深入探讨了不同硬度铅笔的特性,以及它们在表现不同材质(比如石膏的细腻、金属的冷硬)时的最佳应用。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于“观察”的角度进行了非常哲学化的探讨。它教的不仅仅是“怎么画”,更是“如何看”——如何摒弃大脑中既有的“符号化”认知,真正用眼睛去捕捉光线落在物体上的微妙变化。当我尝试用书中教的“冷暖灰”关系去分析场景时,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立体起来了。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绘画技巧层面,更像是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对于培养艺术思维的帮助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买过不少美术书,很多都是“图多字少”或者“理论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将素描学习的路径设计得非常清晰,从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到复杂的组合结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以自我检验的标准。特别是修订版中加入的“常见错误分析”环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在某个步骤卡住,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而书中直接列出了我犯过的错误,并给出了解释和纠正方法,这比我自己反复琢磨要高效得多。这种针对性的反馈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让我能够在遇到挫折时,快速找到突破口,保持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想学画画,但又怕自己没有天赋,看到别人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心里总不是滋味。我尝试过一些基础教程,但大多内容空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让我这个零基础的“小白”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像那些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特别是关于光影的处理,书中讲解得极为细致,不再是简单的“亮面、灰面、暗面”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光源下物体的受光变化,配合大量清晰的范例图,让我对素描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以前画的石膏像总是灰蒙蒙一片,缺乏立体感,但自从照着书里的方法练习后,那种层次感和空间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喜。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教程”,它更像是一本“通关秘籍”,让我看到了自己无限的潜力。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绘画爱好者,我原本以为这种“入门”级别的书对我来说价值不大,但我错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拆解”和“重构”思维。作者对于如何将复杂多变的现实物体,抽象提炼为可被理解的几何结构,有一套独到的方法论。我过去画不好组合体,总觉得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光线变化太复杂。这本书通过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几何体进行光影关系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空间透视”与“光影透视”是如何协同作用的。我开始能预判出,当光源发生轻微移动时,物体之间的受光和投影会如何相互影响,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是我之前零散学习中缺失的重要一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高级的结构分析框架。

评分

老实说,我买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迅速提高我速写能力的指南,因为我经常需要快速记录生活中的灵感。这本书虽然主打几何体和石膏像的解析,但我发现它对“观察”的训练方法对我的速写帮助极大。作者强调的不是“画得像”,而是“理解结构”,这一点非常关键。他通过拆解复杂的造型到最基础的几何形体,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最简洁的线条抓住物体的骨架。书里对线条的控制技巧,比如排线的方向、力度和疏密变化,讲解得入木三分。我以前画的线条要么太死板,要么就是一团糟,现在我学会了如何用线条来塑造体积和表达情绪。虽然我还没完全掌握速写,但这本书为我打下的扎实基础,让我在尝试快速捕捉动态时,不再感到力不从心,心里有谱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