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介绍
“看谱即唱歌词”并不是我们已习惯的练习方法,即不是先将曲谱反复唱熟再将歌词加入的形式,而是直接将歌词唱出来。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对巩固、提高练习者的识谱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能激发练习者的学习兴趣。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本教程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按音程大小的顺序先由小音程练习开始,逐渐加入大跳音程练习。阶段“预备练习”的歌词由简单的“啦、啊、哇、嘛”等字构成,后逐渐加上简单的词组、句子。第二阶段是对一些歌曲的演唱。
二、“增一度”调性安排
教程内容在调的安排上,采用将增一度关系的两个调放在同一平台上练习,如C-降C-升C大调,它们的音高虽然不同,但各级音上所构成的音程关系是一样的。如C大调的主音C至中音E为大三度,升C大调的主音升C至中音升E同样为大三度。将增一度关系的两个调放在同一平台上练习,除去调号的因素外,它们的唱名是相同的,音程关系、调式的感觉都是一样的,这样能使练习者逐渐适应多调号的视唱,消除对多调号练习的恐惧心理。
三、使用方法本教程适合已上过视唱练耳课,并具有一定乐理知识的同学使用,对于声乐、作曲、音乐学、指挥等专业的学生尤为适用。练习时不要先唱熟曲谱,再加入歌词,而应该看着谱子直接唱出歌词。练习时,先放慢速度,使自己能流畅唱出歌词即可,熟练后再恢复原速。在课堂上应做“视新谱”方式的练习,课下作业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直接唱出歌词。
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且令人耳目一新。封面色彩的搭配沉稳又不失活力,那种蓝与白的主色调,在书脊处自然过渡,让人一拿起书就感觉踏实可靠。纸张的质感也值得称赞,不是那种廉价的、一摸就掉渣的纸,而是略带哑光处理的铜版纸,既能保证印刷的清晰度,又能在长时间翻阅时减少眼睛的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原本以为视唱练耳这种略显枯燥的教材,为了追求内容密度可能会把五线谱挤得密密麻麻,但这本书却在“信息量”和“阅读舒适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谱号、调号的标记,还是节拍的提示,都清晰醒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而且,教材的开本大小适中,既方便放在琴谱架上,也便于随身携带进行碎片化练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学习者体验的深切关怀,从物理层面极大地降低了我们接触和学习视唱的心理门槛,让人愿意主动去翻开它,而不是望而生畏。我个人认为,好的教材,其外在的形态往往是其内在精神的一种映射,而这本书的外观,无疑传达出一种严谨、精致且充满艺术气息的信号。
评分对于教材的辅助资源和配套体系,我一直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单靠书本往往难以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如果说书本本身是一张详尽的地图,那么配套的资源就是指引你上路的导航系统。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种更加立体化的学习体验。我指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止的印刷品,而是被设计成可以与听觉训练资源紧密结合的工具。例如,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节奏型感到无从下手时,一个高质量的音频示范能立刻帮你建立起正确的内部听觉形象;当你对某个不熟悉的和弦进行感到困惑时,对应的听觉辨识练习能够迅速帮你建立起听觉与唱奏的对应关系。这种“看谱—理解—听觉模仿—准确演唱”的完整流程,在教材设计之初就被充分考虑进去了,使得练习不再是孤立的自我对抗,而是一个有反馈、可修正的动态过程。这种“理论与实践、视觉与听觉”的整合性,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效率和趣味性,避免了大量重复性的无效摸索,让学习者能够更专注于音乐表达本身,而不是卡在技术细节的泥潭里出不来。
评分从一个教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我对其“清晰度”和“可操作性”给予高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灵活调配难度的教材。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它并非是“一刀切”的难度梯度,而是像精密的仪器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精准地抽取或组合不同的练习模块。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集中攻克前几章的节奏和音程基础模块;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快速跳过已掌握部分,直接进入包含复杂调性转换或特殊拍号的章节进行挑战性训练。更重要的是,每条练习或例题的设置都非常“纯粹”,它通常只专注于测试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音乐元素,避免了多重难点的叠加,这使得教师在批改和反馈时,能够非常明确地指出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高度的“可分离性”和“聚焦性”,极大地节省了备课和辅导时间,让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自学的书,更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适合在专业教学环境下进行系统化、精细化训练的优质工具。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有几年学习经历的音乐爱好者,我对教材的“逻辑递进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市面上的教材,往往在基础知识点讲解得差不多之后,后续内容的衔接就变得突兀和跳跃,仿佛是把不同阶段的练习曲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导致学习者在遇到瓶颈时找不到有效的“桥梁”来过渡。然而,这本教材在内容组织的脉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匠心。它似乎非常清楚“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路径。比如,在引入复杂节奏型之前,它会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带有旋律性的音阶练习来预热手指和听觉神经,确保学习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为接受新挑战做好了准备。再比如,当视唱的难度提升到需要处理大跳进和不规则音程时,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艰涩的练习,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对和声功能的初步探讨,让学习者通过“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来攻克难关。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内在驱动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让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都能自然而然地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对于追求深度掌握的进阶学习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教程在“实用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极为到位。在视唱练耳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困境:教材中的练习内容要么过于陈旧,脱离了当代音乐的语境,学完后在实际的合唱团排练或演奏中发现很多技巧用不上;要么就是过于追求新潮,导致基础根基不稳。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在保留了传统音乐教育中那些不可或缺的、训练基本听觉敏锐度和节奏稳定性的核心练习的同时,大胆地融入了一些更贴近当代听众审美的和声色彩和旋律线条。我发现其中的一些练习段落,即便是单独拿出来看,也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价值,而不是那种为了练习而练习的“口水歌”。此外,教材对一些现代记谱法如复拍子、附点节奏以及非传统音程的讲解,都配有非常直观的图示和解析,这使得它在指导传统声乐训练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为接触现代音乐创作或编曲的读者提供帮助。这种与时俱进却又不忘根本的设计理念,让这本教材的适用范围远超出了单纯的“入门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位能够引导你探索音乐世界广阔边界的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