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江明惇 上海音乐出版社

全新正版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江明惇 上海音乐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民间音乐
  • 民间音乐
  • 音乐概论
  • 江明惇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音乐
  • 文化
  • 艺术
  • 民族音乐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10368
商品编码:29867676917
丛书名: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I版 (2016年4月1日)
  • 平装
  • 开本: 32
  • ISBN: 9787552310368, 7552310367
  • 条形码: 9787552310368  

 

 

目录
前言
上篇特征论
引言
xx章基本特征的成因
xx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
一、生成土壤的特征
二、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二节民间文艺的一般特征
一、原创性、基础性
二、纯真性
三、功利性
四、创作的自发性和群体约成性
第三节音乐艺术的一般特征
一、形象表现的模糊性和情感表达的深切性
二、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三、形式要素自身逻辑的特殊性
第二章基本特征的体现
……

 

江明惇,195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即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和作曲;1956年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1958年调入民族音乐研究室工作,在继续修习作曲系课程同时,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山东、陕西、四川、湖北等省收集劳动号子、民歌小调、民间锣鼓和古老的戏曲声腔等。1960年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中国民歌、民族音乐理论、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教学。1978年春,在上海音乐学院着手“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的重建工作。1979年春,在该院建立“民族音乐遗产抢救小组”,担任组长,为几濒失传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进行录音、录像和整理研究。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 作者:李玉华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345-6 页数:880页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是一部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演变历程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仅是对服饰形制和面料的简单罗列,而是将服饰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经济基础以及审美思潮之中,展现出服饰作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新石器时代至先秦) 本书开篇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通过对仰韶、河姆渡、良渚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墓葬形制以及少量实物残片的考证,探讨了原始社会中纺织技术的萌芽、衣物形制的雏形(如兽皮、树叶、麻纤维编织的简单遮蔽物)以及色彩的初步运用。 进入夏商周三代,服饰的研究进入了制度化的阶段。作者详尽分析了《周礼》中关于“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严格规定,揭示了服饰在礼制社会中“辨尊卑,明等级”的核心功能。重点剖析了“上衣下裳”制度的确立、冕服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玄衣纁裳”等特定色彩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玉器上人物形象的细致描摹,复原了当时贵族服饰的细节,如冠冕的形制、绶带的佩戴方式以及组玉佩的装饰作用。 第二部分:融合与定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统一帝国的建立带来了服饰风格的重大变革。《深衣》的流行标志着汉族服饰主体形制的最终确立,本书详细阐述了深衣的“被体深邃,不掩礼”的哲学内涵及其结构特点(如交领、右衽、系带)。汉代的“曲裾”和“直裾”的流变,以及“袍服”在官僚服饰中的地位被细致考察。同时,作者没有忽略汉代对西域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服饰材料和纹样带来的新元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思想解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潇洒飘逸、崇尚自然的独特美学特征。本书集中探讨了“褒衣博带”的社会风尚,分析了玄学思想对服饰宽大、不拘礼节的影响。此外,南北对峙的局面使得胡汉服饰的交流与冲突异常激烈,如“袴褶”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的普及及其对汉族服饰的渗透,为隋唐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鼎盛与开放(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兼容并蓄,服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开放。本书将唐代服饰分为宫廷礼服、常服以及民间服饰三大板块进行深入论述。 宫廷礼服:重点解析了唐代“圆领袍”作为常服的推广,以及女性服饰的大胆创新。如“襦裙”、“帔帛”的组合,以及“袒胸装”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相对宽容与审美取向的多元化。 异域风尚:通过对敦煌壁画、唐三彩、以及文献记载的分析,本书详细描绘了胡服(如幞头、翻领)在唐代上层社会中的流行程度,论证了唐代服饰的“胡化”趋势是其开放性的直接体现。 纹饰与色彩:对唐代盛行的宝相花、联珠纹、以及化学染色技术(如茜红、石青的稳定使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展示了唐代工艺美术的巅峰水平。 第四部分:内敛与规范(宋元明)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服饰审美开始回归内敛、含蓄的风格。本书认为宋代服饰的关键词是“雅致”与“实用”。 宋代:重点阐述了“褙子”和“直裰”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以及官服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宋代服饰纹饰由唐代的饱满转向了宋徽宗时期特有的瘦劲、清雅的风格,如“蚚 পাখি纹”、“水波纹”的流行。 元代: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管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本书分析了蒙古族服饰(如“质孙服”)对汉族官服的影响,以及元代对丝织业的控制与发展。 明代:明代服饰是对前代的集大成与规范化。作者详细梳理了明初洪武年间恢复汉唐旧制的努力,重点阐述了“补子”制度的建立及其在区分文武官员品级上的关键作用。对女性的“袄裙”形制,以及“比甲”、“霞帔”的形制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第五部分:集大成与终结(清代) 清代服饰的研究聚焦于满汉服饰的最终融合与等级制度的极致化。本书深入剖析了清朝颁布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服饰文化产生的冲击,并侧重于分析“旗装”如何逐渐融入并主导了整个清代的服饰体系。 重点研究了清代的官服体系,如皇帝的“朝袍”、“吉服”,以及文武官员的“补服”与“蟒袍”的差别与演变。对于民间服饰,则细致考察了马蹄袖、盘扣、坎肩等标志性元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清代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如平绣、套绣)在服饰上的体现。本书以服饰终结于晚清的“长袍马褂”定型为标志,为中国古代服饰史画上句号,并为后续民国服饰的研究埋下伏笔。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 1. 考古证据的全面运用:大量吸收了近几十年来新出土的纺织品实物、壁画、雕塑材料,结合文献进行交叉验证。 2. 制度性分析:强调服饰背后的礼法、政治和经济逻辑,避免了单纯的形式主义描述。 3. 图版精良:配有数百幅清晰的线描图、复原图和实物照片,直观展示各时期服饰的结构细节和穿戴方式。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历史学、服装史、文化人类学领域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对话感非常强烈,它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在与前人以及同时代的学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辩论。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理论节点时,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与勇气。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清晰地梳理出甲派的观点、乙派的质疑,最后提出自己的综合性观察。这种严谨的求是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加入到这场关于民族音乐本源与流变的思考中来。我尤其欣赏他引入的那些跨学科的参照系,比如将某些音乐的节奏结构与古代的农耕周期、甚至天象观测联系起来,这种宏大叙事下,我们对“民间音乐”的理解也从单一的“民歌”概念,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生态系统。读这本书,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你需要在脑海中不断地构建和推翻模型,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非常“老派”的学术范儿,但又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作者在阐述理论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读起来非常扎实,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他似乎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和描述,而是执着于去挖掘那些深藏在田间地头、山林溪涧中的音乐基因。你得静下心来,跟随着他的思绪,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深奥之处。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地方戏曲腔调起源的论述时,作者竟然能将民俗学的考据、人类学的观察和音乐学的分析熔于一炉,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古老的祭祀场景,让人在理解复杂的结构分析时,脑海中也能同步浮现出那份原始的震撼。这种将硬核知识与生动场景完美融合的能力,在我读过的同类书籍中,实属罕见。读完一章,往往需要合上书本,在屋子里踱步许久,才能消化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冲击感。

评分

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着实令人惊叹,它几乎像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音乐地理志”。它没有拘泥于我们通常熟悉的那些主流的、容易被记录和研究的声腔体系,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了那些边缘地带,那些即将失传的歌谣、那些只在特定农忙或节庆时才被唤醒的旋律。我特别喜欢它对“非物质性”音乐的关注,比如那些代代相传、没有固定乐谱的劳动号子或者哄婴谣。作者在描述这些音乐时,没有采用冰冷的记录方式,而是大量引用了田野调查中的原始口述和场景还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冷门曲目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种亲切的联结感。仿佛作者就是那个背着老式录音机,常年跋涉在山路上的探险家,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大地上每一个角落的声音脉络。这种对“活态文化”的执着抢救和记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不仅仅是宫廷雅乐或戏曲舞台上的精致表演,更是我们民族日常生命力的最直接体现。

评分

全书在知识的密集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程度,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面对一座信息量巨大的宝库,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吸收。虽然内容极其专业,但作者似乎始终记得,他是在对一位心怀热忱的求知者进行讲解。因此,在最晦涩的理论部分之后,总会穿插一些精妙的“小插曲”——或许是一段生动的民间传说,或者是一则关于某位民间艺人的轶事——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却起到了极好的调剂作用,如同在长途跋涉中突然出现的一泓清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使得整部著作在保持高度学术水准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枯燥的泥淖。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中的那个“雅”,让专业的学术成果变得可亲近,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民间音乐背后蕴含的无穷魅力与深远意义,这无疑是所有学术著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讲究的,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米白色底,搭配着深沉的墨绿色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种质朴而厚重的年代感中。初拿到手时,纸张的触感不像现在很多新书那样滑腻,反而带着一种粗粝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纹理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内页的排版也很有意思,虽然是学术性的内容,但字里行间留白的把握却很到位,读起来不至于感到压迫。尤其是一些乐谱的插图部分,虽然印刷精度跟不上顶级的艺术画册,但那种手工刻印出来的线条感和韵味,反而更加贴合主题,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劳动人民的汗水。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扉页上的那句题词,虽然字迹可能不太工整,但那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远胜过如今千篇一律的印刷体。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书籍本身的尊重,也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上升到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仪式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时间洗礼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风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