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
| 前言 上篇特征论 引言 xx章基本特征的成因 xx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 一、生成土壤的特征 二、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二节民间文艺的一般特征 一、原创性、基础性 二、纯真性 三、功利性 四、创作的自发性和群体约成性 第三节音乐艺术的一般特征 一、形象表现的模糊性和情感表达的深切性 二、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三、形式要素自身逻辑的特殊性 第二章基本特征的体现 …… |
江明惇,195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即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和作曲;1956年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1958年调入民族音乐研究室工作,在继续修习作曲系课程同时,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到浙江、安徽、江西、山东、陕西、四川、湖北等省收集劳动号子、民歌小调、民间锣鼓和古老的戏曲声腔等。1960年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中国民歌、民族音乐理论、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教学。1978年春,在上海音乐学院着手“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的重建工作。1979年春,在该院建立“民族音乐遗产抢救小组”,担任组长,为几濒失传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进行录音、录像和整理研究。
这本书的学术对话感非常强烈,它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在与前人以及同时代的学者进行一场深入的辩论。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理论节点时,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与勇气。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清晰地梳理出甲派的观点、乙派的质疑,最后提出自己的综合性观察。这种严谨的求是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加入到这场关于民族音乐本源与流变的思考中来。我尤其欣赏他引入的那些跨学科的参照系,比如将某些音乐的节奏结构与古代的农耕周期、甚至天象观测联系起来,这种宏大叙事下,我们对“民间音乐”的理解也从单一的“民歌”概念,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生态系统。读这本书,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你需要在脑海中不断地构建和推翻模型,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非常“老派”的学术范儿,但又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作者在阐述理论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读起来非常扎实,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他似乎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和描述,而是执着于去挖掘那些深藏在田间地头、山林溪涧中的音乐基因。你得静下心来,跟随着他的思绪,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深奥之处。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地方戏曲腔调起源的论述时,作者竟然能将民俗学的考据、人类学的观察和音乐学的分析熔于一炉,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古老的祭祀场景,让人在理解复杂的结构分析时,脑海中也能同步浮现出那份原始的震撼。这种将硬核知识与生动场景完美融合的能力,在我读过的同类书籍中,实属罕见。读完一章,往往需要合上书本,在屋子里踱步许久,才能消化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冲击感。
评分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着实令人惊叹,它几乎像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音乐地理志”。它没有拘泥于我们通常熟悉的那些主流的、容易被记录和研究的声腔体系,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了那些边缘地带,那些即将失传的歌谣、那些只在特定农忙或节庆时才被唤醒的旋律。我特别喜欢它对“非物质性”音乐的关注,比如那些代代相传、没有固定乐谱的劳动号子或者哄婴谣。作者在描述这些音乐时,没有采用冰冷的记录方式,而是大量引用了田野调查中的原始口述和场景还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冷门曲目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种亲切的联结感。仿佛作者就是那个背着老式录音机,常年跋涉在山路上的探险家,用脚步丈量着中国大地上每一个角落的声音脉络。这种对“活态文化”的执着抢救和记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不仅仅是宫廷雅乐或戏曲舞台上的精致表演,更是我们民族日常生命力的最直接体现。
评分全书在知识的密集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程度,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面对一座信息量巨大的宝库,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吸收。虽然内容极其专业,但作者似乎始终记得,他是在对一位心怀热忱的求知者进行讲解。因此,在最晦涩的理论部分之后,总会穿插一些精妙的“小插曲”——或许是一段生动的民间传说,或者是一则关于某位民间艺人的轶事——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却起到了极好的调剂作用,如同在长途跋涉中突然出现的一泓清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使得整部著作在保持高度学术水准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枯燥的泥淖。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中的那个“雅”,让专业的学术成果变得可亲近,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民间音乐背后蕴含的无穷魅力与深远意义,这无疑是所有学术著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讲究的,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米白色底,搭配着深沉的墨绿色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种质朴而厚重的年代感中。初拿到手时,纸张的触感不像现在很多新书那样滑腻,反而带着一种粗粝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纹理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内页的排版也很有意思,虽然是学术性的内容,但字里行间留白的把握却很到位,读起来不至于感到压迫。尤其是一些乐谱的插图部分,虽然印刷精度跟不上顶级的艺术画册,但那种手工刻印出来的线条感和韵味,反而更加贴合主题,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劳动人民的汗水。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扉页上的那句题词,虽然字迹可能不太工整,但那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远胜过如今千篇一律的印刷体。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书籍本身的尊重,也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获取,上升到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仪式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时间洗礼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