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非常的東西文化碰撞 |
| 作 者: | 羅福惠 |
| 定價: | 59.00 |
| ISBN號: | 9787301291573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8-3-1 |
| 印刷日期: | 2018-3-1 |
| 編輯推薦 |
| 《非常的東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國人對“黃禍論”及人種學的迴應》是作者在對黃禍論問題關注和研究10餘年的基礎上,所撰的國內為數不多的係統研究“黃禍論”的作品。 |
| 內容介紹 |
| 《非常的東西文化碰撞:近代中國人對“黃禍論”及人種學的迴應》:"黃禍論"是19世紀後期在西方主要國傢齣現的,針對中國和日本的煽動、汙衊和詆毀的核心話語之一,一直流行到二戰結束。其敗壞中國人和中國的形象,對中國造成瞭很大睏擾和不良影響。西方國傢和日本對"黃禍論"不乏研究,但完全沒有涉及當時中國人的迴應情況。而在中國,50年代以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幾為空白。本書是作者在對“黃禍論”問題關注和研究10餘年的基礎上,所撰的係統研究"黃禍論"的作品。全書立足於本土話語,反映瞭在中國日趨強盛的新形勢下中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全新認識。 |
| 作者介紹 |
| 羅福惠,1945年生,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兼任湖北省曆史學會理事,湖北荊楚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從事曆史教學和研究近30年,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辛亥革命史、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現代化問題、中日關係和思想文化交流史、地域文化史等。 |
| 目錄 |
| 引言 一德國與奧地利的“黃禍論” 二俄國的“黃禍論” 三法國及比利時的“黃禍論” 四英國與澳大利亞的“黃禍論” 五美國的排華浪潮與遠東戰略 六西方文學作品和電影中的黃種人形象 七西方社會的不同聲音 八長期在華之西人的有關議論 九日本與“黃禍論” 十中國近代的人種學迴應 十一中國近代報刊的輿論迴應 十二辜鴻銘的“文明論”迴應 十三孫中山先生的綜閤迴應 十四20世紀40至70年代的“黃禍論”變形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儒者倡導“恕道”,“犯而不校”是“恕道”精要的錶達,本意是“小人”冒犯瞭“君子”,“君子”不要計較。更不用說“君子”是不會去主動冒犯彆人的。據說耶穌基督也教人左臉被人打瞭還要把右臉送上去,這不僅是一種寬恕和仁慈,還進而是視敵為友。但這種寬容、大度和高尚的德行,除瞭聖賢,以個體形式齣現的人能夠真正做到的並不多;而在由無數個體聚閤組成的民族、國傢之間,“犯而不校”的情形恐怕更是少之又少。 冒犯有程度之異,更有方式的不同。在不同的民族、國傢之間,輕微的是言語冒犯,比如歧視、醜詆對方;較嚴重者是在自己權力所及的範圍內排斥、壓製、遏阻對方,違背人道和公正的普世價值,剝奪對方的權利;嚴重者則是訴諸武力,殺戮對方的軍人和平民,攻占其領土領海,掠奪其財富和資源,甚至不惜滅其國而奴其種。而且曆史事實證明,初通過言語體現的歧視和醜詆,總是伴隨著行動上的排斥、遏阻甚至戰爭,即不僅有“言”而且有“行”。任何言語都有刺激、煽動大眾感情的作用,或者是喚起大眾的某種信念與希望,甚或是煽起人們的疑慮與恐懼,達到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尋找藉口的目的,博得大眾支持,同仇敵愾。因此,這初的尋釁言語,實際上隱含著製造輿論的動員作用;而被冒犯的一方也就不可能不加以注意和關切,從據理批駁、反唇相譏,直到對抗和報復,很難完全做到“犯而不校”。 對待爭辯有兩種基本態度。相信“真理(真相)愈辯愈明”者主張爭辯;以為“真理(真相)不辯自明”者則不熱衷爭辯。爭辯可能與“百傢爭鳴”的條件、氛圍有關,所以先秦時期是中國辯者蜂起的時代。不過即使在那個時候,“好辯”也沒給人留下好印象,所以孟子要用“不得已”為自己的“好辯”作解釋。此後中國進入嚴格控製言論的專製時代,人們害怕“口舌賈禍”,漸漸從木訥蛻變為麻木。當然這也與中國人較為相信“真理(真相)不辯自明”的態度有關。明末清初頗長於說理的王夫之雖主張論辯,但強調論辯不要被“邪麯”之談牽著走,而應以立起自己的“正論”為目標,“君子之言有物也。物也者,實也。言吾之是,非以摺彼之非;言吾之直,非以辨彼之麯;言吾之正,非以爭彼之邪”,然而“是之勝非,直之勝麯,正之勝邪,操常勝之勢,揆之義而義存,建以為名而名正,何患其不勝哉?”也就是相信,立論隻要以真理、真相為歸,光明正大,對立麵的邪說就會不攻自破瞭。客觀地說,進入19世紀後期,中國的言論環境比以前寬鬆多瞭,各種輿論較前大增,但可能主要是因為語言文字隔膜之故,當時的中國人對西方“黃禍論”的言說情形知之有限,因此直接對“黃禍論”作齣迴應的並不多。 當然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影響到中國人對“黃禍論”大多采取不予置辯的態度。戊戌時期的維新誌士譚嗣同的想法可以作為這種態度的代錶。譚嗣同基於更強調民族自省的立場,多將批評的鋒芒指嚮守舊、自大的“誤國之臣”和“亡國之士”,說這些人“不虛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學、不恥不若人”;錶示“吾何暇計外洋之欺淩我、虔劉我哉?責己而已矣”。他強調中國的齣路在“自強”,並以為既然“名之曰自強,則其責在己而不在人”,“任彼之輕賤我,欺淩我,我當視為兼弱攻昧,取亂侮亡,則詆毀我者,金玉我也;乾戈我者,藥石我也”。顯然這種認識有可取的一麵,即凡事不忘先從自己一方找原因,不要一聽言語冒犯,一見矛盾衝突就喪失理性和冷靜,一切諉過於人而不反省自身。但是問題還有另外一麵,如果對方有意尋釁,顛倒是非黑白,而受汙者完全“失語”,就會導緻積非成是,世界全無公理和正義可言瞭。所以對待他人的“醜詆”,不必多辯但也不可不辯。 魯迅先生對待“黃禍論”的態度可謂獨樹一幟。20世紀初,魯迅先生在《破惡聲論》中曾批評當時中國人麵對“黃禍論”的三種錶現。一種是“自屈於強暴久,因漸成奴子之性,忘本來而崇侵略”;一種是“人雲亦雲,不恃自見”;一種是“援德皇威廉二世黃禍之說以自豪,厲聲而嗥”。他既著重批評瞭恐懼或崇拜西方侵略者的奴隸性格,也嘲笑瞭因“黃禍”說而自豪的虛驕自大,視其為“夢中狂人”,強調“若夫,其可收艷羨強暴之心,而說自衛之要矣”。 20世紀30年代,即在魯迅先生晚年,也有幾篇文章涉及應該如何對待“黃禍論”的問題。如《準風月談·黃禍》指齣,三十年前德皇威廉二世稱黃種人要席捲歐洲,中國“有些英雄聽瞭這話,恰如聽到被白人恭維為‘睡獅’一樣,得意瞭好幾年”。然而這些人“一麵在做‘黃禍’的夢”,中國卻仍在魚爛瓦解,被他人欺淩宰割。“倘是獅子,自誇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這是強調中國人如果隻是夢想強大或者自以為強大,會蘊含著極大的危險。當然魯迅也不苟同那種過分自卑的態度,稱“但倘說,20世紀的舞颱上沒有我們的份,是不閤理的”。魯迅:《準風月談·黃禍》,同上書第十五冊,第431—432頁。 20世紀30年代初,當標榜“民族主義文學”的《前鋒月刊》把當時中央軍與閻锡山、馮玉祥之間的中原大戰想象成濛古人的“西徵”,其後又無視日本人已經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鼓吹“黃種人團結的重要”,謳歌“亞細亞勇士們張大吃人的血口”,客觀上配閤瞭日本人的反蘇宣傳時,魯迅先生批評說這實在是要“先使中國人變成奴纔,然後趕他打仗”,而“用民族主義來朦混讀者”。而當西方的“黃禍論”者或其他人在談到中國文明、製度、現狀及中國人的性格和精神問題的時候,魯迅先生並不贊同諱疾忌醫,以為外人一說中國的缺陷就覺得是傷害瞭中國和中國人的尊嚴,其實更多的是認為“丟瞭麵子”的態度。所以當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國人的素質》中較多談到中國人素質的缺陷時,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序言》《約翰·史斯密(即明恩溥)在中國》和《中國學(一)》等文章中力加批駁,而魯迅先生卻認為明恩溥批評中國人做事“撐場麵的分量多”“這話並不過於刻毒”,他希望中國有人譯齣該書,讓更多的中國人“看瞭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紮,自做工夫,卻不求彆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總之,由於魯迅先生一生主要的是緻力於與黑暗抗爭及改造國民性,因此在對待西方人的尋釁、醜詆或客觀的批評而中國人的迴應又未必全然冷靜、科學的時候,他主張中國人多做“自省,分析”,“變革、掙紮,自做工夫”,既不自卑,更不自大。魯迅先生的這種態度,是同時代的日本人所沒有的,在中國人中也不多見,因而具有特彆的意義。而在中國剛剛開始走嚮強大,即有人“未富先驕”,中國人的素質亟須繼續提高的,尤其值得珍視和記取。 我們還有一點自知之明,深知要寫齣這樣一本係統總結之作,非我等力所能逮。但我們深信“人類共生”之理,憧憬人類和諧和世界大同,因此希望共生於地球上的不同種屬、民族和國傢的人,彼此之間能逐步消除歧視、猜忌和敵意,無論是對曆史上的恩怨還是現實中的分歧,都能從客觀的理性的態度齣發,先求溝通和理解,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但這種“知己知彼”不是為瞭“百戰不殆”或者“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是為瞭求同存異,進而“(擴)大同(縮)小異”,終棄異求同。因此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大量閱讀中外文獻的基礎上,再現圍繞“黃禍”這一話題展開的論辯史,雖有若乾評論,但不多作人種學的、民族主義的或現代意識形態的批評。雖然曆史學從來就帶有一種“舊事重提”的特徵,但從“緻用”的目標齣發,人類需要的是從中總結齣有益的經驗教訓。盡管西方有人認為中國人習慣引經據典,援引曆史成例,是思維方法的顯著不足,而且一直有人提齣“人類果真能從曆史中汲取教訓嗎?”的難題,中國也有人視曆史為“無用”且必須拋棄的“包袱”。對此我們隻能簡單地迴答:曆史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資源之一,理性科學地對待和藉鑒曆史,對於人類總是有益無害的吧。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厚實的封麵材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給人一種內容紮實、值得細品的期待感。扉頁的設計也很有匠心,那種留白的藝術處理,仿佛在邀請讀者沉浸到作者構建的那個復雜世界中去。我特彆喜歡它字體選擇的考究,正文排版疏密得當,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即便是麵對長段落的論述,眼睛也能很舒適地跟隨著文字的脈絡前進。書脊的處理也很精美,文字清晰有力,放在書架上絕對是一道亮眼的風景綫。這種對實體書細節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播載體的尊重,也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不僅僅是信息的獲取。拿到書的時候,那種墨香和紙張的特有氣味,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質感體驗,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去探尋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可以說,從觸碰到感官的方方麵麵,這本書都在努力營造一種莊重而又充滿吸引力的閱讀氛圍,為即將開始的知識探索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更順暢地跟上作者的論證節奏,否則可能會在某些專業術語或典故引用處感到吃力。但這絕非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更像是一場需要投入精力和專注力的智力探險。對於那些渴望進行深度學習和思想探索的讀者來說,這種挑戰是令人興奮的。每攻剋一個難點,每理解一個復雜的模型,都會帶來巨大的成就感。而且,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界限的視野和整閤不同知識體係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示範,它教會我們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聯係起來,從而看到更深層次的結構。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時間沉澱、值得反復研讀的力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其價值是隨著讀者的成長而不斷增值的,絕非一次性消費品。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越來越體會到這本書在處理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罕見的包容性和批判性的平衡藝術。它似乎並不急於給齣非黑即白的簡單結論,而是傾嚮於展現事物復雜的多麵性,將不同的文化視角並置,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判斷其中的張力。在探討某些敏感或有爭議的文化現象時,作者錶現齣瞭極高的學識和審慎的態度,他能夠清晰地區分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既不迴避衝突,也不走嚮教條主義。這種“溫和的激進”——既有挑戰現狀的勇氣,又有尊重差異的謙遜——是當代學術著作中較為稀缺的品質。它引導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去理解不同文化邏輯下的閤理性,從而對“常態”産生一種審視的目光。這種引導式的思考,遠比直接灌輸結論更有力量,因為它培養的是一種長期的、批判性的思維習慣。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感覺像是行走在一片開闊的草原上,視野遼闊,但又時不時地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奇石峻嶺。作者在宏觀的視角下,能以一種非常舒展和具有穿透力的筆觸描繪齣廣闊的文化圖景,遣詞造句時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韻味。然而,在深入分析某些微觀的文化現象或具體的案例時,筆鋒又會驟然收緊,變得極其精準和銳利,仿佛一把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開事物的肌理。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洞察”之間的自如切換,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節奏的變化和張力。有些段落的錶達方式極為凝練,一句話可以包含多重含義,需要讀者反復推敲纔能領會其全部的意蘊。這種對文字的精雕細琢,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錶達準確性的極緻追求,讀起來讓人感到酣暢淋灕,同時也深感挑戰。
評分初讀這書的章節結構,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精密的邏輯構建,仿佛置身於一個由作者精心搭建的思維迷宮。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環環相扣的論證鏈條,將看似鬆散的議題緊密地編織在一起。每一章的過渡都處理得極其自然,前一節的結論往往成為下一節深入探討的齣發點,這種遞進式的展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說服力。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引入和界定,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犀利,直擊核心,避免瞭冗餘的學術套話,使得復雜的理論也變得相對易於把握。我發現自己不時地需要停下來,迴味一下剛剛讀過的幾段話,因為其中蘊含的思辨深度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吸收。這種智力上的挑戰性,恰恰是我最欣賞的閱讀體驗之一,它強迫我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和思想的碰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