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新编大学体育》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精神而精心编写的。全书共分十八章,围绕体育与健康两个核心,融合了健康常识,高校体育,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计划,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等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在讲解运动实践时,配备了大量的图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所讲知识点,以提高阅读速度和节省阅读时间。
内容简介
《新编大学体育》共分十八章,涵盖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及课外延伸所需内容。在前六章中,分别介绍了体育与健康,体育锻炼的作用,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计划,运动性病症及运动损伤,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定,体育欣赏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第七章到第十八章,分别介绍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操、武术、多种娱乐健身运动和体育舞蹈。
《新编大学体育》视角新颖,信息量大,内容翔实,是集理论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体育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体育与健康入门
第一节 健康常识
一、四维健康观
二、健康五要素
三、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
四、关于亚健康状态
五、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体育与健康
一、体育的起源和定义
二、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育
一、高校体育教育应具备的理念
二、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四、课外体育活动
第二章 体育锻炼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生理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三、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四、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心理调节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
三、影响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因素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一、体育锻炼与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二、体育锻炼与协作意识、社会角色、个性形成和人际关系
第四节 体育锻炼与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体育锻炼对脂肪肝的防治
二、体育锻炼对肥胖症的防治
三、体育锻炼与糖尿病的防治
四、体育锻炼与神经症的防治
五、体育锻炼与哮喘的防治
六、体育锻炼与肝炎的防治
第三章 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计划
第一节 体育锻炼应遵守的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四、经常性原则
五、安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内容及选择
一、体育锻炼的内容
二、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
二、利用自然因素锻炼方法
三、跑步锻炼法
第四节 体育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
一、制定锻炼计划的依据
二、锻炼计划的内容
三、运动处方
第四章 运动性病症及运动损伤
第一节 运动性病症及其处理
一、运动性昏厥
二、运动性腹痛
三、极点
四、肌肉痉挛
五、肌肉酸痛
六、运动性中暑
七、冻疮
八、游泳性中耳炎
九、运动性低血糖症
十、运动性贫血
十一、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第二节 运动损伤及其防治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二、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四、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第五章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定
第一节 什么是体质
第二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介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操作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第三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定
第六章 体育欣赏
第一节 体育欣赏简介
一、体育欣赏的内容
二、体育欣赏的意义
第二节 如何欣赏体育比赛
一、欣赏体育比赛前的准备
二、欣赏体育比赛的角度
三、欣赏体育比赛之后的回顾
第七章 田径运动
第一节 田径运动概述
一、田径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二、田径运动的特点
三、田径运动的项目和分类
第二节 竞走
一、比赛规则
二、基本技术
第三节 跑类运动
一、比赛场地及器材
二、比赛规则
三、基本技术
第四节 跳跃类运动
一、比赛场地及器材
二、比赛规则
三、基本技术
第五节 投掷类运动
一、比赛场地及器材
二、比赛规则
三、基本技术
第八章 篮球运动
第一节 篮球运动概述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二、篮球运动的特点
三、篮球场、篮球架和篮球
四、篮球比赛规则
五、篮球运动常用术语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脚步移动
二、传接球
三、运球
四、投篮
第三节 基本战术
一、传切配合
二、掩护配合
三、突分配合
四、换防配合
五、补防配合
六、关门配合
第九章 足球运动
第十章 排球运动
第十一章 乒乓球运动
第十二章 羽毛球运动
第十三章 网球运动
第十四章 游泳运动
第十五章 健美操
第十六章 武术运动
第十七章 娱乐健身
第十八章 体育舞蹈
精彩书摘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身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吸引力)、身体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人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病疾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会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和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障碍会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焦虑、忧愁和悲观等消极因素,并消除心理障碍。
就目前而言,心理疾病的大部分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对于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从而有效防止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产生。
综上所知。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坚强品质的形成,而且能增进心理健康,有效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合理的体育锻炼是不可缺少的。
……
前言/序言
《新编大学体育》 一、 导论:体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 在高等教育日益强调全面发展与素质培养的今天,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是贯穿于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社会适应能力乃至未来职业生涯的多元化教育维度。 1. 身心健康的基石: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身体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常常使大学生面临着体能下降、亚健康状态的严峻挑战。《新编大学体育》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身体状况,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构建坚实的身体素质,抵御疾病侵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2. 人格魅力的熔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力量与速度的比拼,更是意志、品德、协作与竞争精神的体现。在运动场上,学生需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学会坚持与忍耐;需要与队友协作配合,理解信任,学会沟通与合作;需要尊重规则,公平竞争,培养高尚的体育道德。这些在运动中磨砺出的品质,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坚韧的意志、豁达的心态、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其未来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3. 智识拓展的伙伴:体育运动与智力活动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新编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运动项目的技术细节、战术策略、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以及体育发展史等多个方面,这本身就是一项智力活动的训练。通过对运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提升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同时,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从而反哺学业。 4. 社会适应的练兵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新编大学体育》提供的集体项目和团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社会交往模拟环境。在团队协作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共同达成目标。这些宝贵的社会交往经验,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5. 终身体育的启蒙:《新编大学体育》承担着向大学生普及体育文化、激发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使命。大学体育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生构建起对体育的积极认知,使他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更是贯穿人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毕业后,他们能够自觉地将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二、 课程设计理念: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与实践性 《新编大学体育》在课程设计上,始终坚持以下四大核心理念,力求打造一门既能满足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又能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课程。 1. 科学性:课程内容严格遵循运动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授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准确解读学生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运动项目的选择、训练方法的制定、训练强度的控制,都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避免盲目和随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课程注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健身观。 2. 系统性:课程体系结构清晰,由基础理论、专项技能、体能训练、健康教育等多个模块有机构成。基础理论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体育认知;专项技能部分则引导学生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体能训练部分旨在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基本身体素质;健康教育部分则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运动营养、心理调适等。各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与能力训练闭环。 3. 趣味性:枯燥的训练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新编大学体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游戏化教学、竞赛性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运动项目选择,涵盖球类、田径、体操、武术、舞蹈、户外拓展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体验运动的乐趣,发现运动的魅力。 4. 实践性:体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新编大学体育》的教学重点在于“练”与“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课堂讲解与课后练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运动中。通过组织校内运动会、班级比赛、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检验学习成果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三、 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与特色 《新编大学体育》的课程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1. 基础体能训练模块: 心肺耐力提升:介绍有氧运动的原理,教授跑步、游泳、跳绳、自行车等多种有氧运动的正确方法和训练计划。旨在增强学生的心脏功能,提高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力量与耐力训练:讲解肌肉生理学基础,教授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引体向上等基础力量训练动作,以及负重训练的基本原则。目标是增强学生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稳定性。 柔韧性与平衡性训练:涵盖拉伸运动、瑜伽、太极等,强调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以及日常生活中保持身体柔韧性的重要性。提升关节活动度,预防运动损伤,改善身体姿态。 协调性与灵敏性训练:通过模仿、反应训练、敏捷梯等方式,提升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快速反应和改变方向的能力。 2. 专项运动技能模块: 球类运动:提供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多种球类运动的入门及进阶教学。详细讲解基本技术(如运球、传球、投篮、扣球、踢球、击球等)、基本战术意识、以及比赛规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田径项目:涵盖短跑、长跑、跳高、跳远、铅球等基础田径项目。教授科学的起跑、跑、跳、投等技术动作,讲解速度、力量、爆发力与耐力之间的关系。 体操与健美操:学习基础的体操动作,如柔韧性练习、平衡练习、力量练习。健美操则侧重于规律的节奏、优美的动作组合,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 武术与搏击: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套路,以及一些基础的搏击防身技巧。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和反应速度。 新兴运动项目: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引入如飞盘、轮滑、攀岩、瑜伽、普拉提等新兴运动项目,丰富学生的运动选择,拓宽体育视野。 水上运动:如游泳、水球等(视学校场地条件而定),教授正确的游泳姿势,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和水中活动能力。 冰雪运动:如滑冰、滑雪等(视地理位置和季节而定),提供基础教学,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3. 健康教育与运动管理模块: 运动生理学与解剖学基础:简要介绍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科学原理。 运动营养学:讲解运动前后、运动过程中的合理饮食,强调均衡营养的重要性。 运动心理学:探讨运动中的心理调适,如如何克服紧张、如何保持专注、如何应对失败等,培养积极的运动心态。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教授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后的放松,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初步处理。 体育健身计划制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身计划,培养自主健身的能力。 体育文化与发展史:介绍不同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以及体育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四、 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新编大学体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示范: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并进行规范示范。 分组练习与指导: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兴趣,将学生分组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游戏化与竞赛化教学:将枯燥的训练融入游戏和小型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运动中的技术、战术、心理等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线上平台提供视频教学、理论资料,线下进行实践操作,形成混合式学习模式。 同伴互助与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纠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 科学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训练投入度、技术动作掌握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技能测试:针对所学专项技能进行客观测试,如球类项目的基本技术考核,田径项目的成绩测试等。 理论考核:笔试或线上测试,考察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体能测试:定期进行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基本体能项目的测试,检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实践应用与创新:鼓励学生撰写运动体验报告、设计健身计划,或在课外组织体育活动,作为评价的补充。 五、 结语:迈向健康、活力、阳光的大学生活 《新编大学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导向的引领。我们期望通过这门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爱上运动,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拥有强健的体魄、积极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体育成为连接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成就更加健康、活力、阳光的大学生活,为未来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