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这套咏春拳源自叶问,由其二传弟子发掘整理。完整且忠实地保留了咏春拳从套路到教授学习方式的原生态面貌。内容包括小念头、寻桥套路;基本定式、桩功、单式练习等入门基础,是咏春拳很正宗的教科书。 梁子权 编著 梁子权,男,38岁,广东人,汉,现居深圳。我对本书最不满意的一点,在于它对“实战应用与抗击打训练”部分的轻描淡写。入门,在我看来,意味着需要了解如何将所学应用于真实的对抗场景,哪怕是初级的对练。然而,这本书似乎将“实战”视为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境界。书中关于对练和防守的内容非常少,即便有提及,也多是停留在“意念上的防守”和“精神层面的预判”。例如,在讲到如何应对对手的正面直拳时,书中建议的是“以柔克刚,顺势化解,如同流水绕过山石”,这种描述浪漫,但缺乏可操作性。我期待看到的是针对速度训练、距离感把握、以及基础步法移动的详细训练计划,比如如何进行快速的脚步调整来躲避攻击,或者如何正确使用垫步来增加冲拳力量。书中对这些关键的动态环节几乎没有涉及,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了极佳的身体控制能力,可以直接跳跃到哲学思考的层面。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基础攻防体系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营养实在太稀薄了,更像是一本停留在“招式理论”层面的理论书籍,而非包含训练方法的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内容编排给我一种强烈的“作者个人经验的私享会”的感觉,而非面向大众的教学材料。在书中后半部分,作者开始大量穿插个人感悟和一些对现代武术界的“批判”。比如,他对当前一些流行搏击术与传统武术的融合趋势表达了强烈的保留态度,并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证“传统咏春的纯粹性”是不可动摇的。这些评论虽然见解独到,但对于一个“基础入门”的读者来说,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观点和立场显得过于沉重和具有导向性。我希望读的是教材,而不是一本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武术宣言。书中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自我训练体系——比如如何规划每周的训练内容、如何设定进阶目标、或者如何避免训练误区导致伤病——这些最实际的“学习路径图”完全缺失了。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参加了一场非常深入的、但主题偏移的武术研讨会,收获了一些高深的知识碎片,却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起点,更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地往前走,这与“入门”二字背道而驰。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中对于“桩功的哲学内涵”的深度剖析给“震慑”住了。作者似乎对站桩这项基础训练抱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和理解。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阐述“马步”不仅仅是一个下盘姿势,更是对“地气”的感知、对自身“重心”的重塑,甚至是与宇宙能量场接轨的一种冥想过程。文字的描述非常优美,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什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这些术语被赋予了极其复杂的象征意义。我试图跟着书中的描述去想象和体会那种“气感”,但说实话,对于一个初学者,我更需要的是镜子前的自我纠正,是清晰的“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这种硬性标准。书里关于如何“感受”内劲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高度主观的体验分享,没有提供任何可量化的参照物或练习方法。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三章来讨论“咏春拳的圆融性与太极哲学的共通点”,这种探讨显然是面向已经有所成就,并且对武学理论有深入研究的读者。对于我这个连最基本的日字冲拳结构都还未完全掌握的人来说,这些高深的理论就像是空中楼阁,看得云里雾里,完全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拳脚功夫。
评分这本武术书籍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配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那种深厚的武学底蕴。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套实用防身术的心态来翻阅的,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快速上手的技巧。然而,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咏春拳的历史渊源,从梁赞到陈华顺,再到后来的传承脉络,讲得非常详尽。这部分内容对于一个武术爱好者来说或许很有价值,可以满足对“武术文化”的好奇心,但对于像我这种纯粹想知道“如何出拳、如何防守”的新手来说,简直像是在听一场枯燥的历史讲座。书中对每一位宗师的生平事迹描述得栩栩如生,甚至连他们的性格特点、门派间的恩怨情仇都描绘得丝丝入扣。我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但如果一本入门书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追溯前人的光辉事迹上,而对核心技术动作的图解和分解步骤却一带而过,那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结构图、更细致的肌肉发力点讲解,而不是沉浸在那些只能在历史书中看到的叙事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咏春“人物志”的精装画册,而不是一本实操指导手册,这一点上,它完全没有达到我对“基础入门”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策略简直让我感到困惑。如果说它不是一本操作指南,那至少也应该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吧?然而,书中大部分的动作演示图片,都是那种老式的、黑白或深棕色的照片,光线和角度都非常业余,很多关键的招式,比如“摊手”或“膀手”的瞬间,细节完全看不清楚。人物的身体结构被阴影和模糊的动作轨迹所吞噬,你根本无法判断手臂的“来路”和“去向”。更令人抓狂的是,很多重要步骤的分解图被安排在了文本描述的非常靠后的位置,甚至有些图注和正文内容是脱节的。比如,作者在描述“小念头”时,强调了“手腕要松,如水滴状”,但在配图上,模特的手腕看起来僵硬得像块石头。这种图文不符的情况在全书贯穿始终,使得每一次尝试模仿书中动作时,都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文字的歧义,然后对着镜子进行大量的试错。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健身或瑜伽教学书籍,即便是印刷质量一般的,其动作图示都比这本要清晰十倍不止。这本“入门”书在最基本的视觉传达上,就没能迈过“合格”的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