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包邮 民国太太的厨房

正版 包邮 民国太太的厨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菜谱
  • 家常菜
  • 美食
  • 烹饪
  • 怀旧
  • 生活
  • 女性文学
  • 历史
  • 包邮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金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64163
商品编码:1084030932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太太的厨房

定价:42元

作者:李舒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8664163

字数:0

页码: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山河小岁月》姊妹篇,一部色香味俱全的民国故事集;2、在客厅谈真学问,于厨房窥真性情。深谙“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有做菜好手艺傍身的凶太太们不怕先生不;3、24道私房菜谱,让你一次偷师个够!

内容提要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目录

1. 张爱玲的美食地图

2. 张大千的牛肉面

3. 张学良和他的“转转会”

4. 宋美龄的沙拉和蒋介石的臭苋菜梗

5. 馋人黄侃

6. 张恨水:其实你不懂火腿

7. 唐鲁孙的火车餐

8. 西南联大的蒙自下午茶

9. 吴宓教授的“恩格尔指数”

10. 朱自清是饿死的吗?

11. 王世襄的巧克力圣代

12. 甜到哀伤的周氏兄弟

13. 爱下馆子的鲁迅和不爱下馆子的沈从文

14. 沈从文的湘行美味

15. 郁达夫的胃口

16. 胡适的狮吼牌烧杂烩

17. 名旦与酒

18. 杜月笙的草头圈子

19. 钱锺书的海外月子餐

20. 俞平伯家外的楼外楼

21. 邵洵美巴黎寻亲记

22. 邵洵美念念不忘的“功德林”

23. 厨神杨步伟

24. 康有为的流亡美食之旅

食单二十四味

1.张爱玲的下午茶里,怎么少得了可颂?

2.一碗川味面,吃出张大千的乡愁

3.王世襄牌葱花蛋,重要的是用心

4.洋芋火腿青豆饭,张恨水不懂,希望你懂

5.方召麐风格的红烧排骨

6.要美丽,跟着美龄拌沙拉吧

7.早安,来份蒋总统菜泡饭

8.手冲一杯咖啡,遥想西南联大

9.汽锅鸡,首先你需要一个汽锅

10.不蒸馒头蒸窝头

11.过桥米线,吃了变个沈从文

12.河东狮吼的蛋饺,你敢吃吗?

13.红酒炖梨,小醉怡情

14.甜到哀伤的红豆白玉乳

15.王映霞牌醒酒汤

16.谢寿康,你认识这条黄鱼吗?

17.赵元任家的大白菜清汤翅

18.美人汪精卫的美人肝

19.红烧肉也是有流派的

20.很想推荐给赵四小姐的醉虾

21.草头圈子,吃完像杜月笙那样霸气

22.鲁迅常吃的酿豆腐

23.康同璧牌罗宋汤

24.猜猜黄侃后的晚餐

作者介绍

李舒,女,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

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唱戏不务正业,

好八卦囫囵吞枣,

好历史走马观花,

好美食不远庖厨。

著有《艺术巨匠赵孟頫》《方召麐》《山河小岁月》。

在《Vista看天下》、腾讯“大家”“入流”等设有专栏。


《清末民初江南士绅家庭的日常饮食与生活风貌研究》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清末民初(约1880年至1930年间)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家庭内部的饮食结构、烹饪实践、宴饮礼仪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心理。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剧烈,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复杂阶段。士绅阶层,作为传统精英的代表,其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文化,既保留了深厚的儒家礼制和地域性风俗,又开始悄然接纳和吸收来自域外的各种新元素。通过对当时地方志、士绅家谱、私人日记、文人笔记乃至早期烹饪食谱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本书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清末民初江南士绅家庭的“餐桌图景”。 第一章:士绅家庭的经济基础与食材获取 本章首先分析了支撑士绅家庭日常饮食的经济基础。清末民初,尽管社会动荡,但江南地区部分士绅家庭仍凭借土地租佃、商业投资或在新型官僚体系中的职位,维持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水平。这种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对食材的选择范围远超一般市民。 食材的获取渠道体现了地域特色和季节性规律。我们详细考察了米、面等主食的采购模式,以及对精细副食——如新鲜鱼虾、时令蔬菜、特供肉类的垄断性获取。江南水乡的地理优势使得水产品在餐桌上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太湖流域的湖鲜、长江下游的江鲜。此外,季节性食材的储备与加工技术,如腌渍、风干、糖渍等,是衡量一个家庭管家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对春笋的保存,对冬菜的制作,都蕴含着复杂的时令智慧。本章特别关注了部分贵重食材的来源,如徽州运来的菌菇、岭南运来的荔枝,这些“异地食材”的出现,既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暗示了地域间商业网络的扩张。 第二章:烹饪技艺的传承与流变:从“家常”到“宴席” 江南菜系的精细与繁复在士绅家庭的厨房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章将烹饪技艺分为“日常烹饪”与“宴席烹饪”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日常烹饪强调营养均衡与口味清淡适中,注重“本味”的展现。重点分析了不同烹饪手法(如清蒸、煨炖、酥炸)在家庭日常菜肴中的运用频率与技巧差异。特别对几类典型的家庭菜肴进行了案例分析,例如对火候掌握要求极高的“煨汤”艺术,以及对时令蔬菜处理的微妙差异。 宴席烹饪则更侧重于礼仪性、展示性和排场。清末民初的士绅宴席,往往是社会交往、权力展示和宗族维系的场所。本章梳理了当时的“大菜谱”结构,探讨了冷盘、热炒、大点、汤羹和甜品之间的递进关系。我们对比了传统满汉席的影子与本地海派风味在士绅宴席中的融合。例如,对“四喜团圆”、“八宝鸭”这类寓意吉祥的菜肴的制作规范,以及上菜顺序、分量控制中蕴含的等级观念。 第三章:餐桌上的礼仪与宗族秩序 在传统士绅家庭中,餐桌是家庭权力结构和宗族伦理的微观缩影。本章细致考察了餐桌礼仪的方方面面。 谁先动筷、谁的座位最尊贵、菜肴如何分配、敬酒的顺序与话语,无不严格遵循儒家等级制度。长者、主妇、男主人、媳妇、晚辈在餐桌上的行为规范,构成了复杂的“食礼图谱”。特别是对于婚丧嫁娶、寿辰节庆等重大场合的宴饮,其礼仪的繁复程度更甚。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食不言,寝不语”等传统规范在近代化冲击下的松动。随着新式教育的介入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一些过于僵硬的礼仪开始被青年一代所挑战或简化,这反映了家庭内部代际冲突与文化认同的微妙变化。 第四章:中西交汇的“新”食尚与近代影响 清末民初,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通过通商口岸和教会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士绅阶层。饮食是这种文化交流最直观的载体之一。 本章分析了“西餐”或“洋菜”在士绅家庭中的有限渗透。并非所有士绅都接受西餐,但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或与洋人有贸易往来的家庭,开始尝试在菜单中加入西式元素。例如,对面包、黄油、牛奶、咖啡的少量引入与接受。这些“新食材”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被本土化地处理,例如用中式点心的方式制作奶油小食,或将牛奶用于滋补汤品。 同时,西方的“营养”观念和“卫生”意识也开始对传统烹饪产生影响,比如对生冷食物的警惕性增加,以及对食材来源清洁度的要求提高。这些细微的改变,预示着未来中国饮食文化的重大转型。 第五章:从厨房到文人笔墨中的“食”与“忆” 本章聚焦于士绅家庭的饮食如何在当时的地方志、诗词歌赋、私人信札和回忆录中留下印记。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载体和身份的象征。 文人墨客常借对特定菜肴的描摹,抒发怀古之情或咏叹世事变迁。例如,对祖传秘方的坚守,表达着对家族传统的维护;对某道菜品味道的精准描述,则成为记忆中童年或故土的符号。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侧面还原出厨房内部的烟火气与文化气息。 结语 清末民初的江南士绅家庭厨房,是一个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场域。它既是传统坚守的最后堡垒,也是近代变革的第一个触角。通过对食材、技艺、礼仪和外来影响的综合考察,本书展现了这一特定群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用餐桌上的温度与味道,维系着自身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地位,为理解近现代中国家庭史提供了独特的切入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物复杂性的探讨。这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被那个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做出了各自的取舍。特别是那些被置于“内宅”的女性角色,她们看似远离了政治风云,但实际上,她们的每一餐、每一次招待、甚至是对下人的一句苛责,都可能是权力斗争的延伸或缩影。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悬念,比如某位太太突然推拒了某道她从前最爱的点心,这种微妙的变化立刻引发了我的联想:是健康出了问题?还是她和丈夫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或是更深层次的家族秘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悬疑感,比起那些故作高深的阴谋论要高明得多。它让我们看到,在大时代背景下,最坚固的围墙,往往是从内部被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和不安全感慢慢侵蚀的。

评分

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强刺激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它就像一壶需要时间温热的陈年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平淡,但回味悠长。我个人非常喜欢它所营造的那种“静默的张力”。你知道,在那个时代,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家庭,内部的暗流可能比外面的战火更让人心惊胆战。作者就是擅长捕捉这种“静”中的“动”。比如,仅仅通过对餐桌上摆放次序的微调,就能看出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舒缓,但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似乎都暗藏着对未来走向的伏笔。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更像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充满了历史细节和人性洞察的佳作,让人读完后,对那个“太太”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变成一本单纯的“民国宅斗指南”,充斥着各种勾心斗角的小伎俩。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宏大得多。它不仅仅展现了太太们如何争夺丈夫的宠爱或家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在传统与新思想碰撞的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挣扎。当她们被迫学习管理家业、甚至开始涉足一些“体面”女性不该接触的商业事务时,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新旧观念的冲突,被作者描绘得极其到位。那种想要挣脱束缚却又深陷礼教泥淖的无力感,让人读了为之叹息。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她很少直接评判,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历史的沉重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带着一种老上海月份牌画报的韵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纸醉金迷又暗流涌动的年代。我原本对民国题材的小说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不是在写风花雪月,就是在强调时代局限性,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聚焦于“厨房”这个家庭的核心空间。从目录和作者简介就能感受到,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去研究那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和生活细节。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常菜肴,融入到那个特定时代太太们的命运和抉择之中。比如,一道简单的熏鱼,背后可能藏着军阀对峙时期的物资短缺,或者是一个大家族权力更迭的缩影。这不仅仅是美食文学,更像是一部以烟火气为载体的社会史。那种通过食物来观察和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手法,简直太妙了,让人对书中那些太太们的智慧和韧性充满了好奇。我猜,光是那些菜谱的描写,就足够让美食爱好者沉醉其中了。

评分

读完第一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给折服了。她对环境氛围的营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书里描写的那个宅邸,不仅仅是一堆砖瓦的堆砌,它是有呼吸的,有温度的。从廊下的竹影婆娑,到清晨厨房里蒸腾而起的第一缕白气,字里行间都渗透着那个特定时代上流社会那种既讲究排场又不得不精打细算的矛盾感。书中主角的言行举止,那种克制而又暗藏锋芒的“太太”做派,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老电影里的经典形象,但又比电影更加立体和真实。特别是她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提到某位太太为了省下一小块上好的猪油,要如何巧妙地在仆人面前不动声色地进行调配,这种生活智慧远比那些大场面的冲突来得更震撼人心。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用词考究,读起来完全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轻浮感,仿佛真的捧着一本泛黄的旧日手稿在阅读,非常具有沉浸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