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太太的厨房
定价:42元
作者:李舒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8664163
字数:0
页码: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山河小岁月》姊妹篇,一部色香味俱全的民国故事集;2、在客厅谈真学问,于厨房窥真性情。深谙“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有做菜好手艺傍身的凶太太们不怕先生不;3、24道私房菜谱,让你一次偷师个够!
内容提要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目录
1. 张爱玲的美食地图
2. 张大千的牛肉面
3. 张学良和他的“转转会”
4. 宋美龄的沙拉和蒋介石的臭苋菜梗
5. 馋人黄侃
6. 张恨水:其实你不懂火腿
7. 唐鲁孙的火车餐
8. 西南联大的蒙自下午茶
9. 吴宓教授的“恩格尔指数”
10. 朱自清是饿死的吗?
11. 王世襄的巧克力圣代
12. 甜到哀伤的周氏兄弟
13. 爱下馆子的鲁迅和不爱下馆子的沈从文
14. 沈从文的湘行美味
15. 郁达夫的胃口
16. 胡适的狮吼牌烧杂烩
17. 名旦与酒
18. 杜月笙的草头圈子
19. 钱锺书的海外月子餐
20. 俞平伯家外的楼外楼
21. 邵洵美巴黎寻亲记
22. 邵洵美念念不忘的“功德林”
23. 厨神杨步伟
24. 康有为的流亡美食之旅
食单二十四味
1.张爱玲的下午茶里,怎么少得了可颂?
2.一碗川味面,吃出张大千的乡愁
3.王世襄牌葱花蛋,重要的是用心
4.洋芋火腿青豆饭,张恨水不懂,希望你懂
5.方召麐风格的红烧排骨
6.要美丽,跟着美龄拌沙拉吧
7.早安,来份蒋总统菜泡饭
8.手冲一杯咖啡,遥想西南联大
9.汽锅鸡,首先你需要一个汽锅
10.不蒸馒头蒸窝头
11.过桥米线,吃了变个沈从文
12.河东狮吼的蛋饺,你敢吃吗?
13.红酒炖梨,小醉怡情
14.甜到哀伤的红豆白玉乳
15.王映霞牌醒酒汤
16.谢寿康,你认识这条黄鱼吗?
17.赵元任家的大白菜清汤翅
18.美人汪精卫的美人肝
19.红烧肉也是有流派的
20.很想推荐给赵四小姐的醉虾
21.草头圈子,吃完像杜月笙那样霸气
22.鲁迅常吃的酿豆腐
23.康同璧牌罗宋汤
24.猜猜黄侃后的晚餐
作者介绍
李舒,女,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
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唱戏不务正业,
好八卦囫囵吞枣,
好历史走马观花,
好美食不远庖厨。
著有《艺术巨匠赵孟頫》《方召麐》《山河小岁月》。
在《Vista看天下》、腾讯“大家”“入流”等设有专栏。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物复杂性的探讨。这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被那个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做出了各自的取舍。特别是那些被置于“内宅”的女性角色,她们看似远离了政治风云,但实际上,她们的每一餐、每一次招待、甚至是对下人的一句苛责,都可能是权力斗争的延伸或缩影。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悬念,比如某位太太突然推拒了某道她从前最爱的点心,这种微妙的变化立刻引发了我的联想:是健康出了问题?还是她和丈夫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或是更深层次的家族秘密?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悬疑感,比起那些故作高深的阴谋论要高明得多。它让我们看到,在大时代背景下,最坚固的围墙,往往是从内部被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和不安全感慢慢侵蚀的。
评分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强刺激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它就像一壶需要时间温热的陈年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平淡,但回味悠长。我个人非常喜欢它所营造的那种“静默的张力”。你知道,在那个时代,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家庭,内部的暗流可能比外面的战火更让人心惊胆战。作者就是擅长捕捉这种“静”中的“动”。比如,仅仅通过对餐桌上摆放次序的微调,就能看出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舒缓,但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似乎都暗藏着对未来走向的伏笔。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更像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充满了历史细节和人性洞察的佳作,让人读完后,对那个“太太”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变成一本单纯的“民国宅斗指南”,充斥着各种勾心斗角的小伎俩。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宏大得多。它不仅仅展现了太太们如何争夺丈夫的宠爱或家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在传统与新思想碰撞的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挣扎。当她们被迫学习管理家业、甚至开始涉足一些“体面”女性不该接触的商业事务时,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新旧观念的冲突,被作者描绘得极其到位。那种想要挣脱束缚却又深陷礼教泥淖的无力感,让人读了为之叹息。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她很少直接评判,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历史的沉重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带着一种老上海月份牌画报的韵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纸醉金迷又暗流涌动的年代。我原本对民国题材的小说有些审美疲劳,总觉得不是在写风花雪月,就是在强调时代局限性,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聚焦于“厨房”这个家庭的核心空间。从目录和作者简介就能感受到,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去研究那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和生活细节。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常菜肴,融入到那个特定时代太太们的命运和抉择之中。比如,一道简单的熏鱼,背后可能藏着军阀对峙时期的物资短缺,或者是一个大家族权力更迭的缩影。这不仅仅是美食文学,更像是一部以烟火气为载体的社会史。那种通过食物来观察和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手法,简直太妙了,让人对书中那些太太们的智慧和韧性充满了好奇。我猜,光是那些菜谱的描写,就足够让美食爱好者沉醉其中了。
评分读完第一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给折服了。她对环境氛围的营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书里描写的那个宅邸,不仅仅是一堆砖瓦的堆砌,它是有呼吸的,有温度的。从廊下的竹影婆娑,到清晨厨房里蒸腾而起的第一缕白气,字里行间都渗透着那个特定时代上流社会那种既讲究排场又不得不精打细算的矛盾感。书中主角的言行举止,那种克制而又暗藏锋芒的“太太”做派,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老电影里的经典形象,但又比电影更加立体和真实。特别是她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提到某位太太为了省下一小块上好的猪油,要如何巧妙地在仆人面前不动声色地进行调配,这种生活智慧远比那些大场面的冲突来得更震撼人心。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用词考究,读起来完全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轻浮感,仿佛真的捧着一本泛黄的旧日手稿在阅读,非常具有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