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中國書係:唐前中國佛教史論稿》除瞭序論三章、每章三節,總結前人研究成果、交代《文化中國書係:唐前中國佛教史論稿》依據史料以及寫作思路之外;主體部分分為五編,每編五章,每章下設若乾節,由筆者多年來研究習作匯編而成,大體按照時間順序探討佛教人華以至唐代之前的佛教曆史與思想。
《文化中國書係:唐前中國佛教史論稿》以晉宋為斷代,上述對六朝“釋氏輔教之書”意義的說明與相應的考訂,意在指齣這部分材料非常重要,且內容豐富,迄今雖有不少專門性研究,但大都是文學史方麵的研究成果,可以說“釋氏輔教之書”對於佛教史研究者還是尚待開發的“新”材料。
作者簡介
張雪鬆,北京人,筆名雨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己發錶《法雨靈岩:中國佛教現代化曆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颱灣法鼓文化,2012年)等學術著作,《天藍色的彼岸》等譯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論
第一章 前人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坐標
第一節 以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演進為坐標
第二節 以隋唐佛教宗派為坐標
第三節 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為坐標
第二章 1949年以來大陸地區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研究範式
第一節 “上層建築”範式
第二節 “中國化”範式
第三節 “知識考古”範式
第三章 唐前佛教史研究的史料問題及本書的寫作思路
第一節 史料的概述與甄彆:社會史與思想史之辨
第二節 “釋氏輔教之書”
第三節 本書的結構與章節 安排
第一編 華夷之辨:佛教與中華文明的相遇
第一章 佛教入華早期史料闡微
第一節 佛與帝王師
第二節 “永平求法”的再討論
第二章 僑民佛教
第一節 梵僧來華與佛教初傳
第二節 僑民佛教的“鬍話鬍說”
第三章 化鬍與師夷:老子化鬍的曆史鈎沉
第一節 引言:由沙夫引發的佛教史研究方法與視角的話題
第二節 化鬍說:“鬍話鬍說”與“鬍話漢說”之間的一個過渡形態
第三節 師夷長技以自強
第四章 般若思想的傳譯:以早期漢譯經典《道行》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道行般若經》的譯本、講頌方式及核心思想
第二節 《道行般若經》中反映齣的大、小乘差彆
第三節 《道行般若經》中的本無思想兼及東晉般若學
第四節 般若學的轉嚮
第五章 對格義佛教的重新認識
第一節 反嚮格義與廣義格義
第二節 何為外書:中外問題還是新舊問題
第二編 魏晉佛教思想論綱
第一章 六傢七宗:東晉般若學的興盛
第一節 六傢七宗的代錶人物探析
第二節 六傢七宗的分類
第三節 六傢七宗的思想史地位
第二章 不順化以求宗的廬山慧遠
第一節 廬山慧遠創作《沙門不敬王者論》的具體背景
第二節 《沙門不敬王者論》的佛學思想分析
第三章 孤明先發的竺道生
第一節 竺道生的生年
第二節 道生第一次去廬山的時間
第三節 道生的“善不受報”義
第四節 道生的“身前身後名”
第四章 論東晉南朝的僧人學風的轉變
第一節 格義與六傢的玄風
第二節 玄談風氣的影響
第三節 佛學風氣的改變
第五章 晉宋之際般若學嚮涅槃學發展的多元化徑路-
第一節 毗曇學與《法華經》在般若學嚮涅槃學轉變中的作用
第二節 《肇論》中所體現的般若學嚮涅槃學轉變路徑
第三節 般若學嚮涅槃學轉變的廣泛信仰背景
第四節 小結:曆史與時代的問題化、理論化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佛教製度與政策舉隅
第一章 六朝佛教尺牘
第一節 六朝佛教書信概述
第二節 兩類公開信
第三節 小結:六朝佛教書信的功能
第二章 玄談與辯論:謝靈運《辨宗論》發微
第一節 引言: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節 山水不足以娛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憂
第三節 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第三章 辨宗、均聖與滅佛
第一節 佛教勢力的增長
第二節 略述北朝兩次法難
第四章 皇帝的菩薩戒:略論佛教在南朝國傢政策的定位
第一節 劉宋文帝時關於佛教社會作用的辯論
第二節 梁武帝與智者國師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佛教講經製度探析
第一節 唱導與齋講
第二節 轉讀與都講、麈尾
第三節 上講與問難
第四節 講經法會的程式化
第五節 總結:僧講、尼講、俗講
第四編 魏晉南北朝民間佛教探析
第一章 佛學義理研究與佛教信仰研究
第一節 像法與末法:從北魏曇謨最談起
第二節 “貓鬼”與神佛雜居: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生存的民間信仰環境
第二章 南朝民眾的佛教地獄信仰研究
第一節 晉宋時民眾接受的地獄信仰
第二節 地獄觀念與佛教其他教理的整閤
第三章 末法信仰與北朝僧侶數目暴增的吊詭
第一節 均田製的破壞與末法信仰
第二節 南北朝時期的“禪”
第四章 略論南朝的神僧大士
第一節 引言:魏晉南北朝的神僧類型
第二節 南朝初年的神異僧
第三節 梁陳間的神僧大士
第五章 地府與淨土:中國人死後世界信仰的重新構建
第一節 引言:原始反終,知生死之說
第二節 三教兼容的“煉獄”式地府信仰
第三節 從地府到淨土:儒釋道三教對死後世界“地仙”信仰模式的構建
第五編 南北朝佛學思想:以三教關係為主要視角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易學與佛學比較研究論綱
第一節 數與象
第二節 圓而神
第二章 涅槃與仙化:南朝釋道二教論衡
第一節 引言:南朝日趨激烈的佛道論衡
第二節 泥洹與仙化
第三節 夷夏與二諦
第三章 與儒學的一次交鋒:神不滅辯論的佛學意義
第一節 南朝神不滅的爭論
第二節 無明神明與一心二門
第四章 南朝中後期的佛教新思潮
第一節 南朝後期佛學的再度活躍
第二節 智境與二諦、三諦
第五章 術與道:教相判釋與學派體係的不斷創建
第一節 中國古代學術的分野與大、小乘
第二節 佛教的理想體係:對道的追求與對術的可望
參考文獻
一、原始資料
二、研究性論著
跋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前人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
佛教史的坐標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屬斷代佛教史,要做好這一斷代的佛教史研究,通常須在通史中找好定位,確立坐標。近百年來,中外學者在此方麵多有貢獻,大體來講,前人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有三種坐標:①以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演進為坐標,自湯用彤先生起,中國學人大都按此路徑前進;②以隋唐佛教宗派(主要是三論、天颱、華嚴、唯識、禪宗和淨土宗)為坐標,以日本學者居多,中國學者、教內人士兼亦有之;③以印度、西域佛教史地為坐標,歐美等西方學者常有采取此種取嚮者。
第一節 以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演進為坐標
魏晉清談誤國之說,唐以後頗為盛行,尤其是明清之際的士大夫感同身受,幾成定論;然“自乾嘉學者以至章炳麟、劉師培,為瞭打破支配學術的宋學程硃經義,大都在漢魏古人中尋求重言,漢學與魏晉學重新在當時提倡起來。漢學重在‘由辭以通道’的訓詁,魏晉學重在‘天人之際’的義理,前者是宋代‘心傳’之學的死敵,後者是宋代‘理學’的祖宗,在反對宋學的人看來,漢魏之學,宋人皆未能或之先也。錢大昕、章炳麟都以為何晏、王弼對於《論語》、 《易經》所發揮的義理之玄遠,後人莫及。照這樣講來,所謂宋學就成瞭陳舊不堪的貨色,不足以‘理學’宗派自豪瞭。即令說義理之學是新的,它的淵源也發生於魏人,而不能說始自來人”。①
言魏晉玄學為宋明理學之先導,與魏晉南北朝佛學為隋唐佛學之先導,在近代學術史上可謂異麯同工。迄今為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無疑以湯用彤先生的研究最為重要。簡而言之,湯用彤先生的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研究是以中國哲學發展為坐標,即通過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的演進視角而看待中國佛學的貢獻。在湯公看來:漢學是復雜而具體之學問,一事一理,不重抽象;玄學則是簡單抽象之學問,以為找到一最高原則即可解釋諸事.“漢末佛教約分二派:康僧會一派重祭祀、服食、吐納、升天,摻雜一些禪法,講小乘法數。支謙一派為大乘空宗之學,掃除一切相數。前一派總結舊漢學,後一派則下啓新玄學。”“漢魏之際,其時當新舊交替,佛教分為兩個係:安世高之佛學為小乘,重禪學,其再傳弟子為三國時之康僧會;支讖之佛學則為大乘般若,其弟子為支亮,再傳弟子為支謙。前一係為漢朝佛道最重要者,而後一係則為佛玄之開始。”在筆者看來,湯用彤先生對魏晉南北朝佛教史,有兩大判斷:①從佛道到佛玄,即從與中國本土方術雜糅的小乘毗曇禪數,到大乘般若空宗,類似於中國思想史上從漢學到魏晉玄學的進程;②從般若學到涅槃學,即從大乘般若空宗,到大乘涅槃佛性有宗,這一轉變過程,以竺道生為關鍵人物,其倡導“理為佛性”、“頓悟成佛”,實開宋明理學之先河, “自生公以後,超凡人聖,當下即是,不須遠求,因而玄遠之學乃轉一新方嚮,由禪宗而下接宋明之學,此中雖經過久長,然生公立此新義實此變遷之大關鍵也”。②
……
前言/序言
文化中國書係:唐前中國佛教史論稿 引言 本書是對唐代以前中國佛教曆史發展進行深入梳理與理論探討的學術專著。作者立足於豐富的史料,結閤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力圖呈現一個立體、多元且富於動態的早期中國佛教圖景。本書並非對佛教教義的單純闡述,而是聚焦於佛教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並最終深刻影響中國文化、政治、社會與思想格局的全過程。全書以“論稿”的形式,展現瞭作者在梳理史實基礎上,對其中關鍵問題進行的獨立思考與見解,旨在引發學界進一步的討論與研究。 第一編:佛教的早期傳播與本土化初探 本書的首要任務,便是追溯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初的艱難曆程。我們將考察漢代時期,當佛教作為一種異域宗教,是如何藉由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傳入中原大地。這一時期,佛教的傳播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誤解、排斥與適應。作者將重點分析當時社會各階層對佛教的反應,包括統治者的態度、士人的疑慮、民間百姓的接受程度,以及佛教教義在傳入過程中與中國本土思想(如儒傢、道傢)的初步碰撞與張力。 同時,本編也將深入探討佛教在中國進行的第一次重要本土化嘗試。早期的佛教翻譯傢們,如支婁迦讖、竺法護等,是如何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藉用中國固有的概念和錶達方式,來解釋深奧的佛教思想的?例如,“般若”的翻譯,“涅槃”的意譯,以及早期對“佛”的稱謂等,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調適過程。我們將考察早期寺院的興建、僧侶製度的建立,以及佛教徒在社會中的初步角色定位。這不僅僅是宗教的引入,更是文化基因的移植與重塑。 第二編: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高峰與士人心靈的皈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也是佛教在中國發展史上一個關鍵性的飛躍時期。本書將詳述佛教如何在亂世中獲得更廣泛的傳播,並成為士人心靈寄托的重要來源。我們將分析“玄學”與佛教思想的相互影響,探討“竹林七賢”等名士如何將佛理融入其人生態度與藝術創作之中。 本編將重點關注幾大佛教宗派(或思想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如般若學、涅槃學、淨土宗的萌芽等。我們將考察這些宗派的代錶人物,如道安、慧遠、鳩摩羅什等,他們是如何在理論上闡發佛教思想,在實踐上組織僧團,並為後來的佛教中國化奠定堅實基礎的。尤其會深入分析鳩摩羅什的翻譯事業,其譯本的準確性與流暢性,極大地提升瞭佛教經典的傳播效率與影響力。 此外,本書還會關注佛教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層麵影響。寺院經濟的初步發展,佛教藝術(如石窟寺的開鑿)的繁榮,以及佛教倫理對社會風尚的潛在改變,都將是本編的重要研究內容。我們將試圖理解,在國傢分裂、社會動蕩的背景下,佛教何以能夠提供一種超越世俗的慰藉,並成為士人精英和普通民眾的精神傢園。 第三編:北朝的佛教政策與多元宗教的共存 北朝,特彆是北魏時期,佛教的發展呈現齣獨特而復雜的麵貌。本書將詳細考察北魏統治者對佛教的態度,從早期的扶持到後期的“滅佛”,再到重新復興的麯摺曆程。我們將分析皇帝們的動機,如利用佛教鞏固統治、爭取僧侶支持,以及在政治鬥爭中對佛教的運用。 本編將著重分析北朝佛教的特點。例如,與南朝佛教相比,北朝佛教更具“國傢佛教”的色彩,寺院經濟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僧侶的社會地位也相對較高。石窟寺,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作為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其開鑿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是統治者政治宣傳與文化認同的象徵。本書將從曆史、藝術、宗教等多重維度解讀這些石窟的意義。 同時,我們還將探討北朝時期佛教與其他宗教(如道教、祆教、摩尼教等)的互動關係。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下,佛教如何保持其核心地位,又在與其他宗教的競爭與藉鑒中不斷演變,都將是本編的探討重點。通過考察不同宗教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早期中國宗教生態的復雜性。 第四編:南朝佛教的義理深化與社會接引 與北朝相對,南朝佛教在義理的探討上更為精深,在士人階層中也更具影響力。本書將分析南朝士族對佛教的接受與推崇,以及佛教如何與當時盛行的名士風度、玄言詩文相結閤。我們將考察淨土宗在南朝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三論宗”、“涅槃宗”等重要宗派的理論構建。 本編將重點分析東晉時期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的淨土道場,以及他關於“沙門不敬王者”的辯論,這不僅是關於僧侶政治地位的討論,更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一次重要思想交鋒。我們將分析當時士人如何從佛教中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以及佛教思想如何滲透到文學、藝術、哲學等各個領域。 此外,本書還會關注南朝佛教的社會實踐。寺院在社會救濟、教育等方麵的作用,以及佛教戒律在士人生活中的體現,都將有所涉及。南朝佛教的特點在於其高雅的學術氣質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相結閤,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積纍瞭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五編:隋唐之際佛教的轉型與製度化 隋朝統一中國,為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瞭穩定的政治環境。本書將分析隋文帝、隋煬帝對佛教的政策,以及這一時期佛教的復興與整閤。我們將考察佛教製度的初步建立,如僧官製度、度牒製度等,為唐代佛教的繁榮奠定瞭基礎。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但本書的聚焦時間點止於唐初。因此,本編將重點考察隋唐之際佛教所發生的深刻轉型。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已經基本形成,如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等,它們在理論上更加成熟,在組織上更為嚴密。本書將分析這些宗派的早期發展,以及它們如何應對中國社會的變遷。 同時,我們將探討佛教與國傢權力之間更為緊密的聯係。佛教在維護社會秩序、促進文化交流方麵的作用日益凸顯。作者還將對這一時期的佛教經典翻譯、寺院建設、僧侶教育等進行梳理,為理解唐代佛教的輝煌成就打下基礎。 結論:唐前中國佛教史的經驗與啓示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唐前中國佛教史的發展脈絡進行總結與提煉。作者將梳理佛教在中國從一種外來宗教,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全過程,並從中總結齣一些重要的曆史經驗。這些經驗包括:佛教如何通過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對話與融閤,實現瞭有效的本土化;如何通過適應中國社會的需求,贏得瞭不同階層的認同;以及如何在國傢權力與社會力量的作用下,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策略。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佛教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我們希望通過對唐前中國佛教史的深入研究,不僅能增進對這一重要曆史時期的認識,更能為理解當下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探討跨文化交流的普遍規律,提供有益的啓示。本書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多年來閱讀、思考、考證的結晶,期望能夠為學界同仁的研究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