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第2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财经管理系列)

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第2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财经管理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红文 编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艺
  • 高职高专
  • 财经管理
  • 职业教育
  • 教材
  • 21世纪高职高专
  • 茶道
  • 饮茶
  • 实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12637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9489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33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贾红文、赵艳红主编的《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第2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旅游酒店类系列》分上、下两篇。上篇注重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下篇侧重实用技能的训练。全书内容包括茶文化历史、茶类知识、茶具鉴赏、择茶用水、茶与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与文学艺术、茶的沏泡艺术等。本书内容充实,知识面宽,实用性强,适用于旅游酒店管理类、人文管理类、茶艺专业及茶艺爱好者学习,也可作为茶艺师职业资格培训考试用书。

目录

上篇
第1章 茶之源流
1.1 茶的起源
1.1.1 茶树的发现和利用
1.1.2 茶的称谓
1.1.3 茶的传播
1.2 饮茶方式的演变
1.2.1 从生食到粗放煮饮
1.2.2 饮茶伊始
1.2.3 细煎慢品
1.3 茶文化简史
1.3.1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1.3.2 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1.3.3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3.4 明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1.3.5 当代——中华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
1.4 茶艺的概念
1.4.1 茶艺的定义和范围
1.4.2 茶艺的内容
1.4.3 茶艺、茶俗、茶道与茶文化
1.4.4 学习茶艺的意义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实践活动
第2章 草木英华
2.1 茶树基础知识
2.1.1 茶树的形态特征
2.1.2 茶树的生长环境
2.2 茶叶的生产与制作
2.2.1 制茶工艺的发展历史
2.2.2 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
2.2.3 茶叶的制作
2.3 茶叶的分类
2.3.1 基本茶类
2.3.2 再加工茶类
2.4 中国名茶
2.4.1 名茶的特点
2.4.2 名茶的分类
2.4.3 中国现代茶区分布
2.4.4 中国十大名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实践活动
第3章 择器选陶
3.1 茶具——千姿百态玉玲珑
3.1.1 陶土茶具——流露韵致
3.1.2 瓷器茶具——张扬风格
3.1.3 竹木茶具——新颖别致
3.1.4 玻璃茶具——晶莹剔透
3.1.5 漆器茶具——鲜丽夺目
3.1.6 金属茶具——雍容华贵
3.2 紫砂茶具——紫泥清韵
3.2.1 紫砂泥——果备五色,烂若披锦
3.2.2 壶与人——紫砂风情
3.2.3 紫砂茗壶造型——千变万化
3.2.4 紫砂茗壶鉴赏
3.3 茶具选配——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3.3.1 因茶选具
……
第4章 烹茗论泉
第5章 茶与健康
第6章 精行修德论茶道
第7章 缤纷茶文化
下篇 茶艺实训
第8章 茶艺礼仪
第9章 行茶技艺
第10章 茶席设计
第11章 常见茶类行茶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茶饮与健康管理:理论、实践与市场前沿 图书信息: 书名: 现代茶饮与健康管理:理论、实践与市场前沿 适用专业: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食品营养与健康、市场营销(服务业方向)、休闲服务与管理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现代茶饮行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实践,并深入剖析当前健康管理趋势下茶饮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冲泡一杯茶”的操作手册,更是一部融合了营养科学、服务设计、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性教材,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快速变化的茶饮服务与管理岗位需求。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茶树种植的初级概念到终端饮品研发与市场营销的全流程,尤其侧重于“健康”和“创新”两大核心驱动力。 --- 第一部分:茶的科学基础与健康价值重构(Theory & Science) 本部分着力于打破传统对茶的认知壁垒,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茶的本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为后续的饮品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一章:茶的生物学起源与分类体系更新 解析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风味物质的影响。 聚焦于全球主要茶类(绿、红、乌龙、白、黄、黑茶)的现代加工工艺流程,强调非酶性氧化与酶性氧化的精确控制。 探讨“新茶种”和“地方特色种”的商业价值挖掘。 第二章:茶多酚、茶氨酸与生物活性成分的功效解析 详细介绍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在抗氧化、改善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机制,引用最新的临床或动物实验数据。 深入分析茶氨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阐述其在提升专注力、缓解压力方面的应用潜力。 讨论咖啡碱(咖啡因)的代谢规律,并提出在功能性饮品中实现“缓释”或“减负”的调配策略。 第三章: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 讲解茶叶中的农残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特别是欧盟和中国市场的最新标准。 水质对茶汤口感的影响,涉及硬度、pH值和矿物质含量的精确控制。 茶叶的仓储与保鲜技术,包括惰性气体保护和低温储存对风味稳定性的影响。 --- 第二部分:现代茶饮的技术实践与创新(Practical Application)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操作指南,重点在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饮品研发工具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章:传统茶艺的数字化与标准化 器具的演进: 从传统紫砂到现代控温电热器具的操作规范。 冲泡参数的量化分析: 运用传感器和数据记录,精确控制水温、浸泡时间和投茶比,以实现风味的最大化提取。 “一人一茶”的服务设计: 针对高端会晤、商务洽谈场景下的茶事流程设计与礼仪规范。 第五章:花草茶与本草的融合应用 系统学习药食同源理念在茶饮中的实践,如枸杞、菊花、决明子等经典配伍。 功能性复配饮品设计: 针对特定需求(如助眠、清润、养颜)进行配方设计,关注成分间的协同增效而非拮抗作用。 草本酊剂与提取物的工业化应用: 学习如何利用超临界萃取等技术提高植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第六章:冷萃与新式茶饮的工艺突破 冷萃技术深度解析: 探讨低温萃取如何改变茶多酚的释放速率,从而降低涩味,提升甜感。 发酵类茶饮的控制: 如康普茶(Kombucha)的菌种选择、发酵周期监控及二次风味添加技术。 基底制作与风味叠加: 掌握水果酵素、果泥、糖浆(如黑糖、焦糖)的标准化制作,以及如何平衡基底甜度与茶汤的层次感。 第七章:感官评定与风味描述的专业术语 教授如何运用专业术语(如“毫香”、“栗香”、“醇厚度”、“收敛性”)进行准确的茶汤描述。 盲测训练方法: 设计对比测试流程,训练学生识别不同产区、不同工艺带来的细微风味差异。 --- 第三部分:茶饮的市场运营与健康管理前沿(Management & Future) 本部分将视角从产品转向市场,关注茶饮企业的品牌战略、盈利模式以及在新零售环境下的运营策略。 第八章:健康导向的菜单设计与定价策略 营养标签与信息透明化: 学习如何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设计低糖、零添加的健康选项。 成本核算与毛利率控制: 针对高品质原料(如精品单品茶、鲜奶)的采购、损耗与定价模型建立。 定制化健康方案的商业化: 探讨为企业、健身房或特定人群提供“茶饮健康订阅服务”的可行性。 第九章:茶饮品牌的体验式营销与数字化门店 空间设计与品牌故事植入: 如何通过门店陈设、音乐和灯光营造符合品牌调性的沉浸式消费体验。 社群营销与KOL合作: 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产品故事传播和用户互动,构建忠诚的消费者社群。 O2O融合: 线上订单管理系统(OMS)与线下制作流程的无缝对接,优化外卖包装与保温技术。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与供应链伦理 探讨“公平贸易”(Fair Trade)在茶叶采购中的应用,以及消费者对供应链透明度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环保包装的创新实践: 研究可降解材料在饮品包装中的应用与挑战。 茶渣的循环利用: 探索废弃茶渣在农业、日化或生物能源领域的二次开发潜力,实现零废弃运营目标。 --- 学习目标 学完本书后,学生应能: 1. 掌握现代茶饮研发所需的化学、营养学基础知识。 2. 精通至少五种主流茶类的高效冲泡技术,并能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参数。 3. 具备设计和制作健康、创新型茶饮产品的能力,并能撰写详细的工艺流程卡。 4. 理解茶饮市场的趋势,能够在品牌策划、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中体现专业性和前瞻性。 5. 形成对茶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茶学入门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深厚的茶文化充满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系统又易懂的入门读物。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茶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第2版)》时,简直欣喜若狂。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茶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到不同茶类的分类、特点,再到各地独特的饮茶习俗,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茶类时,不仅仅罗列了事实,还融入了很多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到绿茶时,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炒青、烘青等工艺的不同,并且解释了这些工艺如何影响茶的滋味和香气,甚至还提到了不同地域绿茶的代表性品种,如龙井、碧螺春,并配以精美的插图,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品尝”到文字中的甘甜。此外,书中对于茶具的介绍也十分到位,从材质、造型到使用功能,都一一讲解,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对紫砂壶、盖碗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以后自己动手泡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的增长,更点燃了我对探索茶世界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在人文关怀和生活美学方面的触动,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我本来只是想了解一下茶的基本知识,但读着读着,却被书中洋溢着的温情和雅致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在讲茶,更是在讲一种生活态度。书中对中国传统文人品茶的描绘,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让我感受到了慢生活的魅力。它讲述了茶如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载体,那种“茶烟轻飏落花风”的画面感,让我对中国古典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一些章节,探讨了茶与养生、茶与礼仪、茶与社交等方方面面,让我意识到茶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统。当我读到书中关于“茶与道”的探讨时,更是深受启发。它将饮茶的过程升华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泡茶、品茶,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相结合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是一本“心灵鸡汤”,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并尝试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片品茗静思的空间。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让我“上手”的实践指导书!我一直对茶艺表演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性的活动。这本书的“实训”部分,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茶具的使用方法,从如何清洗、温杯,到如何投茶、注水,再到如何出汤、奉茶,每一步都有图文并茂的讲解,操作起来非常直观。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针对不同茶类,提供了具体且可操作的茶艺冲泡流程。比如,泡铁观音时,如何控制水温以激发其独特的“兰花香”,泡龙井时,如何让茶叶在杯中“雀舌横卧”的美态得以展现,这些细节的指导,让我觉得泡茶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在家泡了一壶乌龙茶,虽然第一次可能还有些生疏,但冲泡出的茶汤果然比以往更清澈,香气也更浓郁。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欣赏茶汤的色泽、闻香、品味,以及茶后留下的回甘,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我品饮茶的乐趣和层次。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亲手实践的茶艺爱好者。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商业领域打拼的从业者,我总是寻求那些能提升个人素养和拓展视野的读物。这本书,尽管书名带有“茶文化”和“茶艺”,却意外地给了我很多关于商业思维和市场营销的启发。书中在分析不同茶类市场定位时,所运用的逻辑和分析框架,与我们在分析消费品市场时的思路如出一辙。例如,书中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类比为一种“时间价值”的投资,并探讨了其在不同收藏群体中的市场接受度,这让我联想到高端收藏品、艺术品乃至某些金融产品的定价策略。再者,书中对茶艺表演的细节描述,如冲泡时的水温、注水手法、出汤时间等,其背后蕴含的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一个好的茶艺师,其目的不仅仅是泡出一杯茶,更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传递一种情感,这与我们在品牌建设中追求的“情感连接”和“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对不同地域茶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分析,也让我意识到在进行市场拓展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消费者习惯,不能一概而论。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跨界思考。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外国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扇绝佳的窗口。我一直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的饮食文化,而茶无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这本书以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茶世界的大门。书中对茶的起源、发展历程的梳理,如同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了解了茶是如何从一种草药,一步步演变成全球性的饮品,并在中华文明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茶文化差异的介绍,这让我明白,虽然源于中国,但茶在世界各地都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例如,书中对英国下午茶的描述,就让我看到了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和融合。更重要的是,书中对茶艺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泡茶这件事上所追求的精细、优雅和内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冲泡,更是一种对细节的把握,一种对仪式的尊重,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茶,以及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