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别裁

膏方别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协会 著,徐敏华,施杞,黄海茵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膏方
  • 养生
  • 滋补
  • 传统医学
  • 方剂
  • 健康
  • 中药
  • 调理
  • 食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0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40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膏方的制订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根据辨证论治,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而成。因此要求医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须具备良好的中华文化功底,才能充分体现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结合。《膏方别裁》以西医病名立题,处方经验根据中医辨证按治法分述,充分体现了膏方大方复法、标本兼顾、从本图治的特色。作者希望通过《膏方别裁》对膏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介绍,帮助人们了解中医膏方的基本知识,识别膏方服用中存在的误区,知晓膏方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选择适宜自己服用的膏方等基本常识,从而达到膏方养生健体,未病预防,治病纠偏,瘥后防复,延年益寿的功效。

作者简介

  徐敏华,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脑卒中”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局“希望之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特诊部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办公室主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早年先后师从王亦仁、姜春华、唐吉父、张伯臾、王正公等多位全国老中医,并得到裘沛然教授的亲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承担多项市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参编《中国历代名方集成》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女职工、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擅长各种内、妇、神经科疾病,如脑卒中及其后遗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腺症、不孕症等的中医治疗与膏方调理。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膏方养生的中医基础
第一节 为什么膏方可以养生
第二节 膏方重在调整脏腑功能

第二章 中医膏方
第一节 何谓膏方
第二节 膏方的历史
第三节 膏方的种类
第四节 膏方的组成
第五节 膏方和汤剂
第六节 膏方的优点和作用
第七节 膏方和辨证论治
第八节 为啥民间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的谚语

第三章 膏方的应用范围
第一节 膏方的适宜人群
第二节 哪些疾病适宜膏方调理
第三节 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能否服用膏方
第四节 肿瘤患者如何服用膏方
第五节 孕妇和产妇服用膏方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小儿是否适宜服用膏方

第四章 膏方服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 膏方服用的季节
第二节 膏方的服用方法
第三节 膏方服用有何禁忌
第四节 膏方服用前是否需要“开路方”
第五节 膏方服用期间能否饮茶、喝咖啡
第六节 服用膏方如何预防“上火”
第七节 服用膏方能否不用溶化直接含服
第八节 隔年的膏方能否继续服用
第九节 膏方能否与家人同服
第十节 膏方生“白花”能否继续服用
第十一节 膏方出现“反砂”现象能否服用
第十二节 膏方服用期间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停服

第五章 膏方的制作
第一节 中医膏方的制作加工
第二节 中医膏方成品的质量要求
第三节 中医膏方的取用与保存

第六章 膏滋补品介绍
第一节 常用补品的选择应用
第二节 胶类的选择应用
第三节 糖类的选择应用
第四节 市售膏方的成品介绍
各论各种常见病的膏方介绍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 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节 反复感冒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
第四节 心律失常
第五节 心肌炎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七节 高血压病

第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第三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四节 白细胞减少症
第五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胃食管反流病
第六节 脂肪肝
第七节 慢性腹泻
第八节 慢性胰腺炎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脑卒中
第三节 痴呆
第四节 帕金森病
第五节 癫
第六节 偏头痛
第七节 重症肌无力
第八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九节 失眠症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第四节 慢性尿路感染
第五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七章 代谢疾病
第一节 糖尿病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
第三节 肥胖
第四节 高脂血症
第五节 痛风

第八章 伤骨科、风湿科疾病
第一节 增生性骨关节病
第二节 骨质疏松
第三节 颈椎病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五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六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七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八节 干燥综合征
第九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九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月经病
第三节 痛经
第四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五节 产后病
第六节 不孕症

第十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梅尼埃综合征
第三节 慢性咽炎
第四节 过敏性鼻炎

精彩书摘

  《膏方别裁》:
  临床上以咳嗽、痰多,伴有或不伴气促等症状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冬春季发病。病情可因急性发作而加重,发作时咳嗽加剧,痰量增多,喘促不宁,有的患者甚至不能平卧。咳嗽和咳痰,尤以晨间起床后明显,痰量也以清晨较多,在稳定期多为白色泡沫样痰。慢支与慢阻肺密切相关,在临床症状上多有重叠。其区别在于,如患者仅有慢支的症状,而在肺功能检查时未达到持续气流受限的标准,则不能诊断为慢阻肺。
  慢支多由吸烟、环境污染、慢性感染、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逐渐引起肺脾虚弱,复感外邪侵袭,诱发成疾。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气虚弱,外卫空疏,利于六淫外邪乘虚而入,邪客于肺,使肺气不得正常宣降,故咳嗽、气喘之症遂作。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不但饮食谷物精微上奉日少,水湿亦因之停聚为痰饮,痰饮上逆,阻塞气道,故喘促痰多。肾主纳气,主水主命门火,肾虚则气不归根,故动则气促;肾阳亏虚命火不足,则水失其制,上泛为痰。
  二、处方经验
  针对慢支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病机,其咳嗽、咯痰更为明显,而气喘相对较轻,因此膏方处方中治“咳”与治“痰”是重点。一般而言,慢支与慢阻肺两者皆可养肺健脾,补肾纳气,佐以化痰平喘,但慢支偏于养肺健脾,止咳祛痰,兼顾补肾纳气,化痰祛瘀。
  ……

前言/序言


《膏方别裁》—— 凝聚千年智慧,解锁健康密码 在中医药浩瀚的宝库中,膏方以其独特的剂型、精妙的组方、显著的疗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用药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与疾病斗争、追求身心和谐的智慧结晶。本书,便是在此深厚底蕴之上,对膏方理论与实践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创新阐发,旨在为广大读者,无论中医专业人士,还是对养生保健抱有热情的普通大众,提供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参阅之作。 一、 传承与发展:膏方之古今脉络 膏方,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汉唐的萌芽,宋元的鼎盛,明清的完善,直至近现代的继承与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创新。本书将从历史的角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膏方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旅程。我们将深入探究早期膏方的雏形,如《内经》中记载的“膏滋”、《伤寒论》中的“调营方”,以及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药物炮制与膏方制作的记载。 随后,本书将重点梳理宋代至明清时期膏方理论的飞跃。我们会详细解读《太平圣惠方》、《局方》等经典医籍中关于膏方组方原则、功用分类的论述,以及名医如陈无择、叶天士、汪昂等人在膏方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叶天士的“膏方八法”,作为指导膏方临证应用的纲领,我们将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阐释其在辨证、选药、配伍、制剂等方面的精妙之处。 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膏方也在理论和应用上不断发展。本书将关注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膏方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名医们在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现代制剂技术等方面的探索。我们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膏方流派,以及现代医学对膏方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力求展现膏方作为一项活的传统医学,其生命力与适应性。 二、 理论之精微:膏方的核心体系 膏方之所以能成为中医药的瑰宝,在于其背后严谨而深刻的理论支撑。本书将系统阐述膏方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 辨证论治的精髓: 膏方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个体化。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精确把握患者的体质、病因、病位、病性,以及季节、地域、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从而制定出最适合个体的膏方。这包括对“虚”的细分,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等,以及对“实”的认识,如痰湿、瘀滞、食滞等,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些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法,如补虚、扶正、祛邪、调理等。 配伍之道的艺术: 膏方的配伍,堪称药物应用的艺术。我们将详细讲解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基本性能,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在膏方中的具体应用。书中将列举大量经典与验案,分析名医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配伍,发挥药物的协同增效作用,或制约药物的偏性,达到治疗目的的。我们会探讨复方药物的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治法的选择与应用: 膏方不仅是药物的堆砌,更是治法的载体。本书将对补法、泻法、调理法等常用的膏方治法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不同病症、不同体质,讲解治法的具体选择与应用。例如,对于年老体弱、久病虚衰的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补益之法;对于痰湿内阻、气机不畅的患者,如何运用调理之法。 药材的甄选与炮制: 优质的药材是制作好膏方的前提。本书将介绍常用膏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并重点强调药材的产地、采收、炮制等关键环节对膏方质量的影响。我们会探讨一些传统炮制工艺,如炒、炙、蒸、煨等,以及它们在改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的作用。 三、 临床之实践:膏方的应用场景 膏方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内、妇、儿、外、五官等各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养生保健的利器: 在亚健康日益普遍的今天,膏方作为一种温和而持久的调理方式,其养生保健价值日益凸显。本书将重点介绍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养生膏方,例如春季养肝膏、夏季清暑膏、秋季润肺膏、冬季补肾膏。我们将阐释如何根据个体的气色、神态、舌苔、脉象等,辨识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养生膏方,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慢病调理的良方: 许多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头痛、月经不调、类风湿关节炎等,常常需要长期调理。本书将深入探讨膏方在这些慢病调理中的优势。我们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疾病,结合具体的辨证分型,提供详实的膏方处方举例,并分析其组方思路与疗效机理。 康复期的辅助治疗: 大病初愈、术后康复等时期,患者身体虚弱,需要积极调养。膏方因其滋补力强、易于吸收的特点,成为康复期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本书将介绍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选择具有补益气血、滋补肝肾、健脾益胃等功效的膏方,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 体质调理的智慧: “虚寒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等,是我们常说的体质类型。许多人生来体质偏颇,容易罹患疾病。本书将着重介绍针对不同体质的膏方调理方案,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膏方改善体质,提升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辨证论治的典型案例: 本书将精选大量名医临证验案,涵盖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膏方的辨证思路、处方用药、加减变化以及疗效评价。这些案例不仅是理论的印证,更是临床实践的生动教材。 四、 制剂与应用:膏方制作的工艺传承 膏方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否,直接关系到膏方的疗效与质量。本书将对膏方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介绍。 选料与炮制: 再次强调优质药材的重要性,并介绍传统中药炮制的方法,如水飞、火煅、制首乌、制何首乌等,以及它们在膏方制作中的作用。 煎煮与熬制: 详细阐述膏方的煎煮原则、火候控制、时间掌握等,以及如何通过多次煎煮,充分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收膏与储存: 讲解如何根据药性和季节,选择合适的收膏方法,如烊化、兑入、糖渍等,并介绍膏方的储存方式,以保证其品质与有效期。 服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科学的服用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膏方的疗效。本书将提供关于膏方服用时间、剂量、间隔以及服用过程中的饮食禁忌等方面的指导。 五、 现代视角下的膏方: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与应用膏方?本书将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膏方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研究进展: 介绍现代科技对膏方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例如对膏方中多糖、黄酮、皂苷等活性成分的分析,以及其在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潜在作用。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 探讨如何运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对膏方的质量进行标准化检测,确保膏方的安全有效。 膏方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讨论膏方在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案相结合时,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肿瘤治疗后的辅助康复、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未来展望: 对膏方在未来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在个性化健康管理、慢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结语 《膏方别裁》并非一本简单的食谱,更不是一篇篇空洞的理论堆砌。它是一部凝聚了前人智慧的精华,是一次对膏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挖掘,更是一份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郑重承诺。本书希望通过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膏方的精妙之处,掌握膏方的应用之道,最终将这份传承千年的健康智慧,融入到您的日常生活中,让膏方成为您通往健康长寿的坚实阶梯。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健康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经络理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难以捉摸。《养生之道:古法与今用》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人体主要的经络走向,并且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每个经络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经络按摩方法,比如针对肩颈酸痛的按摩手法,以及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腹部按摩技巧。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后,发现效果确实很明显,长期以来困扰我的肩部僵硬得到了很大缓解。这种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书名是《养生之道:古法与今用》。这本书并没有像市面上许多养生书籍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各种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入手。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对身体有着深远影响的生活习惯。比如,关于睡眠,它没有仅仅强调“睡够八小时”,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辰的睡眠对身体器官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来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质量。读到这一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很多错误认知被一一纠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

读完《养生之道:古法与今用》,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的智慧是如此宝贵,而我们却常常因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忽略了这些。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耐心地引导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习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健康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生活指南”,教会我如何在日常点滴中注入养生的理念。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提升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的朋友们,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身体健康,而是将“养生”的概念延伸到了情绪和心理的调适。《养生之道:古法与今用》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情志养生”,它认为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列举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不同脏器的影响,并提供了许多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平复内心的焦虑,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来放松身心,甚至还包括一些古老的呼吸吐纳法。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养生,是身心的和谐统一,而非仅仅关注身体的机能。

评分

这本书在介绍食疗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但不同于许多只罗列药材功效的枯燥文本,它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食材巧妙地融入日常饮食中,而且考虑到了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人群的需求。书中有很多关于“药食同源”的实例,举例来说,它详细讲解了春天如何通过食用具有升发作用的食材来调理肝脏,夏天如何通过清淡的饮食来应对暑湿,秋天如何通过润燥的食物来保养肺部,冬天又如何通过温补的膳食来固护肾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提到了很多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食谱,这些食谱不仅有效,而且制作起来也并不复杂,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