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播的由黄磊和老戏骨李雪健主演的《嘿!老头》让人笑中带泪,是一部温情十足的电视剧,也让更多观众了解阿尔茨海默症是个什么样的病。虽说老年痴呆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病,但全世界研究者在进行大规模追踪调查和研究后,已发现人体中存在引发老年痴呆的危险因子、可抑制病情发展的因子。此外,针对轻度及中等程度的老年痴呆患者,已制作出可抑制病情发展的药剂。本书中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结合长年积累的研究心得和经验,为大家总结了改善老年痴呆的7大法则。实践这7大法则,能抑制病情发展,还能让症状不断减轻!
杨丽娜,医学专业,擅长日语,平时可钻研日语医学方面的书籍。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译有《漫画人体》《怀孕不难》等书。
森 惟明 高知大学名誉教授、脑神经外科专家、医学博士。1934年4月16日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区。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部。曾任京都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助教,1984年4月,作为脑神经外科的第一代教授前往高知医科大学(现为高知大学医学部)赴任。边担任由日本厚生省(现为厚生劳动省)任命的“特定疾患疑难性脑积水调查研究班”负责人等公职,边为高知县的脑神经外科据点医院的组建到处奔走。。现在多个医院的脑神经外科门诊为患有脑梗塞、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高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著有《培养幸福脑的九种力》等。
河野 和彦 名古屋Forest私立医院院长。1958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1982年毕业于近畿大学医学部。1982~1984年,在名古屋第二红十字医院担任实习医生(各科室轮转)。1984~1988年,在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科修完老年科学博士课程(医学博士)。1988~1994年,担任老年科学医生。1994年担任老年科学讲师。1995年,在爱知县厚生连海南医院担任老年科部长。2003年,在共和医院(爱知县)担任老年科部长。2009年,创立名古屋Forest私立医院。
序章“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究竟是衰老的原因?还是痴呆症的原因?
同样是“回想不起来”,衰老和痴呆症究竟有何不同12
以下这些情况可能就是痴呆症的表现14
痴呆症的各种前驱症状16
在家也能轻松完成的痴呆症自测题18
第1章人人都需要掌握的痴呆症基础知识
为什么痴呆症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症状?22
“痴呆症的大脑”不同于“衰老的大脑”26
痴呆症类型1 阿尔兹海默病28
痴呆症类型2 脑血管痴呆30
痴呆症类型3 路易体痴呆32
痴呆症4 额颞叶痴呆(Pick病)34
痴呆症的主要症状1 核心症状36
痴呆症的主要症状2 附加症状(行为?心理症状)38
为什么会出现附加症状(行为?心理症状)?40
Column 什么是老年前期痴呆症?
第2章发生痴呆症不单与脑组织病变有关?
即便出现脑组织病变也不一定会出现痴呆症?46
Column 在睡眠过程中悄悄发育的海马54
第3章有效改善痴呆症的8个法则
法则1 尽早诊断,不要让可以治疗的痴呆症错失良机56
1、就诊专科医院58
2、如果老人抵触就医时您该怎么办60
3、通过手术也可以治疗痴呆症62
4、还有哪些疾病容易与痴呆症相混淆66
Column 通过1滴血就可以对痴呆症进行检查和诊断?68
法则2 您需要了解这些治疗药物70
药物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 安理申(通用名:盐酸多奈哌齐)72
药物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2 易倍申(通用名:盐酸美金刚)74
药物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3 尼瓦林(通用名:氢溴酸加兰他敏)76
药物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4 艾斯能/利凡斯的明(通用名:卡巴拉汀)78
7
药物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5 抑制附加症状的其他药物80
法则3 由家人协助调节处方药物的使用剂量82
1、根据目前症状调节处方药物使用剂量84
2、根据“家庭天秤法”控制附加症状86
法则4 痴呆症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亦各不相同88
1、“阿尔兹海默病”――应尽早接受治疗90
2、“路易体痴呆”――根据症状轻重对药物剂量进行准确调节92
3、“脑血管痴呆”――以预防脑梗塞再发为主94
4、“额颞叶痴呆”――诊断治疗需谨慎96
5、“混合型痴呆”――诊断治疗相对较为困难98
法则5 不要指指点点,不要当面争论,更不要严厉斥责 104
1、尽可能缓解老人的不安情绪106
2、只在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给予必要的帮助108
3、不要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在不经意间给予提醒和帮助110
4、尽可能地不要让他/她感到孤单112
5、尊重老人过往的生活体验114
法则6 努力挖掘产生这些行为的背后原因116
通过鉴别要点了解痴呆症病情进展118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
1、经常发呆,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也逐渐变得漠不关心120
2、事物摆放位置、处理事物的顺序如果与以往不同时就会大发雷霆122
3、刚刚吃完饭就催着说“饭还没好吗?”124
4、总是穿不合季节的衣服126
5、渐渐变得不认识家里人128
6、看到了不可能出现的人130
7、总是责备家人偷了自己的钱包132
8、不但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还总是哭丧着脸134
9、总是失眠,就算睡着了也很快会醒过来136
10、虽然一直呆在家里却总是吵吵着说“我要回家”,然后转身夺门而出138
11、吃土?吃报纸?发现的时候老人总是在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140
12、不去卫生间,随地大小便142
13、大便之后,把大便糊在墙上,甚至会吃大便……144
14、家暴146
15、外出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基本不出家门148
法则7 强健大脑,向痴呆症说不150
1、适当调整作息生活习惯152
2、适当调整饮食结构156
3、注意基础疾病的预防治疗160
4、适当调整运动习惯164
5、积极与他人交流168
6、积极思考,锻炼大脑172
7、通过学习疗法改善痴呆症症状176
8、参加“大脑健康教育讲座”,预防痴呆症从了解痴呆症开始182
Column “耳部穴位按压”有助改善痴呆症状184
痴呆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后文有详细介绍),其中以阿尔兹海默病最为常见。阿尔兹海默病老人因为大脑皮层细胞坏死脱落丢失,而使脑组织出现逐步萎缩的状态。虽然萎缩部位各不相同,但是发病初期几乎所有阿尔兹海默病老人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这一典型症状,经常一边“这个……”“那个……”地指着东西却发现自己迟迟回忆不出事物的名字。某些情况下,即便与语言相关的脑功能区受累发生病变,有时也不会立刻影响老人的会话功能。因此,即便患者突然发病,也不会立刻出现症状,自然也就不易与“衰老引起的记忆力减退”相鉴别。
但是,对于那些因为脑血管障碍而出现脑血管痴呆的老人而言,如果病变累计语言功能区,那么就会引起老人突然出现言语不利的相关症状。如果病变累计运动功能区时,还会引起老人出现“走路迈不开步”、“拿不起东西”等等与运动相关的功能障碍。如果病变累及情感相关的功能区时,还会使患者出现情感抑制等等异常情绪。
综上所述,引起痴呆症的发病原因各不相同,病变的累及部位和疾病进展同样也会因人而异。目前尚未明确环境因素是否与痴呆症相关。因此,痴呆症的治疗方案也不能以一概全,而是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缓解和治疗。
怎么都想不起来了……?”究竟是衰老的原因?还是痴呆症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丢三落四”或者“绞尽脑汁怎么想都想不起来”的情况,“但是最近好像跟之前有点儿不太一样了……”,如果隐约间这种感觉一直挥之不去的话,也许就不是年龄渐长这么简单的原因了,还有可能是患上了痴呆症。
如果尽早确诊,尽早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痴呆症的相关症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的。
所以哪怕尽早一天也好,要想改善痴呆症症状,首先要从了解痴呆症开始,只有这样才是成功迈向康复治疗的第一步。
同样是“回想不起来”,衰老和痴呆症之间究竟有何不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丢三落四”或者“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的情况似乎变得越来越频繁。“今天早饭吃的什么来着?”,“刚刚在路上打招呼的人是谁来着?”此时,如果经过提醒可以回想起来,那么以上这些情况可能只是单纯因为年龄渐长,属于由于衰老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琐碎的事情可能暂时回想不起来,但是基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依旧正常,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也没有出现异常。
然而痴呆症则完全不同,刚刚吃了早饭转眼就不记得了,和本来认识的人在路上打招呼却一直以为自己在跟陌生人打招呼……像这样对于以往生活经验全部遗忘的情况,恰恰正是“痴呆症”的主要特征。就算经过提醒也回忆不起来,“丢三落四”,“怎么都想不起来”的情形好像也与以往不同,最后甚至“根本不记得自己丢了东西”。发展过程往往会从忘记小物件的摆放位置开始,而后逐渐发展为看到认识的人也不记得自己认识,最后甚至连时间、空间、自己的年龄也开始逐渐混淆,到最后甚至无法独自应对简单的日常生活起居……
由此可见,同样是“回想不起来”,痴呆症所引起的日常表现却与衰老所引起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左侧:痴呆症时的“记忆力减退”:
以往生活经验全部遗忘:右“饭还没做好吗?”左:“您不是刚刚才吃过吗”
不记得自己丢了东西:“您的东西丢了哦!”
对于时间?空间?人事物逐渐出现混淆(定向力障碍):“都这点了,必须要去上班了啊”
“初次见面,下午好”“爸爸是我啦……”
右侧:衰老时的“记忆力减退”:
以往生活经验部分遗忘:“早饭几点吃的来着?”
能够记得自己丢了东西:“啊!忘拿钱包了”
不会对时间?空间?人事物出现混淆:“好久不见,下午好啊”“啊!长相还记得,但是名字叫什么来着……”
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可能就是痴呆症的表现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那些疑似患有痴呆症的人群之中,约有四分之一都是独居生活的老年人。大多数情况下,痴呆症多以“记忆力减退”作为前驱症状,如果高龄老人一人独居时,就算每天都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有时甚至连自己丢了东西都浑然不觉,但是老年人还是会想当然地统统归咎为“自己年纪大了,丢三落四也很正常”,从而忽略了那些本就已经十分严重的痴呆症症状。除此之外,在痴呆症早期阶段,老年人的社交能力和理性思维可能暂时还没有受到痴呆症的影响,因此有时即便在和家人聚会时,家人也很难察觉出老人的这些不自然行为。
相比之下,如果老年人和家人同住时,老年人的这种不自然行为就会更容易被人发现。“诶?怎么好像有点不太对劲……”通过老人的一两个举动,家人往往首先会心存疑虑,等到进一步观察时就会发现,原来除此之外老人还有其他一些匪夷所思的奇怪举动,由此家人就会想到是不是老人已经出现了痴呆症的各种症状。其实,发现痴呆症症状的大多并不是老年人本人,大多数其实都是由住在一起的家人首先发现的。老年人的这些奇怪的举动,往往会使家里人产生一种“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如果您已产生这样的疑问,却又感觉与以往单纯衰老所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有所不同,那么您就要开始警惕老人是否已经出现了痴呆症的相关症状。
第五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赋权”。它没有把我置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位置,而是鼓励我去理解,去学习,去行动。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医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疾病的本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揭示问题”的层面,而是积极地提供了“解决之道”。无论是关于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还是关于如何调整居家环境以适应患者需求的建议,都充满了实践意义。书中对于“积极应对”的强调,也让我眼前一亮。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我们依然可以积极地寻求生活的意义,依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保持尊严”的讨论,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阐释了如何在疾病面前,依然能够维护患者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尊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疾病一无所知的旁观者,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能够支持、甚至能够积极参与到这场生命挑战中的一份子。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使命感。
评分第一篇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抱持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丝希望,又担心其中的内容过于沉重,难以承受。然而,翻开扉页,一股清澈的文字便扑面而来,仿佛一股温和的溪流,缓缓地洗涤着我内心深处的焦虑。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描绘了那些被“遗忘”的时光,那些在疾病侵蚀下逐渐模糊的记忆。我并非亲身经历者,但文字的力量却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患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痛苦与挣扎。书中对于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描述,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情绪上的变化,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闪光时刻”的描写所打动,那些转瞬即逝的清醒,那些依旧流露出的情感,都像是黑暗中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捕捉到如此细微的情感波动,并将它们用如此生动、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种疾病,更像是在与一群特殊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理解他们的不易。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与联结依然是支撑人性的最重要力量。
评分第四篇 当我读到书中那些关于“等待”的章节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我理解那种在无尽的黑暗中,期盼一丝光明的煎熬,那种在不确定中,努力维系希望的执着。作者用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了照护者们的辛勤付出,她们的耐心、她们的包容,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这本书并非提供“速效药”,而是让我们看到,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的是长久的陪伴,是细致入微的关怀,是对于每一个微小进步的珍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早期识别”的讨论,虽然这并非本书的重点,但作者提及的那些不易察觉的信号,却让我对周围的长辈多了一份留心。她提醒我们,有时候,最深刻的改变,往往是从最微小的征兆开始的。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这样的挑战时,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无论是专业的医疗机构,还是民间互助组织,亦或是亲朋好友的支持,都如同温暖的双手,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刻。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生命中的脆弱与坚韧。
评分第三篇 从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我原本难以想象的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疾病侵蚀下生活的图景,但这幅图景并非全然灰暗。相反,其中流淌着一种坚韧的光辉,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记忆”本身的解读。她并没有将记忆简单地视为一种功能,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一种构成个体完整性的基石。当这块基石逐渐崩塌时,留下的不仅仅是空洞,更是对过往生活痕迹的追寻,是对自我认同的挣扎。书中的一些片段,描述了患者在模糊的意识中,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所产生的微弱反应,这些瞬间的处理,堪称点睛之笔。它们提醒着我们,即使疾病剥夺了大部分的认知能力,人的情感本质,人的生命印记,依然以某种方式存在着。这本书也让我对“理解”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知道,更是感受,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去理解他们的处境。这是一种跨越距离的共情,也是一种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评分第二篇 这本书带来的,绝非仅仅是医学知识的灌输,而更像是一次关于生命、尊严与爱的深度探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智慧。她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巧妙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性的温暖融为一体。书中的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的侧重于家庭的照护困境,有的则聚焦于患者本身的内心挣扎,甚至还有一些是关于社会支持体系的探讨。每一则故事都饱含深情,让人读来感同身受,却又不会过度渲染悲情。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沟通的艺术”的章节所吸引。在面对失语、失忆的亲人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挫败,但作者却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且充满智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传递关怀,如何理解那些“无意义”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需求。这些技巧,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缓解照护者的压力。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像是获得了一种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力量。它让我明白,即使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依然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依然可以保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