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到心灵:当代身体研究与性别批评

从身体到心灵:当代身体研究与性别批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其逊 著
图书标签:
  • 身体研究
  • 性别研究
  • 女性主义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心理学
  • 人类学
  • 当代思想
  • 交叉性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35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98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身体成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之际,一个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究竟是谁在进行审美?是精神,还是身体?如果是精神,那么,独立的精神存在吗?精神何以会将身体当作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代的自然—人文研究越来越不支持精神独立存在的设想,所谓精神越来越被认作身体的功能/活动;倘若精神不过是身体的功能/活动,那么,审美的主体就只能是身体。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探寻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

内容简介

  在当代理论话语中,“身体”“性别”这两个范畴愈来愈吸引人们的目光,在由理性主导向追求感性自由转变的消费社会中,身体的感觉愈加重要,身体成为整个社会的隐喻,身体隐喻展示了一个多角度的立体文化空间。本书既有对西方重要身体理论与性别批评思想的阐发论述,也有对中国独有的性别错位现象的探幽发微,从身体隐喻与性别批评中我们将思索身与心、己与群、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关系。

作者简介

  莫其逊,男,1964年1月生,广西桂林人。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美学,主持、参与课题数项,获得广西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含译著)若干部,发表论文若干篇。

目录

第一章 身体研究与性别批评的美学价值………………………………………1
第一节 身体研究的定位 1
第二节 性别批评与女性主义 8
第二章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研究………………………………12
第一节 身体美学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12
第二节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建构 19
第三节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实践内容 29
第四节 身体美学的研究价值与局限性 43
第三章 “图西亚的筛子”:身体隐喻的理论阐释及性别批评意义………46
第一节 “图西亚的筛子” 的隐义与内涵 46
第二节 审美经验中的身体隐喻 53
第三节 性别批评话语中的身体隐喻 64
第四节 原型批评话语中的身体隐喻 71
第五节 “图西亚的筛子”身体隐喻的性别批评意义 78
第四章 女性主义批评“双性同体”理论研究………………………………97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双性同体”理论溯源 98
第二节 女性主义批评“双性同体”的理论构成 104
第三节 “双性同体”理论在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发展 111
第四节 “双性同体”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建设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向 122
1
目 录
CONTENTS
第五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127
第一节 溯源——不同的历史描述 128
第二节 兴起——从宗教寓言中走出来 134
第三节 影响与焦虑——由理论向实践的迈进 145
第六章 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及其美学意义……………………163
第一节 身体空间与外部空间 164
第二节 语言的身体 171
第三节 他人 175
第四节 文化与艺术 182
第七章 论性别错位的性别批评意义…………………………………………192
第一节 性别错位的表现形式 192
第二节 性别错位产生的原因分析 199
第三节 戏曲表演中性别错位现象的本质及文化意义 213
第四节 戏曲表演中性别错位现象的性别批评意义 219
后 记……………………………………………………………………………231
2
从身体到心灵——当代身体研究与性别批评 >>>


《身体的叙事:历史、文化与身份的交织》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身体”这一概念在人类历史、文化演进及个体身份建构中的多重维度与复杂性。我们并非从一个预设的、单一的框架出发,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审视身体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语境下被理解、被规训、被呈现,以及它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感知、经验与认同。 第一部分:身体的历史回响——从物质到象征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身体的角色经历了深刻的演变。从古希腊哲学对身体作为灵魂囚笼的禁锢,到中世纪宗教教义对身体的道德审判与禁欲主义,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艺术的赞颂与解剖学对身体结构的科学探索,身体的意义始终与时代思潮紧密相连。本书将梳理这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揭示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理解身体的物质属性(如疾病、衰老、生殖)与象征意义(如神圣、罪恶、美德)。 例如,我们将考察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如何将身体视为理性统治下的物质存在,强调克制欲望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对比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如何将身体视为罪的根源,通过苦修和圣洁来净化灵魂;再深入探讨启蒙时代以来,医学和科学的兴起如何将身体逐渐“去魅”,视作可被解剖、测量、修复的机械装置。这一过程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充满了张力与矛盾,不同的观念相互碰撞、融合,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身体的复杂谱系。 更进一步,本书将关注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身体经验。例如,在古代社会中,劳动者的身体、奴隶的身体、女性的身体,他们的物质存在与承受的苦难,如何为文明的进程付出了代价,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独特的印记。我们试图挖掘这些“沉默的身体”,理解他们如何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中生存、反抗与传承。 第二部分:文化的雕塑——身体的社会建构与规范 身体并非天然的、自在的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与社会力量的产物。本书将聚焦于文化如何“雕塑”身体,通过一系列习俗、仪式、法律、道德规范,来定义身体的界限、功能、美丑标准,乃至其潜在的价值。 我们将审视饮食文化与身体形态的关系。在一些文化中,丰腴被视为富足与健康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纤瘦则代表着自律与优雅。这些看似简单的偏好,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宗教信仰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想象。我们将分析不同饮食习惯如何影响着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这些健康差异又如何被赋予了社会意义。 再者,我们将深入探讨服饰、妆容、身体修饰(如纹身、穿孔、疤痕)等符号系统。这些外在的表达,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它们更是个体向社会传递身份信息、所属群体、甚至政治立言的重要方式。从古代贵族服饰的繁复等级,到现代时尚潮流的快速更迭,再到不同地域和族群独特的身体装饰,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认同的变迁。 本书还将重点分析社会规范如何规训和约束身体的行为。例如,关于公共场合的身体姿态、性行为的道德界限、疾病的污名化与隔离、对残障身体的看法等,都体现了社会对身体的期望与恐惧。我们将考察这些规范是如何被内化为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对自身身体的接纳或排斥。 第三部分:身份的熔炉——身体、经验与自我认知 身体是构成个体身份最直接、最鲜活的媒介。我们的身体经验,从感官的感知到生理的反应,从成长的变化到疾病的折磨,都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是谁。本书将探讨身体如何成为个体身份构建的“熔炉”,在其中融合了生物性、社会性、文化性以及主观的意识。 我们将分析年龄、性别、种族、阶级等身份维度如何通过身体而被感知和体验。儿童的身体如何被看管和教导?成年人的身体如何承载着社会角色的期待?衰老的身体又会经历怎样的生理与心理变化?这些差异化的身体经验,如何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以及他们如何与他人和社会互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身体如何成为表达和协商身份的重要场所。对于那些在主流社会中边缘化或被压抑的身份群体,身体常常成为他们反抗、赋权和寻求认可的阵地。例如,女性身体的自主性、性少数群体的身体表达、残障群体的能动性等,都体现了身体在个体身份建构中的能动性和解放潜力。 本书还将探讨身体与记忆、情感、创伤之间的深刻联系。某些身体的伤痕、特定的感官体验,可能会引发长久的情感共鸣或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这些都成为个体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身体的体验,是如此的内在而又如此的与世界相连,它在无声无息中,编织着我们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 第四部分:当代视域下的身体——挑战与重塑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加速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战和重塑着我们对身体的理解。本书将聚焦于当下关于身体的若干关键议题。 医学技术(如基因编辑、生育技术、整形手术)的发展,模糊了自然与人造的界限,引发了关于身体的边界、伦理和自主权的讨论。我们将考察这些技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健康”、“完美”和“生命”的定义。 媒体、广告和网络文化对身体形象的塑造,带来了新的审美标准和身体焦虑。我们将分析图像文化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身体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体消费主义和身体改造的倾向。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也直接关系到身体的生存状况和健康。我们将审视身体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如何在面临环境危机时承受压力,以及如何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当代社会中关于身体的各种抗争与赋权运动。例如,身体积极主义(body positivity)、关于月经污名化的打破、跨性别者的权利争取、对不健康减肥文化的批判等等,这些都在不断挑战着既有的身体观念和权力结构,试图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和尊重的身体叙事。 结语:身体的无限可能 《身体的叙事:历史、文化与身份的交织》不是一部静态的百科全书,而是一场邀请读者参与的动态对话。我们相信,对身体的深入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更能揭示社会权力运作的机制,洞察文化变迁的脉络,并为我们思考人类的未来提供关键的视角。身体,既是生物性的存在,也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容器,以及身份的载体。理解身体,就是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本书希望能够打开一扇窗,让读者看到身体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与身份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性别批评”这个词组,让我对这本书的潜在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我深信,社会性别不仅是一种身份标签,更是一种权力结构,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作为个体如何被看待、如何行动,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自身的认知。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来审视和解读身体的意义和功能,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分析社会强加在不同性别身上的刻板印象,以及这些刻板印象是如何作用于个体的身体经验,甚至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例如,女性身体常常被物化、被凝视,而男性身体则常常被要求表现出力量和控制。这些规范性的期待,无疑会对个体的身体自主性、对自身身体的接纳度,以及在社会中的行动自由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这些不平等是如何通过身体层面的压迫和规训得以维系的,并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工具,去挑战和颠覆那些基于性别差异而产生的歧视和不公,从而促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评分

当我看到“当代身体研究”这个词汇时,我立即联想到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关于身体议题的蓬勃发展。从现象学对身体体验的重新关注,到后结构主义对身体符号意义的解构,再到各种跨学科的研究,身体已经不再是边缘化的研究对象,而是成为了理解人类存在和社会文化现象的核心。这本书的标题,将“当代”与“身体研究”相结合,让我预期它会呈现出一些最新的、具有前沿性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我期待它能够超越一些陈旧的二元对立思维,例如身心二元论,而是以一种更为整体和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身体。我希望它能涵盖当前身体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议题,比如数字身体、后人类身体、身体政治,以及身体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新角色。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观点,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身体研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下身体研究最新动态的绝佳机会。

评分

我注意到书名中的“心灵”二字,这让我想到,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人类存在中最核心也最神秘的议题之一。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身体的感受,而身体的不适又会扰乱我们的思绪。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这种内在的联系,让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这种身心互动机制。我猜想,它可能会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去阐释身体如何影响心灵的形成和运作,以及心灵又如何反作用于身体。例如,童年时期身体的经历,比如抚摸、拥抱,甚至是忽视和虐待,都可能在人的心理层面留下深刻的印记,塑造着其成年后的情感模式和人际关系。反之,长期的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常常会导致身体的疾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种身心一体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关注身体来改善心理健康,或者通过调整心态来缓解身体的不适。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评分

“性别批评”这个部分,让我联想到的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二元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平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都与我们对身体的理解和解读有关。这本书的标题,将“性别批评”与“身体”结合,让我相信它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探讨那些被视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身体特质,以及这些特质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并成为评判个体价值的标准。例如,女性的身体常常被期待保持柔弱、苗条,而男性的身体则被要求强壮、阳刚。这些规范化的要求,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身体自由,更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性别暴力、身体羞辱以及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是如何通过对身体的操纵和规训而得以延续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质疑和挑战这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从而促进性别平等,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由、健康、有尊严的身体,并从中获得真正的解放。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身体”与“心灵”的并置,立刻勾起了我对身体经验与内在感受之间复杂关联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和体验,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这本书的标题似乎预示着它会深入探讨身体作为一种存在模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是意识的生成。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说的身体感受,比如疼痛、愉悦、疲惫、力量感等等,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的心理活动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展现身体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容器,而是一个承载着文化、社会、历史印记的动态实体。毕竟,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对身体的理解和实践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理解又反过来塑造了个体的身心状态。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满足我对这种深层探索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这种身体与心灵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这其中可能隐藏着哪些我们尚未发掘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