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子琴这一被称为划时代的“万能”乐器,是20世纪出现的新乐器。《电子琴初级教程》共计六十课,从*基础的五线谱、谱号及认识键盘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领初学者入门。每课在讲解基础乐理的同时都配有一定量的练习乐曲。大大增加了少儿学琴的兴趣。另配有中、外优秀名曲五十首奉献给大家。
作者简介
刘梅,青年钢琴家,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家,北京圣吗哪音乐学校创办人、校长。北京市音乐家协会钢琴基础教育分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琴学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电子琴考级评委。自幼酷爱音乐,曾师从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王世琰,后随中央音乐学院张惠琴、郑丽琴教授学琴。1979——1984年随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著名教授、著名钢琴家李其芳继续深造。曾任国家军乐团钢琴演奏员。1985——198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首届双排键电子琴师资培训班深造,师从日本著名电子琴演奏家、教育家后藤将也先生。
1997年6月在北京创办了圣吗哪音乐学校,并担任校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课 认识五线谱及谱号
第二课 认识键盘
第三课 小节、小节线、拍号、音符时值及休止符
第四课 指法标记、演奏姿势及手型
第五课 基本音符
第六课 双手弹奏
第七课 基本音符及乐曲练习
第八课 基本音符及乐曲练习
第九课 用单指和弦C、G、F伴奏的几音乐曲
第十课 C、G、F音阶及上下加线
第十一课 八分音符和连线(乐句)的弹法
第十二课 降B大三和弦(bB)及属七和弦G7、D7、C7
第十三课 附点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跳音、切分音、全音和半音
第十四课 两个音的连线和三个音的连线的特殊奏法
第十五课 新乐曲十首
第十六课 多指和弦及和弦连接
第十七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乐曲
第十八课 小调音阶音阶
第十九课 小调弹奏小品六首
第二十课 小调的和弦连接
第二十一课 多指和弦弹奏曲
第二十二课 十六分音符、休止符、附点八分音符及相关节奏
第二十三课 带有十六分音符的乐曲
第二十四课 附点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第二十五课 D大调音阶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二十六课 用D大调弹奏的乐曲
第二十七课 多指和弦伴奏的六首D大调乐曲
第二十八课 三连音及练习曲
第二十九课 降B大调音阶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三十课 用降B大调弹奏的乐曲
第三十一课 多指和弦伴奏的四首降B大调乐曲
第三十二课 3/8拍和6/8拍
第三十三课 用3/8拍子弹奏的乐曲
第三十四课 多指和弦伴奏的3/8拍乐曲
第三十五课 用6/8拍子弹奏的乐曲
第三十六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6/8拍乐曲
第三十七课 A大调音阶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三十八课 用A大调弹奏的乐曲
第三十九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A大调乐曲
第四十课 b小调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四十一课 用b小调弹奏的乐曲
第四十二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b小调乐曲
第四十三课 g小调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四十四课 用g小调弹奏的乐曲
第四十五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g小调乐曲
第四十六课 装饰音及其奏法
第四十七课 演奏带有装饰音的乐曲
第四十八课 降E大调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四十九课 用降E大调弹奏的乐曲
第五十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降E大调乐曲
第五十一课 升f小调音阶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五十二课 用升f小调弹奏的乐曲
第五十三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升f小调乐曲
第五十四课 c小调音阶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五十五课 用c小调弹奏的乐曲
第五十六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c小调乐曲
第五十七课 E大调音阶及多指和弦连接
第五十八课 用E大调弹奏的乐曲
第五十九课 用多指和弦伴奏的E大调乐曲
第六十课 基本练习
电子琴独奏曲五十首
附录一 多指和弦一览表
附录二 简短音乐术语
附录三 电子琴单指和弦一览表
前言/序言
电子琴这一被称为划时代的“万能”乐器,是20世纪出现的最新乐器。由于其性能完全合理化,又被认定为是一种无论谁都能很容易地演奏,而且还能取得演奏效果的乐器。因此,“容易演奏的乐器”就成为美国宣传该乐器所使用的商业标语。
“容易演奏的电子琴”的鼻祖,是大约1950年制成的哈蒙德“和弦”琴(Hammond“chord”Organ)。从哈蒙德的“和弦”电子琴开始,美国的电子琴渐渐倾向于自动伴奏装置,其后,利用电子工艺使该乐器的大众化获得成功。美国的“容易演奏的电子琴”,为一批海派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自己演奏乐器的快乐,为深奥的乐器大众化作出了贡献!
电子琴的优点很多,首先,音程绝对准确,不用调音。音色、音量能自由调整和控制。用自动伴奏装置能学到各种节奏和感受到丰富的和声变化。能把音域扩大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能创造出崭新的音色,能制造琶音与滑音,能奏出人类技能所无法演奏的急速和弦,能自由调出回声及加入混响,加上价格便宜不占用过多空间,携带方便等特点,成为了大众喜爱的乐器。
4至5岁,是正适合接受音乐学习与薰陶的年龄,但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所限制,很多希望子女学习钢琴的家庭只能选择电子琴的学习,所以电子琴这样的乐器就受到了更多人士的接受。近年来,学习电子琴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很多孩子在学习了几年电子琴后,又转入西洋管乐、钢琴等乐器的学习。
本书共计六十课,从最基础的五线谱、谱号及认识键盘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领初学者入门。每课在讲解基础乐理的同时都配有一定量的练习乐曲,大大增加了少儿学琴的兴趣。另配有中、外优秀名曲五十首奉献给大家。
愿电子琴能带给学习者更多快乐、更多幻想、更多美感、更多创新,并通过电子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编者
音乐世界的钥匙: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精粹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电子琴的入门技巧,而是深入探讨钢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核心乐器的演奏实践、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音乐语境中的多元应用。全书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赋格到浪漫主义奏鸣曲的风格解析,技巧精进的科学方法,以及现代演奏家在诠释经典与创新前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读者将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演奏范例,构建起对钢琴艺术的全面认知,无论您是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演奏者,还是对音乐学习充满热忱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开启一段深邃而富有启发性的音乐探索之旅。 --- 第一部分:钢琴的血脉——历史沿革与乐器哲学 第一章:从羽管键琴到现代三角钢琴的演变 本章将追溯键盘乐器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钢琴”(Pianoforte)的诞生及其如何彻底改变了音乐的表现力。我们将细致考察哈默克劳斯(Hammerklavier)结构如何解决了羽管键琴和击弦琴在力度控制上的局限性,使演奏者能够真正实现“强弱”(Piano e Forte)的对比。 早期键盘乐器概述: 简要介绍鲁特琴、古钢琴(Clavichord)及羽管键琴的工作原理及其音色特征,为理解钢琴的突破性奠定基础。 克里斯托福里(Cristofori)的革新: 深入分析“逃逸机构”(Escapement Mechanism)的发明,这是钢琴历史上的关键节点。讨论这种机械创新如何为音乐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态范围和触键控制。 古典时期钢琴的定型: 考察施坦威(Steinway)等厂商在十九世纪对钢琴设计(如交叉弦、铸铁框架)的改进,这些改进如何适应了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对更宏大音量和更丰富和声色彩的需求。 当代钢琴的种类与选择: 区分三角钢琴与立式钢琴在音板结构、弦长和共鸣箱上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钢琴对演奏风格(如室内乐、独奏会)的影响。 第二章:键盘上的美学——风格的辨识与内在精神 键盘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对时代精神的忠实反映。本章致力于培养读者对不同音乐历史时期风格的敏锐洞察力,理解技术为风格服务的核心原则。 巴洛克时期的织体与对位: 以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为例,解析复调音乐的逻辑结构、声部进行与“不中断的节拍律动”。重点讨论在现代钢琴上如何模拟羽管键琴的清晰度与颗粒感。 古典主义的清晰与平衡: 研究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探究其清晰的句法结构、主调音乐的特征,以及对力度记号的精确把握,强调“节制之美”。 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叙事性: 深入分析肖邦、李斯特作品中对音色和踏板的革命性运用。讨论如何通过触键的细微差别来营造歌唱性的旋律线条(Cantabile)和宏大的戏剧张力。 印象派与二十世纪的色彩探索: 考察德彪西、拉威尔如何利用非传统的和声、复杂的踏板技巧来描绘光影与氛围,这要求演奏者掌握更细腻的色彩控制能力。 第二部分:精进之梯——技巧构建与科学练习法 第三章:触键的物理学与生物力学 成功的钢琴演奏建立在对自身身体工具的深刻理解之上。本章抛弃僵化的“手型”教条,转而探讨如何利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实现高效、无损的演奏。 重力的运用而非蛮力: 阐释如何通过手臂的重量引导至指尖,实现持久而有穿透力的音色,而非依赖单纯的肌肉力量。讨论“放松”与“集中”的辩证关系。 手指独立性与协同: 探讨针对性练习(如哈农练习的现代化应用)如何改善手指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重点区分“指尖支撑”与“指腹接触”的不同音色效果。 手腕与手臂的协调: 深入分析手腕作为“减震器”和“导流器”的作用,尤其在快速音群、琶音以及需要大幅度跨越时的功能。 节奏的内在化: 探讨使用节拍器训练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将复杂的节奏模式通过听觉反馈内化,实现“内在的节拍脉动”。 第四章:踏板的艺术——空间、共鸣与时间感 延音踏板是钢琴的灵魂,也是初学者最难掌握的工具之一。本章将踏板的使用提升到“空间构建”的层面。 基础踏板技术解析: 区分延音踏板(Damper Pedal)、柔音踏板(Una Corda)和保持踏板(Sostenuto)的物理作用。 和声的“融合”与“污染”: 通过实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的和声进行中,精确掌握“踏板的更换时机”,避免声音的混浊。讨论如何在巴赫作品中谨慎使用踏板以保持织体的清晰度。 “半踏”与“瞬间释放”: 探索高级踏板技巧,如在快速乐句中微妙地使用半踏(fluttering pedal)来增加声音的空气感和流动性。 听觉训练: 强调听觉在踏板运用中的决定性作用——演奏者必须“听到”声音在空气中消散的过程,才能做出正确的踏板反应。 第三部分:从识谱到诠释——深入作品分析 第五章:乐谱的解码:结构、和声与记号的深层含义 乐谱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更是作曲家留下的“行动指南”。本章旨在教会读者如何像分析文学作品一样分析音乐结构。 曲式分析基础: 学习如何快速识别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主题与变奏等基本结构,理解乐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和声语言的阅读: 不要求成为专业的和声学家,但需要理解调性中心的转换、副属和弦的使用如何驱动音乐的情绪发展,这直接影响了演奏的力度分配和色彩把握。 表情术语的精确理解: 深入解析意大利文、德文、法文表情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 Affettuoso(充满感情地)与 Dolce(柔和地)在力度和触键上的细微区别。 版本比较的必要性: 探讨不同版本(如布索尼版、海涅版与原稿)的差异,理解编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原作的倾向性处理,培养批判性阅读乐谱的能力。 第六章:演奏的心理学与舞台呈现 钢琴演奏是高压下的即时艺术。本章关注演奏者如何管理压力、保持专注,并将内在的音乐理解转化为令人信服的舞台体验。 高效的记忆策略: 从“肌肉记忆”转向“多维度记忆”,包括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乐谱布局)和结构记忆(曲式逻辑)的整合训练。 应对演奏焦虑(Stage Fright): 提供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包括预演的“情景模拟”,以及在舞台上“重新聚焦”的实用技巧。 诠释的个性化: 讨论如何在尊重作曲家意图的前提下,注入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强调“模仿”的局限性,鼓励演奏者发展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观点。 与听众的对话: 探讨在音乐厅环境中,演奏者如何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的起伏,建立起与听众之间无声的交流桥梁。 --- 结语:永无止境的探索 本书的目的不是提供一套固定的“电子琴速成法”,而是为渴望深入掌握键盘艺术的求知者,铺设一条通往钢琴演奏艺术殿堂的阶梯。音乐的深度在于学习者持续的好奇心与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真正的精通,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对工具的掌控,以及对每一个音符背后深层意义的不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