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瑩,楊宜音,趙誌裕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心理學
  • 中國社會
  • 心理學研究
  • 行為科學
  • 文化心理學
  • 社會問題
  • 心理評論
  • 學術著作
  • 中國研究
  • 行為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70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61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字數:20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中,文化與社會變遷使人們的心理狀態發生很大改變。本書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專題將探究在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語境中,人們特有的心理及行為機製。書中收錄的八篇論文多采用實證研究範式,內容涵蓋較為豐富的研究領域,包括人們在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地位感知對創造力的影響、文化價值觀與族群關係認知、文化適應過程、文化排斥反應、政治參與效能感、文化規範與專業認同等主題。

作者簡介

楊宜音,女,1955年12月生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2010~2014)。《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主編。1997年香港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2~2003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5年9~12月颱灣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2006年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心理學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學院訪問學者,2007年10~12月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係訪問學者。在學術書刊中發錶論文80餘篇/章。主要研究領域:華人社會心理,包括人際關係、群己關係與群際關係。
吳瑩,女,1981年齣生,河南汝南人。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1998-2002年,攻讀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係學士學位。2003-2006年,攻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2010-2013年,攻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2006-2009年,任職於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2013年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主要研究領域:文化社會心理學、群際心理學、階層與社會心態、城市民族社區、精神康復社會工作等。曾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民政部資助課題多項,擔任過《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執行主編。

目錄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與現實中國社會的發展(捲首語)【吳 瑩 趙誌裕 楊宜音】

地位階層認知與群際接觸中的文化混搭心理
文化混搭條件下的地位感知對弱勢方個體創造力的影響【張慶鵬 盧 芳】
外群體知覺與文化依戀:民族本質論的中介作用【利愛娟 楊伊生】
漢語二語者文化混搭性及文化適應的情感特徵、影響與緩衝機製【伍鞦萍 鬍桂梅】
多元文化經驗增強外文化排斥反應?
  ——開放性和本文化認同的作用【鬍洋溢 韋慶旺 陳曉晨】
流動兒童的雙重文化適應與心理適應:傢庭功能的中介作用【張春妹 硃文聞】

傳統-現代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當傳統遇到現代:文化排斥效應對老字號現代化的影響【周懿瑾】
群己關係視角下社會個體化對政治認知及政治效能感的影響研究【張曙光】
儒傢倫理、國傢民族觀與權威認同的危機【趙 鋒】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投稿須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精彩書摘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
  在社會認知研究中,作為刻闆化信息錶徵研究焦點之一的內一外群體效應(in—group/out—group effects)研究指齣:人們會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知覺更加積極和敏感,而對外群體則趨嚮激發消極的劃闆印象,進行信息加工時會産生明顯的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到闆化(王新波、單洪雪,2008)。個體進入以外群體為主體的新文化環境時,母體文化(native culture)提供瞭情感支持和在逆境中的保護,使個體獲得舒適和安全(Hong,Fang,Yang,&Phua,2013)。民族的常人理論用來解釋民族屬性的固著與可變,它能夠有效預測對外群體的知覺,進而影響個體進入新環境時對新環境的主流文化(host culture)的適應(Bastian&Haslam,2008:Hnng,Chao,&Sun,2009;高承海、萬明鋼,2013)。因此,在我國以常人理論為視角探討民族的外群體知覺和母體文化的保護作用,對研究民族關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直接影響我們對外群體的知覺,特定的文化定位(cultural orientation)會使得個體在解釋周圍環境時傾嚮於與某種特定文化維度保持一緻。個體對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知覺越大,內外群體的分界也越明確。因此,民族差異感會直接影響個體對其他民族的認知和判斷。民族心理距離可以用來反映族際交往過程中的交往主客體在心理上對他民族産生的距離感,是對外群體與內群體差異知覺的體現,對民族心理距離的評估有助於對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行為進行預測(戴寜寜,2011)。其次,對不同民族所處的利會階層位置和階層差異的判斷是個體對外群體的知覺在社會階層上的解釋和反映,社會認知視角下的社會階層研究認為,高低不同的社會階層的形成是由物質資源的有限性和主觀感知的社會地位差異導緻的。
  ……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洞察個體與社會交織的復雜網絡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以其深度與廣度,再次匯聚瞭中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呈現當下中國社會情境下,個體心理與社會互動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本輯內容涵蓋瞭從宏觀社會變遷對個體認知、情感的影響,到微觀人際交往中的權力 dynamics、情感聯結,再到群體行為、文化價值觀如何在社會結構中塑造個體,以及數字化時代對心理健康的全新挑戰等多個維度。每一篇文章都凝聚著研究者們嚴謹的學術態度與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求在復雜多變的中國社會現實中,挖掘齣具有普遍意義和獨特價值的心理學規律。 本輯的顯著特點之一,在於其對中國社會轉型期中齣現的特有問題與現象的關注。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社會關係都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重塑。這種轉型既帶來瞭新的機遇,也伴隨著新的挑戰。本輯的研究深入探討瞭這些變革如何影響個體的身份認同、歸屬感、幸福感以及應對壓力的機製。例如,有研究考察瞭城鄉遷移、代際關係變化、職業流動等因素對不同群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瞭社會支持係統在緩解轉型壓力中的作用,並提齣瞭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建議。 在個體層麵,本輯的研究關注瞭情緒、認知、動機等基本心理過程如何在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下展現齣其特殊性。從對傳統文化價值觀(如集體主義、人情世故)如何影響個體決策和行為的分析,到現代社會中個體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再到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個體在情緒調節和心理韌性上的差異,都進行瞭細緻的探討。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輯中有多篇研究聚焦於中國社會的“麵子”文化、關係網絡(guanxi)對個體自我呈現、社會比較以及道德判斷的影響,揭示瞭這些文化特質如何構建起一套獨特的社會心理運行邏輯。 人際交往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領域,本輯的研究也在此投入瞭大量筆墨。從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模式、衝突解決,到工作場所中的團隊閤作、領導力效應,再到網絡社交中的匿名效應、身份構建,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本輯的研究不僅關注瞭正麵的人際互動,也探討瞭負麵的人際現象,如網絡欺淩、社會排斥、歧視等,並分析瞭其産生的心理機製和乾預策略。尤其是在數字化浪潮席捲之下,社交媒體、在綫社區等新型互動場域對人際關係的重塑,成為瞭本輯研究的重點關注對象。研究者們試圖理解在虛擬空間中,個體如何維係現實中的關係,又如何發展齣新的社群,以及這些互動對個體自我認知和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 群體心理與社會認同也是本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且復雜。本輯的研究探討瞭群體認同的形成與變遷,如基於地域、職業、年齡、性彆、民族等不同維度的群體如何構建其集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如何影響個體對自身和他群體的認知與態度。對社會刻闆印象、偏見、歧視的産生機製及其社會後果的分析,是本輯關注的另一焦點。此外,在麵對社會集體性事件或集體性倡導時,個體的從眾行為、群體極化、集體情緒的形成與傳播等現象,也得到瞭深入的研究,為理解中國社會中的集體行動提供瞭重要的心理學視角。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時代對社會心理學研究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輯中有多篇研究積極擁抱新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文本挖掘、在綫實驗等方法,來研究當下社會生活中湧現齣的新型心理現象。例如,對網絡謠言的傳播機製、網絡成癮的影響、虛擬社區的社會動力、以及人工智能對人類認知與情感交互的潛在影響等,都進行瞭前瞻性的探索。這些研究不僅為我們理解數字化時代下的個體行為和社會關係提供瞭新的視角,也為未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指明瞭方嚮。 此外,本輯的研究還關注瞭教育、健康、消費、法律等多個與社會心理學緊密相關的應用領域。在教育領域,研究者們探討瞭學習動機、師生關係、傢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影響;在健康領域,關注瞭健康信念、疾病應對、醫患關係等問題;在消費領域,分析瞭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動、品牌忠誠度、廣告效應等;在法律領域,則涉及瞭司法判斷的心理機製、犯罪心理等。這些應用性研究體現瞭社會心理學在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福祉方麵的積極作用。 總體而言,《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以其多元化的研究視角、嚴謹的學術方法以及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關照,為讀者提供瞭一場關於個體與社會交織的復雜網絡的思想盛宴。本輯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瞭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寶庫,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啓發我們對自身、對他人、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美好的社會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藉鑒。無論是資深學者、年輕學子,還是對社會心理學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迪與收獲。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便被其厚重的封麵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個對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背後原因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平日裏喜歡通過閱讀來拓展視野。這次選擇這本評論集,主要是被“社會心理學”這幾個字所打動,希望能藉此窺探到當代中國社會人群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雖然我對學術理論研究並非全然精通,但作者們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結閤生動的案例分析,讓原本有些晦澀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書中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心理學解讀,比如在網絡時代人際關係的變化,或者集體意識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都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共鳴。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文章,它們探討瞭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中,個體如何應對壓力、尋找認同,以及群體如何形成和演變。這些研究並非高高在上,而是緊密聯係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禁反思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瞭身邊的人和事。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日常生活的瑣碎,以一種更宏觀、更理性的方式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論文的集閤,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種種心理圖景,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

最近沉迷於對《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的閱讀,這本厚實的著作,如同一個巨大的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挖掘齣新的驚喜。我並非專業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者,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人與社會之間聯係的好奇。書中對於“社會資本”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作用的分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們通過詳實的案例,描繪瞭人脈、信任和互惠等社會資本如何影響個體的職業發展、社會流動乃至生活滿意度,這讓我在現實生活中也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此外,關於“群體極化”和“社會比較”的研究,也讓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遍但背後原因卻不甚明朗的現象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發現,許多我們在網絡社交平颱、甚至是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集體行為,都可以在這些理論中找到閤理解釋。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社會心理學描繪成一門高高在上的學科,而是將復雜的理論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輔以生動形象的例子,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它讓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在不自覺地受到社會心理規律的影響,而理解這些規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以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

評分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是齣乎意料的豐富與深刻。我平時就喜歡閱讀一些探討人性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書籍,而這本評論集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聚焦於中國本土的視角。書中關於“文化價值體係的變遷”與“個體行為適應性”的研究,讓我看到瞭在時代洪流中,人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的。我特彆感興趣的是,當新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湧入時,個體是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作者們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人群的深入訪談和研究,展現瞭這種適應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此外,書中關於“社會信任度”的探討,以及這種信任度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和公民參與,也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我開始思考,在當下的中國社會,我們如何纔能重建和鞏固社會信任,這對於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紮根於中國現實的理論框架,讓我們能夠更具象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社會心理學概念,並從中獲得關於社會發展和個體生存的寶貴啓示。

評分

翻閱《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仿佛踏入瞭一片廣闊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殿堂。我一直對社會心理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充滿活力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會發生怎樣的碰撞與演變,更是我想要探究的。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其中幾篇文章對“社會規範的形成與內化”機製的探討,讓我對許多日常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比如,為什麼某些行為在特定社會群體中會成為“約定俗成”,而另一些行為則被視為“離經叛道”。作者們通過細緻的分析,揭示瞭社會化過程、群體壓力以及認知偏差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關於“媒介影響力與社會認知”的研究,更是切中當下熱點。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進而影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這些問題都得到瞭深入的剖析。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但語言錶述卻並不艱深,很多概念都能通過具體的社會現象來理解,這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友好的。它不僅提升瞭我對社會心理學的理解,更讓我對身處的中國社會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軌跡抱有濃厚興趣的觀察者,我一直試圖理解驅動社會變革的深層力量。這次閱讀《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第12輯》,正是我尋求答案的一次深刻探索。《評論》所收錄的文章,如同一個個精細的手術刀,深入剖析瞭中國社會轉型期下個體和群體心理的微妙變化。我被其中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現代中國社會中交織與博弈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們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數據分析,揭示瞭這種復雜互動對社會規範、價值觀形成以及個體行為選擇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對“社會認同”議題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尤其是在當下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個體如何構建穩定而積極的自我認同,以及群體如何維係和重塑集體認同,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尤其贊賞作者們在研究中展現齣的對中國本土情境的深刻洞察,避免瞭西方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簡單套用,而是立足於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提齣瞭具有原創性的觀點。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的呈現,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它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理解一個社會的復雜性,必須深入探究其內在的心理機製,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寶貴的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