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錶情 微動作 讀懂客戶心理
會說話 多溝通 打動客戶情感
懂認同 會拜訪 樹立銷售自信
細聆聽 巧贊美 輕鬆提高業績
本書主要從八個不同的方麵嚮讀者介紹瞭在銷售過程中的心理學知識,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銷售活動中去的方法。包括銷售中的認同心理學、銷售中的需求心理學、銷售中的行為心理學、銷售中的性格心理學、銷售中的溝通心理學、銷售中的成交心理學、銷售中的拜訪心理學以及銷售中的心理學定律。掌握這些,您的銷售將會變得事半功倍。
京師心智是國內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和心理自助類圖書齣版機構。京師心智依托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師範大學等權wei機構的資源優勢,上百位心理學專傢組成的技術團隊,緻力於將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服務大眾。憑藉自身優勢和豐富的經驗,被中國心理學會測量專業委員會認定為“正版量錶進學校工程”的全國唯yi推廣單位。
第一章銷售中的認同心理學——顧客認同,成功一半/001
幽默必不可少/003
顧客的名字要記住/007
顧客不喜歡穿破皮鞋的人/010
要給顧客一個笑臉/012
給顧客一點“顔色”/015
自信的人纔能讓人相信/018
要有一個漂亮的開場白/022
認真聆聽顧客的話/025
真誠地贊美顧客/028
避免與顧客發生爭執/031
積極應對顧客的抱怨/034
第二章銷售中的需求心理學——顧客要什麼,就賣什麼/037
適當迎閤顧客的心理需求/039
顧客想要的是賓至如歸/042
讓顧客獲得內心的滿足/045
“占便宜”是人的一種天性/047
顧客隻關心自己的利益/050
搞點不一樣的東西/053
每個人都想當VIP/056
顧客都會隨大流/058
第三章銷售中的行為心理學——瞭解小秘密,獲得大財富/061
從空間距離看心理距離/063
讀懂顧客的“眉語”/066
認真觀察顧客的眼色/068
從抽煙喝酒看顧客心理/071
藉助寵物洞察客戶心理/074
讀懂顧客的笑語/077
透過雙手掌握顧客心理/080
從吃上掌握顧客的性格/083
通過發型看穿顧客心思/087
第四章銷售中的性格心理學——瞭解性格,巧妙應對/089
幫搖擺不定的顧客做決定/091
充分尊重自我型顧客/094
麵對冷酷型顧客要靈活/097
細節上重視分析型顧客/100
以獨特應對標新立異型顧客/103
恭維愛炫耀型顧客/106
盡量服從專斷型顧客/109
感動情感型顧客/112
第五章銷售中的溝通心理學——斟酌言辭,入心入腦/115
給顧客講一個真實的故事/117
有時顧客需要你的“威脅”/120
話不要說得太滿/123
80%的銷售額是靠傾聽完成的/126
對顧客要多贊美少批評/129
掌握嚮顧客提問的技巧/131
要懂得“價錢太貴”的潛颱詞/133
盡量讓顧客多說“是”/136
第六章銷售中的成交心理學——摸清心理,促進成交/139
不要突破顧客的心理防綫/141
盡量滿足顧客的心理價位/144
讓顧客衝動起來/146
把功夫用在關鍵人物身上/148
成功的現場示範勝過韆言萬語/151
在“報價”上下大功夫/154
學會讓利給顧客/157
關鍵時刻要允許“先試後買”/159
決策不應在頭腦發熱時做齣/161
購買氣氛一定要融洽/164
第七章銷售中的拜訪心理學——搞好關係,提高業績/167
不要在客戶麵前錶現完美/169
顧客的興趣愛好要牢記/172
多留意顧客的生活細節/175
化解顧客的敵意於無形/178
讓顧客說齣他的訴求/181
搞好與顧客秘書的關係/184
遇到麻煩時學會柔性化解/186
怎樣麵對說“不”的顧客/189
簽單後不要立刻離開/192
第八章銷售中的心理學定律——掌握定律,事半功倍/195
顧客會在一條街的1/3處達成交易——“三分之一效應”/197
做銷售要百摺不撓——“原一平定律”/200
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裏——“二選一定律”/203
要不停地打破自己的紀錄——“跨欄定律”/206
讓産品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伯內特定律”/209
要把自己看作是商品——“250定律”/212
告訴客戶一個小秘密——約哈裏窗戶理論/214
顧客不喜歡穿破皮鞋的人
心理學傢研究發現,七秒鍾的第一印象可以保持七年,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
在華爾街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永遠不要相信一個穿著破皮鞋和不擦皮鞋的人。”僅從皮鞋就大膽推測齣一個人的品性和可信度,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其實,這句俗語是在告誡人們不能把錢交給一個穿破舊皮鞋的人管理。因為,穿鞋不僅是為瞭便於行走或者使人舒適,它更能反映齣一個人的成就、可信度、社會背景、教養等一係列綜閤品質。
憑藉一雙鞋就否定一個人,很多人會認為這是膚淺的錶現,但請不要急於責備人們的這種評價標準。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身著頂級名牌西服,手上戴著昂貴的手錶,腳上卻穿著一雙破舊的、沾滿灰塵的皮鞋,那麼,他的形象會在瞬間被徹底破壞,他身上所有的光彩都會被這雙破舊皮鞋所掩蓋。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是買不起或者捨不得買新皮鞋,而是因為一種習慣,習慣瞭舊皮鞋的舒適閤腳。可是這一習慣帶來的可怕後果恐怕是人們永遠想不到的——它會趕走你的商機,也會將你辛勤換來的勞動成果一一斷送。
在美國開展的一次形象統計調查中,大約有五分之四的人覺得穿著保養得好的皮鞋會給人留下積極的好印象。對女性來說,判斷優秀男人的一個敏感檢測器就是皮鞋。一位美國女作傢更聲稱:“如果一個男人能夠愛護自己的鞋,他也能愛護你。”乍一聽似乎形容得有些誇張,但細細品來,不無道理。如果一個男人十分在意自己的鞋,至少說明他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彆人的評價,在意生活中的細節。那麼,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測:他可能很有責任心,而且很可靠,甚至很有情調,可能會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人人都渴望成功,在大傢看來,成功是一個結果,我們在意的也僅是那個結果。而被我們忽視的是,成功的人大都有著成功的人生:成功的形象、成功的人際關係、成功的生活方式、成功的思維方法等。成功就誕生在這幾者的相互作用中,它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個追求完美的成功者不僅敬業、有責任心,而且有情調、懂生活;一個成功的銷售員更是如此,他們懂得一個齣色的都市人與一個懵懂的原始人之間的區彆,他們會分齣部分精力來進行自我管理——培養自己的格調,創建自己的形象。
一個成功的銷售員,齣門前必須先看一看自己腳下的鞋子,不能讓一雙不堪入目的破鞋、舊鞋、髒鞋成為毀壞自身形象的“蟻穴”。精心保養的皮鞋應該是鋥亮的,鞋麵不能有明顯、突齣的印痕,這是一個銷售員的入門課。不要幻想顧客會忽視你腳下的鞋,而隻注重你說話的內容,一個好的銷售員,不允許存在僥幸心理,不允許因為一個小細節的失誤,而壞瞭交易達成的大計。務必保持每天擦皮鞋的習慣,一雙沾滿瞭灰塵的破舊皮鞋會毀掉你精心設計的形象,斷送你的銷售前程。這一切都是因為,顧客不會把錢交給一個穿著破皮鞋的人。
銷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從事銷售活動,推銷自己,推銷自己的想法、計劃、産品;從狹義上說,銷售就是推銷商品。本書從心理學角度闡述的銷售是狹義的,但其中的每一條法則都可以在廣義的銷售活動中加以應用。在銷售中,我們要努力記住顧客的名字,在生活中,我們同樣需要記住彆人的名字。微笑是銷售的潤滑劑,也是工作生活中的潤滑劑。不僅僅顧客的話需要耐心傾聽,對於生活中所麵對的每個人,我們都要以認真聆聽的態度去對待。
本書的內容包括銷售中的認同心理學:取得顧客的認可,避免與顧客的衝突,纔能叩開銷售的大門。銷售中的需求心理學:顧客想買的不僅僅是商品,還有精神上的滿足,那是商品的心理附加值。銷售中的行為心理學:從顧客的一舉一動中洞察其內心真實的想法。銷售中的性格心理學:俗話說“看人下菜碟”,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在極短的時間裏捕捉其個性特徵,采取有針對性的銷售策略,你纔能如願以償。銷售中的溝通心理學:在銷售中說的作用未必有聽的作用大,說要說得恰到好處。銷售中的成交心理學:如何敲定一筆交易,讓顧客頭腦發熱,毫不猶豫地下單。銷售中的拜訪心理學:瞭解拜訪顧客的技巧,發現顧客的生活細節,交易完成後對待顧客的方式。
還有銷售中必須掌握的心理定律——“三分之一效應”“原一平定律”“跨欄定律”“伯內特定律”……銷售是一場心理博弈,懂得心理學,銷售纔會事半功倍。
作為一名長期在市場一綫摸爬滾打的從業者,我閱覽過不少關於溝通技巧和銷售策略的書籍,但《銷售心理學》這本書無疑是最具深度和洞察力的那一本。它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流於錶麵,僅僅羅列一些“萬能公式”或“套路”,而是深入剖析瞭人類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驅動力。書中對“損失厭惡”和“稀缺性原理”的解讀,讓我對很多商業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的一些決策。例如,為什麼限時搶購總能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為什麼很多時候人們更害怕失去已有的東西,而不是渴望獲得更多?作者通過嚴謹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實證研究,一一解答瞭這些問題,並指齣瞭如何巧妙地運用這些原理,在不欺騙、不強迫的前提下,引導雙方達成共贏。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信任建立”的章節,它詳細闡述瞭從初次接觸到深度閤作,不同階段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如何通過真誠和可靠來贏得他人的長期認可。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業務能力,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瞭我對商業 B to B 閤作模式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革新。我過去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商業往來,最重要的就是“硬實力”,也就是産品本身有多好,價格有多具競爭力。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很多時候,“軟實力”,也就是對人心理的深刻洞察,反而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書中關於“框架效應”的講解,讓我看到瞭同一個信息,通過不同的錶達方式,能夠産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與他人溝通時,是否不自覺地使用瞭那些不利於溝通的“負麵框架”。而且,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積極心理學”在銷售中的應用,這讓我非常驚喜。我以為銷售就是一種“攻心計”,但這本書卻告訴我,真正的銷售是通過積極的互動,幫助對方實現價值,從而建立長期的閤作關係。它教會我如何通過積極的反饋、鼓勵和支持,來激發對方的潛能,最終實現雙方的共贏。這本書讓我覺得,銷售不再是一場博弈,而是一次充滿善意和智慧的閤作。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的最令人驚喜的一本!起初我隻是帶著一點點好奇心翻開瞭它,想著或許能學到一些和人打交道的小技巧,但沒想到,它帶給我的啓發遠不止於此。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猛然醒悟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購物、決策甚至人際交往中,常常會被一些不自覺的思維模式所誤導。作者用大量生動形象的案例,將抽象的心理學理論具象化,讓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例如,在解釋“錨定效應”時,書中描繪瞭商傢如何通過設定一個初始高價,再給齣“摺扣”來誘導消費者感覺物超所值,這一點我在逛街時深有體會。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揭露”消費者心理的層麵,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如何運用這些心理洞察,去構建更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方式。它教會我如何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需求和顧慮,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建立更和諧的關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讀心術”的眼睛,看待世界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瞭,也更加自信地去麵對各種需要與人交流的場景。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觸動人心的故事和能夠引發思考的論點情有獨鍾,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閱讀的所有期待。它並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展示瞭潛藏在我們日常互動中的無數心理奧秘。書中關於“社會認同”的探討,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我們會輕易受到群體的影響,也讓我更加審慎地對待那些“大傢都在做”的決策。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提供瞭大量可供藉鑒的實際案例,從細微之處展現瞭心理學原理的運用。比如,在書中對“互惠原則”的闡述,我就看到瞭很多在生活中被巧妙應用的例子,比如一些服務行業會主動提供一些小恩小惠,從而在顧客心中種下“迴報”的種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決定我們行為的並非理性思考,而是那些我們未能察覺的心理暗示。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某種“超能力”,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彆人行為背後的動機,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各種復雜的社交場景。
評分這本書真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銷售”就是一種技巧,是那些口纔極好、能言善辯的人的專利,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銷售”並非是強硬推銷,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價值的傳遞。書中關於“同理心”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強調,要想打動一個人,首先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的痛點和癢點。我以前總是急於錶達自己的産品有多好,有多麼能解決問題,卻很少去傾聽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本書教會我,提問比陳述更重要,觀察比滔滔不絕更有效。它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幫助我學會如何通過巧妙的提問,引導對方主動說齣自己的需求,從而讓我能更精準地提供解決方案。而且,這本書的可操作性非常強,書中的許多方法我嘗試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瞭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與客戶溝通時,我學會瞭通過復述對方的話來確認理解,這讓客戶感覺被重視,也更容易建立信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