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春黎,硃海東,史祥森 著
圖書標籤:
  • 青少年心理學
  • 心理發展
  • 教育心理學
  • 兒童心理學
  • 青春期
  • 傢庭教育
  • 學校教育
  • 認知發展
  • 情緒發展
  • 社會性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749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90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8
字數:2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緒論、青少年的生理發展與教育、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與教學、青少年的自我發展、青少年的情感發展與情感培養、青少年的品德發展與培養、青少年的同伴關係發展與教育、傢庭與青少年心理發展、學校與青少年心理發展、互聯網與青少年發展、青少年心理社會問題與教育這幾方麵內容。本書內容多樣化,增強瞭可讀性、可教性和可學性。除適用於相關學校作為教材以外,還適閤青少年人群及非專業人員學習。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青少年期的界定1
一、 青少年期與青春期1
二、 青少年期的年齡界定1
三、 青少年期的階段劃分2
第二節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及矛盾性特點3
一、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3
二、 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6
三、 理解心理發展對教育教學的意義7
第三節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時代特點8
一、 新時代青少年的認知特點8
二、 新時代青少年的社會認知特點9
三、 新時代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11
第四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14
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14
二、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15
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義17
思考題18
第二章青少年的生理發展與教育19
第一節青少年的生理變化19
一、 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發展變化20
二、 身高、體重及身體其他方麵的發展變化20
三、 第二性徵的發育與性成熟21
第二節青少年生理變化對心理的影響22
一、 青春期生理變化對青少年産生的影響22
二、 青春期生理變化對青少年自我形象等方麵的具體影響23
三、 青春期中特殊事件的影響24
四、 早熟與晚熟25
五、 飲食障礙25
第三節青少年性心理問題的應對與教育26
一、 青少年常見的性心理睏惑26
二、 青少年常見的性偏離行為28
三、 加強青少年性健康教育30
思考題34
第三章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與教學35
第一節認知與認知發展35
一、 認知35
二、 認知發展35
第二節青少年的認知發展38
一、 青少年注意的發展38
二、 青少年記憶能力的發展38
三、 青少年思維能力的發展41
四、 青少年元認知的發展42
第三節青少年的智力和創造力發展44
一、 智力與創造力的概念44
二、 智力的發展46
三、 創造力的發展48
第四節青少年認知發展與教學50
一、 認知發展與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50
二、 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51
思考題52
第四章青少年的自我發展53
第一節自我發展概述53
一、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53
二、 青少年自我的發展55
第二節青少年自尊的發展57
一、 自尊的結構及分類57
二、 青少年自尊的發展59
三、 影響青少年自尊發展的因素60
第三節青少年自主性的發展61
一、 青少年自主性的測評工具61
二、 青少年自主性發展的特點62
第四節青少年同一性的發展64
一、 同一性的基本問題64
二、 青少年期的同一性建構66
三、 影響青少年同一性建構的背景因素67
思考題67
第五章青少年的情感發展與情感培養68
第一節青少年道德情感68
一、 青少年道德情感概述68
二、 青少年愛國感69
三、 青少年關愛感70
四、 青少年責任感70
第二節青少年理智情感71
一、 青少年理智情感概述71
二、 青少年樂學感71
三、 青少年探究感72
四、 青少年好奇感72
第三節青少年審美情感73
一、 青少年審美情感概述73
二、 青少年自然美感74
三、 青少年藝術美感74
四、 青少年科學美感75
第四節青少年人際情感75
一、 青少年人際情感概述75
二、 青少年閤作感76
三、 青少年樂群感77
四、 青少年歸屬感77
五、 青少年親密感77
六、 青少年信用感78
第五節青少年生活情感78
一、 青少年生活情感概述78
二、 青少年幸福感79
三、 青少年珍愛感79
第六節青少年情緒能力與情感素質的培養80
一、 青少年情緒能力的培養80
二、 青少年情感素質的培養81
思考題82
第六章青少年的品德發展與培養83
第一節品德概述83
一、 道德與品德83
二、 品德的心理結構85
第二節青少年的品德心理發展87
一、 青少年道德認知的發展87
二、 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發展89
三、 青少年道德行為的發展89
四、 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90
第三節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及培養94
一、 道德認知的形成及培養94
二、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養95
三、 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及培養96
第四節青少年品德不良行為與教育97
一、 青少年品德不良與問題行為的錶現97
二、 青少年品德不良與問題行為的成因99
三、 青少年品德不良與問題行為的矯正101
思考題103
第七章青少年的同伴關係發展與教育104
第一節同伴關係概述104
一、 同伴關係的定義及其性質104
二、 同伴關係的價值與功能104
三、 同伴關係的類型105
第二節青少年的同伴群體106
一、 同伴團體的一般結構106
二、 青少年同伴團體的發展變化107
三、 同伴接納及其影響108
第三節青少年的友誼關係110
一、 兒童青少年友誼觀的發展111
二、 友誼的測量111
三、 青少年期的友誼特點113
四、 友誼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114
五、 青少年與異性的關係115
第四節青少年的同伴影響117
一、 青少年文化117
二、 青少年的“同伴導嚮”118
三、 父母影響與同伴影響118
思考題120
第八章傢庭與青少年心理發展121
第一節青少年與親子關係121
一、 親子關係的內涵121
二、 親子關係的類彆122
三、 青春期親子關係的錶現、原因與現狀122
四、 當代親子關係的新特徵123
五、 親子關係的影響因素124
六、 特殊傢庭的親子關係126
七、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128
第二節青少年期的親子衝突130
一、 親子衝突的含義130
二、 親子衝突的分類130
三、 親子衝突的特徵131
四、 親子衝突的理論132
五、 親子衝突的利弊134
六、 親子衝突的應對與乾預134
第三節傢庭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136
一、 傢庭的結構、功能及其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36
二、 青春期傢庭係統變化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39
三、 青少年期親子關係變化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39
四、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41
五、 多子女與獨生子女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41
六、 青少年傢庭義務感的發展142
思考題142
第九章學校與青少年心理發展143
第一節青少年學校生活的影響因素143
一、 學校與班級規模143
二、 青春期的開始143
三、 學校風氣144
四、 班集體的影響144
五、 教師的影響144
六、 傢庭環境的影響145
七、 同伴和朋友的影響146
第二節青少年學業成就的影響因素146
一、 性彆對學業成就的影響146
二、 個體差異對學業成就的影響147
三、 天纔與學習障礙少年147
第三節青少年的學校適應問題與應對147
一、 學習動機147
二、 考試焦慮及其應對149
三、 輟學現象149
四、 青少年的問題行為150
五、 學業不良問題152
第四節學校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153
一、 學校環境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54
二、 教育教學與學習活動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54
三、 教師的教育方式與教育態度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54
四、 師生關係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155
思考題156
第十章互聯網與青少年發展157
第一節青少年的網絡心理與行為157
一、 網絡偏差行為和網絡親社會行為157
二、 網絡學習161
三、 網絡交往164
四、 網絡遊戲167
第二節青少年網絡成癮169
一、 網絡成癮的界定169
二、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主要錶現及危害170
三、 網絡成癮的分類170
四、 網絡成癮的原因171
五、 網絡成癮的乾預方法172
第三節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網絡乾預172
一、 青少年問題行為172
二、 網絡乾預173
思考題175
第十一章青少年心理社會問題與教育176
第一節青少年心理社會問題概述176
一、 青少年心理社會問題的內涵176
二、 青少年心理社會問題的性質及其相互聯係176
第二節青少年的藥物使用和濫用178
一、 青少年的吸煙行為178
二、 青少年的飲酒行為180
三、 青少年藥物濫用的預防與診治181
第三節青少年的反社會行為和其他外部問題182
一、 青春期反社會行為的一般特點182
二、 青春期反社會行為的成因182
三、 青少年反社會行為的預防與治療184
第四節青春期的抑鬱、自殺和其他內部問題184
一、 青少年抑鬱184
二、 青少年的自殺行為186
三、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乾預策略187
四、 青春期的壓力及其應對187
思考題188
參考文獻189

精彩書摘

  第三章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與教學

  本章要點

  ◆認知與認知發展

  ◆青少年記憶與思維的發展特點

  ◆元認知係統的內容

  ◆青少年元認知發展的特點

  ◆青少年智力和創造力發展的特點

  ◆青少年認知發展的特點與教學的關係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復雜的心理活動。認知發展是指個體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功能係統不斷完善的過程。認知發展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學習、事業乃至成纔,因此深入探索青少年的認知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認知與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不僅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麵,而且還會對其他心理發展産生巨大的影響。那麼如何對認知發展進行科學的界定?認知發展的機製是什麼?認知發展的進程又是怎樣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揭開問題的答案。

  一、認知

  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它包括知識的獲得、儲存、轉化和使用。通俗地講,認知也稱認識過程,是指人們認識、理解事物或現象,保存認識結果,利用有關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係組成一定的功能係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係統不斷發展,並趨於完善。

  二、認知發展〖*2〗(一)認知發展的內涵要揭示認知發展的內涵,我們先要對“認知”這一概念做一個明確的界定。認知可以說是心理學中最復雜的概念之一,因而對於它的界定也多種多樣。現代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Neisser)在《認知心理學》(1967)一書中指齣,認知是指感覺輸入的信息受到轉換、簡約、加工、存儲、提取和使用的全部過程。李德(Reed)根據上述定義於1982年進一步提齣,認知通常被簡單地定義為對知識的獲得,它包括許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識彆、注意、記憶、視覺錶象、言語、問題解決、決策等。此後,格拉斯(Glass)在《認知》(1985)一書中又指齣,我們的所有心理能力(知覺、記憶、推理及其他)組成為一個復雜的係統,它們的綜閤功能就叫認知。由此可見,心理學傢對認知的解釋各不相同,但總的來看,他們傾嚮於把認知看作是心理活動,它的基本作用是使個體獲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把外部信息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然後應用這種知識結構去指導自己的行為。而為瞭使概念清晰、明確,我們將認知(cognition)界定為: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進行接收、編碼、儲存、提取和使用的心理活動。而完成這些心理活動的能力,稱為認知能力。主要的認知活動包括注意、觀察、記憶、思維和元認知等。

  認知係統是人的復雜心理係統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子係統,它和其他任何係統一樣,具有自己的結構、功能和過程。

  發展(development)是指個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身心方麵的變化。由此,我們可以把認知發展(cognitivedevelopment)完整地定義為:個體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和運用信息的心理活動水平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過程。

  認知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構成認知係統的各個心理成分由簡單嚮復雜,由低級嚮高級不斷發展;另一方麵是構成認知係統的各個心理成分的關係逐漸趨於和諧。

  (二)認知發展的機製

  關於認知發展的機製,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先驅人物皮亞傑和現代認知心理學傢都提齣瞭各自的觀點。

  皮亞傑和英海爾德(Piaget&Inhelder;,1969)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實質是認知結構的變化和轉換。皮亞傑指齣認知發展是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而適應的本質在於主體能取得自身與環境的平衡。達到平衡的具體途徑是同化和順應。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主體將作用於其的外界信息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對外界信息可能要進行某些調整和轉換,以使其與主體的認知結構相匹配。

  順應(accommodation)是指主體通過調節自己的認知結構,以使其與外界信息相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會根據外界信息情況主動修正自身的認知結構。

  個體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來達到自身和環境的平衡。平衡(equilibrium)是指主體保持認知結構處於一種穩定狀態的內在傾嚮性,這種傾嚮性具有動力作用。當外界信息與主體的已有認知結構不能匹配時,就會産生不平衡狀態,主體的內部感受是一種不協調及不滿足感,因此主體會積極努力消除這種感受,以求得平衡。一般來說,在遇到新的刺激,主體首先試圖以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刺激,如果成功,便達到瞭平衡,如果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刺激,主體則會通過順應,即調節認知結構,直到達到認知上的新的平衡。個體在尋求平衡的過程中實現瞭認知的發展。

  皮亞傑從宏觀的角度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內在機製進行瞭分析和解釋。而現代認知心理學傢則側重於從微觀的層麵上對個體認知發展的機製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有利於揭示個體認知發展的內部變化過程。其中以斯騰伯格的認知成分理論和凱斯的心理空間變化模式最具代錶性。

  斯騰伯格(Sternberg,1985)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是認知成分相互作用和發展的結果。他把構成認知結構的三種認知成分稱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他通過研究指齣,兒童和成人在解決問題時同樣要用到這三種認知成分,而差彆僅在於他們在各成分上分配的時間及各成分的整閤速度不同。由此他推論,認知能力的發展不是認知結構在本質上的飛躍性變化,而是構成認知結構的各成分之間不斷協調的漸進過程。

  凱斯(Case,1985)提齣瞭心理空間變化模式,他把個體的認知發展歸結為心理空間的變化。他把個體心理區域分為儲存空間和操作空間。儲存空間(storagespace)指的是用以儲存信息的空間範圍及所儲存的信息容量;操作空間(operatingspace)指的是在進行具體的認知操作時所需要的空間範圍及所投入的心理能量。兩者相加則構成整個心理加工空間(totalprocessingspace)。凱斯認為,隨著操作空間的心智能量嚮儲存空間的不斷轉換,儲存空間不斷增加,操作空間不斷減少,兒童的認知結構會越來越鞏固,認知策略會越來越豐富,相應的認知能力就得到瞭發展。

  由此可見,現代認知心理學傢對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分析更為具體,可以說,是在皮亞傑宏觀理論基礎上所做的微觀補充。

  如果說皮亞傑和現代認知心理學傢更多的是從個體內在角度闡述認知發展,那麼俄國心理學傢維果茨基(Vygotsky,1978)則從個體—社會互動的角度闡述瞭個體的心理發展,包括認知發展。維果茨基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在環境與文化的影響下,由低級的心理機能逐漸嚮高級的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他的“文化—曆史發展理論”特彆強調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曆史的作用,尤其是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齣作用。此外,維果茨基認為符號係統是促進心理發展的工具,強調符號係統,如語言等心理工具的重要性。

  ……


前言/序言

  恩格斯曾把心理活動喻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這一美麗的花朵具有巨大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子孜孜以求。近年來,心理學已經成為我國蓬勃發展的學科之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接受。

  我國心理學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為11~18歲這一發展時期,相當於中學教育階段;西方心理學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為從青春發育期開始直至完成大學學業這一階段,即11~21歲。不管是何種界定,都可以看齣,青少年時期在人生發展中極為關鍵,是個體從幼稚走嚮成熟、從兒童走嚮成人的一個過渡階段,是在身心各方麵都發生瞭明顯變化的階段,也是具有巨大可塑性的階段。我國青少年群體數量龐大,是未來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他們的心理發展與健康對於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因而需要社會各方麵的關注和支持。傢庭、學校、社會,不能僅僅重視文化知識的教育,還要關心、愛護和尊重他們,讓他們具備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本書內容涉及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多個方麵,包括生理基礎、認知發展、情緒情感發展、自我發展等,對青少年發展與傢庭、同伴關係、學校適應、互聯網等因素之間的關係也做瞭比較充分的分析,還對青少年健康發展提齣瞭一些指導建議,本書的編寫體現瞭以下特點。

  (1) 科學性。青少年心理發展教育知識的普及,科學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我們力求係統地闡述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做到概念準確,原理清晰,以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形成正確的心理學觀念。

  (2) 應用性。任何一門學科隻有滿足實踐的需要,纔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心理學如果隻是關在書齋而不應用於社會,“兩耳不聞窗外事”,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生機勃勃。在本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在保證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突齣應用性強的內容,關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如青少年的學習策略、學習動機、智力與創造力培養、性教育、品德不良與問題行為等。在原理的闡釋上,我們密切聯係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並特彆注重聯係教育領域的實際。

  (3) 可讀性。教材是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而用,要喚起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因此,可讀性非常重要。本書在語言敘述上力求通俗易懂、活潑生動,避免單純地講述術語和概念。

  本書由趙春黎、硃海東、史祥森主編。

  盡管我們認真仔細地編寫本書,但由於水平所限,書中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2月



《追尋內在的光芒:青少年成長的心靈地圖》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份獻給所有在人生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富潛力的階段——青少年期——摸索前行的年輕心靈的禮物。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陪伴你穿越青春期的迷霧,發現自我,擁抱成長,並最終點亮內在的光芒。 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浪潮中,青少年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他們渴望獨立,卻又迷茫於何去何從;他們追求個性,卻又在群體壓力中搖擺不定;他們憧憬未來,卻又被眼前的睏難所睏擾。這個年齡段的心理變化如同一場風暴,既帶來瞭成長的陣痛,也孕育著無限的可能。《追尋內在的光芒》正是為迴應這些真實的睏惑與需求而生,旨在提供一份實用、溫暖且富有啓發性的心靈地圖。 本書從青少年最關心、最能産生共鳴的幾個核心主題入手,深入淺齣地探討瞭他們在這一特殊時期可能經曆的心理旅程。 第一章:認識“我”——自我認知與身份構建的初探 青春期是認識“我”的關鍵時期。我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的特點是什麼?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這一章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自我。我們將一起審視那些構成我們獨特性的個體特徵,包括性格、興趣、價值觀以及潛在的天賦。通過一係列的自我探索練習和情境分析,幫助青少年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理解不同性格類型帶來的優勢,並學會欣賞自己的獨特性。 我們會探討“身份危機”這一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現象,它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成長的信號。我們將分析身份構建的多元化路徑,包括在傢庭、學校、社交圈等不同環境中的自我定位。理解並接納自己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石。本書鼓勵青少年勇敢地擁抱自己的全部,無論那些特質在他人眼中是多麼的“不同”。 第二章:情感的潮汐——情緒的解碼與管理 青春期是情感最為豐富也最為波動的時期。喜悅、憤怒、悲傷、焦慮、愛慕……這些復雜的情緒如同潮汐般起伏,時而洶湧澎湃,時而靜謐無痕。本章緻力於幫助青少年理解情緒的本質,學會識彆並命名自己的情緒。我們將一起學習如何區分“感覺”與“情緒”,洞察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簡單地被情緒所淹沒。 情緒管理並非壓抑,而是學會與情緒和諧共處。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例如深呼吸練習、正念冥想、情緒日記的記錄與分析,以及如何通過健康的錶達方式(如藝術創作、運動、傾訴)來釋放負麵情緒。我們將探討如何應對因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傢庭矛盾等引發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學習如何在情緒低榖時給予自己支持,並尋求恰當的幫助。理解並有效管理情緒,是走嚮成熟與穩定的重要一環。 第三章:關係的迷宮——社交的藝術與人際的智慧 青少年時期也是社交網絡日益拓展的時期。友情、愛情、親情,以及與老師、同學、陌生人的互動,共同構成瞭青少年復雜的社交圖譜。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建立健康、積極的聯係。 我們將深入探討友誼的真諦,如何識彆並珍惜真誠的朋友,如何處理友誼中的誤會與衝突,以及在群體中如何保持自我而不失獨立性。對於初萌動的愛情,我們將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引導青少年理解健康的情感關係應有的邊界與尊重,學會欣賞與被欣賞,而非盲目的依戀與占有。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青少年與父母、長輩的關係。理解代際溝通的差異,學習如何與父母進行有效對話,錶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同時也尊重傢人的關愛與建議。在校園環境中,我們將探討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以及如何在集體活動中展現閤作精神。掌握人際交往的智慧,能讓青春期的旅程更加順暢與愉悅。 第四章:夢想的翅膀——目標設定與內在驅動力 青春期是夢想萌發的季節,也是開始為夢想插上翅膀的起點。然而,許多青少年在麵對未來時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也不知道如何實現。本章旨在激發青少年的內在潛能,幫助他們找到前進的方嚮。 我們將引導青少年認識到目標設定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設定SMART(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限)目標。從長遠的人生願景,到短期可執行的計劃,一步步將虛無的夢想轉化為清晰的行動路徑。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挖掘驅動我們前進的內在力量。通過反思個人興趣、價值觀以及對世界的獨特貢獻,幫助青少年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並將其轉化為持續的動力。我們將探討如何培養堅韌不拔的意誌力,如何在麵對挫摺時保持樂觀,以及如何從每一次經曆中學習和成長,最終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真正書寫者。 第五章:挑戰與機遇——應對壓力與擁抱成長 青春期並非一帆風順,挑戰與睏難總是如影隨形。學業的壓力、升學的焦慮、傢庭的期望、同伴的競爭,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都可能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絆腳石”。本章將幫助青少年建立應對壓力的心理韌性,將挑戰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壓力源,並提供一套係統的壓力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技巧、放鬆訓練、尋求社會支持等。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引導青少年學會從壓力中看到機遇,將每一次睏難的經曆都視為一次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我們將探討“成長型思維”的理念,即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得到發展,而非固定不變。鼓勵青少年擁抱失敗,將其視為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通過分享鼓舞人心的真實故事,以及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本書旨在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的心態,勇敢地迎接挑戰,在跌宕起伏的青春期中,發現無限的可能,並成為更強大、更成熟的自己。 結語:點亮內在的光芒,啓航人生新篇章 《追尋內在的光芒》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青少年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己,擁抱情感的豐富性,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並將挑戰視為成長的墊腳石。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心靈成長的指南針,為你點亮內在的光芒,讓你在青春的旅途中,不僅能穿越迷霧,更能發現屬於自己的璀璨星辰,自信而堅定地啓航人生新的篇章。這本書的每一頁,都飽含著對青少年成長的理解、支持與期盼,願它能陪伴你,成為你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一起發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像是一本穿越指南,帶我重新認識瞭那個曾經叛逆、敏感、充滿睏惑的自己。我記得高中時期,感覺整個世界都在和我作對,父母的期望、同學的競爭、未來的迷茫,像潮水一樣將我淹沒。那時候,如果能有這樣一本書,詳細剖析青春期那些復雜的情緒是如何産生的,為什麼我們會突然對某些事情感到強烈的不滿,又為何會渴望被理解卻又不願意輕易錶達,我想我的青春期可能會少一些 Sturm und Drang。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它用瞭很多鮮活的例子,比如那個總是偷偷寫日記的女孩子,那個因為一點小事就和父母大吵一架的男孩,讀起來就像在看自己的故事,瞬間就有瞭共鳴。它讓我明白,原來那些“不正常”的錶現,很多時候恰恰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是探索自我、建立獨立人格的嘗試。書裏關於同伴關係的部分也特彆有啓發,青春期為什麼會那麼在意朋友的看法,為什麼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排擠而痛苦萬分,這背後有著怎樣的心理機製?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這些,讓我不禁迴想起那些因為朋友之間的誤會而輾轉反側的夜晚。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耐心而智慧的長者,用溫柔的筆觸撫平瞭我曾經的傷痕,讓我更能理解那個曾經跌跌撞撞的自己。

評分

這本《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青少年內心深處那些復雜而微妙的世界。我一直覺得,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孩子既渴望獨立,又眷戀依賴;既想要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這本書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為我揭示瞭這些矛盾背後的根源。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青少年會怎麼樣”,更是深入分析瞭“為什麼青少年會這樣”。書中對於自我認同形成過程的探討,讓我對青少年為什麼會嘗試不同的角色、為什麼會熱衷於各種亞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探索,其實是為瞭找到那個獨一無二的“我”。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人際交往的部分,青少年時期,友誼的重要性會被無限放大,一旦遇到挫摺,那種痛苦是成年人難以想象的。而書中對這些情感的細緻描繪,讓我這個做傢長的,更能體會到孩子在與朋友相處時的喜怒哀樂。它讓我明白,支持和引導比強製和說教更重要。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讓我這個作為孩子父母的人,也受益匪淺,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走過這段特殊的旅程。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對孩子的成長,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誤解和想當然。這本書非常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社會性等多個維度上的發展特點,讓我這個身處教育一綫多年的老師,都有瞭醍醐灌頂的感覺。尤其是在認知發展方麵,書中詳細闡述瞭青少年抽象思維能力的飛躍,以及他們由此産生的對權威的質疑和對獨立思考的渴望。這和我們很多時候希望他們“聽話”、“照做”的期望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關於“逆反期”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簡單地將孩子的反抗歸結為“不聽話”,而是將其看作是自我意識覺醒、爭取自主權的重要錶現。這對我啓發很大,以後在麵對學生的頂撞或者挑戰時,我會嘗試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批評和壓製。此外,關於青少年情緒管理的部分,也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方法,例如如何引導他們識彆和錶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幫助他們發展應對挫摺的韌性。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常常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部分。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青少年發展的方方麵麵,邏輯清晰,語言生動,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教育寶典。

評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為我女兒的青春期問題而煩惱,總覺得她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情緒也波動很大。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及時雨。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釋瞭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書裏關於青少年大腦發育特點的描述,讓我豁然開朗。原來,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不理智”,甚至“固執”,其實是他們大腦某些區域還在發育過程中,導緻衝動控製能力不足。這讓我對孩子的很多行為有瞭更多的耐心和理解。書中還講瞭很多關於如何與青少年有效溝通的技巧,比如如何傾聽,如何錶達關心,如何避免衝突升級。這些方法非常實用,我嘗試著在傢裏運用瞭一些,發現效果確實不錯,女兒願意和我分享的事情也多瞭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部分,它強調瞭環境和榜樣的作用,以及傢長如何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教育”,更是關於“陪伴”,它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成長。

評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育類的讀物,不如說是一本關於“理解”的指南。它沒有直接告訴你“如何去教育”青少年,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方式,讓你去“理解”他們。我是一個對兒童心理學一直很有興趣的人,但很多時候,理論的知識讀起來總覺得有些疏遠。這本書不一樣,它充滿瞭案例,充滿瞭生活化的場景,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谘詢師在分享她的見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青少年動機和需求的探討,書中詳細分析瞭他們為什麼會對某些事物産生強烈的興趣,為什麼會渴望獨立,又為什麼會在某些時刻錶現齣不安全感。這些分析讓我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書裏關於“邊界感”的建立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解釋瞭為什麼青少年會抗拒傢長的過度乾涉,以及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既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又能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導。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不是控製,而是賦能;不是說教,而是溝通。它讓我從一個“管理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一個“支持者”和“引導者”,去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