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匹斯伯利(W.B.Pillsbury) 著,李天纲 编,陈德荣 译
图书标签:
  • 民国文献
  • 心理学
  • 民族心理学
  • 国际主义
  • 汉译文献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西学要籍
  • 社会科学
  • 历史文献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8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808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依据民国26[1937]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出版的(美)匹斯伯利(W.B.Pillsbury)著、陈德荣译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心理学系列。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包括民族性问题、历史上的民族性、民族心灵、民族性与国家,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等10章。

内页插图

目录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内容梗概 本书精选收录了民国时期(1912-1949)我国学者翻译引进的西方心理学重要著作,并专注于其中探讨“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两大主题的文献。在此特定范畴内,本书并非对民国时期整个心理学翻译史的囊括,而是聚焦于那些对外来思想进行本土化诠释,并尝试借由心理学理论理解和塑造国家民族认同、促进或反思国际交往的关键著作。 一、 时代背景与学术思潮的交汇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一方面,西方现代科学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吸引了大量有识之士投入翻译、研究和传播。另一方面,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与精神,同时又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知识界深切关注的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理论的引进,为国人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民族特性的新视角,也为思考国家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工具。翻译引进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在被译介到中国时,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语境以及文化需求产生了复杂的互动。本书所收录的文献,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特定心理学议题与中国本土关切相结合的产物。 二、 核心议题一:民族心理的构建与反思 “民族心理”作为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并非一个单一、静态的概念,而是涵盖了对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情感模式、行为习惯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探究。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心理学理论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应用于理解和构建中国的民族心理。 对民族性格的探索: 早期的一些翻译著作,可能受到西方民族性研究(national character studies)的影响,试图通过心理学的框架来解析中国人特有的性格特征。这可能包括对集体主义、家族观念、等级制度、忍耐精神、或是在压力下的适应性等方面的讨论。学者们可能借鉴了如拉德克利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的功能主义人类学理论,或是更侧重个体心理分析的学说,来解读民族行为的深层动因。 文化与心理的互动: 许多文献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影响等)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这可能涉及到对家庭伦理、教育方式、社会规范对个体发展的长期影响的分析。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如人格形成(personality formation)、习得性行为(learned behavior)、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被用来解释这些文化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部分被翻译的著作会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同时又能继承优良民族传统的下一代。这可能涉及到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动机、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的讨论。 对西方民族观的审视与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关于民族心理的理论时,并非全盘接受。他们也会对西方可能存在的带有偏见或狭隘性的民族观进行审视和批判,力图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避免将西方视角强加于中国。这其中可能包含对种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辩驳,以及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三、 核心议题二:国际主义的心理学维度 “国际主义”作为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指的是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追求世界和平、合作与共同繁荣的理念。民国时期的心理学翻译文献,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对国际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和探讨。 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的心理基础: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成为国际和平的重要前提。本书收录的文献,可能涉及到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的早期萌芽,探讨不同文化群体在认知、情感、动机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这可能借鉴了如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等,来分析误解和冲突的心理根源,并提出促进理解的心理策略。 同情心、互助与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 国际主义的实现,离不开个体层面的同情心、互助精神以及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一些文献可能会借鉴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和道德心理学(moral psychology)的理论,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引导个体形成超越小团体利益,关注全人类福祉的价值取向。这可能涉及到对同理心(empathy)、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研究,以及如何通过故事、榜样等方式来激发个体的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 战争与和平的心理根源: 在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动荡之后,对战争的心理根源进行反思,以及探索实现持久和平的心理途径,成为许多学者的关切。本书可能收录探讨侵略性(aggression)、冲突(conflict)、偏见(prejudice)等负面心理现象的文献,并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其产生机制,进而提出缓解和预防的措施。同时,也可能涉及对和平(peace)、合作(cooperation)、信任(trust)等正面心理因素的探讨。 国际组织与心理学的作用: 随着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出现,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来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一些文献可能讨论了宣传(propaganda)、舆论(public opinion)、群体心理(group psychology)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来构建健康的国际秩序。 四、 翻译与本土化:挑战与贡献 本书所收录的文献,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其翻译和传播的过程。民国学者在将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语言的障碍: 心理学本身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术语的复杂性,将西方专业术语准确、恰当地翻译成汉语,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概念的文化隔阂: 西方心理学理论诞生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其一些概念和假设在移植到中国时,可能存在文化上的隔阂,需要学者们进行解释、修正或重新构建。 理论的适用性: 西方心理学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检验的问题。民国学者们在翻译和应用过程中,必然会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权衡。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艰辛的翻译和引介工作,民国学者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民族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书所收录的文献,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思想交汇点上,为探索民族命运、追求世界进步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和不懈努力的生动见证。 五、 总结 《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是一部聚焦于民国时期心理学翻译史中特定议题的珍贵文献集。它通过收录探讨“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的西方心理学要籍的汉译本,为我们展现了在东西方思想碰撞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运用心理学这门新兴科学,来审视和构建民族身份,以及探索国家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定位和发展。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心理学史、思想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也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兴起与国际主义思潮演变的独特视角。它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以及他们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对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和心理学发展感兴趣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简直是一座无价的宝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些重要的西方心理学著作翻译成中文,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西方心理学思想的理解、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通过阅读这些汉译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民族心理”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时,它可能激发的关于国家认同、民族自省的讨论;而“国际主义”的译介,则反映了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和探索。这些译文本身,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着翻译者在学术理解、文化解读上的独特视角,甚至可能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的某些侧面。它提供了一个直接观察思想史“发生学”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摆脱后世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学者们面对新思想的求索、挣扎和创新。

评分

这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确实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作为一个对民国时期思想史和心理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找到能够深入了解当时西方心理学如何被引入和理解的文献。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汉译文献,我们可以窥见民国学者在面对全新的思想体系时所做的努力,他们是如何去理解、消化、甚至融合这些西方理论的。尤其是“民族心理”和“国际主义”这两个主题,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无疑是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深度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西方学者提出的关于民族性格、文化差异、以及潜在的国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是如何被中国学者解读和应用的?是否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碰撞或共鸣?这些文献中的翻译腔、术语选择、甚至注释,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学术史信息,等待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挖掘。能够接触到如此一手珍贵的原始材料,对于做相关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触摸历史、理解思想流变的窗口。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尤其是当这个学科是在异质文化背景下被引入和发展时。这本书所收录的民国时期西学心理学译著,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们并非是现代心理学教科书的二手总结,而是直接展现了西方心理学理论,如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在最初进入中国时,是如何被翻译、阐释和接受的。我可以想象,当时的翻译者们,面对那些新颖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本土化思考。而“民族心理”这一部分,更是触及到了非常敏感和关键的议题。在民族危机四伏的年代,关于民族特性、文化认同的讨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国际主义”的译介,则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大同、国际合作的向往,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原生态”的学术史料,它允许我们直接接触到思想碰撞的火花,理解当时学者们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点上,构建属于中国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视角来审视民国时期的学术转型。我们都知道民国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西学东渐是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心理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过程,尤其充满了值得探索的细节。这本书精选的汉译文献,无疑是那个时期学术交流的生动见证。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民族心理”的译著,想象着当时中国学者在翻译和解读这些关于不同民族特质、文化心理的理论时,内心的波澜。他们是否会用这些理论来反思中国的民族特性?又或是如何去理解西方视角下的“他者”?而“国际主义”的译文,则更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世界格局的思考,他们是如何将西方关于国际关系、人类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到当时的中国语境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本身,更是关于思想的传播、文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如何肩负起思想启蒙的重任。阅读这些文献,就像与一群早已远去的智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热情,以及对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期盼。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民国时期西学心理学汉译文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学术界的前沿探索。特别是“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这两个主题的结合,在那个年代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学术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当西方学者关于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的理论被引入中国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消化、解读,并可能将其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同时,关于“国际主义”的译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格局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憧憬,这在那个充满冲突和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些汉译文献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们是思想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载体,承载着翻译者的学术理解、文化视角,甚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印记。阅读这些文献,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民国时期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早期轨迹,以及西方思想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本土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