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味道: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1937-2017)

人大味道: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1937-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祚荣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历史
  • 建校80周年
  • 高等教育
  • 校园文化
  • 北京
  • 回忆录
  • 史志
  • 文化
  • 社会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7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6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大味道——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1937-2017)》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该校后勤集团,将后勤中心各食堂的菜品集合成册,讲述每道菜品的渊源,指导每道菜品的做法,以此向建校80周年致敬。

内容简介

《人大味道——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1937-2017)》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该校后勤集团,将后勤中心各食堂的菜品集合成册,讲述每道菜品的渊源,指导每道菜品的做法,以此向建校80周年致敬。

作者简介

王祚荣,食品安全与加工专业硕士,先后就读于扬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现就任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餐饮管理部部长助理、北区食堂主任。在《高校后勤研究》发表过数篇论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学生食堂就餐浪费行为研究》一文,被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三十年论文集收录;《北京晚报》曾以《“食堂主任”上微博吆喝新菜》为题,就开通个人微博与学生互动情况作专题报道,被人民大学的学生称为“微博主任”。 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与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北京高校食堂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居不可无竹,食不可无肉。—作猪肉篇

冬笋烧肉 2

霉干菜烧肉 4

百叶结红烧肉 6

红烧排骨 8

酱汁肉 10

咕咾肉 12

樱桃肉 14

回锅肉 16

锅包肉 18

木樨肉 20

粉蒸肉 22

酸菜白肉 24

红烧狮子头 26

珍珠丸子 28

酸汤丸子 30

客家萝卜丸 32

焦熘丸子 34

鱼香肉丝 36

芹菜炒肉丝 38

芫爆肉丝 40

京酱肉丝 42

烂糊白菜肉丝 44

青椒炒腊肉 46

青椒炒猪头肉 48

莲藕炖排骨 50

烤猪蹄 52

蚂蚁上树 54

毛血旺 56

鸡勾肉 60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作禽蛋篇

三杯鸡 62

白斩鸡 64

豉油鸡 66

照烧鸡腿 68

咖喱鸡 70

梨炒鸡片 72

宫保鸡丁 74

小鸡炖蘑菇 76

黄焖鸡砂锅 78

西红柿炒鸡蛋 80

香椿炒鸡蛋 82

苦瓜炒鸡蛋 84


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作水产篇

水煮巴沙鱼 88

汆鱼丸 90

红烧鲢鱼 92

椒盐带鱼 94

糟熘鱼片 96

剁椒鱼头 98

水煮鱼 100

干炸小黄鱼 102

海米冬瓜 104


煮豆作乳脂为酥。—作豆制品篇

红烧豆腐 108

麻婆豆腐 110

白菜炖豆腐 112

素烧鹅 11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牛羊肉篇

萝卜炖牛腩 118

陈皮牛肉 120

红焖羊肉砂锅 122

孜然羊肉 124

金针肥牛砂锅 126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薹肥。—作蔬菜篇

醋熘白菜 130

糖醋藕条 132

桂花糯米藕 134

地三鲜 136

烧红根 138

素烧萝卜 140

红烧冬瓜 142

麻仁菠菜 144

韭菜炒豆芽 146

香辣香菇脆 148

椒盐平菇 150

蚝油杏鲍菇 152

三丝白菜卷 154

炝炒圆白菜 156

红枣蒸南瓜 158

炒合菜 160

炸素茄盒 162

虎皮尖椒 164

浇汁土豆泥 166

酸甜土豆球 168

西芹炒百合 170

后记

后记 / 172


前言/序言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其前身是1937年成立于延安的陕北公学,80年来其餐饮服务工作始终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成长。

br1937年,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固定的食堂,直到华北联合大学时期才有了食堂,名称则以所在地命名,如胜利街食堂。1948年,华北大学在河北正定时期,伙食管理工作由总务处管理科负责,当时称食堂为伙房。1949年3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后,校部伙食由管理科庶务股负责,一、二、三部的伙食由各自总务科负责。1951年8月,行政事务部成立伙食科,下设校部、铁一号和沙井胡同伙食股。1957年12月,行政事务部改为总务处,下设伙食科,统管西郊校园内各食堂。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办。1978年7月复校,后勤机构设伙食科。1986年1月,随着学校的发展,就餐人数逐渐增多,学校成立伙食处。1999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伙食处改为饮食服务中心,是学校后勤六大中心之一。2001年3月,学校组建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即现在的餐饮管理部,纳入后勤集团统一管理。

br2017年金秋灿烂、层林尽染之季,学校将迎来80华诞,80周年校庆既是展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发展成就的重要时机,也是迈向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重要机遇。在餐饮工作方面,后勤集团为做好80年来办伙历史回顾、办伙成就展示和未来展望,在集团分管餐饮工作的冯诗松同志的组织下,由王祚荣同志主笔完成的《人大味道》一书,从菜品典故、名人说吃、逸闻趣事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了1978年以来,学校食堂各时期的大锅菜。

br我从1986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读完书稿加之这么多年吃食堂的切身感受,主要有两点体会,第一点是学校的餐饮服务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第二点是书中对大锅菜的描述与现实感受存在一定的差距,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br在学校80周年校庆之际,感谢“吃在人大”经典味道的缔造者;感谢“我最喜欢”人大味道的传承者;感谢那些秉承“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每日在火热炉台前掂一天大勺的厨师们;感谢以“站碎方砖、靠倒明柱且依然微笑”为服务宗旨的服务者们;感谢每一个为人大味道默默奉献的餐饮人。浓情烹调校园百“味”,奋斗“谱”写岁月如歌,愿您随着每道菜的温度一同感受温暖,品“味”人大!


林建荣

2017年3月20日



薪火相传,风华正茂:一部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宏伟画卷 本书聚焦于1937年至201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波澜壮阔的历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个体叙事,剖析一所标志性学府——中国人民大学(及其前身)——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轨迹、精神传承与学术贡献。 全书以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自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形成的八十年光辉岁月。 本书并非单纯的校史记录,而是将这所大学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文化演进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广阔背景之下。它旨在通过对特定教育机构的深入考察,折射出整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做出的抉择以及最终实现的跨越。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萌芽与奠基(1937-1949)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学府肇始于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环境。重点探讨了其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如何坚持“为民族存亡服务”的办学宗旨,在物资匮乏和战火纷飞中,艰难地构建起最初的学科体系和教育理念。 核心议题包括: 流亡办学的韧性与创造力: 分析在重庆、陕北等地辗转办学的过程中,师生如何坚守学术理想,并紧密结合抗战需求,开展社会调查与政策研究。重点梳理早期奠基人如吴玉章、徐特立等人的教育思想,他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性”基调。 社会科学的初步构建: 探讨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所学府如何在有限的学术空间内,初步建立起政治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基础学科的雏形。解析其早期师资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从“救亡”到“建国”的转向: 细致描绘了在解放战争后期,学府整体迁入解放区,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后所经历的思想洗礼与体制重塑。这标志着它从一所肩负民族救亡使命的学府,正式向一所服务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和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教育机构转变。 第二部分:体制的构建与思想的淬炼(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大学被赋予了“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明确使命,成为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之一。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如何进行院系调整、学科重组,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在学术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内容深入剖析: 院系调整与专业化重塑: 详尽记录了1950年代初期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对本校的影响,特别是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设置如何被国家战略需求所牵引。分析了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如何围绕国家法律制定和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展开。 理论武装与学术规范: 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书不仅记录了政治理论教育的强化,也客观呈现了学者们在既定框架内,如何进行严谨的学术训练,如历史学中的唯物史观应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研究等。 “文革”时期的沉寂与坚守: 沉痛而客观地记录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的巨大冲击。通过对档案、日记和口述史料的挖掘,展现了老一辈学者在逆境中保护学术火种、维持教学秩序的艰难努力,以及青年师生在逆境中对真理的探寻。 第三部分:改革的春风与学术的复苏(1977-1990)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高等教育迎来了重生的契机。本部分聚焦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后,学府如何迅速实现学术上的“重启”与“腾飞”。 重点研究方向: 恢复与重建的十年: 详细描述了老一辈学者复出后,如何重新筹建或加强被中断的学科,如恢复法学教育、重建经济管理学院等。分析了此时期如何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以弥补“十年停滞”带来的差距。 思想解放与学术争鸣: 探讨了在思想禁锢逐渐松动的年代,学府内部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参与程度,以及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出现的早期“前沿探索”思潮。这批探索者为后来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际交流的破冰: 记录了高校开始大规模派遣访问学者、接收留学生,重新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期阶段。分析了国际交流对更新教学内容和提升科研水平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迈向世界一流与社会的深度融入(1991-2017) 本书的最后阶段,将视角投向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并轨”的时代背景。本部分分析了学府如何响应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号召,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 专题分析深入: 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研究了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如何与新兴学科(如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金融工程等)进行交叉融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场域: 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该校师生在宏观经济决策咨询、社会治理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实际贡献。探讨了智库建设如何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大学精神的再阐释: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本书考察了学校如何坚守其服务人民、关注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并试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精神进行新的诠释和弘扬。 全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所高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史诗。通过对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师生群体三维度的立体描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生产与权力结构互动的独特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沉甸甸的这本书,承载着太多厚重的过往,也洋溢着勃勃的生机。 “人大味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它所蕴含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传承的标志。我想,这本书一定以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它或许会以故事、访谈、评论等多种形式,带领读者走进人大,去感受那份独有的“味道”。我非常好奇,在这八十年的风雨洗礼中,人大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学术的独立与批判精神?又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人大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那些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的校友,他们的故事,将让“人大味道”更加生动、更加立体。

评分

这本书,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奋斗、关于理想、关于传承的动人篇章。 它的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镌刻在时间里的记忆,是无数个日夜奋斗的印记。我猜测,书中一定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尘封的文献,它们将带我穿越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受一代代人大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人大味道”,它不仅仅指代人民大学,更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思想的深度,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期待能够从中读出那种“实事求是”的学风,那种“勇于担当”的品格,那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我很好奇,在八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人大是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孕育出独特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在人才的培养中塑造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杰出人才。这本书,我想一定能够勾勒出人大发展壮大的轨迹,展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评分

初识“人大味道”,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 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极具人文关怀的书名所吸引。“人大味道”,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醇厚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辉煌历程的见证。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的深情献礼,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数字的递进,更是无数人大人的青春、汗水、智慧与梦想的沉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极具匠心,简约而不失庄重,却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它的质感和分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这本书,去感受那“人大味道”究竟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发酵、沉淀、升华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人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如何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更希望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故事,那些为国家民族的进步贡献力量的学者、校友,他们的经历和感悟,定能赋予这本书更深远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觉醇厚。 “人大味道”,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和思想的厚重感。我猜测,这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校史记录,它更像是对人大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呈现。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人大味道”的独特内涵,例如它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所形成的学术优势和思想创新,以及它如何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很好奇,在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人大又有哪些新的思考和展望?这本书是否也为我们描绘了人大未来发展的蓝图,以及它将如何继续在新时代的历史舞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大味道”所代表的那种务实求真、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仿佛能听到时代的钟声在耳边回响,感受到知识的洪流在心中激荡。 “人大味道”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想,这本书一定凝聚了许多人大校友和师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共同谱写了这首献给母校八十华诞的赞歌。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在这八十年的光辉岁月中,人大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历史节点?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塑造了它今天的模样?又有哪些杰出的学者和校友,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了人大精神的象征?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人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那些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将激励着新一代的人大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人大味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评分

不错

评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男神点赞

评分

。。

评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男神点赞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打折价格便宜,喜欢读书的,是买书的好机会。比实体店更便宜,书的清洁程度更好,更方便。

评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男神点赞

评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男神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