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取材广泛,味型多变,口味清鲜与醇浓并重,以麻辣见称,并凭着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中,川派菜系里的凉菜制作简单,爽口开胃,不论是下饭、解腻还是佐酒,都津津有味。本书介绍了213道川味凉菜的做法,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诱惑味蕾,让人齿颊留香。
胡林
本书编著者由胡志强、林凡等几人共同组成。主要牵头人曾任巴国布衣高管,主管文化宣传。曾经主持过巴国布衣的布衣餐饮文化丛书几十本。
川味是指由四川之川菜、火锅、小吃等四川吃食表达出来的一种共同性,也就是它们区别于其他地区风味的一种个性和特点。今天,这种风味,已经成为代表四川特色、吸引海内外客人的一张重要名片。吃川菜火锅,品川味小吃,不仅是一种美食现象、美食潮流,更成为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正是川味真正的魅力和力量所在!
川味之绝,来自何方?川味之绝,绝在何处?
川味之绝来自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一个“辛”字,点出了川味之魂,也贯穿在川味文化发展史。从2000年前就声名在外的“蜀椒”(即花椒),到200多年前引进的辣椒,四川人终于在“辛”的味觉传统精神下,打造出别具个性、震古烁今、影响深广的“麻辣”传奇,成为川味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的竞争力。
川味之绝也来自四川的移民。从战国到清末,五次大规模外来移民,不仅带来了新的原料、新的技艺,也带来了新的味道、新的思维。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动态调整、包容发展,终于在晚清形成了具有取材广、味型多、技艺丰、风格显,“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现代意义上的川菜王国和丰富多彩的小吃世界。
这家伙,拿到这本《川味六绝:凉菜》的时候,我还以为里面会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菜谱书一样,密密麻麻地罗列着食材比例和复杂的步骤。结果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深入川渝地区街头巷尾的美食探险日记。作者似乎是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精神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冲刷,但味道却一丝不苟保留下来的凉菜秘方。比如,光是讲“怪味”这个概念,他就花了好大篇幅,从历史渊源讲到现代改良,细致到哪种辣椒面配哪种花椒粉才能达到那种“亦酸亦甜,亦麻亦辣”的平衡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夫妻肺片”,它没有直接给出食谱,而是详细描述了卤制牛肉和牛杂的火候控制,以及那个灵魂酱汁里,香料在热油中“绽放”的瞬间。读着读着,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复合香气。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是教你做菜,而是让你“懂”做菜的哲学。它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成都的夏天,人们更偏爱用藤椒而不是大红袍花椒来制作麻味凉菜,那种清新的麻劲儿,才是对溽热天气的最佳回击。对我这样一个厨房小白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川菜凉味的深度视角,远超出了食谱本身的价值。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沉浸式体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你瞬间拉入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川菜后厨或者热闹的夜市摊位。它不仅仅提供了食材的组合,更重要的是重建了一种“烹饪心境”。举个例子,在讲解如何调制红油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油温升降的细微变化,以及香料在不同温度下发出的“声响”——这是多么细腻的观察!他强调,做川菜凉菜,心一定要静,不能急躁,急躁的油温出来的红油是死气沉沉的。这种强调“手感”和“直觉”的教学方式,虽然让精确复刻变得更具挑战性,但却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创造欲和参与感。这本书成功地将烹饪从一项机械操作提升为一种与食材对话的艺术形式。读完它,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去想一道凉菜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我“想”让这道菜成为什么样。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而非简单的技能学习。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地域差异”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实在太硬核了。我原本以为川菜的凉菜就是那几个知名菜式的组合,但这本书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揭示了四川不同地区在凉菜技法上的微妙甚至剧烈的分野。比如,作者细致地对比了乐山地区的凉拌豆腐干和自贡地区的做法,前者注重香料的醇厚,后者则偏爱醋酸的刺激与爽利。这种地域性的美食地理学,是我在其他任何烹饪书中都没能深入了解的。它不是简单地列出“A地这样做,B地那样做”,而是深入剖析了气候、水文甚至当地的物产如何塑造了这些口味。读完关于“泡椒凤爪”那一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泡菜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微生物学实验,每家泡坛子里培养出来的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风土密码”。这种深度挖掘,让原本看似简单的家常凉菜,一下子提升到了文化遗产的高度。对于想真正理解川菜灵魂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价值千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老道,不像那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手册。它常常会用一个突如其来的小故事来打断严肃的理论讲解,让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比如,在介绍如何处理莴笋才能保证其脆度时,作者突然插进来一段他童年时,邻居大妈为了抢占市场而偷偷加了一种秘密配料的轶事,虽然配料是什么书中没明说,但那种市井的智慧和竞争的趣味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食谱,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饕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而且,作者的文风时而幽默诙谐,时而又变得极其哲思,比如他讨论“辣”的本质时,竟然引用了古希腊的哲学观点,探讨味觉的刺激与人类本能之间的关系。这种跨界的引用和跳脱的思路,让这本书充满了阅读的趣味性,绝不枯燥乏味,甚至适合在睡前拿出来随便翻翻,总能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碎片”。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烹饪书籍的刻板印象。它的照片不是那种光线完美但毫无生气的影棚照,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故事感的纪实摄影。每一道菜摆盘都带着一种“不拘一格的讲究”,让人感觉仿佛正坐在一个街边小店的塑料凳子上,面前摆着一盘刚出锅、热气腾腾(尽管是凉菜)的佳肴。特别是那些细节图,比如泡菜坛子里冒出的细密气泡,或者是红油浸润下,花生碎的颗粒感,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文字的风格也极其跳跃和富有情感,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倾诉着他对某些味道的痴迷。我尤其喜欢它对器皿的描述,比如提到某款凉面,作者会花上几行字来赞美那只朴素的粗瓷大碗如何完美地锁住了酱汁的温度和味道的层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感。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品鉴赏录,只不过它的主角是四川的低温烹饪艺术。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不光是个美食家,还是个摄影师或文学家混搭的产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