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在新零售的未來世界,一切邊界都將被打破,“門店即媒體”“媒體即門店”。
零售文化會發生大的轉變,零售商業模式將被徹底顛覆:
·單乾的、孤立的、由係統驅動的電商模式會讓位於逼真的、互聯的數字體驗。購物將交由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網絡進行,而我們去門店嘗試激動人心的體驗;
·古闆、死寂的實體店會讓位於活力四射的非凡購物空間:我們去那裏學習、觀察、觸摸和玩樂。體驗會成為*有價值的産品,我們願意花錢去看;
·供應商變成客戶,零售商變成技術嫻熟的體驗式媒體機構,他們會獲得空前的成功。
人性和商業上的這個曆史轉摺點將會讓人深深著迷。在灰燼裏重生的零售將再次變成聰明人想涉足的行業,它的未來蘊藏著無限潛能……
內容簡介
實體店大量倒閉,昔日的零售帝國逐漸衰落……隨著新零售圖景的迅速展開,資本已開始瘋狂地搶占這塊邊界不清的蛋糕,這種“變天”幾乎讓傳統零售商們無所適從。
到底什麼是新零售?在新零售的世界裏,傳統零售商們真的無路可逃嗎?
新零售並非指機器人代替真人售貨員,也不是指“即拿即走”的無人超市,更不是指一種零售形式勝過另一種形式。道格·史蒂芬斯指齣,個性化和顧客參與纔是新零售生態係統的命脈。
他為實體零售商們敲響瞭警鍾,同時也為它們提供瞭在新零售世界轉換角色的思路——打破一切邊界,創造“門店即媒體”“媒體即門店”的生態環境。可以說,《零售無界》是一本極為有用的新零售世界生存指南。
作者簡介
道格·斯蒂芬斯
世界上*重要的零售業未來學傢之一。道格的著作和思想影響瞭世界上許多*知名的零售商、機構和品牌,包括沃爾瑪、榖歌、傢得寶、迪士尼、寶馬、可口可樂和英特爾等。他被Vend.com評為零售業全球五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在創立零售先知公司之前,道格在零售行業工作瞭20多年,曾效力於紐約*具曆史意義的零售連鎖店之一。他也是加拿大CBC電颱全國性的零售專欄作傢,並在多傢谘詢委員會任職,包括Dx3數字會議和聖瑪麗大學大衛·索比零售創新中心。
他對零售、商業和消費者行為的獨特見解,曾被許多世界著名的齣版物和媒體報道,包括《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彭博商業新聞、TechCrunch、《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快公司》等。
道格定期嚮北美、南美、歐洲、亞洲、中東和澳洲的主要品牌和組織發錶演講。
目錄
第一部分 零售已死
1 軟件吞噬零售業 // 3
2 零售巨子之爭 // 7
3 瞭解你的敵人 // 13
4 一鍵點擊的世界 // 19
5 配送軍備賽 // 25
6 唐·德雷柏的挽歌 // 34
7 開端的終結 // 46
第二部分媒體即門店
8 後電商時代 // 53
9 經過人工加糖的未來 // 61
10 虛擬體驗 // 69
11 一種全新的形勢 // 79
12 寶貝,你可以打印我的車 // 86
13 零售已死瞭嗎 // 92
第三部分門店即媒體
14 零售中的人性因素 // 97
15 體驗的一代 // 107
16 未來的購物空間 // 116
17 門店即媒體 // 135
18 零售的未來 // 147
19 一個嶄新的時代 // 164
第四部分
20 建造未來 // 169
21 為創新搭颱 // 172
22 培養創新思維模式 // 179
23 實施創新 // 186
24 再造零售業 // 195
25 零售還活著 // 204
精彩書摘
1 軟件吞噬零售業
“軟件正在吞噬零售業。”這是技術投資傢馬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 2013 年 1 月的一次采訪中為零售業寫的蒼涼碑文。安德森是網景瀏覽器(Netspace)的聯閤創始人,也是矽榖極有影響力的投資專傢,擁有大型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一半的股份。他的公司投資瞭一大批互聯網技術公司,包括 Facebook、愛彼迎(Airbnb)、 Twitter 和 Pinterest。他也是 Facebook 和惠普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數十年來一直是技術從業者、改革者、投資傢和顧問。他預測互聯網的未來,並且在自己的猜想上下大賭注。此外,他以驚人的敏銳著稱。因此,當他清清嗓子要發言的時候,人們就會端坐著傾聽,希望能夠瞥一眼他那神準的水晶球。
他毫不拐彎抹角,直接總結行業前景:“零售小夥伴們就要破産瞭,電子商務會成為所有人購物的地方……如果齣現可行的替代品,那麼零售連鎖店從根本上看就是個站不住腳的經濟結構。你把房地産的固定成本和庫存總值相加,就使得每個零售商處於很高的杠杆水平。在收益下降 20%~30% 的情況下,絕少有人能存活。根本沒有必要把所有産品都擺在貨架上。通常還有更好的模式。”
在爭論熱潮爆發之前,這個采訪在 Twitter 上沒什麼熱度。後來行業分析員、專傢,甚至是零售主管們都開始互相炮轟。
有些人認為安德森的言論純粹是扯淡,完全就是個代錶自傢技術公司謀求既得利益的投資傢在大放厥詞。他們指齣,零售業根本不能沒有安德森口
中的那些“零售小夥伴”。他們斥責純電商是個失敗的商業模式,是源源不斷的風投捧齣來的,最終會因自重而崩塌。
其他人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站在安德森這邊,指齣技術給其他行業造成的災難性影響,例如傳統旅遊業——這個行業快被綫上旅遊産品糟蹋乾淨瞭。他們提到瞭百視達這類公司的沒落。該企業原來占有錄像帶租賃市場近 30% 的份額,不過十年光景就被奈飛(Netflix)公司和視頻點播滅掉瞭。
他們呼籲現有的零售企業行動起來,因為這些企業已經跟不上周圍的發展奏瞭。
他們認為,在兩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裏,我們見證瞭以下的技術創新變成瞭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燈泡;
電報;
電磁;
石油;
電話;
真空管;
半導體;
盤尼西林;
收音機;
電子;
量子物理學;
飛機;
電視;
晶體管;
DNA 的發現;
集成電路;
互聯網;
微處理器手機;
智能手機;
量子計算機。
技術進步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大得驚人。多少人能想象得到,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然而,麵對這些東西,零售這一概念及其運作方式並沒有改變多少。現在我們去商店、看産品、付錢的方式與兩百年前基本一樣。當然,現在我們不用馬和馬車去送貨瞭,收銀機上也沒有鈴鐺瞭,但是零售商買進貨品和賣貨給顧客所采用的核心經濟模式與 18 世紀中期的幾乎一模一樣。安德森陣營裏的人有理由質疑,零售業怎麼會與其他領域的發展如此脫節?
我決定用不那麼激動的方式來參與討論。畢竟這跟我沒什麼關係,而且我感覺雙方的觀點都是有對有錯的。
……
《浪潮之上:數字化轉型與中國企業的新生》 內容概要: 《浪潮之上》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行業或商業模式的革新,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國企業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中,如何通過戰略性的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宏大敘事。本書以中國經濟發展為宏觀背景,剖析瞭過去幾十年間,技術迭代、市場變化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演進如何深刻地重塑瞭商業生態。它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秘籍”,而是展現瞭不同類型、不同體量的中國企業,在麵對數字化挑戰和機遇時,所經曆的陣痛、探索、實踐和最終的蛻變。 本書的研究視角是多維度的,它從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人纔培養、文化重塑,到外部的市場營銷策略、供應鏈優化、客戶關係管理,再到更宏觀的産業生態構建、政策引導和全球化視野,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它聚焦於那些在技術應用、模式創新、價值重塑等方麵取得顯著成就的企業,同時也毫不迴避地分析瞭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失敗案例及其啓示。 《浪潮之上》著重描繪的是一種“過程”,一種“動態的平衡”。它展示瞭企業如何從傳統的、以産品為中心的模式,逐步轉嚮以客戶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以平颱為支撐的現代化運營體係。這種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涉及技術、人纔、管理、戰略等多個層麵的係統性工程。書中通過大量真實的企業案例,來具體闡述這些抽象的概念。這些案例涵蓋瞭製造業的智能化升級、服務業的精細化運營、農業的科技賦能,以及新興産業的生態構建等多個領域。 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一場深刻的思維革命和組織變革。它要求企業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擁抱變化,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新技術,並將其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同時,它也強調瞭人纔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激發創新、鼓勵試錯的企業文化。 詳細內容闡述: 第一部分:時代脈搏與轉型契機 宏觀經濟背景下的産業變遷: 本部分將首先迴顧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個關鍵階段,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影響商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如人口紅利、要素投入、全球化等。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係列顛覆性技術的齣現,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信息傳播、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的方式。探討這些技術如何從最初的“錦上添花”逐漸演變為企業的“生存必需”。 消費者畫像的重塑: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90後、00後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消費者的信息獲取方式、購買決策路徑、價值偏好都發生瞭顯著變化。本部分將深入分析這一變化背後的驅動因素,例如個性化需求、社群認同、體驗至上、以及對品牌責任的關注等。理解這些變化,是企業能否成功轉型的起點。 技術浪潮的演進與賦能: 詳細梳理從互聯網到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關鍵技術的演進曆程。本書不以技術原理為主,而是側重於這些技術如何被企業實際應用,從而帶來運營效率的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全新用戶體驗的創造。例如,人工智能在精準營銷、智能客服、供應鏈預測中的應用;大數據在用戶畫像、風險控製、産品優化中的價值。 第二部分:企業轉型的戰略與實踐 戰略重塑:從“單點突破”到“係統融閤”: 分析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初期常犯的錯誤,如僅關注技術引入而忽視戰略協同。本書將強調,成功的轉型需要頂層設計,將數字化能力深度融入企業整體戰略,打破部門壁壘,實現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探討如何根據企業自身基因和市場定位,製定差異化的數字化轉型戰略。 組織變革:打破慣性,重塑賦能: 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組織文化和管理模式的顛覆。本部分將深入研究企業如何通過調整組織架構、改革績效考核機製、重塑企業文化,來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例如,敏捷團隊的構建、數據驅動的決策機製、以及鼓勵創新的容錯文化。 技術應用與模式創新: 智能運營與效率提升: 聚焦於企業如何在生産、研發、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智能化升級。例如,智能製造中的設備互聯、數據采集與分析、柔性生産;智能供應鏈中的需求預測、庫存優化、物流可視化;以及智能營銷中的用戶洞察、內容個性化、全渠道觸達。 數據驅動的決策與洞察: 強調數據作為核心生産要素的價值。分析企業如何建立完善的數據采集、存儲、清洗、分析和應用體係,並通過數據洞察來指導産品研發、市場策略、客戶服務和風險管理。 平颱化與生態構建: 探討企業如何從封閉的內部體係,轉嚮開放的平颱模式,吸引外部夥伴,構建共生共贏的産業生態。分析平颱在連接供需、賦能生態夥伴、創造新價值方麵的作用。 客戶體驗的重塑: 數字化轉型歸根結底是為瞭更好地服務客戶。本書將分析企業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客戶旅程,提供個性化、場景化、情感化的産品和服務。從觸達、互動、購買、售後到復購,全方位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第三部分:挑戰、風險與未來展望 轉型過程中的風險與應對: 深入剖析數字化轉型可能麵臨的挑戰,如技術選型錯誤、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人纔短缺、組織僵化、以及轉型成本過高等。本書將提供具體的風險識彆和應對策略。 企業傢精神與領導力: 強調在不確定性麵前,企業傢的遠見、決心和領導力至關重要。分析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領導者如何引領變革,凝聚共識,剋服阻力,帶領企業走嚮新生。 中國企業在全球化中的新機遇: 探討在數字化浪潮下,中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在技術應用、模式創新、供應鏈整閤等方麵的優勢,在全球市場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例如,跨境電商、技術齣海、以及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治理等。 對未來的展望: 展望數字化轉型將如何繼續演進,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可能為企業帶來哪些新的變革。本書將引發讀者對未來商業形態的深度思考,並鼓勵企業保持持續學習和適應能力。 《浪潮之上》以其宏大的敘事、豐富的案例、深刻的洞察,為中國企業在全球數字化浪潮中的轉型之路,提供瞭一幅全景式的畫捲。它不僅是對過去實踐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引領,旨在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變革的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