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事 茶葉茶具百科 茶文化基礎知識書籍 泡茶品茶圖鑒 【新華書店官網正版】

中國茶事 茶葉茶具百科 茶文化基礎知識書籍 泡茶品茶圖鑒 【新華書店官網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國建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茶
  • 茶文化
  • 茶葉
  • 茶具
  • 泡茶
  • 品茶
  • 圖鑒
  • 新華書店
  • 百科知識
  • 茶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07750
商品編碼:12740252933
包裝:平裝
開本: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由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國傢一級評茶師--鄭國建主持編寫。

涵蓋中國茶事的方方麵麵,對茶葉分類、中國名茶、飲茶器具、茶道之法、茶養生與茶美食、茶曆史與茶文化等都有詳細講解。

本書對茶文化圈時下正流行的白茶等諸多名茶都給齣瞭評鑒方法,對傳統的潮汕茶道等也進行瞭規範演示。

本書圖片大多為專門拍攝,虛實結閤,意境悠遠,有一些茶具還齣自名傢之手,為茶人所珍視。

本書硬皮精裝,全銅版紙彩印,風格端莊、厚重、大氣,契閤茶文化氣質,實為饋贈送禮、典藏之佳品。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信息全麵的茶葉圖書,除瞭介紹基礎知識外,還會介紹一些跟市場貼近的茶具茶葉信息,如最近在圈子裏炒的很熱的老鐵壺、老锡器、老白茶等,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提齣瞭一些很實用的收藏鑒彆方法,告訴讀者喝茶不但要喝,還要會品,更要講究味道和文化。本書內容全麵,涵蓋瞭飲茶方法及中國茶文化的方方麵麵。總體來說,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1.中國各種名茶的特色、品鑒,與鑒茶相關的工藝和産區;2.各種茶的衝泡技法和講究;3.茶具的選購和茶具使用、紫砂壺的挑選使用和保養;4.養生茶飲和茶療。5.簡明扼要的茶文化、曆史,關於茶的奇聞軼事。書中圖片均由專業攝影師拍攝,虛實恰當,風格淡雅,版式方麵也頗為文藝,以與中國茶文化的清新、淡雅、雋永的特色相契閤,讓讀者在閱讀中即能體會到茶文化的那種獨特韻味。

作者簡介

最最鄭國建,高級工程師,國傢一級評茶師,主要從事茶葉加工技術研究,質量管理、質量檢測和標準化工作。主持或參加製定瞭《産品質量監督抽查實施規範(茶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審查通則》《茶葉生産許可證審查細則》等多項全國性的技術法規,還主持承擔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抽查等工作。

現任中華全國供銷閤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員,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員,國傢認可委實驗室評審技術專傢,兩岸鬥茶組委會技術主任等職,《中國茶葉加工》雜誌主編,”陸羽奬”第四屆國際十大傑齣貢獻茶人。

目錄

第一篇 名茶誌

第1章 中國茶葉地圖

18 中國古代茶葉種植

20 中國現代茶葉地圖

21 江北茶區

21 江南茶區

23 西南茶區

23 華南茶區

第2章 從樹葉到茶葉

30 茶樹的原産地、進化和傳播

30 發現—茶樹原産於中國

30 茶樹的進化

30 茶樹的傳播

32 從龍團鳳餅到蓬鬆散茶

32 唐宋時期的龍團、鳳餅

33 明代興散茶

33 現代茶業的分類方法

36 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

36 茶的深加工産品

40 多姿多彩的外形

42 五顔六色的茶湯

第3章 名茶鑒賞

46 白毫銀針

48 白牡丹

50 壽眉

52 普洱茶

56 韆兩茶

58 清心明目助消化

60 四川邊茶

62 鐵觀音

64 大紅袍

66 凍頂烏龍

68 鐵羅漢

70 白雞冠

72 水金龜

74 黃金桂

76 肉桂

78 永春佛手

80 白毫烏龍

82 鳳凰單樅

84 祁門工夫紅茶

86 滇紅工夫茶

88 坦洋工夫紅茶

90 正山小種

92 紅碎茶

94 宜紅工夫茶

96 西湖龍井茶

98 洞庭碧螺春

100 黃山毛峰

102 竹葉青

104 安吉白茶

106 恩施玉露

108 太平猴魁

110 六安瓜片

112 信陽毛尖

114 都勻毛尖

116 濛頂甘露

118 婺源茗眉

120 舒城蘭花

122 君山銀針

124 濛頂黃芽

126 霍山黃芽

128 碧潭飄雪

第二篇 茶之器

第1章 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134 唐代《茶經》中的茶具

136 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先生”

139 明代紫砂壺和景德鎮瓷茶具

140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寶

第2章 老茶器之韻

144 老鐵壺

148 老锡器

149 茶托

152 壺承·茶盤

154 老瓷杯

第3章 現代經典茶具

160 紫砂茶具

160 經典壺形

170 泥與色

172 製壺

174 瓷茶具

176 青花茶具

178 白瓷茶具

181 建盞

184 仿汝窯茶具

186 龍泉窯茶具

188 陶茶具

192 玻璃茶具

第4章 茶具各司其職

196 煮水器

196 煮水茶、爐

197 泡飲器

198 壺、杯

199 勻杯、過濾網

200 潔具

200 水盂、建水

201 壺墊

202 茶盤、壺承

204 茶托

205 茶巾

206 輔具

206 茶道六用

208 茶荷、茶則

210 蓋置

211 茶刀

212 小茶秤

213 收納工具

213 茶棚

第三篇 茶之飲

第1章 泡茶方法的演變

218 生食茶葉

218 煮飲茶葉

219 煎茶

220 點茶

220 泡茶

221 現代飲茶

第2章 泡茶的要點

224 衝泡要點

224 泡茶前溫燙茶具

224 投茶法

225 衝水法

226 泡茶法

226 水溫

226 投茶量

226 浸泡時間

227 潤茶還是不潤

227 浸泡的時間

227 衝泡次數

230 泡茶之水

230 茶人自古癡迷鑒水

231 古人鑒水

232 現代宜茶之水

第3章 茶禮、茶席

236 茶桌禮儀

235 泡茶者禮儀

237 品茶者禮儀

238 茶席和環境

238 插花

238 字畫

239 焚香

240 音樂

241 茶器

241 茶寵

242 茶席之美

第4章 基本泡茶法

252 潮汕功夫茶泡法

256 鐵壺煮飲老白茶

259 瓷壺衝泡六堡茶

262 碗泡安吉白茶

264 蓋碗衝泡鐵觀音

267 野外衝泡紅茶

270 紫砂壺衝泡大紅袍

第四篇 茶養生與茶美食

第1章 茶葉中的有益成分和保健作用

276 茶葉中的有益成分

276 茶多酚

276 氨基酸

276 蛋白質

277 礦質元素

277 咖啡堿

277 維生素

277 不同茶類的特色及其有益成分

277 白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7 綠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烏龍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紅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黃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黑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花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9 茶葉的保健作用

第2章 茶食製作

284 特色茶食

286 茶香料理

289 保健茶飲

290 常用保健茶療方

290 感冒、頭痛茶療方

291 解暑清熱茶療方

292 益肝解毒茶療方

293 理胃消食茶療方

293 潤肺止咳茶療方

294 心腦血管疾病茶療方

295 利尿茶療方

296 止痢茶療方

297 皮膚病茶療方

298 調經茶療方

299 飲茶禁忌

附 錄 茶曆史與茶文化

306 魏晉南北朝及以前茶情

306 茶情茶事

305 名茶人

307 隋唐時期茶情

307 茶産地

308 茶政策

308 名茶和貢茶

308 製茶

308 名茶人

309 名茶書及其作者

312 名茶詩歌及其作者

313 宋元時期茶情

313 茶産地

313 茶政策

314 名茶和貢茶

314 製茶

314 名茶人

316 名茶書及其作者

319 名茶詩歌及其作者

321 明清時期茶情

321 茶産地

321 茶政策

321 名茶、貢茶及茶類

322 製茶

323 名茶人

324 名茶書及其作者

326 名茶詩歌及其作者


精彩書摘

白 茶

白毫銀針——茶中美人

白毫銀針茶芽肥壯,茸毛密披,銀光閃閃,宛如身上濛瞭一層厚厚的白霜,分外誘人。“茶王”“美女”都是人們對白毫銀針的贊譽。

白毫銀針也叫“白毫”“銀針”“銀針白毫”,創製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它的故鄉是福建福鼎、政和,使用的原料是福鼎特有的茶樹

“菜茶”,一般采用春茶頭一、二輪的頂芽,隻取一芽一葉,用料可謂高端,難怪歐洲人講究在泡飲紅茶時加入一些白毫銀針,以彰顯茶品檔次。

◎ 福鼎是閩越和甌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閩浙之間的重要城鎮。

◎ 2010 年,福鼎市申報的福鼎白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傳統技藝項目類彆。

◎ 著名的“仙境”太姥山就位於福鼎市正南方嚮,距市區45韆米。

政和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錐栗之鄉、全國最大的白茶基地,茶葉基地縣、茉莉花基地縣。

◎ 政和工夫紅茶,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也是級彆最高的白茶品種。

白毫銀針製作時不炒也不揉,隻是曬晾至八九成乾,再以焙籠文火焙乾。正是因為白茶這種最少人為加工,具有最接近茶葉自然、本真的滋味和香氣的特色,追求返璞歸真的都市現代人對其越來越趨之若鶩,使白茶漸趨流行。同時,也是由於白茶的這種製作工藝,衝泡白茶時茶汁不易浸齣,一般要用稍稍涼過的沸水衝泡,之後靜靜地等待,5分鍾左右茶芽始從水麵陸續沉落,約10分鍾後茶湯泛黃,纔好品飲。如果用玻璃杯衝泡,泡好的白毫銀針條條挺立,如陳槍列戟,輕輕晃動杯子,微吹啜飲,看芽葉升升降降、飄飄搖搖,心旌隨之搖曳,自己恍如方外之人,何止是享受!


芽頭肥壯、色白,茸毛厚,滿披白毫,挺直如針。

湯 湯色淺杏黃。

香 香氣清芬。

味 清鮮爽口。

奇 有型有款,銀白肥壯。白毫銀針同其他白茶一樣,有退熱、降火解毒之功。


老白茶

對老白茶的喜好正在狂熱的茶友中快速蔓延。跟老普洱一樣,老白茶是指存放瞭多年的白茶,經過歲月的淘洗,白茶在沉睡中變化,原本的淺綠、灰色慢慢地變深,逐漸變得褐紅,茶湯顔色也隨著茶葉存放時間漸長而漸深,滋味在清鮮爽口略帶清甜的基礎上逐漸增加瞭類似紅茶的香甜圓熟,愈加溫婉怡人,難怪人們喜歡老白茶。

衝泡老白茶需要注意老白茶的品種,注意水溫,如果是原料粗老的壽眉、貢眉等,水溫宜稍高些,用鐵壺或陶壺煮水後衝泡很閤適。如果是銀針,或者白牡丹,鐵壺裏的水應先晾一下,即使這樣,水溫也要比隨手泡泡茶時要高、晾過的水溫,能更好地激發茶的韻味。

另外,“老白茶”是相對當年新茶而言。有一種名為“新白茶”的白茶,全名為“新工藝白茶”,研製於1969年,是産於福建福鼎的半條形白葉茶(白茶還按原料分為芽茶和葉茶)。新白茶的原料與製法同“貢眉”,與傳統工藝的白茶不同,其加入瞭輕度揉撚這一工藝,使茶葉略有捲褶,呈半捲條形,暗綠帶褐,香清味濃,衝泡後湯色橙紅,湯味似綠茶而無青氣,似紅茶而不澀,濃醇清甘,也很好喝。


白 茶

白牡丹——“紅妝素裹”

白牡丹有“紅妝素裹”的美譽。因其綠葉夾著銀色,白毫芽形酷似花朵,衝泡之後綠葉托著嫩芽,宛若蓓蕾初開故而得名。

白牡丹為福建省的特産,目前主産區分布於政和、建陽、福鼎、鬆溪等地。

白牡丹的産地之一建陽,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1922 年左右,白牡丹首次創製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鄉。1922 年政和縣亦開始製作。

◎建陽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宋代曾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聞名於世。

◎建陽屬於南平市,是福建的“北大門”。以“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著稱於省。

◎建陽是硃熹、蔡元定、劉爚、黃乾、熊禾、遊九言、葉味道等“七賢過化”之鄉。

◎建陽是“理學之鄉”。我國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硃熹晚年定居此處,並與蔡元定等人創立“考亭學派”。

白牡丹是白茶中的代錶,其原葉選用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稍的一芽一葉、一芽兩葉製成。乾茶肥厚,不成條索,葉緣嚮葉背捲麯,形成不規則的葉片,顯毫,葉背布滿

茸毛。


茶 葉片肥壯,不成條索,葉緣嚮葉背捲麯,形成不規則的葉片,顯毫,葉背布滿茸毛。

湯 湯色杏黃或淡黃色。

香 香氣濃鬱,口齒留香。

味 茶味鮮爽,迴味甘甜。

奇 具有形似蘭花的芽葉,葉白脈翠的獨特品質。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寶

清代沿用明代茶具,隻是種類更齊全。著名的潮汕工夫茶茶具便産生、完善於清代。

《清代述異》中記載:“工夫茶器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齣宜興窯,圓體扁腹,努嘴麯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磁居多,內外寫齣山水人物,極工緻……”這裏說的,就是潮汕工夫茶具。閩南、潮汕地區嗜飲工夫茶,泡飲器具從最初的十多件簡化為必備的四件,由罐(玉書碨,煮水壺)、壺(孟臣壺,泡茶壺)、杯(若琛甌,茶杯)、爐(潮汕風爐)組成,閤稱“烹茶四寶”,器物多為陶、瓷質地,造型古樸風雅。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杯小如鬍桃,壺小如香櫞。”說的就是工夫茶具。

汕頭風爐

汕頭風爐又叫“潮汕風爐”“潮汕烘爐”,用黏土燒製,《清代述異》中說汕頭風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還有紅泥小火爐,外形如鼎或筒,高二三十厘米,內膛小,有爐門,有些爐上刻畫有文字或圖畫。 在沒有電爐的年代,正宗的茶爐非汕頭風爐莫屬。即使是電爐大行其道的現代,汕頭風爐仍舊存在,急火烹煮著即將令茶浴火重生的水。

玉書

“玉書”是“玉書 ”的簡稱,是與汕頭風爐搭配使用的煮水器具,磚紅色,扁形,容積200多毫升,以産於廣東潮安的最有名,能耐冷熱急變,便於觀察煮水的變化,至今也是煮水利器。“玉書”名字的來源一般說法有二,一是壺的設計製造者名玉書;二是沸水傾齣如玉液輸齣,又因“輸”字不吉,換為“書”字,故名“玉書”。

孟臣壺

孟臣壺又叫“孟臣罐”“孟公壺”,器底多刻有“孟臣”鈐記。孟臣壺尚“小、淺、齊、老”:壺小,容量少;壺不可高;壺嘴、口、把三點一綫為齊,這是對做工的精細要求;老則指壺以老舊為貴。孟臣壺得名於創作者—宜興的惠孟臣。孟臣善製小壺,孟臣壺小如香櫞,容水約50毫升,至今泡飲烏龍茶仍首推孟臣小壺。

若琛甌

若琛甌又叫“若琛杯”,白瓷小杯,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說潮汕茶具:“杯小如鬍桃,壺小如香櫞。”若琛杯就是其中的鬍桃小杯。相傳為清代江西景德鎮燒瓷名匠若琛所作,為白色翻口小杯,杯底書“若琛珍藏”款。俗語“茶三酒四玩二”,潮汕工夫茶一壺茶經巡城、點兵分成三杯,也閤瞭三口為“品”之說。


老茶器之韻

歲月會給美麗的器物增添韻 味。拿起一個老物件,你會感受到它散發齣的那難以言錶的沉穩氣韻,想象它曾在哪個時空,曾被怎樣的把玩……在和這件器物的溝通之中,人往往心生喜悅,安寜平和。茶颱上的老茶具帶著歲月積纍的寜心靜氣,與茶和人那麼相閤,聊聊這件茶具的年代、窯口,心隨之神遊。難怪它們深受茶癡們的喜愛和追捧。


老鐵壺

日本老鐵壺引起注意,是因鐵壺煮水水溫高,能激發普洱茶的香氣,其特殊的鐵質還能軟化水質。更多的人喜歡老鐵壺,是因為老鐵壺粗糙的鐵質鑄造的質感,飽滿的器形,浮雕或錯金錯銀的裝飾,營造又熟悉又陌生的美感。一把老鐵壺放在那就是態度,是茶人的名片。它氣場強大,定力十足,寵辱不驚,會讓你第一時間注意到它。

日本老鐵壺肌理粗礫,被明火燒燎的壺底真實的凹凸和不同於壺腹的質感,立即撩動人們對逝去的年代的遐想,令人忍不住用手輕輕地觸摸它。古拙的器形、烏沉沉的色澤,綫條迴轉中無處不透齣細節的精巧與美感。粗糙與精美精妙地結閤,令鐵壺整體散發著平衡、安靜、古樸、恬靜的意蘊,沉甸甸,盛滿瞭流走的時間。

老鐵壺是很多嗜茶者案頭的愛物與紫砂壺相類,因為國人酷愛有年份的器物,且老鐵壺堪稱燒水利器,無法不令茶人心馳神往。

日本鐵壺脫胎自中國唐宋時期煮茶用的鐵釜。四百多年前,日本茶人為鐵釜安上把柄和壺流,製成鐵壺。燒水泡茶,沿用至今。鐵壺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以日本南部鐵壺和京都鐵壺最為有名。日本南部有砂鐵、岩鐵等良質鐵礦,鐵器使用比較流行,製作的鐵壺壺身和壺蓋通體鑄鐵,實用質樸;京都鐵壺則典雅華麗,銅質的蓋,精美的摘(蓋子上的鈕)和多樣的提梁都是京都鐵壺的標簽,工藝精湛,裝飾考究。

很多茶癡都想擁有一把喜歡的日本老鐵壺,如果沒有閤適的機緣,不妨精選一把由日本“人間國寶”匠人製作的新鐵壺,用它半輩子,和它一起慢慢變老。


老锡器

老锡器美在歲月與泡茶共生的痕跡,美在年輪賦予的潤澤,美在與現代器物不同的造型和工藝,這些特質令它在茶席上非常搶眼,有一種沉穩安寜、歲月靜好之美。明清製作的锡茶具“經年之久,銹花赤斑,紛然點齣,古色可掬”,使用的痕跡,光滑柔膩的手感和內斂的光澤令人感到沉靜,有些锡器還生齣瞭美麗的斑紋。烏沉沉的锡器雖是金屬製品,卻沒有鐵、銅器帶給人的那種堅硬和不安全感,與陶瓷茶具更親和融洽,在茶桌上最是低調,散發著柔和、恬靜和隱隱的光澤,想不吸引人的目光都難。

锡器有純锡、锡銀閤金等。有的純锡器物曆經歲月之後,錶麵會齣現美麗的斑紋,锡銀閤金器具則煥發齣不同於銀器的深沉而又貴氣的光澤。

锡無味,氧化慢;堅固柔韌,可塑性強,雖為金屬,但器物並不堅硬鏗鏘,極適閤與堅硬而易碎的陶瓷茶器共用。最常見的老锡茶器有茶倉、茶托、建水和茶盤等。潮汕工夫茶的雙層茶盤也有用锡製成的。

° 茶托

茶托為重要的茶具之一,有茶杯就應有杯托與之相配。除瞭與瓷杯配套製作的盞托以外,現在金屬茶托也較多見,如銅、锡、鐵、銀等材質。其中,锡茶托,尤其是老锡茶托更吸引眼球。

锡茶托是日本煎茶道常用的茶道具之一,不少老锡茶托是“中國製造”後漂洋過海,到日本被稱為“唐物”,現在又到故裏,成為很多骨灰級茶客茶席上低調、含蓄的靜美焦點。無論光素茶托、元寶形、花瓣形還是有刻畫的老锡茶托,雖然低低地隱身在茶杯下,懷擁一甌茶湯,雖然灰色,並不華美閃亮,但卻將安靜雅緻錶現到極緻,無法不成為茶席上的亮點。

° 壺承、茶盤

壺承又被稱為“急須颱”或“茶盤”,有方有圓,圓形的直徑一拃左右,大小和器形最適閤泡茶,在乾泡盛行的當下,可加上一小片絲瓜藤做隔墊用以承托茶壺,簡潔、舒適,安靜而素雅,非常實用。潮汕工夫茶盤,原來是用於承托3個鬍桃小杯,另用茶盤(瓷或紅泥)盛放茶壺,沸水衝入茶壺後,提起,在锡茶盤上方嚮3個小杯中“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均勻分茶使用,旁落的茶汁就被收集到下麵的身桶中。也找一片小巧精美、有一定年頭的锡茶盤,盛放茶壺,做泡茶盤使用,也相當愜意。


老瓷杯

泥土養育瞭茶樹,人們采下茶樹的葉子製成瞭茶;泥土又被人手團和揉捏成坯,在火中煉成身骨硬朗的茶具;茶葉放入茶具中,衝入水,茶與泥土以這種方式相擁、纏綿……陶瓷與茶最相契閤,因為它們都從泥土中生發。

老瓷茶杯是茶桌上的極奢器物,尤其是那些釉色潤潔如玉,製作於中國陶瓷史上熠熠閃光時代的茶杯。使用這樣器物的人,往往嗜茶,也愛古物。唐代玉一樣瑩潤的瓷茶盞、宋代的黑釉建盞都曾在那遙遠的年代裏獨領風騷,但離我們太遠瞭……中國人現代的飲茶方式始於明代散茶大興之時,明清茶器無疑比兔毫建盞等唐宋茶器更令我們感到親切。白瓷、青花、鬥彩、粉彩、顔色釉……一個小小的老茶杯推在手中,比任何器物都更能引發人們懷古的幽思,令我們有穿越感——茶湯在你心中安睡瞭幾多春鞦?曾經有誰把你這樣擎在手心?


前言

茶海擷英

茶葉生長在茶樹枝頭時,它僅是地球上綠色植物汪洋世界中的一片綠葉。被奉為華夏祖先的神農氏發現瞭茶葉的與眾不同,自此,茶葉被華夏兒女捧在掌心,用溫暖的手輕輕揉撚、用火的熱喚醒它的香甜,探索它的無限可能,越來越珍愛它。百姓愛它有滋有味,能清火剋食,公卿貴胄愛它清雅恬淡,令人神思悠遠。

唐代癡愛茶飲的陸羽在走韆裏茶路讀萬捲茶書之後,總結前人關於種茶、采茶、製茶、飲茶的記載,加上自己愛茶、學茶、作為皇傢禦用茶師對泡茶、飲茶的精到體驗,對泡茶方法、器具、鑒水等做瞭第一次歸總,寫成曠古第一茶書《茶經》,極大推動瞭唐宋時期茶文化的大繁榮,其影響力不僅持續至今,甚至遠播海外。

自唐代陸羽以降,各代文人茶士賦予茶近乎神聖的意義和無上的美感,對它推崇備至,留下無數的詩歌文字記錄它、贊頌它。時至21世紀,茶文化已經形成一個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兩大領域,涉及曆史、文化、藝術與種植、製作工藝、生物化學、開發利用和市場經濟等多個學科的綜閤文化體係。國泰民安,人們對茶有瞭綠色、有機等新關注,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加之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茶學資訊更是浩如煙海。

我們一群愛茶人以茶為聖潔之物,懷著滿腔熱忱,從茶學浩瀚海洋中細心甄選,擷取朵朵美麗的浪花,認真編寫成本書,以期與同道共同學習,努力推動茶文化傳播。我們立誌傳播科學的信息和正嚮的能量,共同推動茶文化更加豐厚優雅,並走嚮世界。

我們編寫本書的初衷是與時下的茶情結閤,力圖貼近生活,體現茶——這一永恒時尚的時代律動。但茶文化太過博大精深,取捨間糾結重重。因本書篇幅要求,我們隻能選取有限的信息,且各位編寫者雖竭盡努力卻仍各有自身局限。因此,書中錯漏難免,敬請讀者與我們溝通、賜教!先緻謝!

茶海浩瀚,願與您攜手暢遊!


本書編委會

二零一五年季鼕

 
古籍尋蹤:一部跨越韆年的文明之旅 引言: 曆史的長河中,文字與書籍是承載文明薪火最重要的載體。我們即將探索的這部古籍,並非聚焦於茶的清雅芬芳,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中華文明圖景,它是一部關於古代社會結構、思想變遷、藝術審美以及國傢治理的宏大敘事。這部書,我們將稱之為《古籍尋蹤:一部跨越韆年的文明之旅》,它以紮實的史料考據和深刻的史學洞察力,為我們重建瞭一幅清晰、生動的古代社會全景圖。 第一部分:王朝興衰與製度演變(上古至秦漢) 本書開篇,深入探討瞭中華文明的源頭——上古時期部落的形成與社會雛形。作者摒棄瞭神話傳說的簡單敘述,轉而依賴考古學和早期文獻的交叉印證,細緻描繪瞭從氏族公社到夏商周“封建”製度的艱難轉型。 1. 禮樂文明的構建與瓦解: 重點剖析瞭周公製禮作樂對早期社會秩序的塑造作用。書籍詳細考察瞭“禮”在維護等級製度、規範人際關係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隨著春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結構遭受劇烈衝擊,為“百傢爭鳴”提供瞭思想土壤。 2. 諸子百傢的思想熔爐: 這一章節是全書的精華之一。它超越瞭對儒、道、法、墨等流派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産生的時代背景及其對後世政治哲學的深遠影響。例如,對法傢“郡縣製”思想如何被秦朝采納並最終奠定中央集權基礎的論述,展現瞭製度創新的殘酷與高效。 3. 秦漢的統一與帝國初建: 書中詳盡描述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政治整閤過程,包括文字、度量衡的統一,以及馳道修建對國傢交通的意義。隨後,過渡到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必然性,分析瞭儒傢思想如何與維護大一統帝國的需要完美契閤,成為此後兩韆年的正統意識形態。 第二部分:魏晉風流與隋唐氣象(中古時代的轉型) 隨著漢朝的衰落,中國曆史進入瞭長達近四百年的分裂與融閤時期。本書在這一部分,著重探討瞭文化如何在動蕩中得到沉澱和升華。 1. 玄學思潮的興起與知識分子的避世: 魏晉時期的玄學,是知識分子麵對衰世的哲學迴應。書籍不僅介紹瞭竹林七賢的清談風尚,更分析瞭“名教與自然”的張力如何影響瞭當時的文學創作和藝術審美,特彆是書法和繪畫的初步獨立性。 2.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 佛教自東漢傳入,但在南北朝時期纔真正紮根於中國土壤。本書細緻梳理瞭石窟藝術(如雲岡、龍門)的發展脈絡,並探討瞭“三武滅佛”等重大曆史事件背後,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本土宗教與外來信仰之間的復雜博弈。 3. 隋唐帝國的恢弘氣度: 隋朝的快速覆滅與唐朝的建立,被視為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唐代捲描繪瞭開放包容的社會風貌,從科舉製的完善如何重塑瞭社會階層流動性,到盛唐邊疆政策的成功,無不體現瞭強大的國傢治理能力。書中特彆闢章節探討瞭唐代城市規劃(如長安的裏坊製度)與國際貿易(絲綢之路的鼎盛)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影響。 第三部分:宋元變革與文人精神(近世的萌芽) 宋代常被視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摺點。本書認為,宋代的變革並非單純的軍事衰弱,而是社會經濟結構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的深刻質變。 1. 理學對人性的重塑: 宋代理學,特彆是硃熹的思想體係,是對佛、道思潮的迴應與整閤,它構建瞭一套嚴密的道德規範和宇宙觀,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士人階層。本書對比瞭程頤、硃熹等理學傢的觀點差異,指齣理學對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反而造就瞭一批具有獨立精神的文人士大夫。 2. 商業革命與市民文化的興起: 北宋城市經濟的繁榮催生瞭空前的市民階層。書籍通過分析《清明上河圖》等圖像資料,生動再現瞭東京汴梁的商業活動、瓦捨勾欄的娛樂生活,以及活字印刷術對知識傳播效率的巨大提升。 3. 濛古帝國的衝擊與文化融閤: 元朝的建立,是中華文明史上一次空前的“異族統治”。本書客觀分析瞭濛古統治者在政治上采取的民族分化政策,以及在文化和技術上(如天文曆法、醫學)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改造,最終促成瞭元代戲劇藝術的空前繁榮。 第四部分:晚期帝國與製度僵化(明清的收束) 明清兩代,雖然國力強盛,但思想控製日趨嚴密,社會活力相對減弱。本書深入剖析瞭這種“內捲化”的趨勢。 1. 明代的政治集中化與特務機構: 考察瞭硃元璋廢除丞相製度,建立六部直屬皇帝的權力結構,以及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設立,如何將皇權推嚮瞭絕對化的頂峰,同時也為官僚體係的低效埋下瞭伏筆。 2. 晚明士人的社會參與: 盡管政治高壓,晚明時期仍齣現瞭以王夫之、黃宗羲為代錶的思想傢,他們對君主專製提齣瞭尖銳的批判,並在實學領域(如農學、水利)做齣瞭重要貢獻。 3. 清代的文化高壓與全書的總結: 簡要概述瞭清朝的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精神的鉗製,以及“康乾盛世”的錶象下,科技創新停滯、社會矛盾纍積的深層原因。 結語: 《古籍尋蹤》並非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中國何以成為中國”的深刻思想探索。它引導讀者穿透錶麵的事件波瀾,直抵製度、思想與社會結構變遷的核心。通過這部書,讀者將獲得一個全麵的框架,用以理解中華文明數韆年間如何在繼承與變革中,塑造齣其獨特的曆史麵貌。這是一部對曆史保持敬畏,對思想保持批判的嚴肅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而最近,我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傳統的茶文化。然而,我深知茶文化博大精深,絕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作為我“敲門磚”的書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茶的脈絡,從茶葉的起源、發展,到不同地域的茶種,再到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係。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一些疑問,比如為什麼會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不同的分類?不同茶葉的口感和香氣有何差異?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瞭解不同茶葉的衝泡方法,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茶具來更好地襯托茶葉的風味。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泡茶圖鑒”的部分,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步驟和配圖,讓我能夠一步步地學習如何衝泡一杯美味的茶。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更好地品味一杯茶,如何從茶的色、香、味、形中體會其獨特之處,從而真正領略到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茶道不隻是關於茶葉本身,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一種對精緻生活的追求。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帶我領略中國茶文化精髓的書籍。我不僅僅想知道如何泡茶,更想瞭解茶背後的故事,比如不同朝代的茶風演變,文人雅士如何將茶融入詩詞歌賦,茶在節日慶典、待客之道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茶的“精神世界”,理解“和、靜、怡、真”等茶道精神的內涵,讓我明白泡一杯茶,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對心靈的一種滌蕩和升華。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從一杯茶中品味齣四季的變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這本書的“圖鑒”二字,也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通過精美的圖片,展示各種茶葉的形態,不同茶具的精巧設計,以及各種泡茶場景的意境。我相信,有瞭豐富的視覺呈現,我能更直觀地理解茶的魅力,也更能激發起我學習茶文化的興趣。

評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對中國的茶文化一直心嚮往之,卻苦於找不到一個好的切入口。我曾嘗試過一些關於茶的書籍,但要麼過於專業,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顯,缺乏深度。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夠兼顧知識性、係統性和趣味性的讀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從最基礎的“為什麼中國人要喝茶”開始講起,循序漸進地介紹中國茶的分類、曆史淵源、主要産區及其代錶性茶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詳細介紹不同茶葉的風味特徵,例如哪些茶葉適閤清飲,哪些茶葉需要搭配點心,如何通過觀察茶葉的乾茶、葉底來判斷其品質。對於茶具,我希望它能講解不同材質(如瓷、陶、玻璃、紫砂)的特點,以及不同茶具(如蓋碗、茶壺、茶杯)的使用場景和維護方法。尤其期待的是,書中關於泡茶的講解,能夠圖文並茂,清晰明瞭,能夠指導我從零開始,掌握衝泡一杯好茶的技巧,例如如何控製水溫、茶水比例、衝泡時間,以及如何進行“洗茶”、“醒茶”等步驟。

評分

初識這本書,是被它樸實無華的書名所吸引:《中國茶事 茶葉茶具百科 茶文化基礎知識書籍 泡茶品茶圖鑒》。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常常懷念那種慢下來,細細品味一杯茶的時光。我一直覺得,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連接人與自然的媒介。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初涉茶道的人來說,市麵上琳琅滿目的茶葉種類,各種復雜的衝泡方法,還有那些古色古香的茶具,都讓我望而卻步。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深入淺齣地講解茶的一切,從茶葉的起源、種類,到不同産區的特色,再到如何選擇閤適的茶具,以及最關鍵的泡茶技巧,最後落到如何品味一杯好茶的境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傳遞齣茶的韻味,讓我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茶的溫潤與醇厚,也能在實踐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茶意。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入門茶道的引路人,帶我領略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在品茗之餘,也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和人文情懷。

評分

我之前對茶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喝”的層麵,頂多知道龍井、普洱這些大名鼎鼎的種類。但每每看到彆人談論茶時,那些專業術語,比如“發酵度”、“烘青”、“殺青”,都讓我感到一頭霧水。我非常渴望能有一本權威的書籍,能夠係統地梳理這些概念,讓我明白不同茶葉之間的區彆究竟在哪裏。我希望它能講解各種茶葉的製作工藝,從采摘到最後的成品,每一個環節是如何影響茶葉的香氣、滋味和色澤的。同時,我也對中國的茶具文化很感興趣,那些形態各異的紫砂壺、景德鎮的青花瓷杯,它們不僅僅是器皿,更是承載著曆史和藝術的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介紹不同材質、不同造型的茶具,以及它們各自適閤搭配哪種茶葉,如何更好地展現茶葉的品質。此外,我對泡茶的細節也頗為好奇,水溫、投茶量、衝泡時間,這些看似微小的差異,似乎都會對最終的口感産生巨大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圖文指導,讓我能夠掌握正確的泡茶方法,泡齣一杯真正好喝的茶,而不是僅僅把茶葉和水簡單地混閤在一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